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例6篇

2024-09-29 来源:伴沃教育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案例法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了解到“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选择职业”等问题。案例教学法以其独有的实践性和启发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但不少大学生反映,案例教学法在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使用效果有待改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相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对案例分析不够透彻深入。可见,若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仍需做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出于引导地位,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多种解决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让大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寻找最佳解决途径。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总结、点评、指正,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疑惑。

二.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案例

大一新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仍处于职业探索期,对未来的职业充满期望和憧憬,职业规划教育是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需求。例如,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向大学生介绍本院系毕业生中优秀的职业规划案例,以及他们的相关实践。这种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选取的案例还必须具有鲜明地时代性,符合就业市场大发展趋势。同时,还要为学生讲解新颖案例,让学生了解最新就业信息。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老师多为辅导员或学院副书记,他们不仅缺乏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工作繁忙,很难保证课堂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求职业规划教育老师考取指导证书或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而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学效率。

四.激发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性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选取合适的案例、选用合适的课堂讨论形式等。其次,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针对参与性较低的学生,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案例,并分析和探究预习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五.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都比较短,积累的教学案例也相对匮乏,这就需要高校及时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充实教学案例库。搜集、整理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之路和职业规划,并加以整理、分析,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案例需要根据时展和学生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因此,建设教学案例库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2.张海英,周显洋.浅议案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必要性

1 概述

1.1 职业教学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应对新形势,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教育自身的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结合的特性,并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高专教育过程是在对大学生职业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渗透性教育,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并分析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高职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策略。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决定一个人对自我职业生涯的目标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高职教育的教育方法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教育,对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它要求教师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理论、 技术与方法、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培养,帮助其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2 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创新使人类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与才能,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在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创新型的道路上都需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同时也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独立创业的职业规划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显得愈来愈重要。职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它是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确立职业目标,制订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学生能自由的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在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技术中进行多角度思维等能力,学习目的与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职业规划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高职职业规划能力的有效方法。

3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3.1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指定学生的职业规划

高职高专职业规划就是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学生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就业作为一种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学生的就业动机通常是由生活、学习环境甚至是老师、亲友对职业的认识不同决定的,如果自身的知识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都影响着择业者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因此,要强调大学生求职时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教师面对是有个性、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个人精神和个人能力,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让教育理念渗透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二是终身探索的观念;三是人职匹配的观念,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才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更好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能力。

3.2 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近几年,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变,21世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但是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就业现状的分析,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成功就业的核心原因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并未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程序,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缺乏规划的具体技巧,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人与职没有实现良好的匹配。高职高专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方法应更加强调实践性,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放在首位,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经济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学校管理应采用开放高效、健康有序、宽松和谐的教育人才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建立第二课堂,改革考试考试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3.3 根据学生的素质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高职高专职业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刚入学的新生要在教学计划中灌输一种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配合职业规划活动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系统辅助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巩固所学知识,还将个性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使学生真正能自主习,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4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其最高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业,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业,经济发展的最高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业,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业。根据《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大学生由“学生人”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中高职高专应该做好准备。首先,引导大学生根据市场经济的情况分析其自身条件,了解社会和自己的情况,确定自身规划发展与职业目标的发展过程,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去考虑其自身的未来发展的过程,制定实现措施的过程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性形成的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以培养学生个性能力发展为核心。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3

一、样本学生访谈情况

不管对学校、还是社会,就业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第一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怎样改善就业环境、学校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而对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看法有所忽视,尤其是层次较低的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F.Gubrium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同时,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多以本科生为主,其次是研究生,还有大专生,故本研究共选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专生作为此次深度访谈的对象。其中男性学生18名,占被访谈学生的45%,女性学生22名,占55%。为了保证访谈的深度性,采取半开放式访谈方式,被访谈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阐述,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识职业规划;对自身所学专业及就业倾向、职业意愿的认识;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择业情况的了解。

(一)毕业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模糊想法和认识的大学生有21人,占52.5%,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有7人,占17.5%,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学生有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但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10%。大学生是其职业规划的关键,决定着职业规划实现的成败。但目前大学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感、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计,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甚至有些学生还直接“复制”、“借鉴学习”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把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无法实现。

(二)不少毕业生自我认识片面 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只有5人即12.5%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涉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世纪人才某资深咨询师也曾经指出,当今的职业人在分析“自我”的问题上是需要补课的,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11.6%的大学生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的测试。可见,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片面化,心理不成熟。

