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改革研究范文

2024-09-29 来源:伴沃教育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65-02

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其改革成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对课程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大刀阔斧地开展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课程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的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文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并对深入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地进一步更有效实施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课程改革目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作为课程架构的底线。但是,如果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在就业导向,以专业知识与技能“够用”和“实用”,能上岗、能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就会弱化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忽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换岗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自我提升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学生传授具有通用性、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高度专门化、狭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观应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确定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编制课程计划的方式及确定课程的结构体系的范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对课程模式进行大量积极的改革探索。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模式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模式,结合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实际,探索出适合中国高职的课程模式。例如,“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等。但传统的“三段式”和学科课程模式课程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化和知识的完整性,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言是不够的。职业教育应转变思维方式,根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的机会。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实施的是姜大源提出的行动导向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程借鉴了德国行动导向的思想,突出实践导向,能力核心,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应具有“定向性”,内容具有“应用性”,实施与评价具有“整体性”。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行动导向课程模式并不是课程的唯一模式。课程模式的选取应该结合专业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行动导向课程模式为主,此外,还可以是多种形式结合。

(三)加强建设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案及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双师型”教学团队则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双师型’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实现的保证。目前,“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直接脱胎于学科本位的培养,缺少行业经验,对职业能力应当具备的知识、素养难以把握,在课程知识选择与编排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迫在眉睫。

(四)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设施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托,进行课改特别是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意味着教学要大量依靠实训、实习,必然需要购买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不增加很难实现课程改革的效果。怎样在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进行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教学改革在成本投入的度上如何把控?。

(五)完善课程改革保障机制。课程改革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课程改革除需要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外,课程改革的成功还取决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动力。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结构建立、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些课程体系需要重构,教学之外的改革工作量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教师的传统的工作模式,部分教师存在观望、抱怨的情绪。因此,完善教学管理上的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迫在眉睫。

二、深入课程改革的建议

课程改革除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师资队伍强大、教学设施等能满足要求外,还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管理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还要与科研协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以使课程改革深入并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加强学习,明确目标。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牵涉教学的方方面面。深入改革必须对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改革。课程改革不是对课程简单的修修补补,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参与及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应通过深入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目标,统一思想,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当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成为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的前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在课程开发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成果在教学实践中还未真正得到深入地推广运用,这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难以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可以先在重点专业的建设试点,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学习示范校先进的经验,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指导,有步骤地推进。

(三)加强课程改革工作与科研的结合,确保课程改革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要减少改革带来的弯路,应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应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课改方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指导手册及标准,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确保课程改革的效果。

(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从课程改革实践来看,改革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要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就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解决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及绩效问题,职称、学历提升问题,帮助教师及时将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提炼、转换和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总之,课程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推进与实现受到高职院校设施设备、师资的专业水平、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课程改革脱离高职院校的实际,没有教学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保障,则改革就会落在理念上,停留在文件中,不具有实施的意义。同时,课程改革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有积极的热情,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6)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3]陈旭辉.浅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篇2

在国家大力扶持创意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影视艺术迅猛发展。影视短片、影视广告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和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很多影视作品的成功都得益于对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视听语言课程是解决影视作品中的视听元素组合问题,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视听理论知识进行声画组接叙述作品的课程。影视艺术正是凭借这些生动、复杂的符号叙述故事、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视听语言知识在影视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好视听语言课程能够为学习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其他课程,如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短片创作等打好基础。视听语言课程作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践

1.教学分析法研究:经典案例拉片解读

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案例观摩与分析,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直观,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视听语言理论知识使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利用国内外经典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把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结合影片进行讲解与分析,从而更加便于学生在图像与文字的刺激下对视听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以一部经典影片为依托,从影片整体的故事段落到具体镜头、轴线的运用方法都可以通过声像逐一分析、解读,还可以对整部影片经典的桥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影片的色彩、光线、画面构图、人物性格等。把理论知识与影片分析结合起来训练,可使学生同步掌握理论知识与影片的视听内容。

视听语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理论学习置于实际运用中。视听语言的运用需要学生把文字剧本转化为镜头语言,把零碎的镜头画面通过打乱、重组形成新的影视语言进行表述,从而使画面叙述更加流畅、自然。。。。教师对学生的前期文字分镜头剧本、演员设定、场景选择以及机位图等进行审核,然后学生进行小组拍摄,对每场拍摄的画面进行记录,拍摄完成后按照文字分镜剧本进行剪辑、录音及后期调色等内容的制作。这样学生在前期素材剪辑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

