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子贡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伴沃教育

子贡范文1

中图分类号:B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8(2011)04-0058-03

晚清湖湘学者王运评价子贡说:“三千人不及一子贡。”并说“此又昌黎《师说》所未及者。”可见其颇以此自得。孔子弟子中“显有年名者”只有三十余人,其中端木赐即子贡。王氏之论如真,则足启视听,有一语醒懵之效。

子贡曾自问孔子:“赐也何如?”孔子曰:“女器也。”又问:“何器也?”子曰:“瑚琏也。”据苞氏注,瑚琏乃宗庙器之贵者。孔子以为子贡为社稷之臣,栋梁之材。

司马迁亦十分推崇子贡,唐刘知几说:“太史公述《儒林》,则不取游夏之文学;著《循吏》则不言冉季之政事;至于《货殖》为传,独以子贡居先。”子贡能够与国君分庭抗礼,当然不仅是他“结驷连骑”以及“束帛之币”的资财,还有他的高贵气质与卓越见识有关。据裴驷《史记集解》引徐广语,唐前有人撰《子贡传》,可惜已经失传了。

一、天真直率。而不失理性的个性与品格

子贡独立的个性、深邃的学识与精干的才能成就了他的事业,在个性方面,子贡追求个人思想的独立与人格的自由,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甚或是自由主义者。子贡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子贡不凌人,但亦不愿受人凌。与子路好“兼人”,分明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这是办不到了啊。就如同鲁迅所谓想提起自己的头发,跳起来离开地球一样,是不可能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贡幼稚的一面,但也反映了他处世之超脱,与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其实子贡也有理智的一面,他是有爱心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能直言不讳。如果对方是个固执的人,他也只好作罢,他说“忠告而善导之,否则止,无自辱焉。”可见他并非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的人。

关于子贡的品行,可从其只言片语中管窥一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而勿施人。”这话就出自子贡。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善言辞,孔子说:“言语:宰我、子贡。”又说:“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孟子也说:“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公孙丑》)而且他能言也能行,“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他说“驷不及舌”,原来“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也是他的发明。他说君子要“言必信,行必果。”他是一位仁慈的人,“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对如此酷刑他持批判态度。又如关于仁与智,他与子路有不同意见,子路认为:“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而子贡则以为:“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其中轩轾不言自明,所以孔子以子路“可谓士”,而以子贡为“士君子”。子贡有济世之志,他问孔子:“如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何如,可谓仁乎?”(《公冶长》)孔子称赞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又说:“尧舜其犹病诸。”能广施恩惠济民于患难之中,不仅是仁,而且入圣了。人的能力有大小,如能“随其分以及人”,可就称得上仁了。贤如子贡,是不会做守财奴的。

他说做人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则提出更高的要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当即领悟到修身如治玉,要“能自切磋琢磨”。子贡还具有谦虚的美德,他自以为不如颜回,他说“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其实子贡又何尝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呢,孔子曾称赞他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也。”

子贡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说要“行己有耻”,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当然以这样的标准只有少数杰出者才能达到,所以孔子又说:“宗族称教,乡党称悌”,口碑也很重要。然而,子贡以为此标准仍有不足,所以他问道:“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似乎也意识到了前言有疏失,所以补充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可见子贡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孔子重行轻言,甚至说“我欲无言”,子贡则反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他这话确实应验了,所以孔子为此也吃过苦头,感叹“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而且子贡有辩证思维,有人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也。”子贡还曾从另一方面考虑修养问题:“君子亦有恶乎?”孔子答道:“有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贡又补充:“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如果说“恶不逊以为勇”只是强调了“恶勇而无礼”,那么“恶徼以为智”“恶讦以为直”,则是子贡的深入阐发。在孔子诸弟子中,子贡的见解实为深邃。