(三)半数以上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职业目标模糊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此次深度访谈表明:6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沟通障碍,且求职简历千遍一律,缺乏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介绍。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想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相应的兼职工作,参加过多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但其目的不过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学习技能,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四)一些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行动相脱节 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相应制定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并没有认真执行,甚至怀疑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不强。很多学生存在着如果万事俱备,我便去执行的心理,过分追求最佳计划,在规划中面面俱到,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地方高校周边的就业环境对其毕业生就业倾向有不小的影响,但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影响就业意愿,而其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和最终的就业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如何能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与职业相匹配程度,进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在就业意愿、就业倾向以及就业能力上予以提高,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一)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访谈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增强自身规划的主观意识,有效合理的进行规划,其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如下步骤: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图

(1)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就业意愿。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线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它是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最渴望达到的结果,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在树立职业理想时,大学生应该考虑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因素。因为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可能从事的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构想和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的作用。职业理想关系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选择这种职业的原因。

(2)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什么专业”、“性格特征如何”、“有无创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劳”、“身体状况如何”、“学习基础如何”等,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估,又称自我解剖,即自己通过各种信息和测评体系确定自己职业兴趣、价值观等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包括对自己思维方式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评价。。

(3)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与评估。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特点、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职业越来越多、职业变迁越来越快,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评估要求大学生对“什么是最热门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任职条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分析职业的种类。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系类。;中类是根据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等相同要素划分的;小类是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二是要了解具体职位的任职资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标职业有哪些、目标职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所学的专业适合什么职位,自己可以胜任什么职位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分析。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会计有关的专业资格,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金融、统计、证券、保险、仓储等职业资格,甚至可以了解秘书、推销等职业资格。

图2 大学生自我评估结构图

(4)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种职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大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将有助于其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包括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5)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现的核心,犹如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你避开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以自我评估、职业认知和环境评估为基础,其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3~5年)和长期目标(5~10年)。当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但确定目标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至少要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且同一期间的目标不宜过多,要具体明确。

(6)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当职业确定后,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线,也可以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也可以先技术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术。因此,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设定职业规划路线,通常的职业规划路线分三个步骤进行(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自身的目标取向(通过对自己兴趣、理想、价值、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其次,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通过对自己性格、特长、技能、学历、阅历、智商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再次,确定自身的机会取向(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获得)。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因素,确定最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和最佳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图3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图

图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

(7)实施、评估、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计划变成现实的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事先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与现行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职业规划更好的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槛,肩负着引导培训学生和向社会进行人才分流的双向作用。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高校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将其与学生就业工作一起来抓,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形成学校重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局面,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当然,学校还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学校需要配备一支精通专业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不断的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推荐等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教师”。

(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各个高校应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外,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大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加强模拟式、案例式、演练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实习指导课都集中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效果较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步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规划教育体系。最后,高校要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同时,完成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当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短期的、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变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问题研究》(编号:2012-QN-40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1]-JKGHAB-0120)与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编号:SKL-2013-26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闫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雷华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7期。

[4]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5]张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性别;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女大学生在就业准入时就遭到用人单位的歧视。本文从性别角度分析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用人单位的期望以及女大学生主观因素等。

(一)传统性别观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性别关系是多种繁杂关系中最基础、最自然的关系,男女性别关系经历过粗糙的原始平等观念后,很长一段历史性别歧视作为人类最长的性别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受封建传统禁锢及儒家思想影响,一直以来女性被动、从属于、依附于、服从男性的观念,到如今,法律虽规定男女平等,但我们仍能看出在多方面对女性存在着偏见。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仍会遇到尴尬。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启事时不会写明不招女生,但总有些单位会存在男性优先的现象。认为女大学不如男大学生能吃苦,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不如男大学生。

(二)当下用人单位的期望。

传统上女性负有天然的家庭责任那就是要生儿育女。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精力旺盛,进取心、创新意识都较强,很多用人单位希望这些青年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发展。因此用人单位也担心的是女大学生毕业后几年就面临着结婚、生子。女职工在怀孕期可能工作效率会降低、生产期面临着要请产假以及哺乳面临着精力分散等无法避免的事实情况,给用人单位带来负担。

(三)女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女大学生的对生涯规划的认识较男大学生更模糊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一般女大学生很少出现挂科现象,成绩较优异。但实际动手、实践能力较男生有欠缺。另外多数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心思细腻,导致做事优柔寡断,即便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或择业时都会出现难以抉择的现象。女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工作压力时心态稳定程度较男生低;很多女生对自我认识不足,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不能准确自我评价和定位,缺乏信心并影响自身的生涯规划。

二、性别视阈下提高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逐步完善社会保障。

当今社会女性和男性同样为重要的劳动者主体,社会强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女性同男性一起创造者,女性同时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着,她们还肩负着生育下一代的重任。女性在家庭和事业的两端扮演者自己的角色,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和责任。所以社会应从保障制度方面逐步完善对女性职工的保护和支持。例如为用人单位解决招聘女大学生所带来的后顾之忧,使用人单位在本单位女职工怀孕、生产哺乳期间得到适当的补偿。用人单位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在招聘时不再顾虑,对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推动作用。

