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一、歌舞表演在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的许多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比如我国汉族的民间舞蹈花灯、采茶灯、打花鼓、打莲湘、唱春牛、地花鼓、二人台、二人转,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等。但是,任何事物均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如果墨守成规只能走向衰亡,因此,我国社会中歌舞的发展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

(一)专业化与多元化相互结合。近些年来,我国居民在精神产品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加,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艺术产品,消费者在追求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更加在乎这一艺术表演形式是否制作精良,是否专业。因此,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表演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但与此同时,当前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时代,任何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够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歌舞艺术团队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考察其在具有专业的歌舞表演艺术的同时是否具备其他才能,只有充分保证团队中人才素质的综合性,才能够在现有的歌舞表演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实现歌舞表演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不断融合。专业的舞台剧等歌舞表演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未来阶段内,需要不断加大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推广与宣传。但是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需要在不断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总结艺术经验,实现西方文化形式与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想要顺利的实现这种趋势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做到两方面内容:1.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歌舞表演艺术充分的发展空间,给予其相关的优惠发展政策,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降低歌舞欣赏艺术的表演门槛,促进歌舞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国家需要对我国传统的歌舞表演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保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行传统歌舞表演的艺术传承,促进这些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2.各相关艺术表演团体以及民间艺术文化表演团队需要加强合作,不断增加对歌舞表演艺术的宣传和推广。事实上,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相关文化部门就已经联合电视台进行了关于歌舞表演艺术的宣传节目,以集中、全面、多元的角度,充分向全国、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歌舞文化。近年来,各种智能移动设备以及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又为歌舞表演艺术形式提供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的宣传平台和途径。

(三)题材的不断丰富化以及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化。歌舞表演艺术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突出特点表现文通俗易懂。在新时期内,想要实现歌舞表演艺术的繁荣发展,就要深入的挖掘并利用这种优势,在展现的题材上,歌舞表演艺术需要不断突破以往的局限,更多的以人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作为艺术题材,这也就是目前经常听见的“接地气”,只有如此,才能让观众了解到歌舞表演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歌舞表演的魅力。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60诞辰之际,相关主创单位为了创作出一场与当年“东方红”一样轰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主创单位调集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演出团体与教学机构,如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总政歌舞团、海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共同出演。这场演出气势磅礴、耗资巨大、规模空前,体现了中国歌舞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旷世之作。与此同时,我国歌舞表演的恢弘壮阔充分的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使人们为之叹服。除此之外,歌舞表演艺术想要持续获得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勇于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在原有展现形式的基础之上,不断吸取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的长处,融会贯通,完成表现形式的创新。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在2003年突破传统表演方式,在音乐元素、舞蹈动作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成功地导演并创作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在2009年,杨丽萍又亲自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的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可见在当今社会,只有勇于求新、求变,才能在艺术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优势。

二、歌舞表演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对于歌舞表演艺术形式未来阶段内的发展形式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我国所需要的歌舞表演人才既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必须同时具备表演其他艺术形式的才能,总之就是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

目前,我国的歌舞表演艺术者大多以学院派专业化人士为主,此类型人才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具有极高的专业度,在某一领域均可能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而我国的歌舞表演形式也以专业化培养为主。仅声乐艺术就涵盖了西洋美声、中国民声、原生态以及通俗等唱法。舞蹈教学又分为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外国芭蕾舞、现代舞、社会舞蹈等多个专业。然而,歌舞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者必须恰到好处的把握和研究各种研究对象,因此在未来阶段内,相关艺术院校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必要扩展课程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争取更多参与舞台表演的机会,实现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完美结合。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欢送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振平处长主持,厅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彭伏莲处长就送培学员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送培单位领导和学员代表都在会上表示了决心。周祥辉副厅长代表厅党组就本次办班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该项工作是厅党组着眼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并勉励学员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湖南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艺术院团普遍存在的“瓶颈型”难题,严重阻碍了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此事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厅党组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省文化厅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厅人事处、艺术处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院校,就人才培养事宜进行协商和洽谈,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际举措。

本次人才培训工作另一个创新特点是:省文化厅抓住第四届“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论坛今年在长沙召开的契机,从整合区域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率先提出倡议,构筑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得到了“9+2”相关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响应与支持,并签署了“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意向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9+2泛珠三角区域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湖南省文化厅于今年8月还主办了一期戏曲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和一期舞台美术讲习班。