3.教学虚拟项目化研究:项目团队化合作拍摄实践

在前期理论学习、拍摄练习与剪辑实训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较完整地学习了视听语言的知识,但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以及项目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还需要模拟演练。教师将虚拟项目分配给学生团队进行项目制作。团队设有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像、服装道具师、录音师、后期剪辑等职务,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分配职责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在项目完成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项目的制作流程、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起到指导、调节、监督的作用,以保障教学进度与项目完成的质量,解决学生在项目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虚拟项目教学可行性强,教学效果好,并且可以对其他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4.教学归纳法研究:结合项目进行结案汇报

完成项目创作后,每个项目团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结案汇报。学生团队需要就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点、拍摄技巧等内容进行PPT汇报。每个项目组展示作品,组长阐述影片创作理念、流程、人员分配,组员阐述各自所承担的任务,总结项目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不足。这种汇报方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影视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虚拟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眼光和美术感觉在发生着变化,一些美术的审美意识和时代接轨,和科技接轨,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有所创新和改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习得”过程和意识培养,要用独特的方法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来发散学习思维,将美术学习成为一种思维能力和感觉感官的学习。本文笔者就揭开高中美术创新教学的面纱,让教学模式更加透明化,有效化。

关键词:

课程改革;高中美术;创新学习

前言

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物质上面的改变,还有精神状态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因此高中美术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突破了屏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应该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为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在塑造学生正确的品性和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学习能力。下面就详细介绍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下,如何实施高效的高中美术教学模式,让学生乐学、喜学、会学、善学。

1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要想彻底改变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就要先了解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目前,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高中美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考点上面,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学习爱好上面。高中美术和低学习阶段的美术教学不同,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以及教学规律。高中美术教学不再只是为了培养统一化的美术人才,而是挖掘他们身上的不同特色,总结他们的不同特点,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不是统一化的教学,而是个性化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没有跟上思想的进步,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老师虽然想要在课堂氛围和教学技巧上面做些改变,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考试为先的教学目的,深深阻碍了这一教学愿望的实现。现阶段的教学除了重视学生的绘画理论和基本技法之外,还要传递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审美感觉,教他们去感受美术的文化,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而且目前的互联网非常方便,这扩大了我们的教学资源,学生也能在除了课堂以外的地方学习到美术知识。而且美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味性。创新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让互联网和多媒体融合在课堂之中,科技和人文碰撞出的火花可能会更加耀眼。

2高中美术教学中几种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套路,或者是一种公式,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带入使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一种精神,应当是一种教学灵魂,它指引着教学发生改变,指引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升华。

(1)深挖美术教材的创新教学模式。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美术教材教学不是很平常的教学方法吗,哪里有创新可言。其实在高中美术教学当中,对教材的利用程度还不足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教材中还有很多的东西有待于我们挖掘,或者这是一种吃透教材的表现,能够传递给学生一种彻底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理念。仔细观察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将“欣赏”变成了“鉴赏”,这就突出变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的“习得”过程更加主动,意愿也更加明确。面对新教材,老师应当摒弃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接受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并且将这些意外转变成教学财富。例如在《辉煌的美术历程》一章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不一样,而对作品有不一样的理解。老师在教学当中要有这种包容态度,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教材的利用上面,要充分利用每一幅画,每一则介绍,向学生展示美术的魅力。争取做到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每一个主题都有不一样的感悟。这样教材中的美术情感才得到了最完整的挖掘,学生审美情感才能得到丰富,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

(2)开启娱乐化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美术本身虽然就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课堂的趣味性营造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为此,老师必须在课堂上提供符合学生这个年龄段认知和兴趣的东西,或者是借由这个东西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此时可以让同学们先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其背景特征,并让学生点评分析其构造。或者还可以让同学们一起来猜这件青铜器的功能,可能是餐具,也可能是装饰品,可能是权利的象征,也可能是生活物品。这样简简单单的“吊胃口”,让课堂变得很有趣。学生也乐于接受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感到有趣的同时,也提高学习的效率。娱乐化高中美术课堂,符合美术的本质,也是欣赏当中的重要一环,寓教于乐,方能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总之,在当前课程改革的现在,高中美术教师要想突破传统,改变教学现状,就必须把握几个教学准则,付出更多的教学智慧和精力。让学生能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收获,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为了提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通过采取相应课程改革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工程复杂问题能力。阐述课程改革对工程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