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真诚与超脱

子贡和子路都很自信,在老师面前没有多少拘谨。子路回答老师的提问可以“率尔而对”,不过,支撑其自信的在于勇;而子贡则更体现于智。关于孔子对卫国国君看法,冉有不敢直接问老师,要求子贡去问,子贡提问很有策略。他先问“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子日“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以让为仁岂怨乎!”(《学而》)通过这两个提问,他了解到了孔子的态度,不会支持辄君。原来卫灵公不贤,逐大子蒯聩,而立小子辄,辄做了国君后又派人攻杀蒯聩。蒯聩虽让位而无怨言,有伯夷叔齐之行。所以子贡问夷齐而知孔子对卫国国君态度。又如子贡想知道孔子对出仕的态度,他提问也很有方法,他问:“有美玉於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多么恰当的比喻啊,足见子贡的过人之处。

此外,子贡对孔子的了解就比子路等人要深入,他以“温良恭俭让”五德赞美孔子,十分简切。梁皇侃说:“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己谓之让。言夫子身有此五德之美,推己以测人。”另有一次,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则说:“夫子自道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矣。”(《公冶长》)他不仅能知孔子章明著见之文彩,而且能知其深微之道。可以说知孔子者莫如子贡,子贡深刻见解与精炼表达显示了他本人高度的才华。

子贡十分尊敬老师,维护孔子的形象。有人毁谤孔子,子贡反击道:“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也;仲尼如日月也,无得而焉。人虽欲自绝也,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他又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宫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宫室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有人恭维子贡而贬低孔子说:“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批驳道:“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这不就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吗。在子贡的心目中,孔子是圣人,子贡问于孔子说:“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下))子贡是评价孔子:“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孟子说:“颜渊、子贡等之服于仲尼,心服也。”子贡对孔子的感情特别深厚,“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孟子・滕文公》上)宰我已怨“三年之丧其已久矣”,(《阳货》)可见子贡事师至诚感人。

然而,更可贵的是子贡虽然敬服孔子,但是并没有将孔子神化。有一次卫国一个叫公孙朝的大夫问子贡道:“仲尼焉学?”言下之意,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子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不仅好学,而且善于从无字句处读书。孔子不仅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大宰曾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听到后说:“大宰知我者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孔子也不自认是圣人。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汗不至阿其所好。”亚里士多德所谓“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名言,其实与其同时的孟子也有过这样的灵光一闪,子贡则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践行了。

子贡善于学习,讲究方法,故能有事半而功倍之效。孔子曾经教导子贡说:“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子贡反问:“然非欤?”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子贡善于思考,懂得抓要领,因此,他“虽不穷理而幸中”。(何晏《集解》语)这与他掌握了一以贯之的“守约”之道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子贡在学习中还善于独立思考,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他曾说:“纣之不善也,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何其深刻之言啊。

三、善于经营,而又不失高尚的精神追求

子贡不仅品学皆优,而且有经济思想,颇善经营。“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与颜回、原宪安平乐道不同,子贡乐道而不安平,他勤奋经营而富可敌国。有了经济实力,他又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的经世思想,受教于孔子,孔子曾说为政之道在于“足食足兵令民信之。”又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些对子贡不无教益。

子贡是个务实的人,他的时代礼坏乐崩,祭祀名存实亡,所以他提出“去告朔之饩羊”,按礼制,“人君每月告朔于庙”,即所谓“朝享”,然鲁国文公开始,已不视朔。国君不来参加的祭典,还有多大意义?所以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也。”孔子批评他说:“赐也汝爱其羊,我爱其礼。”其实富如子贡又何尝爱其羊。

子贡范文2

背景有点长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蛮名噪海外,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

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

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壤林。茶之生也!

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茶,自神农发现,就很快成为你我他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核心产品,在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唐、宋以来的以茶易马法,目的是中原人就用茶来交换少数民族的马匹,产生“固番心、强中国”的策略。

“茶马互市、以茶治边”的思维模式,带来了民族间政经互通、人文交互,也带来了斗智伐谋、刀锋血雨,期间,“茶”绵延千年的产品力,孕育了无数故事。

伍秉鉴,先祖在在武夷山种茶为业,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是政府允许与外国人交易茶丝、瓷器的少数中国商人之一。“茶叶贸易才是伍秉鉴最主要的业务,他的发家,靠的是出口福建乌龙茶!”对与福建茶叶外销关系颇有研究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庄国土解读他时说。他作为那个时期2600万两白银资产、最富有的商人(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700万两)。

