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互动;交流;;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声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低年级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就必须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种“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互动交流”——来自课前热身运动课前是课堂的前奏,自由性和体验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课前的互动和交流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流,没有紧张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在交流和互动中进行自由提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课前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谈话或借助于现代话的电子、音响设备及课堂环境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中各种感官感受音乐。例如:弹奏一首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最喜欢唱的歌曲,让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课前学习气氛,还可以请敢于表现的同学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交流课后的歌唱练习体会。
总之,课前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种自由、欢乐的歌唱前“热身运动”,为课间的歌唱教学奏响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能体现个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离,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并带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走进声乐课堂的学习中。
二、“互动交流”——来自相互倾听声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双向活动,教师在讲授发声方法和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相互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师生间相互倾听,互为主体,缺一不可。
教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首先都是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声乐学习的初步认识阶段,学生在倾听中辨别声乐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在倾听中辨别音高、节奏、位置、共鸣、情感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通过倾听学生的练习和歌唱,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困惑和错误。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倾听中的比较”——正误之间的比较。“倾听中的思考”——学习的要领及方法。“倾听中的探索”——通过录音的方式倾听自己歌唱,确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音像资料倾听歌唱家们的演唱,开拓艺术视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借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展示塞北风光,为课堂营造了一种音乐气氛,学生们在倾听中产生了一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学生迅速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在练习歌曲的过程中,重难点之处也是通过多次的倾听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模仿等,来解决歌唱的各类问题。通过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学生与教师实质性的知识互动。这是声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三、“互动交流”——来自平等和信任声乐教学是建立在平等、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这是先决条件,一旦违背了这一先决条件,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新生,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差,对声乐课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现象都是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是实现良好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寻找他们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对条件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不嫌弃,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课时他们总是低着头坐在课堂的最后面,为了消除他们不平等的心理压力,笔者将他们调整到自己的身边(钢琴旁),上课时总是给他们送去鼓励的眼神,在教学的内容上也选择了适合男女声演唱的歌曲,在课堂个别抽查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调让他们演唱。对五音不全,连张口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教师不是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让他们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调整好心态,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不会开始的,只要努力就会获得好成绩,就能获得美好的歌唱。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里,让学生知道提问、抽查不是为了让他们出丑,而是针对每位同学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教学反馈或把他们存在的不同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以点带面使没机会被问到的同学也能进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表扬、赞许的语言,哪怕是一个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也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真正的信任,以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低年级学生的声乐基础训练过程由于声乐理论比较抽象,技术性又很强,初级练声曲也比较单调,又要不段反复地练习,因此就需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这也就决定了平等与信任在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四、“互动交流”——来自情感的体验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中的高层需求,是知识互动中的另一种高级形式。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容忽视,尤其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乐基础差使得教学组织显得重要而艰难。因此,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互动与交流是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用鼓励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积极的动脑、动口、动手,从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现方式。
要达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就必须设计丰富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歌唱水准,教学内容可以从幼儿歌曲着手,如:《小乌鸦爱妈妈》、《摇篮》、《大鞋与小鞋》等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进行歌唱训练。这些歌曲短小、精练,音域也不宽,对刚学歌唱的同学来说容易接受,从中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和艺术实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我展示、相互评价、挑战自我。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满足,师生可以根据歌唱作品的内容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情感的体验与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让学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师语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学环节的情感把握与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绣红旗》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歌剧《江姐》的有关资料和片段,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将情感体验与创作表演融为一体,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辈们对党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怀。这就象人们常说的“上课如演戏”,“戏”的好坏离不开导演(即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编导,演员就是教师(也可以换位为学生),观众就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一场戏的好坏来自于台上与台下的共鸣。演员的好坏来至观众(学生或教师)认可和肯定。因此师生情感的互动从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这就是较好的一块敲门砖。
五、“互动交流”——来自课后的知识巩固课后的互动交流来自于学生的课后反馈作业和课后辅导。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受、收获、难点、困惑及要求写成书面作业交给老师。
这是检测课堂教学互动的第一关,这种反馈形式让教师能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了解学生群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后面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具体到可以将每一首歌曲的难点集中、汇册。还可以使教师发现班级中的学习薄弱群体,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是对课堂互动的补充和弥补。
课后辅导就是将这些在声乐学习中的薄弱群体组织起来,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班级中的薄弱群体,容易导致这个群体的增大和教学负面因素加大。因为课堂教学是面对整个集体,而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由于他们有心理负担,不敢开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在课后的辅导中教师辅导的不仅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理念,增加他们的信心,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音准、咬字、头腔共鸣、位置等。
总之,学生课堂互动与交流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来得重要的多,学生的课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有效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刘何仙.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5,(2).
