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1
1研究对象
所选处方均来自200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特需门诊接受孔嗣伯专家诊治的内科病患者病案。
1.2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病历记录完整、治疗有效、处方用药记录准确完整者。2研究方法
2.1病历资料的录入
精选孔嗣伯专家诊疗有效、记录完整病历585份,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建立孔嗣伯专家内科病案方药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主诉、症状、体征、舌脉、诊断、治则治法、方药、理化检查等信息,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6大子库。
2.2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定期进行全员,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员检查数据库录入资料,要求尽量“原汁原味”保留专家病历原貌,对难以甄选的病历,采用项目组主要成员相互协商集体决策,难以决定者最后由专家本人决定,最后选定585份病历。
2.3数据挖掘及经验方法
采用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统计分析六大系统疾病对应药物,初步确立孔老内科常见系统疾病基本处方,进行功效、药性分析,探索专家辨证用药规律;参照计算机分析结果,结合多年随诊经验,初步归纳总结出孔门内科自成一家的辨证思想,完善孔门理论。
3研究结果
3.1数据库基本情况:大约11万字病历,共计585份有效处方,35种疾病,254味药物。
3.2数据库中排名前20位的内科疾病:高血压、胃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肾炎、泌尿系感染、发热、冠心病、乳腺癌、上感、肺癌、贫血、肾小球肾炎、气管炎、结肠癌、脑血栓、甲亢、焦虑、胆囊炎、咽炎。
3.3数据库中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黄柏、川牛膝、木香、羚羊角、石决明、陈皮、郁金、滑石、桑寄生、橘核、生石膏、石斛、炒杜仲、丹参、竹茹、大腹皮、川芎、茯苓皮、石菖蒲。
3.4呼吸系统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羚羊角、生石膏、陈皮、竹茹、琥珀、郁金、炒苦杏仁、金银花、石斛、黄芩、知母、川牛膝、黄柏、橘核、浙贝母、黛蛤散、石决明、白茅根、焦栀子、板蓝根、滑石。基本处方:羚羊角、生石膏、陈皮、竹茹、琥珀、郁金、炒苦杏仁、金银花、石斛、黄芩。
3.5消化系统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陈皮、木香、郁金、竹茹、大腹皮、橘核、滑石、石斛、厚朴、茯苓皮、炒枳壳、川牛膝、石决明、黄柏、金银花、羚羊角、牡蛎、炒莱菔子、白茅根。基本处方:琥珀、陈皮、木香、郁金、竹茹、大腹皮、橘核、滑石、石斛、厚朴。
3.6心脑血管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石决明、羚羊角、琥珀、黄柏、川牛膝、郁金、炒杜仲、木香、炒蒺藜、陈皮、石菖蒲、滑石、丹参、磁石、牡蛎、生石膏、首乌藤、白茅根、石斛、川芎。基本处方:石决明、羚羊角、琥珀、黄柏、川牛膝、郁金、炒杜仲、木香、炒蒺藜、陈皮。
3.7内分泌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黄柏、川牛膝、石决明、陈皮、羚羊角、牡蛎、木香、滑石、炒杜仲、茯苓皮、大腹皮、石斛、郁金、丹参、橘核、石菖蒲、厚朴、竹茹、泽泻。基本处方:琥珀、黄柏、川牛膝、石决明、陈皮、羚羊角、牡蛎、木香、滑石、炒杜仲。
3.8肾脏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黄柏、川牛膝、琥珀、滑石、木香、旱莲草、茯苓皮、白茅根、羚羊角、炒杜仲、石决明、车前子、大腹皮、石菖蒲、橘核、陈皮、银花、寄生、石斛、丹皮。基本处方:黄柏、川牛膝、琥珀、滑石、木香、旱莲草、茯苓皮、白茅根、羚羊角、炒杜仲。
3.9恶性肿瘤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陈皮、羚羊角、木香、橘核、石斛、郁金、金银花、夏枯草、大腹皮、黄柏、牡蛎、石决明、知母、瓜蒌、浙贝母、川牛膝、黛蛤散、瓜蒌皮、生石膏。基本处方:琥珀、陈皮、羚羊角、木香、橘核、石斛、郁金、金银花、夏枯草、大腹皮。
4主要研究结论
从电脑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孔老临证用药以寒凉、理气、化湿为主,药物使用中40%为寒凉药,35%为平性药,25%为温热药,这与我们临床随诊,孔老内科杂证辨证以阴虚肝热、湿热辨证为多相吻合。呼吸系统疾病用药以清肺热为主,75%用药以寒凉为主,排名在前的药物为羚羊角、生石膏,这与孔氏父子被京城百姓誉为“石膏孔”,善治热性病的临床实际极其吻合;消化系统疾病多以理气化湿药为主,45%用药为理气药,40%用药为化湿药,用药寒凉(50%)、苦温(35%)夹杂,说明脾胃病湿热辨证为多,重视肝脾关系、强调三焦气机通调;心脑血管疾病与内分泌疾病用药以介类为多,石决明在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中排名第1,在内分泌疾病用药中排名第4。介类药是具有孔门特色的用药,因介类咸寒之品为血肉有情,善入下焦阴分,具有益肝肾真阴而不碍胃助湿的优点,故临床在补益肝肾真阴和病邪波及血分时孔老喜用。石决明性味咸,寒,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中药学》),张锡纯认为其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可见孔老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强调肝经的辨证,重视平肝和滋肝。肾脏疾病寒凉药物占到60%、温运脾肾药物占到40%,说明孔老在肾系疾病中讲究通补兼施,多以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为原则组方;恶性肿瘤用药偏于寒凉(70%),以清热理气散结药为主,说明孔老对肿瘤的治疗讲究疏通调和,并不一味扶正或攻逐。
5主要孔门特色药物简要分析