卓越计划;过程流体机械;工程教育;课程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1],我校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建设,目前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学院及省重点建设学科。本文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情况,阐述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改革与相关措施。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现代工程师。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

“卓越计划”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企业深度参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3+1”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学生入学后,累计3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内完成理论和部分实践环节的学习,累计1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卓越计划”前期基础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过程流体机械课程需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二、加强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过程流体机械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是应用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以前的课程设计中,通常是方案确定后,其设备运行的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利用相关标准或者规范进行数据计算和绘制相应的图纸,从本质上讲,这样的设计仅仅能算上一次作业,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学生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内容,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理解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的工程教育理念。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改革后,为了更好的运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增加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只提出最终符合工程的要求而不指定具体设计方法,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3人一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各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也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设计题目应简单明了贴合实际,不能太复杂,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相关工程基础知识去论证所假设出来的各种设计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提出后,需要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在设计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等,比如在设计某种使用条件下的压缩机时,首先需要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对满足条件的各种类型的压缩机进行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和运行调节方法等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对各种方案的综合比较,进一步梳理了设计目的,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明确了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毫无用处。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研究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按照工程教育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培养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以前的培养方式仅是通过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等来实现这一要求,学生虽然完成相关要求,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作用与价值,若出现类似问题仍摸不着头脑无法解决,显然这种培养方式是不合时宜的。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可以通过实验、实习或实训等环节让学生真正的接触设备,进一步加深对设备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结构和实物在发生事故时,应多加分析研究,以避免日后遇见同样的问题。对于实验,改革后我们将开放实验室,特别是对一些演示性实验,其没有时间地点限制[4],对有疑问的问题,可以随时返“工”重做,使学生更方便、及时的理解与掌握一些流体机械的典型结构与原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实训基地建设是抓好工程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我校过控专业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我校毗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公司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经与包括吉林石化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实训基地与研究基地。在校外实训环节中,学生累计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同时,不定期的聘请工程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在实训等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培训相关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对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仅为学生充分展示了与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等,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技术指导,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这一点也符合了工程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评估教学质量成果导出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5]的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训成绩。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及依据如下:(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依据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时学生的出勤以及态度来评定,这也是对工程教育认证中要求中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社会责任感等的具体体现。(2)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数据能力,在出试题时,遵循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为主这一原则,充分考察学生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实训阶段,由企业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做专题培训,对过程流体机械相关的设备类型、工作原理、选型依据等做详细指导,并给学生布置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大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知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备类型并附有相关的文字说明,最后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等进行汇报。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实训阶段的表现情况、大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汇报时的表现等综合评定。通过此项考核主要是评估学生的正确协调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此项也达到了初步的培养效果。但需注意的是,上述针对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出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精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心血研究工程教育的目标分解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应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课程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基本可以达到工程教育的目的。具体表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讨论和对学习心得的总结和思考,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责任感;(2)任课教师在“教”这一环节,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和组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3)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过程流体机械的结构特点与原理,熟悉相应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参数与仪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4)通过相应的校内外实习或实训,使学生对工程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态度和信心发生了转变,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背景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增加了学生对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但需注意的是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一教学环节都是逐步发展及前后呼应的[6]。具体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六、结语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根据工程教育理念改革后的过程流体机械,对提高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仍属于新兴事物,虽然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远远不够,仍需要不断努力与实践,所以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势在必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卓越工程师的背景下,基于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持久工程,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研究,持续改进,继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书根,赵延灵,王振波,等.卓越计划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压力容器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79-182.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3]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39-140.

[4]杜书廷,尚世宇.工科专业毕业实践教学实施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19-121.

[5]潘树林,卢朝霞.“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S1):81-83.