[2]杨方.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参与[J],音乐天地,2006,(1).
[3]严凤.声乐演唱与教学指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
一、声乐艺术指导教学本质
声乐艺术指导(Vocal Coach)主要是指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进行音乐指导的表演方式。这种表演方式与所谓的“钢琴伴奏(Piano Accompaniment)”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表现在,两者的演奏乐器均为钢琴,并且都以和声乐演唱者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而这种表演艺术则必须建立在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因此表演者要在表演前进行大量的排练、磨合。而声乐艺术指导则与所谓的钢琴伴奏有这本质的区别。“钢琴伴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术语,它暗示出器乐独奏与钢琴伴奏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既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又要求钢琴伴奏者不可‘锋芒太露’,‘喧宾夺主’”。(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简而言之,钢琴伴奏是一个陪衬性角色的存在,它并不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而是为了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手段。而声乐艺术指导则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它和声乐表演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并且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取决于声乐表演者的需要,而声乐艺术指导更要体现“艺术指导”的效果,它是整个声乐作品的指挥者与策划者。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声乐艺术指导既是声乐表演的一部分,那么艺术指导就不能仅仅以伴奏的水准来要求,应当打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在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教学方向上,也应当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众所周知,专业名称的统一,不仅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的性质,还说明了学术界对其专业内容已经达成了共识,对未来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专业名称之所以要强调科学准确,甚至要求要与世界接轨,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网络化,教育也必然走上国际化。为了同世界各国进行教育合作与交流,就必须规范专业名称,统一专业标准。”(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调查与设想[J].乐器,2010,(11).)而要完成与国际接轨,我们就应当借鉴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方式,寻找国外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规律。
二、国外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
国外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方面,还体现在声乐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学方面。
国外音乐学院普遍将声乐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个专业。“在钢琴系中,钢琴艺术指导不仅是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即使是主修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必须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学习,一直到五年级毕业。如果要进研究生院继续深造,钢琴艺术指导也是入学考试重要的内容之一和将来必修的课程。由此看来,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表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表演既然视为同一地位,那么艺术指导就不再背负“伴奏”或者“衬托”的身份,而是成为表演声乐作品的一部分。并且声乐艺术指导更是应当为声乐演唱者担当“艺术教练”,规划作品处理和完成方式,对整个表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教学中,国外的音乐学院也颇为重视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配合层面上的教学。“当开始学习一首新曲目时,钢琴艺术指导的教师在课上不但要教你如何弹奏,如何处理音乐,还要充当演员的角色,当你把伴奏弹奏得已游刃有余时,也就是大约一、二节课后,声乐老师或器乐老师开始进入课堂,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一起帮助你处理歌曲(乐曲),这时在课上,实际是负责表演的教师在带动着你的弹奏,以此更好地培养你与演员的合作能力及其为此所必需的技巧。”(沈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艺术指导课[J].音乐研究,2001,(3).)声乐艺术指导不仅要指导声乐演唱者的艺术表现,更要参与其中,与演唱者形成某种形式上的默契,这样在实际表演当中才能使钢琴与声乐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在任何一方有所偏袒。
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学特点极其鲜明,即教导声乐艺术指导的学生如何以指挥者的形象指导声乐演唱者,在表演时如何再从指挥者的形象变为参与者,配合声乐演唱者完成声乐艺术作品。
三、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
在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于近些年在部分音乐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他们对于此专业的名称理解也各不相同。如下仅列举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三人,授课方式为单独小课。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钢琴发展史、钢琴艺术史、声乐发展史、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总谱读法、重唱、歌剧排练、传统唱法沿袭等。
中国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钢琴伴奏,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美声方向、民族方向各一人),授课方式为分配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声乐、总谱读法、即兴伴奏、歌剧排练、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歌剧赏析、西方声乐史、音乐剧赏析、键盘艺术史等。
沈阳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钢琴伴奏艺术,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两年半(两年的课程学习及半年论文答辩),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两个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五人,授课方式为自主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法语基础及声乐作品导读、声乐发展史、欧洲歌剧发展概论、爵士音乐史、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史论研究、歌剧排练、合唱、歌唱重唱、表演课、计算机制谱等。
