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书院建筑设计研究

2024-09-29 来源:伴沃教育

摘要:目的以青龙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背景,使书院设计方案、空间、功能更加优越化,突出书院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因为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地冲击,久而久之,书院也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线中。方法课题来源于导师的实际项目,在湖北省咸宁市东流村的特色小镇中,将原有两层楼小学建造为传统书院,通过对书院文化建筑的研究,我们试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方向和平台1。结论在青龙书院项目中,我们将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它,并将其视为文化建筑的延伸与再生。拓展乡土文化建筑的领域,力求让青龙书院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

关键词:书院设计;传统建筑;书院文化;乡土文化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无论是私塾还是官学,书院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场所,同时也是文人雅士,著名学者探讨学问,学术交流的场所;延绵至今,书院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活动与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更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在增加人们文化自信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悄然消逝,书院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什么要着重打造东流村中的青龙书院?因为书院对社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对书院建筑的研究发现,传统书院在功能和运作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书院是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所以在青龙书院的设计上,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对书院建筑进行新的思考,发现彼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根据人们现在的生活模式和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对功能进行取舍和创新,重新定义青龙书院,并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并提取小镇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打造特色小镇视域下的“新乡土”书院文化建筑。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区位。本项目位于咸宁市崇阳县东流村,鄂赣两省交界,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项目基地所处的东流村则位于白岩山下,地处整个湖北省崇阳县的西南方向,西临国家级的青山湿地公园,东临景色宜人的野樱花谷,是崇阳县整个区位旅游发展的重要景观枢纽如图一所示。(二)项目基地分析。项目基地位于东流村樱花小镇规划的入口位置,其西南方向是贯通樱花小镇的重要交通流线—观景旅游公路;公路西侧定义为樱花小镇的综合服务中心,根据以人为本的服务性原则,提供售票,咨询等综合性建筑用地,为入口书院提供引导性功能;公路东侧为通往书院及樱花小镇入口的观景樱花大道,结合樱花主题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樱花大道两侧分别提供了以休憩,停驻,观景等融合性功能的樱花广场,为入口书院的开放提供疏导性功能;综合服务中心、樱花广场以及樱花大道的设计全面服务于未来规划当中樱花小镇入口的青龙书院,加强了青龙书院作为樱花小镇入口建筑的重要性如图二所示。书院地理区位图其次,它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樱花谷、青山水库、大泉洞等特色景点,更有增加文化底蕴的历史名人、提琴戏和民俗、传说典故;崇阳白崖山自然野樱数万亩,具有独一无二的景观优势。大泉洞内的钟乳石有数以千计的姿态,每个景点都是一个传奇故事,俨如一座大型的艺术宫殿。每每游览完毕,更可陶醉在提琴戏里。所以本次设计力求将东流村打造为集游、住、行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以青龙书院为核心形象展示点的最美樱花小镇示范区。(三)项目现状分析及初步设计想法。项目位于东流村现有两层小学的场地上,背山面水,风景优美;但是也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设计想法:1.书院场地里的水塘为死水,不利于未来书院的建设,后期设计当中将把水塘与整个小镇的水系结合,做成活水;2.将青龙书院入口处的观景大道后期设计成樱花大道;3.书院附近的危房建筑,后期设计当中将结合书院文化改建成为高端综合服务用房;4.未来小学的功能将继续保留在书院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造后,书院将成为满足本地学生、学校老师、旅游人群、当地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创新传统书院的功能分区,打造成集办公、生活、学习、旅游、文化体验等全方位、多功能为一体的书院。

二、概念构思

(一)传统书院的格局和现代书院的演变。在传统书院的布局中,主轴线非常突出,通常以讲堂为中心,中轴线对称,建筑围合,布局严谨,让人们的视线最先停留在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又不自觉的把目光流向两旁。在中主要遵循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布局的整体原则2。传统书院与现代书院也存在着差异,在书院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书院创办之初,吸取了官学和私学两种办学形式;建筑风格主要为院落周围的建筑构成,建筑特征多为均匀对称的轴线关系;书院发展中期,书院由建筑单体组合而成的建筑群落逐渐有廊,门,墙连接,形成聚而不挤,分而不散,规中有整,秩序分明的建筑特点;发展到现代书院时,轴线关系开始趋于变化;现代书院建筑保留了传统的围合形式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风格,在此基础上融合微派建筑和苏派建筑的设计风格;书院布局越来越多元化,形成新型现代的书院形式如图三、图四、图五所示。(二)概念的融合与生成。根据青龙书院的文化属性和建筑特色,以“新乡土”的理念作为书院项目设计的目标3。由于文化类建筑与当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所以从小镇中提取设计元素。因此,我们要根据东流村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教育、人口构成、生活水平等因素来着手进行,突出当地的地域性,使青龙书院具有强烈的“乡土性”。此项目融合当地白岩山风景名胜,以青山水库、竹林、野樱为主要的发展特色。青山水库湿地生态,竹海墨色沉香,樱花芬芳幽谷等自然资源,结合书院文化以及当地的建筑风格对青龙书院加以定位,使之更能体现小镇视域下的本地特色的乡土建筑文化。我们将会把樱花文化、中华文化和书院文化融入在建筑中;花中樱花,人中武士;中华文化是我们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发扬与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古代的书院文化,重视道德教化,强调以品德修养、学术文化为教育的基础;现代的书院文化体现中华文化深深不息,宽宏仁爱,勤思好问等;这些文化的融入使书院的文化气息更加深厚,从而增加书院的文化底蕴,让人们不仅被青龙书院的外观所感叹,更为无时无刻透露出的文化所臣服如图六所示。

