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思路论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摘要: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高校,首先应从构建后勤入手。文章分析了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制约因素,从如何建设廉政节约型后勤入手,提出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构建;廉政节约型;;与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廉政

节约型高校的指南。

一、充分认识“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的重要意义

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目前,能源供应不足与能源浪费惊人并存,使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是“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的基础

高校具有人员众多,消费集中,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源源不断的高校毕业生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人力和技术支持。而这一切既要靠学校教育又要靠后勤强化资源管理、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来实现。

(二)“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离不开科研机构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高校,科研人员又离不开后勤保障,这说明“建设节约型高校”可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三)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可为高校培养“建设节约型社会”人才发挥示范作用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风,使大学生树立“崇尚节俭,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通过“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活动还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政节约型高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势必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优秀人才。

(四)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有利于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后勤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供需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是在高校,使用水、电等往往没有成本概念,能源、资源被大量消耗掉。而高校后勤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的实践,就会使浪费得到有效控制,将有利于缓解资源供需的矛盾。

(五)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有利于防止高校的腐败

高校后勤掌管着数额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主管者如果没有勤政廉洁、勤俭节约、克已奉公的好品德,就很容易滋生腐败。加强高校廉政建设,健全后勤监督机制,将有利于有效地防止高校的腐败。

二、高校后勤浪费和腐败的种种表现

(一)人才、人力资源浪费太大

人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不解决人才问题,建设节约型高校就无从谈起。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领导干部年青化,后勤40岁以上就很难提拔了,45岁就禁止提拔,50岁就准备退休,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事实上,40-55岁是后勤干部最成熟、最能开拓事业的黄金年龄段,绝不是什么后勤员工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素质差。

(二)任人唯亲的现象滋长

现在有些年青干部认为搞后勤管理有油水可捞,为此就不择手段去迎合个别领导,请客送礼、跑官买官,一旦达到目的,则一方面在领导面前搞“表面工程”,竭力标榜自己;另一方面则毫无顾忌地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这种动机不纯的人靠讨好个别领导和跑官买官上台的,很容易成为腐败分子。他们既无后勤管理能力,又不坚持原则,只知道以权谋私和行贿领导,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后勤没有好处。

(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严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一些高校后勤先后设立了代表学校甲方的后勤处,又成立了代表乙方的后勤集团公司。如某高校后勤原本是一个处级建制一下子分成了两个机构,原本只用2个处级干部、5个行管人员就行了,改革后用了4名处级干部、近20余人的甲、乙方行管人员,使原本办事迅速的机构变成了多个互相推诿、扯皮的机构,也造成人才、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机构和职能重叠,人浮于事,使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的利用,发挥不出最大的作用,导致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造成人才、物力和财力上的极大浪费。

管理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工作手段,和任何其它工作一样都存在着节约和浪费问题。一些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只注重跟形势,往往忽视了对管理成本的计算,从而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浪费和腐败现象的滋长,这又恰恰是与构建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相互对立的。

(四)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太大

目前,大部分高校因为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剧增;而水、电、煤、气等能源的提价给学校管理滞后造成超支和浪费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物资采购和基建维修方面,经管人员单枪匹马常因业务不熟而出价过高,或贪图回扣而不讨价还价,或内外勾结抬高价格,等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结果既使学校蒙受重大损失,又让某些经管人员在金钱的诱惑下走向了犯罪道路。

三、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后勤存在的上述管理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涉及的矛盾必然很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后勤领导干部有耐心。而后勤要发展,就需要领导干部长时间摸索,掌握其规律。

(一)提高人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人才是高校后勤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不解决人才问题,后勤社会化就无从谈起。

建设一支掌握科学技术水平,有素质有文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积极献身稳定的后勤工作的干部、工人队伍是做好高校后勤节约工作的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呼唤企业家和风险创业者。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就不配作现代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你开始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进力量,而是企业滞后的力量”。

所以,选配后勤干部时,一定要选那些会管理、懂经营、能服务的企业家上领导岗位。后勤企业家不一定是后勤技术方面的专才,但一定要是管理方面的通才,必须能够娴熟地应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灵活地调配各种生产要素,使企业管理行进在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要具有控制危机和消除危机的能力。

(二)全校动员,共建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

目前,高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我们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亟待解决而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高校是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管理者应该树立“大学需要经营”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精心地运作和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成本问题是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的有限资源运用得更为有效。

如何将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绝不仅仅靠拍拍脑袋就可以决策的,资源配置的决策首先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其次是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配置系统,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和资源的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统筹财力与协调理财结合起来,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把节约财力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

因此,向全校师生员工宣传普及创建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表彰廉政节约的先进个人,批评浪费资源的各种现象,惩治后勤管理中的各种腐败行为,就可以营造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廉政和节约光荣、腐败与浪费可耻”的校园新风尚。

(三)后勤干部员工率先垂范,厉行节约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后勤工作很重要。”因此,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应一马当先是相当必要的。

所以,高校后勤干部、员工人人都应带头厉行节约,带头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工、节约用钱、节约用车,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现身说法,用事实感染全校师生,让大家意识到节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健全物资采购制度,杜绝索贿受贿

高校教学及行政办公所需的物资采购量和支付资金的数额都很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采购过程中常会出现行贿现象。不少高校的物资采购制度不建全,往往各自为政,主管人员单独采购,从中获取回扣,损公肥私。为减少学校损失、防止腐败行为发生,必须设立有纪检、工会、审计及使用部门代表参加的物资采购小组,并建立健全物资采购与验收管理制度,坚持集体采购、价格把关和严格验收,杜绝个人暗箱操作和索贿受贿。

(五)建立健全廉政节约型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

既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必须建立包括廉政节约型领导班子、廉政节约型机关、廉政节约型财务、廉政节约型资产管理、廉政节约型物资采购、廉政节约型校区建设、廉政节约型会议、廉政节约型制度在内的高校廉政节约型工作组织,并从学校的宏观大过程和职能部门的微观子过程等两个层面都建立起“管理策划、实施运行、检查与纠错、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的建设廉政节约型后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廉政节约型后勤工作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使建设廉政节约型后勤工作程序化、制度化。

四、结语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高校。建设廉政节约型高校后勤是构建廉政节约型高校的关键,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武挨厚,王建忠,辛建成,王志钧.搞好物业管理,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叶明生,任闽真.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制度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07(1).

3、邵强,杨楠.论建设节约型高校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关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2).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