故事比较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1686年春节后,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个世纪后,催生出一位有着闽南血统的世界首富。1783年,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创业小成。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后,凭借过人的手腕和无可匹敌的成为广州十三行总商之首,(“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清政府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和外商做生意)此后数十年间未曾有变。

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后世伍凌立说,在伍氏家庭中,以伍秉鉴与其儿子伍绍荣最为著名。。在福建,伍家还拥有庞大的茶山和地产,开设了数家银号。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赚人心和赚钱一样重要。

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了一项生意,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然而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回国,惊人的举动,让他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而他引领的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 100年中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期间,中国最著名的出口贸易产品就是茶叶,而且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家所供应的茶叶却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以怡和行号为商标的箱装茶叶,畅销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和费城等世界著名城市。在国际市场上,凡是伍怡和牌的茶叶,就能卖得出高价,他是国际市场很吃得开的人。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伍家的部分财产,也用于赞助公益和文化事业。嘉庆年间伍秉鉴捐金数千,在洋行会馆设种痘局,救活婴儿甚众。道光初,伍家捐银10万两,筑南海、顺德两县桑园围石堤,这是珠江三角洲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买卖是商人的生命,偏门会伤害生命。

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来做的是正经生意,茶叶贸易是伍家最主要的业务。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谋取暴利,开始夹带鸦片。这就带给伍家常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的后果。

刚直不阿的林则徐来禁烟了,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林认定这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革职逮捕,此番折腾,伍秉鉴颜面尽失,斯文扫地。

爆发, 战争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孵化了伍秉鉴。最终怆然难禁,1843年9月,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风烛残年74岁,溘然长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回顾他的历史---

需求孕育欲望,欲望锁定钞票的过程

子贡范文3

子贡的长处在善言。他有点像孔门的发言人。有同学问他问题,他回答得相当巧妙。《论语・学而》记载子禽问他:“老师每到一处必闻其政,是自己求来的,还是别人给他提供情况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等于吹捧孔子异乎常人。

外人向他了解孔门情况,他更是回答得滴水不漏。《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问他:“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说:“良医之门多病人,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本来颇有争议的“有教无类”,一下子被他说得天花乱坠。

看他这些即席发言,出口成章而又处处不忘维护孔子的形象,如果说他是孔门的发言人,谁能说他不称职?

他这位孔门发言人,可惜没有经孔子授权。孔子授权的发言人另有其人,并不是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换言之,子贡想当孔门发言人;却得不到孔子的信任。

孔子信任谁呢?是子路。《论语・述而》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说:“你何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等于特别发给子路一份发言稿,授权他照念即可。子路不是子贡,在这方面恰恰与子贡形成明显对比。

第一,子路从来不利用任何机会吹捧老师,对于向自己提问的人常常三缄其口。

第二,子路不但不吹捧老师,反而对老师的言行表示“不悦”,甚至直言批评老师。

第三,子路能够容忍不同意见,对那些批评甚至讽刺自己老师的人,他从来不作辩解。所以,尽管孔子给他稿子,他却主动放弃了孔门发言人的位置。

子贡是不是利用这个机会,顺势接过孔门发言人这副担子,不知道。但是,有不少材料可以证明,他从一开始对外发言,就大张旗鼓宣传“圣人”,成为“圣人”崇拜症的创始者与传播者。

《论语・子罕》记载说,大宰问他:“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等于大言不惭地预告天下,天意将使孔子成圣人,一点也不感到肉麻。

他这样理直气壮,不知道底气何来?孔子对自己有过比较实事求是的评价。《论语・述而》说,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孟子・公孙丑》也说,“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按孟子的说法,孔子本来是不同意“圣人”这种称誉的。子贡却不管孔子本人意见如何,坚持吹捧孔子是“圣人”,后来甚至说“仲尼日尔月也”。

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最早的出处就在这里。用太阳和月亮来比喻一个人的形象和地位,这种无以复加的崇拜,已经脱离了对其人道德学问的尊崇,而陷入盲目的全方位迷信。从这个意义说,称也为中国历史上宣扬个人崇拜的祖师,可谓实事求是。

子贡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可惜他对学问之类缺乏兴趣。他只是把能够预测市场行情的本领,灵活运用到孔门之内,超前“预报”出孔子的“圣人”地位。孔子对此似乎没有阻止。《论语・宪问》说,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当听说大宰有“夫子圣者与”之问时,孔子竟然会产生“大宰知我乎”的感叹。个人崇拜就这样对孔子本人发生了腐蚀作用。子贡也许由此窥测到老师那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此在“圣人”崇拜症的传播领域日行万里。

子贡范文4

“钱即是钱!”孔子简洁地说。

高朗继续追问:“钱脏不脏?”