篇5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其能否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分析,调整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能力;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实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在我们的职业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高职教育实质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是其根本目的[1]。因此,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对其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成为社会与企业评判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机械制图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而机械图样是机械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技术资料,是交流技术思想的一种工程语言[2,3]。笔者所在课程组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实施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1课程分析

1.1学情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活泼好动,对讲解理论知识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对于偏向于空间思维的机械图纸识读,更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解题的自信。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采用边练边讲的对策,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带来的困难,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间的互助解题、合作解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1.2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的技能应用型人才[4]。对此,本专业广泛而深入地调研了江阴及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及相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及相关岗位需求进行了职业能力要求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江阴及周边地区制造类企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现代班组长型”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在此基础上,课程组拟定了机械制图的课程标准,制订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图样的读法和典型机械图样的画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学习和贯彻制图新标准,具有空间构型和正确表达典型机械零部件的能力,熟练地使用Auto CAD软件绘图的能力;素质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使用手册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学习素质,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工作素质。

2课程体系改革

2.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以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课程组反复研讨,重新确立了如下课程教学理念。

2.1.1职业体验激兴趣

“兴趣是走向学习成功的开始”,新课开始,带领学生参观接触校内外实习工厂,接触图纸,参观学长优秀作品、优秀学长海报等进行职业体验,甚至欣赏课程学习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2.1.2模型制作促提高

通过在课堂中制作几何立体模型,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1.3强化软件讲实用

结合企业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弱化尺规作图能力的训练,强化Auto CAD软件绘图能力。2.1.4注着重识图强应用紧跟企业当前工作岗位的迫切需求,加强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2.2课程内容整合

本课程原计划分为机械制图和Auto CAD工程制图两阶段实施。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逐步替代尺规作图。。为了贯彻课程教学目标,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社会的需求,课程组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将原有的学科知识型体系向项目化课程体系转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融合Auto CAD软件绘图技术,将机械制图教学与Auto CAD软件技术教学合二为一。具体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是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课程内容;按照机械制图新国标更新课程内容;按照现行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取舍课程内容,如弱化手工绘图中的尺规作图,弱化相贯线和截交线的相关内容[5]。最终确定了以典型机械零部件图纸的识读与绘制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在选取内容时特别注意了零部件的实用性和典型性;同时融合了Auto CAD的相关知识点,将本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简单立体、典型零件等五大模块,具体安排安排见表1。

2.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模块中的每个任务都从学习目标或问题引入,学生带着目标、疑问学习,先有结论,后有行动,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零部件为载体,知识点融入各个任务)、理实一体教学法(读、测、绘并行,教、学、练一体)、分组合作教学(分小组完成任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将生产实际案例和教师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的相关案例整合,进行典型案例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早的树立了职业意识,加快了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根据学情分析及教学中的观察,结合与学生的交流及作业批改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总结领悟式指导、提醒点拨式指导,诱发兴趣式指导及学生作业间对比式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提高。

3课程改革实践

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式教学流程,分为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训练、知识拓展四部分,共7个步骤。。下面以读画轴承座三视图(如图1所示)这一任务为例,具体说明课堂教学实施过程。Step1任务描述:向学生展示轴承座三视图,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组合体?并根据三视图,利用形体分析法识读轴承座三视图,抛出任务。Step2准备知识:为完成任务,学生需复习回顾诸如图1三等关系、基本立体三视图、组合体组合类型及表面连接方式等旧知,教师可以提问,小组展开竞答,帮助学生巩固强化。Step3流程示范:列举不同组合体为学生作示范,讲解形体分析法如何分线框,对投影,如何按投影、想形状等,并归纳总结读图步骤。Step4任务实施分读图和绘图两部分,与Step5教师总结和小组汇报交叉进行。Step4任务实施—读图:各组学生模仿教师示范流程进行读图,过程中采取组员相互补充,组间相互竞争的活动模式来激发斗志、促进团结,并最终相对完整的读清读透三视图。就各组员的表现,组长记载打分。Step5教师总结:教师进一步总结提升,给学生理清思路,并借助虚拟模型,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Step4任务实施——绘图:读图完毕后,教师给出轴承座实物,学生参照实物,利用Auto CAD软件进行绘图。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员间可以交流探讨。Step5小组汇报:各组组长汇报本组同学完成情况及遇到的问题。Step6任务评价: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意识,教师在对各小组组长进行检查指导后,组长下到各组对组员进行检查指导并打分,以防止教师一人忙不过来,不能及时指导到每位学生;同时也培养了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组长的自信心,如此执行下来效果很好,组长的积极性也很高。另外,组长采用每3周一轮换的制度,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给每位学生锻炼的机会。课堂评价综合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及作业评价生成总成绩。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性评价。Step7知识拓展:为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布置拓展练习。教师简单讲述方法,要求学生课后练习。通过以上4个阶段、7个步骤的课堂教学流程,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知识,提高了读图和绘图的能力。

4结束语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机械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引进企业典型实际案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读图及制图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4):5-11.