演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省直、市、县专业剧院(团),花鼓戏、湘剧、京剧、昆剧、常德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9个地方剧种的32名中青年骨干演员。这是继1999年以来举办的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培训班,学员中有的是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和全省“芙蓉”戏剧表演奖得主,有的是去年全省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新秀”或“头牌演员”获得者,还有的是很有培养潜质的戏曲表演后起之秀。

本次全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是省文化厅针对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戏曲表演艺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实际举措。为了办好这个培训班,省文化厅在对全省专业剧团表演人才队伍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几次专家论证会,确定本次培训班以小生、花旦为培训对象。针对在时间紧、经费不足,学员文化、专业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厅艺术处会同省艺术研究所专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设置,聘请老师,反复研究论证,努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前后筹备工作历时三个月,并从省外及本省聘请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授课。如四川省川剧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山西临汾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次梅花奖得主任跟心,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以及本省专家学者来培训班授课。在课程安排上,既强调戏曲表演程式、技巧、及基本功的实践教学,又注重对学员进行艺术理论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辅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教学录像的观摩。目的在于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激发学员的创造思维。

本次培训班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学员进一步明确参加培训班的学习目的,怎样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学员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要努力学习老师们的人谦虚、朴实的道德情操和对艺术事业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博采众长,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向名师、专家请教。学员之间团结友爱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的同学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同学因单位工作任务,耽搁了课程,其他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同学们互帮互教,没让一个同学掉队,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本次培训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絮: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自法国的十七岁少年西蒙,也来到培训班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这位法国人民和文化的友好使者深深为中国戏曲 “唱、做、念、打”表演程式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不仅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还竞相表演节目,展示各自才艺。温馨、快乐的氛围为本次培训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体育院校;广州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100-03

Cultivation of sports artist in sports institutes

――Taking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for example

XU Ming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foundation, typical conceptions, contents and steps of and things to be notic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 artists, and found that the objectives of cultivation of sport artists can be summed up as “to base on healthiness and happiness, to lead the fashion movement, to expand bases for practice, to cultivate sport artists”, their cultivation steps include: 1)determin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bjectives, curriculum setup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2)refine the specifications of and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to become professionals in the sport art category; 3)establish the framework of the sport artists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artists;cultivation conception;sport institutes;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近10年来,国内体育院校纷纷成立体育艺术系,着力培养体育艺术人才,并逐渐形成一些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合理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个性需要等综合因素下的产物”[1]。本文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个案,对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典型理念、培养内容、构建步骤和实施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体育院校体育艺术人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体育艺术人才是指具有体育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并获得专业学历的人才。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目标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几部分。本文所讲的体育艺术人才是指由体育院校培养的、兼具体育专业特长、具有体育艺术项目表演、设计、编排、组织和指导能力的学生。根据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和2001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精神与要求,体育院校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市场对发展体育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为建设多学科、多门类、高层次的体育大学纷纷增设了艺术类专业[2]。

纵观体育史可以看出,体育发展离不开艺术;纵观艺术史也可以领略到,体育活动的发展可以促使艺术的升华[3]。;(2)“快乐健康”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实现自我、享受运动所带来的激情和愉悦;(3)“文化反哺”理念,即大学生需要多维健康、高品味文化的哺育滋养;(4)“创新开拓”理念,即体育艺术类项目只有不断创新开拓,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5)“开放兼容”理念,即积极借鉴其它项目推广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合作;(6)“前沿时尚”理念,即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突出其前沿现代概念,从教学各环节展示其内涵,提升至引领大众健身活动的人才培养高度。

2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从社会需求和项目本身发展都可以发现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社会需求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大众欣赏品味多元化使得大众需求多层次。而体育艺术类项目中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特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多元需求;从项目本身发展看,体育艺术类项目注重自我完善和个性展示,其时尚性、积极性、极限性、表演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体育市场发展来看,体育表演行业需要相关从事体育艺术类相关专业设计、编导和组织人才。因此,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培养必须是具有表演编导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必须突出实用性和指导性,才能满足社会和项目发展的需要。