孔子眉毛一挑,“钱脏与不脏,只看拿钱的那只手脏不脏!”

“拿钱的那只手―脏不脏?”高朗低低地重复着孔子的这句话,若有所悟。“多谢先生教诲!”高朗深深地鞠了一躬,脑袋险些碰到了地面,“开我迷津,点我愚顽,万分感谢!”

“什么‘谜金’?什么‘鱼丸儿’?点石成金吗?”钢听得云山雾罩、稀里糊涂的,面对高朗纯粹的唐朝书面语,他真的很无语。榆钱赶紧趴到他耳朵根儿上解释:“迷津不是金子,是迷路了;愚顽也不是鱼丸儿,你呀,就知道吃,愚顽是说又笨又顽皮的意思。”

“啊?”钢更不明白了,高朗这么清秀俊雅的人物,还说自己又笨又顽皮?他们两个嘀嘀咕咕的时候,高朗已经跟孔子和他的那群弟子们道了珍重,他们退出来,钻进钱眼儿,回到北京。

一转眼,一个月过去了,琴棋书画培训班越办越红火。第二个月的学费收上来后,钢把钱和银行卡推到高朗眼前:“给,自己去存钱吧!”

高朗仍旧被那一沓红红绿绿的钞票吓了一跳,往后躲了躲。然后伸出自己的双手,举到眼前,仔细看了看说:“我的手不脏,对不对?所以我不会弄脏钱!”说完之后,他犹犹豫豫地把手向钱伸过去,终于捏起来一张一百元的钞票,在眼前抖动着:“这张纸就可以买我想要的东西?”

忽然,他放下钱,拍拍双手,仿佛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这钱不存了,我要买一个手机,就跟伯父那个差不多的,我也要享受享受现代化的新生活。”

天哪!钢头一晕,榆钱干脆在写字台上翻了几个跟头,又翻回来。高朗要买手机,商务的?智能的?享受新生活?不会吧?不是吧?太前卫了吧?!

“你买手机,不行吧?”榆钱站稳了,赶紧反对。钢也使劲儿点头:“我爸那手机两千多块呢,你买那么贵的手机干吗?你以为你是谁呀,富翁还是大款?”

高朗被他们两个说得脸上青一块红一块的,他昂起头,梗着脖子辩解:“我怎么就不能买手机?只许你们聊天玩游戏,我就不行?两千多块怎么啦,我又不是没有,我一个月就挣两千,我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还不让我花了?”

“我晕!”钢和榆钱同时捂住了头。完了,完了!适得其反,高朗走了极端啦,而且,叛逆,极度的叛逆爆发了,典型的青春期综合征,咋办呢?

榆钱冲钢使个眼色,钢心领神会,赶紧把钱抓到自己手里,也没忘了那张卡:“我还是先替你保管着吧,省得你瞎花!”

“给我!”高朗伸手来抢,钢哧溜一下跑出去,先把钱存上再说。

一连三天,高朗都不理钢,这沉默的反抗可把爱说爱闹的钢憋坏了。

周末,高朗去培训班上课,钢和榆钱商量:“无敌小神兽,你说该咋办?要不干脆给他卡,让他去买个手机?”榆钱歪着头一边思考一边说:“从唐朝来到现代,他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了,钱不是这么花的啦!”

“就是,就是,”钢使劲儿点头,“要不,再去找找孔老夫子,这家伙就听他的!”