[2]安淑女,闫照粉,王晓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材建设[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0-62.

[3]方小菊,陈继清.高职院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7-29.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6

《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1],是研究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内科疾病患者的影响,介绍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和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思维和方法的课程[2],也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患者、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3]。

本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内科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4],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5],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6],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内科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今年28个班级的内科护理学作为改革课程,与去年26个班级进行对照,生源均为高考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材均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内科护理学》教材。

1.2评价方法 按照改革后的考试模式进行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

2 改革措施

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同时使用网络和传统渠道,向所有学生说明内科课程的相关问题。。。。

2.2成立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 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由所有班级课代表担任,学习委员会主要作用是协助同学和老师配合课程改革。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汇集内科护理教学中的问题、意见、观点,学生的建议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走向,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正。。

2.3常规教学与护士执照辅导的融合 内科教研室首先开始常规教学与执照辅导融合的改革尝试,教学、授课主要参照现有教材,每一个章节讲完后,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督促学生做完执照辅导丛书的相对应试题,任课老师对该章节的题目全面分析,第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其中考试,考呼吸循环两个系统的选择题,全部为选择题。试卷是教务处印刷,此成绩并入第一个学期考试总成绩。

2.4融内科教学与竞赛为一体 在28个班开展健康教育和内科护理情景剧大赛。 健康教育:首先由任课老师和课代表在自己班选出4个人,用2节内科课,组织学生轮流上台表演,任课老师现场点评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最后每个班选出一人,参加28个班的全院总决赛。内科护理情景剧比赛:用2节内科课,任课老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每个班展示一个节目,第一步是学生上台表演,第二步是台下同学点评与讨论,第三步是表演同学上台发表感言和回答问题,第四步是老师点评,并颁奖。最后优秀节目代表班级参加全院总决赛。。

2.5尝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内科讨论课 每一个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30人左右),每个大组再分为两个讨论小组(15人左右)。每一个小组由一个老师组织在实验室进行讨论。讨论课前,提前将把病例讨论资料发给学生,同时课代表带上对应的四份成绩册到实训中心,正式讨论课开始就直接提问,学生抢答,老师引导和点评,未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当次讨论课记0分,规定内科讨论课老师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0%,以保障学生自由展示和发言时间,改教师中心模式为学生中心模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之前把讨论的报告写在作业本上,小组长在讨论课结束时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

2.6内科见习安排 28个班第一学期安排三次见习,见习计划为有呼吸、循环、消化三个系统共九节课。任课老师按照见习安排表组织学生见习,最后由任课老师收集整理。。

2.7改革作业模式为作品模式 所有班级统一布置作业。28个班级两个学期的作业,全部由课程负责人,由学习委员会传达执行,任课老师负责批阅。6次作业均为无标准答案的作品,给学生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品包括三次健康教育,三次病例分析。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创造,是让学生锻炼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的能力。。

作品要求:字数800字以上,内容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健康教育书写格式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健康教育的实施时间,健康教育的实施地点,人物、人数,正文,作品评价等级分"优"(5分)、"良"(3分), "差"(0分)。。

2.8改革考试模式 内科护理结业考试题型改为只有选择题与问答题,选择题40分,全部来自于学院自编的护考习题册。内科成绩过去由理论、实践、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现改为由五部分成绩组成,具体情况如下:结业考核占35分,全体学生参与的闭卷考试;中期考核占20分,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的闭卷考试;实操考核占15分(由三次内科讨论组成);作品考核占15分(由三次健康教育组成),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分,分三个层次(优5分,良3分,差0分);素质考核占15分,由任课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见习表现评价。

3 结果

课程改革后28个班级的学生平均综合成绩(80.1±9.08),去年26个班级的内科护理学成绩综合成绩为(70.73±10.04),t检验为4.32,P

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97-01

。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很少有只运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来开展工作的。这就需要我们以高职语文课程为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从而获得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一、高职语文课程现状及改革误区