(二)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针对女大学生开展差异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还很少。高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特点有选择性、有规划地招收女大学生数量,避免因数量不合理给就业带来压力。把考虑性别因素作为开展差异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充分发挥各部门有效合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从职业生涯课程设置、心理咨询环节、就业指导、测评系统的开发等,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水平。

(三)女大学生应增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女大学生应有主动规划意识。主动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深层次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倾向、个人价值观等,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应该具提升对抗压力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与人交往的能力。积极利用好学校的有利资源和各项政策,参与高校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利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平台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

综上,女性是人类的心灵,女大学生应不断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高校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女大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作用、高校、社会保障三方面合力促进女大学生发展,促使女大学生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真正的权利和尊严,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原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2]王玉玺.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大学生择业观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3]李兰芬.性别和谐视阈中的女性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2008,(3).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中技生 职业规划 专业 对策

一、背景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社会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不单单是中技生,就连大学生都感受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中技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更是茫然,具体表现在想到任何一个单位去试试。这使得中技生的就业情况相当不理想,一大批中技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大量的中技毕业生因为频频跳槽以及不胜任岗位要求等因素,令企业不能完全信任和接纳。如何解决中技生的就业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实现中专技工学生与职场、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从开始招生――“入口”到毕业分配或者继续深造――“出口”的良性循环。对中技生来说,做好一份好的职业规划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整体规划,是为实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职业规划可以发掘个人潜能,增加个人发展与成功的机会,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也为落实《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技生职业规划现状

1.学生专业选择具有盲目性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选择专业也就意味着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和领域。专业选择一定要符合自身发展,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规划健康、快速的发展;反之,就会制约职业规划成功。以平湖技工学校为例,经调查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较大的盲目性。本次调查实发问卷213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具体结果如下。

(1)从对中技生选择专业情况的调查发现:有29人选择“非常了解”,有61人选择“了解”,有58人选择“一般”,还有52人选择“不了解”。从该数据看出,学生对自身选择的专业还不是很了解。据了解,学生主要通过班主任推荐、学校宣传和亲朋好友介绍等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同时学生了解的专业信息主要是学校提供的,往往是好的、片面的信息,难以使学生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

(2)从中技生对是否自己选择专业情况的调查发现:有61人“由自己选择专业”,有98人“由父母、亲戚选择”,还有41人选择“其他”。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只有30.5%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专业的,而大部分学生是父母包办的。这说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能力很弱,大多都是听从父母、老师和亲戚的意见。但自己的专业还是得自己选择,毕竟当时选择的专业有可能成为将来一生的就业方向,这也是职业规划的出发点。

2.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中技生正处于从依赖到独立、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此时此刻,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憧憬,但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从而影响职业规划的发展。从中技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情况调查发现:有19人选择“详细规划”,有60人选择“较为详细规划”,有91人选择“只是思考一下”,还有30人选择“没考虑过”。从该数据看出,很多中技生就业的时候,在用人单位面前缺乏勇气,对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不敢大胆去尝试,尤其是面对好工作缺少与大学生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理想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中技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不够,这必然导致中技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无措,屡受挫折。

3.职业规划专业指导人员缺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许多中专技工学校没有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即使建立了也大多形同虚设,而且基本由做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指导,他们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对于中技生来说是确定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影响较大。

4.缺少继续深造的信心

现在大部分中技生学习态度一般,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所以他们对是否继续升入大专学习很茫然。从对中技生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得知:有71人选择“继续深造”,有80人选择“择业”,还有49人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成人高考或者考入高等学府不抱太大希望,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很差考不上大专。总之,大部分中技生对继续深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三、成因分析

1.对自身的专业了解程度不够

中技生的生理及心理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对自己的未来尚没有进行准确的认识与规划。在选择中专技术学校专业时大多是由班主任推荐、父母包办或者亲戚介绍等,有的中技生甚至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等自己真正到学校学习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此专业或者对此专业没兴趣。同时在校期间,也没有对自己的专业做更深入的了解,这导致了大部分中技生在做职业规划时经常不切实际。

2.学校及家庭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教育方向现在越来越偏向职业教育,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技能和能力。。这就导致了中技生产生在学校里只管搞好学习成绩的看法,从而也就放弃了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好的职业规划的想法。

3.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社会在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低时,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收入的多少。这使得中技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改变,在做职业规划时有些不切实际。其中有些中技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

4.对职业规划缺乏主动意识且职业期望过高

有些中技生由于自身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在学校里只要最后拿个文凭就足够了,也就直接导致了缺乏规划职业的主动性。有的学生职业发展期望过高,但是发展路径模糊,这样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同时有些中技生过于追求捷径,制定的职业规划根本不切实际。