“有了!”榆钱高兴地一蹦,“今天,我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晚上,高朗回到家,吃过饭后,钢把他硬拽进卧室,榆钱摇身一变,小铜钱立起来,身子一旋,滴溜溜就转了起来,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弹了一下似的,念念有词道:“时空转换―”一个旋涡把他们裹了进去。

两个人被铜钱转得头晕,眼前一阵发黑,再睁开眼时,当然又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了。不过这次情形太惨了点儿。

一片荒野,杂草丛生,萧条冷落。两个人从一个小土山后面爬起来看到的,仍然是孔子师徒,孔子坐在高处,身边围坐着弟子们,这哪里是坐呀,大部分简直可以说是瘫倒在地上,面黄肌瘦,一脸的病容,只有少数几个尚能支撑,却也已经面容清瘦。

“这不还是孔老夫子吗……”钢自言自语。

高朗说:“如果我没有猜错,这里该是陈蔡,《史记》云:‘孔子厄于陈蔡’,说的就是孔子被困在陈蔡的一段故事。”

高朗终于开口说话了,钢高兴地拍马屁:“你真行,我可看不懂《史记》。”

正在这时,听见孔子说:“颜回呀,要是你有好多钱财,我宁愿给你当管家呢!”

钢问:“这个姓颜的帅哥很有钱吗?”

高朗笑了:“弄错了,颜帅哥最穷。”

“最富的是子贡!”好半天没说话的榆钱终于开口了。

“子贡是个阔公子吗?”钢好奇地问。“确实是个阔公子,但是他的钱财都是经商得来的,他是经商的天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儒商!”

“我佩服死他这个‘两栖动物’了―读书人里面钱赚得最多,商人里面书读得最好,玩的就是综合素质!”钢脱口而出。

说曹操曹操到。荒草坡上一阵喧闹,是子贡回来了,他出去了两天两夜,终于买来粮食。不一会儿,荒草坡上飘起阵阵炊烟,孔子和弟子们吃了一顿饱饭,顿时有了精神,一阵阵说笑声传了过来。

光有了吃的还不行呀,得想办法逃出去!孔子思前想后,最后又把子贡找来,派他偷偷潜出去到楚国求援。

高朗看着子贡往外走,嘴里嘀咕:“怎么又是派他?”钢也纳闷:“他很会赚钱,是经商的天才,那干吗还跟着孔子忍饥挨饿呢?”

“答案就在他身上。”榆钱赶紧指挥,“快,我们也摸出去!”突破包围对无敌小神兽榆钱来说不是问题,一个旋转,瞬间转移就够了。走出被困的山谷后,子贡买了一辆马车,就在他要驱车赶路的时候,钢凑了上去,要和子贡同车前往。子贡还记得这两个奇怪的但是没有恶意的孩子,欣然同意带他们去楚国。

楚国王宫门口,侍卫拦住了三个人的去路:“什么人?胆敢擅闯王宫!”

子贡不卑不亢地说:“我乃孔夫子学生端木赐是也!”

“哪里来的端木赐?”可惜得很,这侍卫竟然不买他的账,对他不屑一顾。

子贡也不生气,微微一笑,再上前一步,贴近那侍卫,从袖子里掏出两锭银子:“嗯,这就是在下的名帖!”“嗯……”那侍卫一愣,脸上冰霜顿消,笑容灿烂,“端木先生,呵呵,久仰久仰!”说话间,银子已经揣进了袖筒,“容我去禀报大王!”说完快步走进王宫大门。

时间不算太长,府门打开,音乐声响了起来,大概这就是周的礼乐吧!礼乐声中,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诸侯打扮的人走了出来。“哈哈哈―”这应该是楚昭王吧,他爽朗地笑着,紧走几步迎过来,“孔夫子的高徒!端木先生,失敬,失敬!”子贡也抢上前去,深深一揖:“拜见大王!”

“请!”楚昭王大手一挥,一行人走进厅堂。楚昭王坐在正中,子贡坐在下首,高朗和钢在子贡身后站立,充做随从,主要是想看看子贡如何说动楚昭王出兵。

奇怪!这大王穿得挺威风的,可是看表情,倒像是得了抑郁症。子贡拱拱手说:“大王想是有什么为难的事吧?”“唉―”楚王长叹一声,“南方水灾严重,国库空虚……”没等楚王把这句话说完,子贡就从袖筒里掏出一张纸,递了过去。

楚王接过来看了一眼,脸色马上由阴转晴:“端木先生果然有敌国之富呀!名不虚传!”