武汉音乐学院将此专业称为声乐艺术指导,系别归为钢琴系,学制为三年,研究方向为美声民族综合方向。教学方式方面,教授和副教授总共两人,授课方式为选拔合作。教学内容方面,必修课有钢琴演奏课、钢琴伴奏课、视唱练耳(高级)室内乐(三重奏/双钢琴)、总谱读法、论文写作指导课;辅修课有钢琴文献、声乐文献、歌剧排练、声乐表演、合唱、即兴伴奏、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李智芳.关于国内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分析与比较[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见解。相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在钢琴系,在必修课程方面也主要以钢琴演奏水平和伴奏水平为主要出发点。不同方面体现在,各院校对于专业名称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专业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设置、师资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对此专业的重视程度等。
四、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改革方向
从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现状分析,国内声乐研究生艺术指导教学是需要进行改革的。只有国内各音乐艺术院校对于声乐指导专业达成共识,此专业才有可能立足于长久发展。
首先在专业名称方面,各院校有不同的看法。声乐伴奏艺术、声乐钢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等诸如此类的专业名称,将伴奏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应当明白的是,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在专业名称上应当进行适当地统一。从英文翻译角度来看,“Vocal Coach”一词的最好翻译应当是声乐艺术指导,因为该名称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的最本质属性和专业侧重点。
其次在专业所属系别方面,国内甚至国外音乐艺术院校均认为应当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归属于钢琴系,因为该专业更侧重于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伴奏水平。。那么,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声乐修养也应当被重视。该专业也应当与声乐专业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避免故步自封,使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添上更多声乐人文色彩。
再者在专业教学课程方面,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课程被国内各院校赋予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以较高的课程地位。而这也会造成声乐艺术指导能力一边倒的现象:声乐艺术指导的钢琴技能高超,但声乐素养略低。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应当重视声乐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声乐演唱者合作的意识。
一类是针对声乐专业个人条件突出,表演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要有重点的向表演型人才方向培养,在教学中注重肢体动作的表现力、协调性和规范性以及声乐技术技巧方面严格训练,并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声乐比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审美取向,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遵照“高精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沿袭职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类是针对文化基础厚,声乐专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拓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这类学生的理论文化水平,运用综合能力,拓展在非“职业声乐”领域里的生存能力,成为非“职业声乐”领域的生力军。全面地认识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培养,是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最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声乐专业人才培养风格
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应根据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一味地效仿专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定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应避免学生掌握的声乐知识技能的单一化、片面化。通过声乐技能课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将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完善化。要依据不同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来安排所开设的学期,合理安排艺术实践环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如民间采风活动、艺术交流、舞台实践或者是声乐观摩等活动等。开设需要声乐教师掌握的全面声乐素材,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融会贯通地把自己的声乐知识与当代声乐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不仅能传授某一种风格流派,而且还要取众家之长,在原有的传统的声乐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既要保留不同民族、地域原生态民间声乐的风格韵律,又要符合教学规范和舞台艺术发展规律的审美要求。
。对声乐教师“教”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声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讲解清楚流利、所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数较高等指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完美无缺的唯一标准,而更要注重评价声乐教师是否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内容选择了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对学生声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挖掘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民主具有启发性,信息沟通是否体现多向性,随着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教师是否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寓声乐教育思想于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是否留有悬念等等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声乐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既要肯定声乐教师教学的优势又要指出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声乐教学评价起到促进声乐教师专业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实现“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的评价大多停留在仅仅对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的评价上,仅以一次期末考试的一、两首声乐作品的演唱定为最后成绩。。。
三、“管”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必要手段
论文关键词:声乐歌唱语言美声唱法戏曲演唱