3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方案

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从事艺术体育工作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要求:熟练掌握体育学、教育学和舞蹈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表演与形象塑造的设计、组织及体育表演艺术编导等工作 实行学分制,修业年限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提前1年或延期毕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或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以体育学、教育学、舞蹈学等为主干课程,包括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艺术学概论、美学原理、公共礼仪等主要课程 学校或运动队的教师或教练员、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和指导者、时尚机构专业艺术团体演员、企业公司形象代言人;电视、电台等节目主持人或文艺编导等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专业人才培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总的来说,具有较扎实的体育学科基础,掌握有关体育艺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体育艺术类项目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相关运动技能;了解体育艺术创作和理论的现状与发展动态。在运动技术水平实践和指导方面,要求学生达到相当于国家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以上水平,非奥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方向要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获得前6名,模特方向要参加如CCTV、南方新丝路和美在花城等一些国家和省市文艺比赛并获得较好名次;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在技能应用方面,要求达到高品质示范、讲解、编排、指导的要求,作为实践指导的表演或比赛队伍在省市比赛中能获得较好名次。

4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步骤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宜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从事艺术体育工作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熟悉表演学理论和体育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当代体育表演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表演与形象塑造设计、组织及体育表演艺术编导的专门人才。2)细化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保证专业方向具有典型性,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征,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3)制定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定专业课程时数、学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合理比例,在任选课程的开设上要加大开放自由的程度,鼓励并增加每学期参加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及学分。

5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5.1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特点

“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体育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体育艺术人才突出“以体育为根本、艺术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为纽带、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开设必要的体育、艺术概论和多种艺术欣赏课的同时,加强体育艺术体验和实践内容,通过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拓展,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引导教师角色转换和努力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等关系。

通过学习――应用――总结――创新4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用结合、练赛结合、供需结合”课程特点。创建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减少或减轻部分运动专业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田径、武术等,增加相关特色的课程,如增加艺术类的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体育美学、音乐欣赏等;增加操作性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体育绘画等;增加休闲体育的课程,如休闲体育理论、部分休闲体育项目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突破旧的框架,拓宽思路,摒弃旧传统和陈旧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根据专业特点和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对实践项目、实践内容进行删减、补充以及重新组合,组织人员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和实践课程方案,编写实践教材,完善教学文件。在教学方式上,改被动实践教学为主动实践教学。改变单一的实践形式,适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育艺术人才培养和发展载体,也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因此,体育院校要密切结合实践不断开发推广各种实用型教材。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创编健康活力健身操(有氧、拉丁、搏击)、大众健身操推广套路、中国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健美操(男女单人、混合双人、三人等)、社会休闲健身系列套路等30余种;制订《2006~2009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规则》,建立了啦啦队全国推广规定套路(中学、大学各2套);独家开发体育舞蹈“校园青春集体舞”示范推广套路,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相关竞赛规则和竞赛操作模式、评判员系统、教师培训模式、教材等,上述项目开发内容、规则和竞赛操作模式沿用至今。

6体育艺术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体育艺术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师资配备、结构优化、能力培养、品牌发展4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构成、学历结构更为合理。在体育艺术专业建设中广州体育学院

的教师队伍注重对运动健将、世界冠军技术型教师的培养,目前这类教师占总数的60%,且70%已获得硕士学位,为复合型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扩大了人力教学资源上的优势;2)优化专业结构方向,推进体育艺术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更加系统和多样化,经过近10年的发展,从开始的3个专业方向,发展到现在包括啦啦队、流行舞蹈等在内8个专业方向;3)结合市场需求,完善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发展的眼光看,高素质的人才与健全的市场经济机制将会相得益彰”[4]。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上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训练效果良好,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材。如在教学方式上,改被动实践教学为主动实践教学;改变单一的实践形式,适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4)结合媒体,建设人才培养的品牌。

在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动力,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专业理论与技术学习为基础,比赛表演和社会实践为基地,优秀体育艺术的表演和编导为品牌,精品特色为目标,学生身心健康、实现自我为宗旨,走优化、发展、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艺术人才的培养之路,即“健康快乐为本、引领时尚运动,拓展实践基地、打造体艺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琦,倪依克.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08,15(7):5-10.