子贡拱拱手:“哪里,救济灾民要紧,在下此来……”子贡话没说完,楚昭王已经心领神会,双手一拍,说道:“先生不必多言,孔夫子被困陈蔡山谷,本王也是刚刚得知,即使先生不来,本王也是要出兵营救的!”

事情进行得如此顺利,大大超乎高朗和钢两个人的想象。走出王宫,高朗看向子贡的眼神很复杂,不屑里面还掺杂着一些钦佩。子贡摸摸高朗的头说:“小兄弟,你有话要说?但讲无妨!”高朗拱手说道:“先生这样拿钱通门路,不觉得有损人格吗?简直是玷污了您的清白呢。”

子贡朗声长笑:“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救夫子脱离困境,我自身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救济灾民也是善举。”

钢也凑过来问:“你这么能挣钱,干吗不弃文从商,全心全意地去赚大钱呀?买别墅,坐豪车,多享福!何必跟着孔子东跑西颠儿受这份罪呀?”钢用看一样的目光看着子贡。

“小兄弟此言差矣!我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先生,先生的学说是可以救万民于水火的,我赚钱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辅助先生,让他的学说广泛传播,这是我的志向!”

“好!”高朗猛然叫起来,“我不买手机了,留着钱做大事!”钢先是一愣,然后咯咯笑了起来。

回到北京,高朗明显不满足于培训班里那一点微薄的收入了,区区几千块钱,能干什么呀?他一边教小朋友们,一边寻找赚大钱的大事业,他这个读书人要向商人靠拢啦。

可是做什么大事业呢?

高公子不耻下问,不止一次向钢和无敌小神兽榆钱请教过,可是,这两个家伙像是商量好了似的,相同的动作 :摇摇头,摆摆手,耸耸肩;相同的回答:“不知道,还没想起来!”弄得高朗也学会了耸耸肩,无奈地摇摇头,然后陷入自己的儒商救国梦里。

钱眼儿里的智慧

子贡范文5

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作牛马使唤的鲁国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得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做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作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谁愿意再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羞愧不已。

子路又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的人很感激,要送一头牛给他,子路收下了。

孔子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说道:“从此之后,再见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

【立意角度】

1.请勿人为抬高道德标杆

单纯从道德的角度看,子贡要比子路高尚,但是,如果看两种行为的实际效果,孔子考虑得更为全面、长远,他深入地分析了这两种行为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如果我们非要将现实的道德标准拔高到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没有子贡的修养与财富,做不了像子贡这样的义举,不如干脆不做。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适当地降低社会的道德标准,容忍进而鼓励、保护“为人消灾,拿人钱财”的义举,使之成为多数人可以追求得到的精神享受与物质激励,尽管这并非我们最终追寻的理想之国,但毕竟可以感化相当多的人去做好事、行善举,从而构建更为美好的社会秩序。

2.规则不可逾越

孔子认为,子路的行为是对的,这种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垫付赎金是国家为了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和财力,子贡的所为,把这条规则打乱了,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人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

【运用示例】

如今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时代,绝大多数的人都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成为了人们做事的准则。那么道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大德与小义的差别又在哪里呢?无疑,道德的标杆就起到了衡量道德大小的作用。

古时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学生当数子贡。他在别国将鲁国的奴隶赎回后,并没有按规定从国家报销赎金。子贡认为自己的行为十分高尚,但却遭到孔子的强烈批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子贡心甘情愿独自承受损失,反而遭到批评?事实上,鲁国的这项规定是为了解救更多自己国家的人,给予赎金补偿是为了给国民一个动力,让更多的人能不顾及自己的金钱利益去解救同胞。孔子之所以批评子贡,正因为子贡的行为破坏了道德的标杆。子贡的本意是好的,他为了减少鲁国的损失才这么做。但这以后呢?相信鲁国人会大肆称赞他的行为,认为其行为十分高尚。这就大幅度拉高了道德的标杆。越来越多的鲁国人会认为,不像子贡这么做就算不上是有德者,他们会陷入两难的处境,去赎人不要钱的话自己没这个经济实力,而去赎人报销金钱的话却又算不上有德。如此之高的道德标杆,只会让大多数人都达不到道德的境界。既然达不到这境界,又有谁还会去赎回奴隶呢?