论文摘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表演形式在国外是专指歌唱,在中国则是歌唱、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的统称。与同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器乐演奏相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挚的特点。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最后是声乐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简单的说为“歌必有词”。。还有一些歌曲中用大量的衬词以及歌曲的花腔部分,这些都是整个歌曲中随歌曲内容的情绪产生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现了她的复仇心理,正因为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在学习声乐和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特点学习和教学。
演奏音乐需要有乐器,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其称为歌唱的语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无论歌唱者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更构不成歌唱的艺术,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心灵的情感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在《尚书》中的论述就明确了声乐艺术的性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美声唱法只注意声音而不注意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并不是发源地意大利地区民族天生就是那种声音,美声唱法的形成与意大利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得,意大利语的语言的发音特点比如,元音结尾,辅音比较纯,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以及豪放的热情性格等,这些特点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和戏曲演唱中,更是对于发声咬字的准确和清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
周荫昌在为俞子正著的《声乐教学论》所作的序中说:“所谓声乐有二重意义:一、从音乐学的意义上说‘声乐’是音乐表演形式中一个大的部类的统称,即与‘器乐’相对应,凡是有人声歌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轮唱等形式)的音乐都叫做声乐。二、从音乐表演的意义上说却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符合特定规范的歌唱才被称作声乐。”
余笃刚先生在其所著《声乐语言艺术》一书中,把声乐定义为“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①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认为:“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它是自己内心的印象、认识、感情、愿望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一种抒解,一种信息的输出。”②这三个概念中,前两个属于描述性定义。第一个定义把声乐的特点描述为规范的人的声音;第二个定义则把声乐描述为“人的”和“语言的”。两个定义最后都落到歌唱上。后一种定义则强调了声乐表演对歌唱主体的心理情感意义,歌唱的信息传递与交际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更加接近现今歌唱与歌唱教育的本质。
“声乐是与器乐并列的概念。。纯器乐的形式是对声音原型(人的、自然的)、运动原型(人的内在生命的、自然宇宙的)进行抽象的结果,而主要又是对人的声音原型和内在生命运动原型抽象的结果,器乐形式正因为通过人的声音的抽象,才找到了通向人的内在生命的中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③伍国栋在其所著《中国民间音乐》中说:“人类乐器的最早形态是人体自身器官和器乐是人类用自身器官拍击的理论,解决了音乐形态起源理论中声乐在前,还是器乐在前的论争。”高敏在《乐器,人类音乐文化的凝聚体——“声器关系”理论试释》一文中说:“在音乐文化中,声乐与器乐的关系,并非‘声本器末’,‘器写人声,声非学器也’,而是声器同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我们选择了‘声器同源’论的观点之后,原初之乐器实非‘器’,当为人及人之文化的认识,其深刻性就显而易见了。”④可见,歌唱作为人的内心情感外化的重要途径和人声表情的典型形式,还具有音乐起源上的意义。
歌的称谓古已有之,唱歌与歌唱则是近代的名称。回溯人类的歌唱历史,从“歌永言”的原初状态到西方人文歌唱艺术的肇始,一直都把歌唱看作言语的延续。言为心声,歌唱亦如。搜寻往昔的歌唱艺术遗存,大多以歌唱名之,如威廉·文纳的《歌唱——机理与技巧》、维克托·亚历山大·费尔兹的《训练歌声》、约翰·卡罗·伯金的《教唱歌》、赵梅伯的《唱歌的艺术》、黄友葵的《论歌唱艺术》、薛良的《歌唱的艺术》和《歌唱的方法》、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田玉斌的《谈美声歌唱艺术》等都是以“歌唱”为核心概念来建构自己的著作的。
现在以“声乐”为名的著作也不在少数,如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余笃刚先生主编的《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之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管谨义编著《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同时,现在大部分歌曲集都以声乐作品集名之。
声乐与歌唱——人声的运用是不同的。从表现形式来看,声乐本体需要通过人声的运用,而歌唱则是这个表情符号系统来体现,或者可以这样说,歌唱就是声乐的本体。从构成来看,声乐由词曲结合的作品与人声构成,趋向于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歌唱则与歌唱者、歌唱表现环境、歌唱作品等相关,是一个动态的实践体系。
二
声乐教学的工具论者,以“声”为第一位的存在,把“乐”当作“声”的产品,第二位的存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系或声歌系有声乐老师和声乐指导之分,分别负责声与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声乐专业有声无乐的滥殇也就原出有因了。声乐教学工具论者以技术的基础性立论,认为无声不能有字、有乐。以声之不存,乐将焉附看待声与乐之辩证关系,于是有“highc训练班”“声乐百日速成班”等。
我们也看到,“唯声音论”并不是裸地宣扬声乐的演唱与教学只有声音或声音第一的观点。但我们在有关声乐的言论与叙述中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随着它的思路走,被牵引、被影响甚至被蒙蔽。如“何谓声乐科学?声乐科学是指符合人体艺术发声的生理功能和物理音响规律的理论与技法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体艺术发声的最佳效果。”⑤这段话就很容易把人引向这样的逻辑:声乐科学=科学的发声=歌唱。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乐”或情感的强调。“当我们对‘声情并茂’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之后,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我们声乐艺术学习、训练和演出的座右铭,作为声乐教学的目标,作为声乐审美活动的基本评价标准。”⑥歌唱表演的声情融通需要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进行有如言语表现中的言意转换。歌唱历史上的优秀歌唱家无一不是用声抒情的卓越的戏剧家,如卡拉斯、夏利亚宾、多明戈等等。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唱论资源,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些我们都应该吸收与借鉴。喻宜萱说:“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致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的感受。”⑦古人也好,今人也罢,这些话可以说都是对歌唱的切中肯綮之论,正可以说明声乐的不唯声的事实。
三