[2] 张雷雷. 高等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服装表演;形体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77-02

从“时装玩偶”的产生到1845年第一个真人模特查尔斯・费雷德里克・沃斯的出现,模特成为了众多拥有美丽身姿的姑娘渴望加入的时尚行业,同时也昭示了服装表演行业的辉煌前景。因此,培养优秀模特人才是服装表演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百余所院校开设服装表演专业,如: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

学校教育作为服装表演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每年为模特行业输送着大量人才。高校是服装表演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形体训练课程是服装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模特培养的关键。

一、课程性质

形体训练课程在服装表演专业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为理实一体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它与舞蹈基础、影视表演、化妆技巧、社交礼仪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同步教学,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开设学期为大一到大三共6学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形体姿态,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柔韧性,并从中加强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以便适应时代要求和促进服装表演专业水平提高的基本技能。

二、形体训练的目的、要求

(一)形体的训练使身心健美,强化审美意识

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美、崇尚美,因此,形体训练应根据服装表演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提高生理机能水平、身体控制力和表现能力。

(二)全面掌握形体训练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自身表现力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因此,形体训练正是达到了这一要求,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调理重塑学生身体形态的同时,促进了个性气质的行成,还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表现力。

(三)进行艺术美育教育,陶冶情操

形体训练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它是以形体美为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形体动态的艺术美感,引导学生注重自我美得塑造,使形体美与情感美达到和谐统一,经常参与,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

作为模特,首先给人第一视觉冲击的是整体,然后才是局部,所以整体的塑造对于模特来讲至关重要,如果只注重身体的局部练习会造成整体性的不协调,因此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合理性是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的关键所在。要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仅仅依靠选用某一类练习是有局限性且难以奏效的,因此在形体训练的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的、全面的练习,如图1所示。

形体训练不单单是一项基础教学课程,它也是服装表演技巧、动静态造型展示课程的前导课程,要让学生知道,专业模特在服装表演技巧训练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并进行形体练习,让他们的体态更加挺拔、优美,为后续的服装表演技巧课程奠定基础。。只有全面地进行形体训练的各种学习,才能实现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的目标。

四、教学方法建议

通过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示范、讲解、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基本韵律,从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自身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五、课程考核

(一)目标考核

1.通过形体对各部分肌肉的静力练习,使学生掌握身体不同部位的正确姿势。

2.通过接触不同形式的音乐,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在正确完成动作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所需条件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练习考核与完成动作完美程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如图2。

考核所需条件:考核一般在形体教室考核或在学校表演厅考核,教室需安装VCD机、电视机、把杆、镜子、音响等教学器材。学生需着统一黑色形体服,芭蕾舞鞋,自带道具。

(三)评定

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单项评价完成后,根据学生的最后得分用五等级分制进行最终评定。

六、教学团队

专职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专业为服装表演专业或舞蹈专业),具有表演艺术教师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获得过模特大赛或舞蹈大赛省级前三及以上的优秀教师团队。

七、结语

参考文献:

[1]李雪.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282.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是安顺学院近几年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院各个教学部门都在开展相应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音乐学专业也不例外。为使改革真正落实到位,回顾总结近几年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得失,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可参考依据,我对安顺学院音乐专业2013、2015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知识结构、艺术实践能力等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之间的融合度,从而为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由于我院自建系以来音乐专业都以培养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为主,综合考虑我院音乐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问卷调查只针对就业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本科毕业生。

一、对安顺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安顺学院音乐专业近三年共有本科毕业生188人,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0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2份。。调查问卷为开放式,共设计17个题目,主要从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专业比赛、参与教研活动等方面,调查学生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术科能力有待提升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满足当下教学的需要,“能胜任”的比例为68.12%,“完全能够胜任”的比例为21.56%,只有极少数同学选择了“基本能够胜任”。但当问到“你认为你所掌握的音乐技能是否能够胜任课外音乐活动教学的需要”时,则有33.28%学生选择了“能胜任”,“基本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分别占到了41.42%和12.86%。由于课外音乐活动是针对学生某一项音乐技能提高而设的,因此它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术科能力,即要做到“一专”。我院音乐专业声乐、钢琴、器乐的教学计划是大一、大二普修,四个人一节课,大三、大四只能部分同学选修,无法主修术科的同学只能主修理论,这部分学生大三、大四不再接触术科教学,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术科能力退化,从而无法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胜任专业化的教学和各类演出活动。