5.1琥珀
用量:3~4.5g,布包先下。琥珀是孔老比较喜欢使用的药物,在内科疾病中广泛应用,累积统计在孔老药物数据库中排名居首,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疾病药物使用中排名第1,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药物使用中排名第3,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排名第5。在我们的随诊经历中,孔老很少以琥珀为君药组方,但对它的应用非常广泛,经常将其配合其他药物应用于多种疾病。据我们考证,琥珀性味甘,平,归心、肝、小肠、膀胱、肺、脾等多脏腑经络,《本草经疏》云: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据我们归纳,在内科疾病中孔老使用琥珀,主要是取其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等功效。
5.2羚羊角
用量0.6~1.2g,冲服。羚羊角也是孔门习用药物,在此次研究的药物数据库中,使用排名第5。一般认为羚羊角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孔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羚羊角也入肺经,有显著的清肺退热的作用,在治疗急重的肺系疾患、不明原因高热神昏的病人中经常使用,收到较好的疗效,在呼吸系统疾病药物使用中羚羊角排名第1。
5.3石膏
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急诊 成人 死亡 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的急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1],急诊死亡病人的疾病种类复杂、年龄差距大、病情危重、变化快,针对急诊成年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医疗和社会价值。为此我们对急诊成年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2004年1月1日0时至2008年12月31日24时止共五年期内我院急诊科内死亡的、且资料完整的成年患者(年龄满18周岁以上)的216份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6例,女70例,最大100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54.34岁。
1.2方法 对上述资料完整的死亡病例,使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对性别、年龄、病史、主要的死亡原因等资料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性别与年龄特点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216例死亡病例中,急诊成年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小,为54.34岁,与男性的51.15岁较接近,与女性的61.46岁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五年间急诊科内成年死亡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2疾病谱分布 216例死亡患者中,因创伤死亡的为81例占总人数的37.50%,非创伤死亡的为135例,占62.50%。创伤死亡的前五位病因依次为车祸多发伤、刀伤、高处坠落伤、电击伤、淹溺等,分别占总人数的26.39%、6.48%、3.24%、1.39%和0.9%;18~50岁是创伤死亡的主要人群,与50岁后死亡病例数相比较(67/14),差异有显著性(P
2.3年龄段与病因关系 ;其次是非创伤中的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开始暴增成为其重要死因,分别占10.98(10/91)、4.40%(4/91)和3.30%(3/91);而51~70岁年龄段是脑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尿毒症等慢性病恶化和死亡的高危阶段,此五类病因占据了此年龄段死亡的80.82%(53/73)。其他急诊死因占4.17%(9/216),详细数据见表2。 转贴于
表2 五年间急诊216例死亡患者主要死因与年龄分布特点
3 讨论
。因此要重视男性健康,通过加强安全防范教育才能将致死及致残率降至最低。
3.2调查结果显示50-70岁的患者人口基数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在30岁左右开始发病,至40~50岁时暴增成为此年龄段的重要死因,其中心脑血管类患者占3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其次,可见脑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趋于年轻化,其病死率也相当高。这主要与下面因素有关:①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易致慢性病突然发作;②与本地区的环境和夜生活增多等饮食习惯因素有关;③与大多数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或不懂如何预防有关。
因此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对大众进行健康教育,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普及化非常必要。
3.3急危重患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路径是使救护工作达到迅速、准确、高效、安全的有利措施,提高急救质量,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
3.4调查分析得出的几种主要死亡原因,对急诊专科人员的培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应作为培训的重点制定抢救程序及护理预案,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和复训,以全面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护理能力。