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声乐、声乐理论、声乐学和声乐教学这几个词。从教学论的意义上说,声乐是人声的运用,即歌唱;声乐学科是以声乐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声乐是以声乐学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由于上述的歧见,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含糊声乐课程及教学的本质。譬如,“声乐学是研究声乐艺术内涵、外延全部内容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研究的根据是声乐实践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目的是把握声乐实践的健康发展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声乐实践提高到新的水平。。但是在学理上把声乐学与声乐实践放在一个范畴之内,把声乐学的研究对象与声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交叉在一起,这无疑会使声乐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失去其意义和价值。。⑨这说明我们的教学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人还对声乐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看到它在指导实践时的非直接性,不能认识到它作为理论的“异在性”,⑩即它作为理论的独立意义。
对声乐、声乐学、声乐教学这一组概念的分析与清理,有助于我们回答什么是声乐教学这样一个本体论的问题。这么多年来,由于理论视野的狭隘和功利主义的理论观,人们的研究一直在声音、发声技术上做文章,转来转去,难以脱离工具论的窠臼,究其实,它是声乐课程研究中理论基础研究的缺乏所至。
声乐课并不是教“声乐学”的课。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歌唱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能力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素质结构,具有非传递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声乐能力的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声乐教学方法应该以歌唱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
由于“唯声音论”的工具论思维,一些人在自己的研究中把声乐课程的理论基础看成与之相关的生理学、心理学、表演学、语言语音学、音乐学及艺术学等,陷入到知识论中。譬如在对声乐课程特征的表述上,就有思想性、艺术性、基础性、知识性、综合性等等。这种多目的的表述,实质上也是工具论思维的一种形式。课程基础缺失,就不可避免地以别的学科的内容为内容,按照别的学科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牵强附会与形式主义,在教学效果上就不可避免地长期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负效率。同时,在逻辑上,这样的表述方式也难以揭示声乐课程的本质属性。它的结果是声乐课程体系不能真正建立起来。
声乐课程是一个实践范畴。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实践活动首先是一种价值事实,这既是对声乐课程性质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看法或规定,也是我们研究一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的最基本、最一般的方法。声乐课程性质研究的出发点是声乐课程的价值意义,而不是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种实践活动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满足主体的何种需要以及主体需要的规定性(途经或方式),就是这一实践活动的性质之所在。
四
由于声乐已成约定俗成的概念,无论是声乐限定歌唱,还是歌唱演绎声乐,笔者认为它们的本体是歌唱。因为人类的歌唱历史发展到现在,已成熟地构建了它的实践技术形态体系,并积淀了丰厚的理论知识系统。乐评人李皖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言说:“唱歌多少是一种技艺,它是嗓子的技术,可以经由训练达到。而歌唱是自然的,它并不是指一个人嗓子好不好,有没有惊人的技巧,而是指这个人面对事物会不会心动,心动的时候会不会发出心动的声音,而这个时候几乎永远是不缺技巧的,并有唱歌永远也达不到的创造。”笔者认为这段话诗意地道出了声乐教学的某种本质。因此,我们的声乐教学应该是:教学生热爱歌唱。
歌唱是心灵的颤动,要触及灵魂。歌唱教学是育人而非制器。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在《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艺术教育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归结为技能教育。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如果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素质教育中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学会正确处世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尽管说的是基础教育,但对于作为专业教育的声乐教育也应该有这样的思考。
声乐作为文化的审美方式之一,是对观念体系的作曲家的创作的再创造。声乐教学要多研究如何促进技术与文化的互动,让两者协调发展。声乐家马凯西说过,每一种艺术都包括技术部分和美学部分。一个歌唱家如果不能克服技术部分的困难,也就不能达到美学的完善境界。对于声乐文化的学习,我们既不能持观望的态度,等技术发育完善了,再来进行文化的培育,也不能唯文化论而使技术陷于虚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是活生生的,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做到在声乐教学中“育人而非制器”,不是把学生“制作”成缺乏个性和创造才能的,没有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发声机器。
为了匡正“唯声音论”的偏颇,声乐界一些有识见的专家开出了“文化纠偏”的处方。。第二,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应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与融汇西方的传统,做到兼收并蓄。第三,对声乐课程的设置,既要具有开放的心态,把西方的好的办学经验加以继承,也要把我们的各级学校的好的东西进行整合。第四,还要加强声乐教学科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声乐教学需要从本体意义上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调整:一是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对声乐乃人声之乐作表面上的理解,并由此建立对声乐本体的理解。二是我们也不能只注意到声乐作为实践的事实,只以“实践”为本体,忽视声乐教学的超感觉的层面,即理性思维的层面。当然反过来以“理性知识”作为“本体”,也是不可取的。三是那种立足于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本体论”或“情感本体论”,在强调声乐作为人类文化事实的基础上,也有偏离声乐的真正本体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只有“实践——文化本体”才能真正抓住声乐教学的实质,因为“实践”是歌唱的特质,“文化本体”则凸显了声乐艺术的情感本质。
注释:
①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第1页
②⑤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第4页
④高敏.乐器,人类音乐文化的凝聚体——“声器关系”理论试释.人民音乐,2004.5
⑥周晓音.声情并茂的美学思考.人民音乐,2004.5
⑦转引自余笃刚著.声乐语言艺术(同1)第3页
⑧同注②第6页
⑨赵世民.赵世民对话黎信昌.人民音乐,2006.10
⑩董学文.论文学理论的异在性.求索,2003.4
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01.7
【关键词】声乐课;教学;原则
声乐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骨干课程。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发声方法,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法,作品演唱处理方法以及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的教学和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掌握高规格的发声方法和高水平的演唱能力,掌握比较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并能够具备初步进行声乐教学工作的能力。为了达到,完成和取得以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基本教学原则,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其现代意蕴是: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地实施教学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化才能得以有效的挖掘和发展。。