(二)教学实践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实践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其职业道路发展的基石。通过“你认为音乐课堂教学对于你而言是否有困难”这一问题,了解学生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结果仅有9.16%的同学选择了“完全没有困难”,64.23%的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困难”,有四分之一的同学依然感到难于胜任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在“你认为你现在比较欠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可多选)”这一问题的结果统计上,有76.53%的同学选择了“教学实践能力”这一选项,这充分说明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亟需提高。

(三)艺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从问卷中发现,有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艺术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够胜任学校或其他单位开展组织的表演活动,其中“有困难”和“非常困难”的比例分别高达34.18%和42.16%。这说明学生在遇到各类演出的时候,无法做到自如地登台演出,艺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四)音乐理论水平有待提升从问卷结果中还看出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比较薄弱。在“你认为造成你参加音乐教研活动困难的原因”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音乐理论水平的原因而导致的。在“认为自己比较欠缺的知识与能力”问题中,有60.24%的同学也选择了音乐理论知识,这说明学生知识结构中音乐理论水平存在欠缺。而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将受此影响。

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突出专业术科教学,彰显专业特色音乐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以专业术科能力培养为主,学生在术科方面必须能够做到“一专”,这样以后学生才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特长班教学、舞台演出活动的需要。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普修应该贯穿四个学年,学生无论术科程度如何都必须在大三学年选择一门专业课进行普修,而主修制度为了体现差异性,可以分为一、二、三档,分别给予一周两节、一周一节、一周半节的层次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够培养出拔尖的人才,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

(二)打造专业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音乐能力与教育能力的习得均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只有‘知’而无‘行’,互相缺少支撑,教育能力无法形成,只有将这两条线交织运行,且紧紧缠绕在一起时,其力度将成倍增长。”①的确如此,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多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才能得到提高。我院现在的实习基地多为学校统一管理,大四上学期开始开展实习工作。由于实习单位的数量有限,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分散实习,这样就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也无法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如果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实习基地,这样每学期都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见习活动,实习全部改为集中实习,有了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规范化的监控,学生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教学要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努力打造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创新实践教学形式。”②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多次的舞台表演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必须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开展,校内丰富的音乐活动,如歌手大赛、文艺演出、舞蹈大赛等都可以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除此之外,教学音乐会、专业基本功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个人音乐会、毕业汇报演出、毕业音乐会等专业化的平台都应该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的开发则应着重参与地方音乐文化活动、社会音乐比赛、社会音乐演出等方面,只有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舞台,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以“学中做”“做中长”促进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增长。

(四)强化综合素质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重技轻艺”的现象在音乐专业学生的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仅仅认为学好声乐、钢琴、器乐就可以了,但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三、微格教学在舞台表演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舞台表演课的整个教学中,合理运用微格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所收集的录音、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对录音、录像以及舞台表演个案进行总结与研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舞台表演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进程中的需求,通过舞台表演案例,不断总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提升表演实践,制订相应的学术目标。在舞台表演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首先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积极、探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创新舞台表演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舞台表演课教学中取得较好成效。因此,在舞台表演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进行舞台表演实践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反复对现场观摩与实况录像进行分析、评价、总结,进行自我反思,然后进行理性总结、理论深化,最后将理论运用到舞台表演教学实践中去,以检验教学成效和拓展舞台表演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布鲁贝克;高等教育;体育艺术;培养目标;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88-04

A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Go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Arts Department in Sports Institute

――Based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from Brubecher

LIU Hao1,ZHANG Xiaoying2

(1.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Hubei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written by John•S•Brubecher,a famous American sc holar,illustrated a series of ideas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deas in this book and the practice of China’s sport and art inst itutes,the paper explores the rationality,training goals and course design for

the sport and art majors. It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port a nd art majors give due importance to the objectivity of epistemology philosophy

and feasibility in politic philosophy to achieve the cohesion in the value of hi gher education. In the training goals,the focu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integra ted development of comm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d esign,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should orient to enhancing the academic ability

and solving public problems and test it in the practice. In the structure of t he course,th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ar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horizontally 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course struct ure

Key words: John•S•Brubecher; higher education;sports&artscultivati on goals;course design