3.5急诊病人死亡已成为一大医学问题,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给急诊工作带来许多的法律问题。正确分析其病因及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产生。
3.6开展创伤和中、老年危重症的防治研究工作,采取以预防为主,急救并重的原则应对,对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急诊;重症患者;回顾性分析;死亡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054-04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水平逐年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多种疾病,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急诊医学作为近年新兴起的学科,在临床各专业的急性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2]。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是急诊工作的重点,了解被抢救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特点情况,有利于合理利用急诊资源[3],而通过对急危重患者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有利于实施有针对性的抢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急诊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②呼吸衰竭或可能发生呼吸衰竭,需要呼吸功能监测或应用呼吸机治疗者;③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④心肺复苏后治疗者;⑤有其他死亡危险因素而需要紧急救治者;⑥患者在急诊抢救时间为2~48 h。排除院前死亡、入院后2 h内死亡以及超过48 h死亡者。依据上述情况共得到符合条件患者657例,其中,死亡166例。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657例急诊重症患者中,男381例(57.99%),女276例(42.01%),男女比例约为1.4∶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龄9~92岁,平均(54.61±14.22)岁,其中,男性年龄9~85岁,平均(52.74±11.03)岁,女性年龄16~92岁,平均(56.25±16.88)岁;按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n = 217);按疾病谱分类:神经系统疾病者188例(28.6%),循环系统疾病者179例(27.2%),呼吸系统疾病者101例(15.4%),消化系统93例(14.2%),肿瘤40例(6.1%),血液系统24例(3.6%),泌尿生殖系统15例(2.3%),中毒12例(1.8%),其他疾病5例(0.8%)。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患者诊断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疾病谱情况进行统计,并收集患者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呼吸功能障碍、循环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情况,探讨可能影响急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谱及基础疾病与病死率病关系
657例患者中死亡166例,病死率为25.3%。患者死亡构成比较高的疾病主要分布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占总死亡构成比的70%以上,与危重症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29.79%,56/188)、循环系统疾病(29.05%,52/179)和消化系统疾病(25.81%,24/93),提示急诊中出现该系统疾病时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见表1。
657例患者中伴随基础疾病者818例次,其中伴随高血压163例次,糖尿病105例次,慢性心功能不全144例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9例次,脑血管疾病73例次,慢性肾功能不全97例次,肝硬化24例次,其他83例次,提示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及COPD为急诊重症患者的主要伴随疾病。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COPD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见表2。
2.2 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因素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有呼吸、循环、肝肾、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因素(P < 0.05)。见表3。
2.2.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X)进行赋值,并引入回归模型。年龄:60岁=2;发病时间:
3 讨论