三、概念方案

(一)设计推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青龙书院的设计也极为讲究;在设计的过程中,从传统书院的布局和功能出发,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新的设计元素,将其组合起来。在古代书院的建筑中,为了营造庄重、平静、祥和的空间,布局一般呈现出规整的轴对称形态,这种布局充满了理性之美;在青龙书院的设计上,我们继续采用轴线形式,形式上呈现出串联形布局,院落沿着主轴线串联布置,其余建筑排列在轴线两旁,形成基本的布局形式,既营造出理性之美,又透出活泼之意如图七所示。(二)功能分区。在以往的书院中,主要以教学区和活动区为主,主要用来传达知识和表达情感3。在青龙书院的设计中,我们要予以取舍,继续保留原有的教学区,在此基础上增加展示区、综合服务区、休闲区,整个书院沿中心轴线分布开来,使书院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教学区位于整个学院西端的一个单独的轴线上,处于一个宁静的状态,这样游客在游览期间就不会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展示区位于正中央的位置,以提升整个小镇的文化属性,同时墙体采用入口单面的形式,易于采光,便于布置展品;休闲区位于最东端的湖心岛区域,蜿蜒曲折的小桥打破应有的规整。书院分为两个入口,一个书院入口和一个学校独立入口;其次,沿主轴线的为主园路,环绕中心建筑的为游园路,书院两边分别为校园路和环湖路;整个布局环环相扣又秩序井然,这就是整个青龙书院的功能分区如图八、图九所示。(三)空间环境。青龙书院建筑以“简洁素雅”为整体改造思路;黑瓦白墙,淡雅而恬静,给人以朴素简洁、雅致风韵的外观效果;在铺装上,引入传统造园手法的景观小品,结合项目设计,进行新的诠释和文化符号的传递;书院建筑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具有传统魅力的建筑。书院设有教学区、展示区和综合服务区,筑有小桥、假山、亭台楼阁,仪态万千,迂回曲折,院内外景观植物应有尽有,除了讲学和藏书场所外,还创造了展示、游憩的优美环境。追求清幽胜境,是书院固有的特征。《礼记•学记第十八》中说过: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仅牢记于心,还要劳逸结合,学会融会贯通;“藏、修、息、游”四字是其精髓所在;藏,就是僻静之处;修,就是空灵之境;息,应当息于宁静之所;游,就要游于山水之间。青龙书院就是要营造一个远离市声、隔绝俗念的环境如图十所示。(四)新乡土建筑的延续。“乡土”一词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地的“文化”。在“新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建筑不仅要继承形式,更是要继承它所传达出的精神寓意,将它的特点、代表元素传承下来,让乡土建筑得到重生4。在整个青龙书院的设计中如何延续乡土建筑,我们由内到外都进行了思考;青龙书院在小镇古朴、传统的基础上,将东流村独特的景观文化、人文文化融入建筑中,延续了传统乡土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再以“新乡土”建筑的形式呈现,有别于传统书院建筑,又能在小镇视域下寻找到它的影子。小镇视域下的书院建筑,也可称为“当地乡土建筑”,更加倾向于东流村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寄托我们的情感。我们应透过东流村来看待书院的文化属性,还应该清楚的是,书院的这些属性不仅以其形式表达,还贯注于材料、家具、配件的使用以及它所体现的精神上5。

四、结论

此设计为正在筹建的特色小镇中的青龙书院建筑,也是整个小镇的文化中心与脉络,书院的创新点以“新乡土”概念为指导,融入小镇的特色文化,深化对传统书院建筑的传承。在青龙书院概念的设计上,我们从东流村的特色文化、传统建筑形态、乡土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寻找设计元素,设计出一个完整的青龙书院文化建筑,在设计中,我们必须防止表面和形式化,不能过于空洞,要把握书院建筑的历史渊源、特征和精神本质。这不仅是本次青龙书院建筑设计应遵照的原则,也是书院建筑发展的方向;在后续的深入中,不仅要加强建筑专业方面的学习,还要着重分析建筑与景观的结合,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乡土建筑,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孙皓 晏书文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