(一)高职语文课程现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解读教育部文件时,误读“够用”、“必需”,过于强调专业教学,减少甚至取消高职语文的课时数,高职语文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这无形中降低了高职语文的地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重理轻文”和“专业技能比什么都重要”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高职语文的地位越来越低。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改革需要。现在各高职院校高职语文的教学,并没有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有的院校偏重语文知识与写作练习,但内容之间割裂,不成体系,学生学习以后印象不深刻,条理混乱;有的院校以名著名篇赏析为主,缺少实践环节,学生枯燥学习,没办法真正掌握技能;有的内容则拔得太高,多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无法理解的阅读文章。由于课程设置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与兴趣特点选取内容、设计技能训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高职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减。

(二)高职语文课程改革误区

高职语文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课程,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高职语文课程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高职学生相对文化基础差、表达能力较弱,它教材的选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不能等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许多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以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改革为参照是不科学的。而且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重点放在了高职语文课程为专业课基础辅助的位置上,而忽略了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随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自身人文素养低下等问题的逐渐爆发,许多高职院校看到了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正逐渐加大对高职语文课程文化素养培养的研究。

二、高职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及方法研究

在课程具体内容设计上,原有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阅读鉴赏名著名篇和演讲与口才两部分,少部分则加上应用文写作部分。经多次调研及多年实际教学反馈情况,我们认为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宗旨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包括阅读、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三部分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读、说、写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一)阅读鉴赏名著名篇内容设置及方法研究

阅读部分,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可以分成爱国篇、孝悌篇、责任篇、人生篇、奋斗篇等篇章,吸引学生去读、去理解。具体授课时应以范文为例讲授阅读相关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表达方法,能阅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并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丰富自身文化底蕴。阅读课外部分,可以通过预设阅读书目,课内报告,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并使学生能够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正确进行书面表达。

(二)口语表达内容设置及方法研究

口语表达部分内容选择,应侧重学生日常口语交流、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求职面试训练部分,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求职面试实际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模拟面试主考官与面试人员。在学生模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把握扮演的角色,思考其说话方式、说话内容的特点。最后以学生实际演练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例,完成求职面试技巧的讲授与训练。竞聘演讲部分,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竞聘演讲舞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模拟竞选人、评委与听众,让学生互相评价、分析,以自己或别人在模拟竞聘演讲实际演练中的具体表现为例,找出竞选者竞选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完成竞选演讲的相关讲授与训练。

(三)应用文写作内容设置及方法研究

应用文写作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选取学生熟悉,今后工作生活中常用的文种,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例如:《求职信》讲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毕业求职技能,《总结》培养的是学生今后概括提炼工作、学习、生活内容的能力,《经济合同》的讲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今后工作、生活中基本的合同写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还有像《通知》、《请示》、《竞聘报告》等这些都是一名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写作技能。因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只有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授课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应用写作教师在授课时,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例如,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口头作文训练法、情境写作训练法与任务驱动训练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应用写作课堂上的综合运用效果喜人,但我们所说的运用,绝对不是同一文种统一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而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即使是同一个文种的讲授,也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

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程改革 对策研究

20世纪末,《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系列“忧思中国语文教育”文章,引起了教育界甚至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讨论和反思,随之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2003年4月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

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

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不少变化:课堂氛围与以往相比更为轻松活泼,不再实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模式,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掌控者;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上下级”悄然转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信任,学生逐渐成为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出现问题时主动寻求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由传统的“训话者”向学生的知心朋友转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如播放古诗词朗诵……这些都是近些年语文课程改革发生的变化。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地区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基本走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老路子,课程改革的“新”无处体现,相对积极进行改革的地区会由于课时减少而增加课程内容,以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无法完成;教材改革力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忽视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学语文课程包括初中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课程,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在求新的同时注重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因为高中语文课程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求知识积累;学生主导课堂后,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讨论、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相对下降,学习进度随之放缓,无形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加重,难以避免抵触情绪;评价方式虽然由传统的单一性到多样性,但在执行时还是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这些都是改革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教育改革有一定限制,难免成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绊脚石。新事物刚出现时,一开始人们难免出现怀疑心理和抵触心理,致使改革进程缓慢或者没有现象。课程改革初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只能边进行改革实验,边检讨不足、总结经验,所以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唯一可做的就是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一)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增强中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应用多媒体手段或者游戏等较为吸引人的方式于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次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分析重难点,既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在教师的讲解下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指导学生做好课堂总结,积累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培养。