本研究657例急诊重症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1,男性虽稍多于女性,但差异不大,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不同[6-7],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选择是未将外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有关。657例患者平均(54.61±14.22)岁,按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60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知,40~60岁为急诊死亡高发年龄(OR = 。60岁急诊危重症患者数分别为119例和217例,表明急诊重症患者有老龄化趋势。虽本研究中老年患者病死率未超过40~60岁患者,但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给抢救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8]。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针对此种情况进行相关培训,完善急救流程,从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9]。
通过对患者疾病谱的分析可知,急诊重症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将不同预后患者进行分组调查发现,占总死亡构成比70%以上的疾病分布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患者病死率较高,但由于患者疾病分布较少,使其所占死亡构成比较低。李小宇等[10]研究显示,神经系统(40.5%)、猝死(12.9%)、呼吸系统(12.2%)及心血管病(11.6%)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死亡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呼吸、循环、肝肾功能障碍为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患有该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死率是未患该系统疾病患者病死率的2.374、2.533和1.738倍。神经系统疾病以脑卒中为主,循环系统疾病以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为主,该种疾病发病突然,进展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在急诊中常见,需从急诊科医务人员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提高对其的重视,即既要注重全科人才的培养,又要参考疾病的构成梯次,做到一专多能[11]。要鼓励对循环、呼吸、神经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不断完善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以推动急诊整体医疗的不断提高[12-14]。
GCS评分主要用于评价患者昏迷程度,满分为15分,12~15分为轻度昏迷,8~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仅收集了巫山县人民医院一家单位的患者资料,存在一定偏倚,同时与其他医院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不符之处。急诊工作的完善及科室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内开展相关的大型多中心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切实为挽救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立刚,张茂,周光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33-936.
[2] 王宏秋,韩跃辉.7909例次急诊抢救室患者病谱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56-157.
[3] 苏绍萍,沈洪,王禹,等.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62-163.
[4] 梁兴民,姬忠良,陈子然.迟发性颅内血肿危险因素分析及急诊治疗策略[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804-805.
[5] 宋祖军,马俊清,路伟,等.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2):1297-1303.
[6] 陈翔,刘青.急诊内科死亡1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3):276-278.
[7] 王艳丽,于长久,张素平.424例急诊猝死病例疾病构成分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8):917-920.
[8] 周伟梁,秦伟毅,苏磊,等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现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34-5136.
[9] 华丽,罗梁贤,叶剑鸿,等.急诊危重病例8821例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9(5):1120-1122,1137.
[10] 李小宇,李亚林,秦俭,等.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50-952.
[11] 张劲松,刘强晖,徐鑫荣.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48-550.
[12] 邱立志.急诊眩晕321例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3):266-267.
[13] 谭雯,朱晓红.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机磷中毒56例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131-132.