体育与艺术都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也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 已有11所体育院校相继增设了艺术类专业,部分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系)也逐步开设了体 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可以看出,艺术类有20种专业,其中舞蹈学、表演、舞蹈编导和 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专业在体育院校已增设。经过五年多的学科建设,我国体育艺术类专业 的建设已初见规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体育类艺术专业的诞生与发展时期,其背景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一 个阶段的扩招及结构调整,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在校规模急剧攀升,学历层次及专业结构得到 调整,高等教育已提前迈进大众化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 遇和挑战,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也不断经历着改革与发展。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新成立不久 的体育艺术专业的发展,也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思考问题。

高等教育本身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逻辑起点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认识的多 样性。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所著的《高等教育哲学》集中体现了其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对高等 教育领域内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总结与阐释,这些思考,无论对于宏观的高等教育体 系改革,还是到微观的学科专业建设都有着理性的借鉴意义。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实践,思考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变革与发展。

1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的写作背景及逻辑起点

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所著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写于 20世纪70年代末,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背景是美国高等教育进 入大众化阶段,并向规模扩张的转型时期,由于学生数量上的变化引起高等教育质的变化, 新型的高等教育对原先意义上高 等教育的理念带来冲击,在其发展中,诸如高等教育的界定、高等教育为谁服务、高等教育 培养目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基本问题迫切需要在哲学层次上予以澄清认识。《高等 教育哲学》正是适应这样的要求而产生的,它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为背景,围绕“专 门知识――即深奥的探求――它构成了高深的学问”的逻辑起点展开论述高等教育的基本问 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最为根本性的问题,且从哲学层次上来思考,因而它对于世界 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包括中国高等教育今天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这场变化有着实际的理论指 导意义。

2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及本文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当今的大学和学院,为变革中的人民的多种多样利益服务…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 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1]布鲁贝克的哲学思 想是对美 国几十年高等教育实践的哲学总结。 即认识论与政治论之争。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 [1],追求高深学问的客观性,因此要摆脱一切价值的判断,崇尚学术自治与自由 ;而政治 论哲学则认为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因 此大学不能摆脱价值判断,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为社会服务。布鲁贝克对此指出,认识论 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传承高深学问和为 社会服务都是必须的,在其价值取向上是统一的。这为我们认识体育艺术专业存在的合理性 提供了了哲学上的启示,对于认识体育艺术专业的产生与发展,在价值取向上有着积极的借 鉴意义。

2.2 规模扩张下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携手并进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布鲁贝克对于“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阐述,实质上探讨的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 的培养目标问题,其焦点是进行普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他强调 从高深学问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将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统一起来。一方面,恪守高等 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把高深学问的传播与创新作为目的。同时,大学也不能绝对排斥发展 高深学问的工具性,摆脱价值判断。大学适应社会是将高深学问作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存在 ,这是由大学在当代社会发展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作为高等教育哲学逻辑起点的高深学问既 是目的,又是手段或工具。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要携手并进,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各自得 到繁荣并发展,未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观是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平衡。

2.3 高等教育的课程

布鲁贝克认为,课程内容既包括高深学问,又包括实际的社会问题。“大学的合理性主 要表现在它与下列两方面有关:完善高深学问和解决社会问题。”形成多元动态的课程结构 是布鲁贝克重要的课程观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不存在学科必须与之保持一致的单一模 式。”[1]现代人重视的是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而不是按照一个等 级结构来 组织各门学科,以试图探讨各门学科间的相互关系,为课程提供一种提纲挈领式的结构。跨 学科组织的第二种方法与高等教育的政治理由比较接近。它不从学科着手,而是从那种多面 性问题――各门学科复杂地结合在这一问题里一一开始。这里焦点集中在问题上,从而在跨 。

3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解析

3.1 体育艺术类专业存在的合理性

体育艺术类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作为体育文化发展的必 然结果;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为其产生 提供了现实上的政策可能。体育院校以其资源上的优势,成为了体育艺术文化传承、完善的 机构;同时,适应了我国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院校发展战略规划中关于专业设 置的整体目标,实现了体育资源的优势配置,顺应了市场发展趋势,这为体育艺术类专业服 务社会提供了切实的途径。以布鲁贝克的哲学视角认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不但有 科专业的实用性,从而实现了对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认识上的统一。