声乐教学是一项既注重共性又注重个性的系统工程,在某种意义意义上说,突出个性是其终极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声乐课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因为所面临的都是个性差异很强的教学对象,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千差万别,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十个学生始终用一个方法,用一个练声曲,其教学效果会如何?比如。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就性别来说,或是男生,或是女生,就声部来说,或是男高音,或是女高音,或是男中、低音,或是女中音。个别差异是很明显的。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声音特点是有区别的,罗女高、中、低音的腔体状态、音域音区、发声部位、共鸣运用,音色特点等都有相对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性格,年龄、嗓音条件、学习程度和成长背景方面的不同,你若不分男生和女生,不分高,中,低音,不顾及学生的性格,年龄、嗓音条件、学习程度和成长背景,始终如一,一成不变地采用一种手段和方法,采用一个母音,一个练声曲,一个作品,一个教学套路,那么,这肯定是违背科学的,也是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可见,性别、嗓音条件、声部不同,生理与心理状态不同和性格、年龄、学习程度以及成长背景方面的不同,就必须在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策略、方式和方法,在练声曲的选择,练声母音的选择和演唱作品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运用上,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情况,采用最适合他们的练声曲,练声母音、作品,以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实施教学,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教学上的成果。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学习和任何技能技巧的掌握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得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自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声乐教学是对自然原始的人声进行改造、重建的一项系统工程,学习者要经历从门外到入门再深入的过程,要经历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再到自由王国的过程,要经历从低级水平到中级水平再到高级水平的过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时间才能完成好这项工程,而完成好这项工程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工作,必须从一点一滴打基础开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凡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冒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当然,用快捷有效的方法实现声乐教学中有关棘手的问题,在策略上完全是有可能的,关键是科学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的,要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才能实现其科学性的。学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基础好一些,有的基础差一些,但仍然存在一个打基础的问题,声音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稳定,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总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学生各种的问题,但往往还是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没有走好第一步,就想走好第三步乃至第四步,犯的是违背科学,自然规律的低级错误。
三、坚持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
声乐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这种手段和方法是不是灵活的,多变的,有些手段和方法具有普遍性,可以用在每个学生身上,有些手段和方法用在这个学生身上能管用,而用在那个学生身上却不管用,有些手段和方法用在这个阶段能产生效果,而用在另一个阶段却产生不了效果。所以,在运用声乐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时候,要有辩证的发展的思维,不能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声乐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随着声乐科学的不断发展,有些方法陈旧了,有些方法更先进更具有科学性了,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具备超前意识,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需要下很多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外出进修和学习,获得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和探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男高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女中音的教学中,能够通过不同声部灵活运用方法,从而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民族,是一个不成熟的民族。同样,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声乐教师,也是一个不成熟的声乐教师。只埋头于声乐实践教学,而不注重声乐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声乐教师,其声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不完整的。
论文摘要:高职声乐教学是一种思维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创造性教学。近年来,该课程的组织形式正逐步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组织形式一一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将更加有助于学生主动体验、发现、创造和表现艺术之美。本文将针对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声乐教学是以声音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视听练耳等方法,以歌唱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实践性技能课程。在一切艺术门类中,最具情感性的便是音乐,它可以形象的反映生活,展现人类的心灵世界。可以说,音乐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体验的过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职音乐教学尤其是声乐课程等强调实践性的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更加自如地投入到艺术实践与创作中去。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合作学习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对此内容的详细阐释。近代,随着社会发展,合作学习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并成为目前被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深化,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挖掘。。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类型
(一)帮助一接受型合作学习