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内科,呼吸;安全隐患;意外事件;干预;护理
呼吸系统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学,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占(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随着国家基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呼吸内科住院人数日趋上升,如何快速有效的给予病人合理的内科护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呼吸内科护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管理工作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是护理管理工作中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标准,亦是优秀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大部分的护理管理检测只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其形式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死板、无创新,导致对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的忽视,导致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预见性与协调性较差,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2心理护理形式化
每天护理查房都在说心理护理,但很多护士根本没有亲自到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护理,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要不有的护士就依靠学生去做,由于学生没有临床经验,沟通解释不到位,观察能力不够,患者的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发现,最后有的患者割腕自杀了都不知道。
1.3与护理工作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际操作工作中,经常也会由于不注重细节而导致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肺性脑病患者由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会出现躁动,这就使得使用的药液漏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拔除,药液外渗出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肿胀,甚至发生皮肤坏死。
2应对对策研究
2.1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重视管理呼吸内科病房环境,在盥洗室或过道里应有防滑提示的标志;发现地上污湿现象,及时予以清洁、擦干;。
2.2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技术,及时果断的处理是架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科室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等制定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计划,尤其加强对新上岗护理人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使之能熟练掌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合格者才能单独值班。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同时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
2.3训练突发状况紧急处理
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由于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突发状况紧急处理的训练尤为重要。对护士定期进行突发状况情景模拟,反复加强应对练习,培养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意外突发,护士可以冷静思考,快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协调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合理的内科护理对于预防与治疗疾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到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同时还存在不少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或由于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逐一解决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完善服务意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做好记录、沟通、操作、核对工作以避免风险
事件的发生。医院管理者要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人性化的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范高丽.反思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与防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200
[2]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11-12
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5
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后勤集团、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先后出台了《遵义医学院关于对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改班的实施意见(试行)》、《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选拔方案(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生教改班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生”教改班管理意见》等文件。
2、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
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是“教改班”的主要特色。我们通过研究考察、专家座谈论证等方式建立了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措施包括:2.1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改班”按照新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开展教学检查、调研和总结工作,保障新方案切实可行。2.2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在内外科教研室各挑选了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3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2.4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5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2.6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3、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把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调查作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3.2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整合培养、研究创新、基于系统、面向临床”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理念,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生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九门课程,分别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教学。3.3在第三学期增设了《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系列实践活动。3.4建立了临床专业核心整合课程。。3.5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课程模块。将《诊断学》课程内容和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临床基本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全新实践技能课程群。
4、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学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推行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5、阶段性成果
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范文6
医院医生进修心得体会1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一个星期的外出学习就这样结束了,我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给了我这么一次好的机会,能够到我院急诊部去学习,虽然时间很短暂,可是却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我以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是急诊科的环境。
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留观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
第二是急诊科的管理制度,他们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
1、通过分组区域管理,进行分组连续性排班,例如抢救间分为三个班次,8-18,18-8,18-3,四人为一组,新老搭配,这样减少交接班次数,从而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通过高年资护士的动态质控,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从而保证了各班的护理质量。
2、制定各区域详细工作指引及各区域工作告知事项,新入科人员工作注意要点等,系统引导新入人员和年轻护士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
3、急救药品及急救仪器的管理到位
各种急救药品及毒麻精放药品,急救仪器设备,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并相互监督,而且班班清点,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从而使病人能够随到随治,及时抢救. 第三业务学习
急诊科制定自己的学习制度和计划,每周都有一到两次业务知识学习,病例讨论或急救专业培训,提起胸外按压都知道,可是我才了解到胸外按压还会有那么多的并发症,比如肋骨损伤,损伤性血气胸,心脏创伤,胃肝脾破裂,以及栓塞.
四是他们有着团结协作,争分夺秒的精神
抢救间要求护士的各项基础技能操作都要非常熟练,准确迅速,要能快速执行医生的医嘱,在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需能体现着医生与护士,以及护士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团结协作精神。
我在抢救间见到很多急性病患者,有蛇咬伤的,心梗的,呼吸衰竭的,多发性创伤的,肺部感染的,换气过度的,药物服用过量的,急性胰腺炎的等等,这就考验了护士对专科知识的把握,以及应对能力及其团队的协作能力,我很是佩服。记得刚到抢救间第一天,有一个心脏病突发的75岁的爷爷,病人在家属的哭喊声中被推进了抢救间,医生与护士赶紧跑上前,医生边与病人家属询问病史,查体,边与护士下达口头医嘱,2名护士立即床旁心电图,测血压,同时建立静脉通路,
按医嘱给药,采血检验,安装心电监护及吸氧装置,进行护理记录。。
另外我在输液区也学习了一段时间,输液间白天平均要有二百多人输液,护士只有3名,可是查对制度很严格,还帮助患者存药,一人一巾一带,在输液间两天,共输液130人,穿刺失败1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输液速度也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在急诊科呆的这5天,我认为还是很有意义的,不仅看到了急诊科的优点,以及的我们的不足,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急诊科护士步伐那么快,技术那么娴熟,那都是在与死神赛跑!为什么说话语速那么快, 动作那么熟练,那是在与死神争分夺秒!