3.1.1 我国体育运动文化的丰富与复兴为体育艺术提供了感性的社会思想基础

族的体育、文化、艺术的节日盛典。体育和艺术相互汲取着养分,共同筑就了文化史上的一 段辉煌。经历了文艺复兴思想的近代奥运会在复兴之初,艺术即受到人们的注意,顾拜旦提 出艺术、科学、运动是构成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思想的三要素,极力推崇艺术和科学对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的极大促进作用,重新把艺术置于正常的位置,让它和科学一起,为提高竞技 运动的水平和文化价值发挥了作用。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其后生产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 活的迅速改变以及迅猛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潮都有力推动了体育和艺术的的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在一阵阵的人文浪潮中被释放,逐渐回归其本 质。人们在注重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物质满足的同时,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也随之加强。迅速兴 起的体育表演市场和健身热潮,不仅使人们满足了身体上健康健美的需要,更为其精神上、 情感上的审美追求提供了满足;在运动中,体育与艺术对于人自身发展的交互促进与满足以 及社会上多种的体育艺术、表演等现象逐渐加深了人们对于体育和艺术融合的感性认识,而 这种感性认识也成为体育艺术类专业诞生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3.1.2 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开设顺应了高等体育教育以及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种类的需求开始增加, 相应地,专业的设置也开始增多。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 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 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 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2]

体育与艺术之间的这种文化融合的趋势得到体育院校的重视。从学科层次上看,体育与 艺术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顺应这一趋势,逐渐渗透,出现交叉学科――体育艺术。政策上 的可能与体育院校各类资源优势使这种交融不但在理论上得到多方的重视,而且成为了持续 发展的现实。自2003年起至今,在艺术类20种专业中,舞蹈学、表演、舞蹈编导和播音与主 持艺术4个专业体育院校目前已增设。在体育院校中增设艺术类专业,有利于扩大办学优势 ,提升体育院校整体文化品位和办学实力,达到多学科综合体育大学的办学目的。

3.2 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3.2.1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情况

就现阶段而言,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各学校是根据自身的学 校特色进行尝试和实践,见表1,在艺术类专业设置上,在专业名称和专业方向上不尽相同 ,这折射出各学院对于体育艺术专业的理解各不相同。从文化的角度上分析,任何类型的文 化作为整体,必然包含表层的物质技术结构、核心的心理价值观念结构,以及在这两者中间 起重要作用的制度结构。[3]各体育院校对于专业所属系部、专业名称和专业方向 上的侧重 不同,反映出各院校对于核心的“体育艺术”、“表演”等核心的价值观念尚存在一些分歧 ,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是体育艺术类专业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表1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名称

系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表演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国标)、舞蹈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舞蹈编导体育舞蹈西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艺术表演、舞蹈 教育、体育节目主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表演、舞蹈学形体与动作表演、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舞蹈学模特艺术与公共关系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艺术系舞蹈学艺术体育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表演健美操、舞蹈、武术表演、舞龙舞狮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表演体育艺术表演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中国舞、模特表演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舞蹈学健美操、体育舞蹈 3.2.2 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布鲁贝克认为,规模扩大之后的高等教育应坚持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携手并进的教育 目的观。 自由教育走向职业教育。如强调实践的“职业是文化之根 ,文化乃职业之果”,“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 2) 将自由教育转向普通教育,并赋予新的含义。普通教育既要涉及道德行为的理论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 发展的、有价值的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 要的是学会做人。[4]

据此,在思考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时,不但要考虑到教育的目的性,更要考 虑到教育的工具性,其培养目标不但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又要有专业的职业 能力;既要具备体育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这两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根据社会 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市场经济观念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实践性人才。以5所 开设艺术类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表2),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在知识结构上是复合 型的,涉及到教育、体育、艺术等主干学科;在能力培养上是实用型的,需具备较强的教育 、体育、艺术实践能力,强调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与布鲁贝克所提倡 的目标培养理念基本一致。