反观现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断抬升道德标杆的现象。某些慈善捐款活动中总是将捐资数额庞大的人排在前面,大肆宣扬表彰,而那些出于好心却财力不足但同样善良的人却被直接忽略。这么做就等于给人们一种心理暗示,只有捐款多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道德高尚者。……过高的道德标准使大多人沦为“不道德”。原本追求道德的人,在过高的标杆面前反而成为了“不道德”,这样做的效果是适得其反。

…………

当道德的标杆达到大多数人能力范围之外的时候,这种道德就成了伪道德,提倡这种道德会使全民道德大滑坡。当然过低的道德标杆又会使人们的道德意识淡化,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树立正确的道德标杆才能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

(蒋辰浩《请勿人为抬高道德标杆》)

【素材展示二】

弃赛救人:道德与规则的较量

2013年9月3日,在大连瓦房店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女子帆板RS∶X级比赛中,辽宁队队员郝秀梅不慎落水,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她附近的四川队队员马娇奋不顾身冲入激流,对郝秀梅实施营救。在马娇的全力帮助下,郝秀梅脱离了危险,但马娇没有完成比赛。为了表彰马娇,本届全运会帆船帆板竞赛委员会除了授予马娇“最美运动员”称号,还决定奖励她5000元。但得知要奖励钱后,马娇果断拒绝了。“这个钱,说什么我都不能要。参加比赛又不是为了钱,我也就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大家给我的表扬已经够多了。”马娇说。

在1988年的奥运会划船比赛中,两位新加坡运动员落水,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加拿大运动员勒比厄正处在第二的位置上,很有希望夺金牌,但他毫不犹豫地停止比赛,把两位运动员救了起来,放弃了自己的夺魁机会。赛后,国际奥委会经过特别讨论后,专门授予他一枚比金牌还要珍贵的奖牌。

【立意角度】

1.另一种人生金牌

体育被称为“和平年代的战争”,甚至古代奥运会就是发端于战争。不过,与你死我活、灭绝人性的战争法则相比,体育更应呈现出的则是增进和平友谊、激励追求进步、共同攀登高峰的精神力量。马娇与勒比厄弃赛救人,就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尽管未能完成比赛、拿到名次,但他们却在另一个赛场上赢得了珍贵的人生金牌。

2.道德与规则之间的抉择

运动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舞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为集体的荣誉而战。然而,运动员在面对赛场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时,必然会在道德与规则之间进行抉择。对手落水,这对运动员来说应该是一次赢得比赛的机会,可是,马娇与勒比厄的意识里却没有这种想法,他们想到的,是对手的安全。于是他们放弃了比赛,去帮助对手。他们在道德与规则之间选择了道德。

3.规则不是固定的

帆船帆板比赛竞赛委员会根据马娇的表现,临时改变了评判的规则,授予她“最美运动员”的荣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国际奥委会根据勒比厄的表现,专门授予他一枚比金牌还要珍贵的奖牌。由此可见,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为和事件而灵活变通。

4.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5.失与得

…………

【运用示例】

盛开怒放固然美丽,可为了追求秋天的硕果累累,苹果树上那些美丽的花朵毅然放弃了展示自己的机会,飘然落地,化作春泥去滋养每一颗果实。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思索:原来,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于是,我理解了全运会赛场上马娇的表现,读懂了她在放弃之后所展示的美丽。

如果,她的眼中只有比赛而对水中挣扎的对手无动于衷,那么,即使取得再好的成绩,又有什么价值?