四、中技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1.加强中技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定位

在中技生中加强职业规划的宣传教育,充分提高他们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自身专业的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全面的认识。然后开始加强中技生职业规划的意识,通过专职的职业规划师来引导他们对职业规划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定位。

2.建立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是改善和提高职业规划教育效果的保障基础。当前大多数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这对中技生职业规划教育是相当不利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程序,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胜任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引进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人员或从事职业研究的相关人员,他们一般都具备职业规划的知识,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能为他们进行实际的规划。

3.指导中技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规划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引导他们确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中长期目标就是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做出修正或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长期目标。学校在加强生产实习和就业合作的同时,要积极吸引和联合行业企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水平。

4.加强中技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职业性和社会性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相关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组织安排中技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让中技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专业以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然后才能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并且通过这些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职业规划,增强职业规划的可行性。

5.构建中技生人才成长的“阶梯桥”,树立中技生升学的勇气和信心

为了帮助中技生完成中技―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中技生人才培养成长通道,满足他们提升学历层次的意愿,完成他们职业规划中继续升学的梦想,应做到如下几点。

(1)国家制定政策有计划扩大高等教育面向中技毕业生的招生。如增加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招收优秀的毕业生,扩大中技院校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五年职业教育培养;扩大专升本招生,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和培养等。

(2)学校培养优秀的教师对中技生给予学习帮助和鼓励教育。还可以组织中技生到高等学府去参观,感受高等学府的学习氛围。

(3)中技生自身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利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现行中技职业形式相契合,同时发展自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金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研究[D].2008(12).

[2]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就业咨询,2008(18).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6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1)毕业后选择:考研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毕业后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考研”、“直接就业”、“一边求职,一边考研”,它们分别为67%、18%、15%。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只有少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2)是否有优势:将近半数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根据调查问卷显示:4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持,仅有27%的学生认为有优势,另外的3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有优势,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性别倾向:39%的学生认为就业单位在录取中回存在倾向于录取男性的倾向,4%的学生认为就业单位倾向于录取女性,大部分61%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倾向。认为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的性质”、“女性由于生理原因和家务等影响导致劳动时间少于男性”、“男女存在劳动效率的差异”分别占49%、40%、11%.调查结果表明,在医学生心里还是存在就业单位在录取过程中的性别倾向,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以及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4)在校期间是否做过自己的就业和人生规划:有高达63%的学生表示只是想过,但不是很明确,只有19%的学生表示做过自身的就业和人生规划,另外的18%则表示没有做过该类规划。此项调查表明:学校应将学生自身就业规划作为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加强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是推动医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以帮助医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愿望,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以及超越障碍、化解困惑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劣势。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薪酬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 %、26%。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关于自身能力的欠缺的调查结果显示,“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三项为自身最为欠缺的能力,分别占29% 、27%、25% .而“环境适应能力”则各占1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而“外语能力”可能与当前的考研形势关系密切,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医学生每天早上必做工作就是背英语!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

三、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时,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持赞成态度

仅有3%的学生表示不赞成,而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中有近一半表示愿意去,另外一半则表示不愿意去。表示不愿意去的主要原因有“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对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待遇比较差”,分别占36%、33%、13%、10%。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服务西部计划的认识面试比较广的,但认识和理解程度需要加强。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学生对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和理解却很不到位,这也许是当代大学生的缺陷:确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根西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政府应该继续贯彻和加强国家政策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要促使民众对国家的政策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批评声音之一便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专业不对口”,难于发挥作用,因此认为该项计划常流于形式。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学生们有54%选择“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而“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分别占据一定的分量:26%、18%。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五、对国家和政府的前景的期望和看法较多。

(1)学生对“政府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就业难的现状”时,基本上给的选项全都选了,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改善就业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增加就业机会”,此后依次为“做好就业帮扶,提供就业信息,为应届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提供便利”、“强化监督管理,逐步消除各类就业歧视,保障就业人员合法权益”、“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经济整体局势”。

(2)学生对“政府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应着重做好哪些工作”时,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整顿行业不良风气,解决医患纠纷”,占56%。。其他的还有“增加卫生医疗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医疗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分别占到22%和16%。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二:对于医学生自身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重要规划。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如果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就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从而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自我认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气质、知识水平了解得越全面、客观、深刻,越能为自己准确定位,目前许多医学生在求职时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时无法清晰表明自己的能力和应聘职位的匹配关系。医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测评、心理测试、系统测试等方法,对自己进行身心特点分析、自我优势分析、局限性判断,从而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包括思想、心理、知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能力等,以达到对自我及其适应职业的判断。此外,社会也是影响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时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我们强调医学生求职时社会与个人利益统一,社会需求与个人愿望有机结合。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动态的,所以医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