表2 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培养目标

学校 名称专业培养目标北京体育大学表演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 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 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武汉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在体育院校、普通学校、文 化(艺术)馆、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承担高等院校、普通中等学校 、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城镇社区、社会各级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体育文化艺术指导 工作的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南京体院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巧,能胜任各类学校、俱乐部、文艺团体、厂矿企业及基层社团等单位从事体育艺术表 演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人员。沈阳体育学院表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体育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 和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表演的组织、创编、教学和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2.3 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的组织,布鲁贝克认为现代人重视的课程组织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按课程结 构组织,以确立概念的方式,通过问题研究探讨学科之间的关系,为课程提供一种提纲挈领 式的结构,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的学科体系组织结构。其二是 多元综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多学科的视野 汇集成一个横向的学科体系结构。这对于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启 示,普通教育其实也就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关联密切,课程内容应该以完善高 深学问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结合标准,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在体育艺术类的专业建设中,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课程体系 设计上也不尽相同。当前,各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 ,在课程类型上也有所不同,如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在课程上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了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育实践课三种;其中,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是实施艺术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选修课程包括了限制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程或通识课程是实施普通教育的途径,专业教育内容则放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程当中,按照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携手并进的思路,则应该在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与 内容。体育艺术类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在课程方案上还未有专门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但从 其“体艺结合”的专业特点出发,可以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于学时分配的规定,制定学时计划。从现阶段的专业课程学时 上看(表3),5所体育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均多于《课程方案》中的1 000~1 200学时规定 , 而选修课程却少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800学时以上的规定 。[5]选修课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其职业渠道有着 。

表3 体育艺术类表演专业学时分配

学校名称专业 名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北京体育大学表演1 600714武汉体育学院表演1 362684西安体育学院表演1 174――南京体育学院表演1 254630沈阳体育学院表演1 296544

艺术类课程既有普通教育的元素,又包含专业教育的内容,对于艺术课的程设置需要重 点思考。现阶段,各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的艺术课程学时是不同的,而且学时差别较大 (图1),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艺术课程有816学时,其中包括艺术课程模块选修192学时 ;武汉体育学院有468学时的艺术课程;西安体育学院则有780学时的艺术课程,其中不包括 选修课程;南京体育学院仅有270学时;沈阳体育学院高达896学时。这种在艺术类课程学时 分配上的不同反映出各个体育院校在办艺术类专业过程中对于艺术类专业的不同理解,从而 导致在其主干课程中体育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比例有所出入。

参照不同的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可在学时比例上的划分为:必修课程(60%),限制选 修课程(25%),任意选修课程(15%);教学时数分别为:必修课程300~504学时,限制 选修课程125~210学时,任意选修课程75~126学时(图1),其中包括专项课。在内容上, 必修课程包括从音乐、舞蹈、理论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突出了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以及实践 操作能力;限制选修课程部分需包括艺术理论与艺术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任意选修课程部 。[5]

图1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艺术课程学时

研讨会交流材料)

布鲁贝克视野中的另一种课程组织方式是按照课程结构的方式,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形成 纵向的课程体系。观察体育院校中的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有两所学校进行了此类的尝 试,在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限制性选修课中,分为了不同两个课程模块,涉及到师资课 程模块、健身指导课程模块,前者侧重于师资职业方向,后者侧重健身指导、健身俱乐部管 理与经营职业方向,学生可根据需要在这两个模块中进行选择。西安体育学院在专业选修课 程里设置了舞蹈与音乐方向,体育与健身方向和影视表演方向等三个不同方向的模块。这种 尝试使得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使学生的专业教育得到强化与提升。

以上的两种课程组织的方式,启迪了对于体育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考虑,在实践 中本着对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携手并进的认识,着眼于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有效地构建一 种横向与纵向交错统一的课程组织形式,在不断的“适切性检验”过程中,必将对专业发展 和学生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图2 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艺术课程设置学时比例

4 结 论

1) 作为一部学术理论著作,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以高深学问为逻辑基点,探讨了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的基本理论,从哲学层次上来思考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最为根 本性的问题,对当前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有着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为其提供的社会思想基础,也顺 应了高等体育教育以及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布鲁贝克的哲学视角认识这种发展, 价值取向认识上的统一。

3)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但要考虑到教育的目的性,更要考虑到教育的工 具性,应该树立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携手并进的大学培养目标观。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课 程设计上,课程内容应该以完善高深学问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结合标准,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 得到检验。在课程组织上,着眼于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有效地构建一种横向与纵向交错统一 的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 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2007.

[3] 《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

[4] 李建辉.教育实践中的矛盾是教育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源泉[J].外国教育研究,2005 (3).

[5] 王伶俐.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艺术课程设置的研究[D],2008.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