我们门诊虽然节奏没有急诊那么快的节奏,但是分诊,抽血也已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如何才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我觉得急诊给了我启发,那就是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的背后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能力,同时加强与同事间及其病人的沟通,建立门诊护士的美好形象,那就是真诚主动的态度,热情服务的微笑,亭亭玉立的站姿,稳重端正的坐姿,轻盈机敏的步态,按照总医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门诊成为医院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医院医生进修心得体会2
为期3个月的进修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收获颇多,故而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期间收获令我受益匪浅并将受益终身。来天津市人民医院后,进入内镜中心学习ERCP及其相关诊疗技术,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严格律己,关心患者的要求和痛苦。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内镜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是一个在李文主任带领下的良好的协作团队,同事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即便刚来的进修医师进入团队之中也倍感温暖。李主任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进修医师不要把自己当外人,我们是把你们当自己人来对待。经常提醒刚来的进修医师注意无菌观念,对放射线的防护等细节,所以手术时手术医师、助手、手术护士、麻醉医师、影像医师及进修医师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协助,从手术前准备到手术后患者麻醉复苏井然有序,确保了最重要的手术质量和病人安全。
二、先进的设备及高水准的技术水平:
该内镜中心ERCP手术室内设备完善、配备非常合理。。此外,更重要的是李文主任带领下的手术团队技术精湛,对于原因不明的阻塞性黄疸疑有肝外胆道梗阻者、疑有各种胆道疾病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诊断不明者、疑有先天性胆道异常或胆囊术后症状再发者、胰腺疾病: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等情况均能完美的处理,尤其是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更有独到的水平。
三、严谨的工作作风:
对于新到的进修医生由老师带教,了解内镜中心的环境和各类物品的存放地点,掌握各个设备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严格无菌观念,通过手术演示、讲座等方式提高下级医师的技术水平。
经过3个月的进修,了解掌握了ERCP的插管技术及注意事项,熟悉了解ERCP相关的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较好地完成了进修的学习任务,未发生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进修结束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工作当中去。
医院医生进修心得体会3
20xx年是重要的一年,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成功购置开发区医院,并筹建聊城市中心医院,20xx年也是我5年大学临床结束并顺利毕业的一年,机遇就是这么巧合,通过应聘,很幸运加入市妇幼,成为市妇幼的一员。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踏入崭新的工作当中,掌握精湛的技术才能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组织安排新入职的临床及护理人员一百多人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作为新入员工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进修期间我被分到了心内、神内、消化、呼吸等四个内科学习,半年的时间说长也短,但所获颇丰,心得体会也不少,现就拣几点我在心内和呼吸科学习过程中感触较深的来谈谈。
心内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心内科有5个病区加一个CCU病区,不仅接诊正常的老年慢性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急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心内科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心内科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XX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心内,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心内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急性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发病时间及诱因和心前区部位和严重程度、既往史等,第一时间初步诊断出其病因为其救治,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在心内科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工作总结想做好一名内科医生,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在呼吸科以其他科比较,呼吸科的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在临床医学中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呼吸病中的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与生活环境、吸烟史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COPD、肺心病、肺栓塞、哮喘及呼吸系统肿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还与流行病学有密切的关系,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天气变化普通感冒引起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等,均有流行病学问题存在。
在诊断方面,完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包括三方面:①功能诊断;②病理诊断,包括性质与部位;③病因诊断,在病因、病理等难于明确时,则仅可得到临床诊断。诊断依据除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化验资料、X线、CT等一般资料外,还有支气管镜、痰培养等特殊检查。对于一些临床表现非常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只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作出诊断,如COPD的桶状胸、心源性哮喘等,对于那些早期病症轻、症状不明显又无典型病史者,则需详细检查后方可确定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