相信,每一个蛹都会有变成蝶的理想,都希望能够自由地在天地之间飞翔。人呢?不是更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追求自己的理想吗?我想,当时,马娇就是这样想的,也毅然这样做了。她放弃了一个梦想,却实现了一种超越,一种精神上的超越。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微看台】

子贡范文6

——题记

她穿着丝质的长袍,米白的袖边掩住半边眉梢,流水的声音安静,柔和,将时间里的世界渲染成一幅绝世佳画。她微微作揖,行了古人最常见的礼仪。她又轻轻抬起了头,风拂过面颊,带着她最后的一句话:“小女子,名叫礼,礼仪的礼。”

孔赋哀逝

礼走在公元前479年周国的一条街道上。所有人都向她行礼,她便也向所有人还礼。两旁小贩的叫卖声并没让人觉出丝毫的嚣扰。

不远的地方有个草屋,依稀可以看见一个稍稍年轻的男子。他拱手拜见老者,微微行礼,尊老者为师。蓝色的素衣随着屋里仅有的一点点风微微的晃,

老者拄着拐杖,看了看他,“子贡,汝来何其晚也?”声音这般沧桑,忧伤。

子贡连称不是,扶老者坐下。自己,则站在一旁。屋外扬扬洒洒地落了些雨滴,打在地上,一片湿润。滴滴答答的雨声变得逐渐密集。礼回过身去,准备离开,走了很久,却仍仿佛能听到那老人“天下无道,吾道亡矣”的泪声。

七天之后,礼又来到这里。她看到两柱之间的黑色棺木和守在棺旁的子贡。子贡向她行礼,她便也向子贡还礼。

“谁人逝之?”她问。

子贡看了看棺木,抬手拭了拭眼角,“吾师孔子。昨日逝也,吾当守此三日矣。”

礼看了看他,然后向着孔子的棺木拜了三拜。随即,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她身后的一切也变得清晰。风不停不停的吹,却再没拂动她的衣袖。最后消失,完全消失。只对着子贡留下一句:“吾中华之礼,善待才善始终也。”

她来的那么轻盈,离得那么华美。她说,她叫礼。礼仪的礼。

戴安娜的句点

礼站在1997年白金汉宫的门外。她从人群中向前走动,所有人都为她让开道路,并且微笑致意,而礼也微笑着看着所有的人。

她来到门外的皇家骑士面前,骑士向她行皇家礼仪,然后询问她的名字。“礼,礼仪的礼,我尊贵的骑士先生。”她很快被放行,路上所有的贵族都脱下帽子,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礼穿着白色的蓬裙,手捧一束娇艳的白色玫瑰。她是那么的高贵,连威廉王子都单膝跪地,亲吻她的手背。

水晶棺里的女人是那样的美丽,有那样多的人在为她哭泣。穿黑色长袍的牧师手捧圣经为她默哀。

戴安娜王妃是高贵的王妃,她善良,宽忍。或许,她便是一颗最明亮的夜明珠吧。她理应接收所有人的行礼。

礼把白玫瑰放在水晶棺旁,娇艳的玫瑰衬着王妃的美貌。礼悄悄走到一边,消失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她笑着。呐,多么尊贵的皇家之礼。

邻逝

礼换上轻便的运动服,在2012年的上海漫步。我曾遇到过她,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想起向她行礼。而他却在我旁边站了很久。

邻居家的老人刚刚离世,现在正在进行葬礼。唢呐的声音穿过一层层墙壁钻入我的耳朵里。哭声此起彼伏,我像是能看见那雨点般的泪滴。

礼想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死者,然而却被堵在了亲属们围成的圆圈之外。她向着死者和家属鞠躬哀悼,所有人却都仍是在哭泣,没有人看到前来探访的礼和已经忍无可忍的昔日邻居。

我看见了礼的离开,她是在楼梯的拐角消失不见的。我如此清晰地记得她美丽的侧脸,却全然忘记了如何能再看到她的容颜。

礼说,她原本以为,这是她的礼仪之邦,如今,却再没有人向她行礼。刺耳的喧嚣回荡在她的耳畔。回荡着。永不消逝的。

尾声

礼走进一座白色的基督教堂,穿着黑色衣袍的修女站在红色的蜡烛旁。摇摇曳曳的烛光把一切都拢在一片朦胧中。她便站在修女的身边吟唱,双手合十,向上帝许愿。

“愿礼能永不再地球的时间轴上逝去,永不离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