(二)在教师培训方面,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处在第一线,是最前沿的先行者,改革实施离不开各位教师,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等直接影响改革效果,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所以要注重师资培养计划,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根据改革新要求重新研究教材、改进教法,积极配合实施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三)在教材开发方面,一方面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教材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编写时注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逻辑特点,另一方面适当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丰富语文教材内容,使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特点。

(四)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体系,以期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摒弃以往“一卷定终身”模式,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三、结语

推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经历了近些年的摸索已然有了很大成效,然而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对于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我们要积极耐心地解决,使之更完善,真正适应时代需求,使学生更能适应时展和需求,进而推动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1西部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支撑课程教学的环境相对薄弱

综合分析我国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发现其在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还潜藏着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明确、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与专业课程相贯通的教材、支撑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欠缺,这些无疑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

1.2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来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求要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要承担和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但往往由于兼职教师都是聘请本专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而他们每天要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能抽出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因而目前课程教学的工作完全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来完成的。

1.3部分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构建课程结构时,要始终遵循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3],并编写适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高职高专类教材。由于中西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真正参与,进而部分课程建设改革的力度不够,使得课程缺乏职业特色。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中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效果不尽人意,对课程进行实时的教学改革还势在必行。

2完善西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1改善支撑专业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

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课程对口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建立能支撑课程教学的实践基地,营造一种重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良好氛围。

2.2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

鉴于兼职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专业课程改革中这一现实,若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应把重心放在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上[4],可以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周边的企业进行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熟悉企业各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手段,编写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材,进而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师资培训或教学研讨会的方式,让她们有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技能,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为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3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

。这给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中西部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也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并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建设,但建设的力度和成效还需加强,尤其需加强课程职业性方面的建设,而对课程进行职教性建设归根结底还要落到进行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上。。总之,西部高职院校唯有通过以上的途径,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使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较好的优势。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63.

[2]李晓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4(3):122.

篇10

关键词 网络操作系统 课程改革 设计

当前,网络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共享和传输、网络服务及网络管理都极为重要,这些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大量网络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作为良好支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在当今网络环境中网络操作系统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它成为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网络操作系统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一、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程的定位,并且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习其它网络课程和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

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较差,难以达到专业从业标准,原因是网络操作系统开发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机遇,同时也给高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设置情况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要讲解Windows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的应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介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的安装与配置;第二个方面主要介绍Windows ;第三个方面主要介绍Windows Server系统的网络服务,包括DNS、WINS、DHCP、WWW、FTP、E-MAIL、TELNET及路由服务等。其中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包含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

三、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改革的目标

应该按照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把握课程的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地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将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逐渐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完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高职人才。

四、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改革设计

(1)项目设计

本课程采用“贯穿项目”训练综合能力为主的模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规划、安装、配置与管理的整个过程,本课程采用“贯穿项目”训练综合能力为主的模式,针对本课程设计一个综合的大项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规划、建网与管网”。并基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计了教学情境,将整个项目分为四个小项目,包括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系统安装与环境设置、校园网系统管理、校园网中各项网络服务的搭建与管理和校园网网络互连与安全维护,在每个子项目中又包含了不同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实例、学生分组研讨与进阶训练、教师归纳和总结的步骤来完成,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让学生通过项目开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主要的项目情境及工作任务设计如下:项目情境一: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安装与环境设置,具体工作任务为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规划、安装Windows Server、部署与管理域服务环境。项目情境二:校园网系统管理,具体工作任务为管理用户账户和组、管理文件系统与共享资源、配置与管理基本磁盘和动态磁盘。项目情境三:校园网中各项网络服务的搭建与管理,具体工作任务为配置和管理打印服务器、DNS、DHCP、Web和FTP服务器。项目情境四:校园网网络互连与安全维护,具体工作任务为配置与管理VPN和NAT服务器、安全管理Windows Server。

(2)研究内容

;②课程教学设计;③课程的实施与反馈;④教学资源的配套开发。

(3)研究方法:①文献法;②问卷调查法、访谈法;③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④实验法。

(4)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操作系统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本门课程掌握当前被广泛应用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并能够熟练地应用Windows?Server操作系统提供的多种网络服务搭建和管理中小型网络,为后续课程网络综合布线、网络工程、网络安全技术等做好铺垫。因此,在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适合的方法,做好课程定位,为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与其它课程融会贯通,为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5)主要特色

①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实例演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②建立课程资源库辅助学生学习;③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专业认证考试;④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⑤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欣惠.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15).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