此类型较为接近传统的教授型课堂组织形式,适合刚刚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在声乐教学时应用。学习者以班级为单位,教师除讲授课程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小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己梳理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声乐教学中,更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对其分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从而起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二)协同一接受型合作学习
此类型仍然强调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具体学习任务细化为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各个小块,让学生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并形成反馈。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各小组子成员的任务各有分工,要求教师有侧重的表扬学生。在声乐教学发声练习等基础教学环节适宜应用此方法。
(三)帮助一发现型合作学习
与前面两种合作模式不同,此类型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提出声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学生以小组形式协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想法,以小组形式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学习结束后,学生配合教师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四)协同-一发现型合作学习
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声乐发声基本技巧。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任务的主要设计者,学习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让学习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更多样化。为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学生需要相互支持,借鉴,鼓励,帮助,并积极交流声乐学习经验。此类型学习环节可由学生自行揣摩并反思声乐学习成果,教师只需提供必要指导,帮助学生做出学习结果评估。此类型适合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学习时运用。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声乐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选唱歌曲,在课堂上放录音并讲解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当众表演,在教学中有时甚至可以以学生选唱歌曲为主;试听课程曲目选择则为学生提供了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 (二)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
合作学习不是要放弃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合作学习将大大提升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为未来教育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依据和可能。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合作学习的好处主要体现在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解决个人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共同进步。在声乐实践课堂中,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需与老师、与其他同学一起共同思考、探讨、观摩,让自己在声乐学习时,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让学生自主置身于音乐情境中,用心体会,感受因音乐作品而带来的立体,丰满的艺术形象。
(四)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的其他革新
合作学习的盛行虽然主要是一种课堂组织形式的革新,但它却不是单独运用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组织形式共同作用来实现优化课堂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来调整课堂内容,改进评价方式,完善教学方法,提出全新的教学过程理论。正如教育家文斯莱所说:合作学习不仅本身是一种革新,也是课程内容及其他方面进行革新的催化剂。
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技能
现在声乐教学应回避传统教学从声乐理论概念出发的教授方法,要从感性出发,,首先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
(二)精心设计,合理组织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分组,创设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思路。但教师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合理组织。要根据声乐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科教材特点和具体学习内容,灵活分组,让学生广泛合作,接触及互相交流,多安排多角色转换的分组模式,让声乐课堂既讲求效果又追求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收”与“放”的关系
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统而有法,放而有序”收得及时,放的灵活,收放结合。所谓“收”就是传统的集中统一的教学;所谓“放”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合作学习就是要进行开放式,互动式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自由学习空间。这种教学思路并不是放羊式的无组织教学,而是通过群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声乐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练的能力,自主解决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统而有法,放而有序”,收得及时,放的灵活,收放结合。
论文摘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表演形式在国外是专指歌唱,在中国则是歌唱、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的统称。与同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器乐演奏相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挚的特点。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最后是声乐 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简单的说为“歌必有词”。。还有一些歌曲中用大量的衬词以及歌曲的花腔部分,这些都是整个歌曲中随歌曲内容的情绪产生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现了她的复仇心理,正因为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在学习声乐和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特点学习和教学。
演奏音乐需要有乐器,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其称为歌唱的语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无论歌唱者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更构不成歌唱的艺术,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心灵的情感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在《尚书》中的论述就明确了声乐艺术的性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美声唱法只注意声音而不注意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并不是发源地意大利地区民族天生就是那种声音,美声唱法的形成与意大利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得,意大利语的语言的发音特点比如,元音结尾,辅音比较纯,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以及豪放的热情性格等,这些特点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和戏曲演唱中,更是对于发声咬字的准确和清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出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渡’是也。”在我国古代歌唱艺术中把对语言的训练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把每个字的演唱规范的十分详尽。字有声调:阴、阳、上、去;吐字分五音:喉、舌、唇、齿、牙;“四呼:开、齐、撮、合。”每字又细分:字头、字身、字尾。严格规定了如何出字如何收音。这些歌唱训练的原则应用于当时的梨园、教坊以及后来的各地方戏曲的科班。在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演唱中,十分讲究吐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他的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无论我们训练的声音多么的响亮优美,无论我们的声乐技巧多么的完美,如果离开语言,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构不成歌唱艺术。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各种各样鲜明的音乐形象,传达心灵的情感,这就是声乐艺术的魅力。因为有了文学语言,使得声乐艺术成为所有音乐形式中最容易把相对抽象的乐音与比较确切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的形式,因此无论是在声乐演唱还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都不应忽视语言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 课程设置 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激烈的竞争日益加剧,在钢琴教学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逐渐涌现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科门类。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是一门集指挥相关技术与钢琴技术为一体的高级专业,它并非国内理解的简单的钢琴伴奏专业。在被伴奏的专业上,它能起到辅助艺术处理并提出相应艺术标准的作用,与此同时,它还能根据专业利用所学来的技术,对被伴奏者提出进行转调尝试、呼吸分局处理以及演奏演唱法的调整,它的课程构成既有指挥专业课程中的总谱读法、乐器法及配器法、又有声乐理论和钢琴技术练习,
一、开设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课的意义
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建立和进一步完善该学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课是作为声乐课的辅助课程而存在,它为声乐教学得以全面有序的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各个专业院校、艺术团体对艺术指导的需求量都相当大,从目前招收艺术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音乐学院培养艺术指导专业学生的比例来看,求远远大于供。所以开设钢琴艺术指导课、能迅速弥补我们钢琴教育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迎接二十一世纪对我们的挑战。
二、目前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的现状
钢琴艺术指导这一专业在国内仍属新兴专业,诸多方面仍处丁起步状态,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由于这一专业涉猎了钢琴、声乐、作曲技法、音乐史学、多门语言等不同范畴的特殊专业,注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要面临诸多问题。从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专业音乐院校里一直都没有开设该专业,直至目前还有的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课程还处丁无伴奏课程、无系统教材、无专门的艺术指导老师的“三无”状态,甚至一些音乐院校在专业课程中把伴奏工作交给钢琴专业学生来完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丁缺乏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老师的指导和系统的培训,加上部分学牛自身也缺乏对钢琴伴奏事业的重视与热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致使很多专业音乐学院的钢琴伴奏水平低下、http:///管理混乱,严格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艺术指导专业的钢琴课称设置建议
上课时要求学生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伴奏技术,研究所学作品的相关背景,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实时的展现作品的风貌,通过与声乐演唱者的配合达到展现作品的艺术效果。目前国内的艺术指导专业开始在各大音乐院校逐步建立起来了,由于各院校的重视程度和现实问题,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曲目的选择上还比较被动,一般都受限于声乐学生死的演唱曲目限制,时常是声乐学生唱什么就弹什么。介于此以音乐会作为考核的形式,主要是出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音乐会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才能完成,正是学生体力、耐力、精力的考验。曲目上涉及面广,数量也比较大,是学生对所掌握曲目数量和质量的挑战。此外作为钢琴伴奏还需要更多的舞台和实践经验,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汇报的机会。建议3场音乐会的比例为1场独奏和2场伴奏,具体音乐会中独奏、伴奏各上下半场还是完全分开单独完成,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导师共同决定安排。独奏部分必须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曲目,其中必须有完整的三乐章奏鸣曲或协奏曲,有条件的音乐院校可以器乐伴奏、室内乐来代替钢琴独奏部分,那么3场音乐会可以器乐与声乐伴奏各占一半。再根据每个艺术指导专业学生所掌握不同时期的曲目状况和曲目量给予补充,开设一定的曲目单(包括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
四、结语
如今在钢琴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出现不再局限丁传统教学方式的培养目标,而逐渐成为集钢琴、声乐、器乐、作曲、音乐史、语言、文化素养等不同专业范畴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学科,同时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内是个新兴专业,如何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逐渐完善与发展,这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研究钢琴艺术指导在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促进和推动该学科专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进一步明确该项目的意义,加强学科理论基础,了解其必要性、特殊性和可行性对该学科的建设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洋. 我国音乐学院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音乐大观,2012(7).
[2]贾伊娜. 钢琴艺术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讨[J]. 科技风,2013(15):2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