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育;素质;人文教育;融合
当前社会正在呼唤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实现“科学理性”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可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关于物理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例如:物理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物理教学如何发掘物理学的人文蕴涵?“融合”是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类知识的盲目堆砌或简单叠加?如何培养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同行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勇于实践探索。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1.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而学科教育(包括物理教育)是为了提高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人进行的一种教育。学科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人文教育重在对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
2.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学中包涵的鲜活人文知识却视而不见或涉猎甚少。
许多物理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倾斜,只重视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而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
(1)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物理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物理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物理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物理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
(3)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物理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
1.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
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在这层意义上说,两种教育也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2.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通过物理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在物理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三、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人文教育成效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理教育中实现两种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提升理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物理教师更要努力充实、自我完善。
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对物理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物理教师应该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其他自然科学,而且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其次,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
另外,物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自觉融合人文教育,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形成,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
四、在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
1.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克服以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人文教育,都必然涉及到包括教育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在内的教育观念,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2.课程改革是实现融合两种教育的基本途径
(1)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挖掘人文
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中到处蕴涵着各种哲理思想。如讲到物质的运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可以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如讲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亡,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由此可教育学生: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做任何事情,只有踏踏实实,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另外,如果摒弃人性而追求纯粹科学规律的物理教育,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教学中,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人类正面临着如核威胁、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能源枯竭、计算机病毒等。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3)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家的历史就是一个成功者的典型、榜样,是人文教育的有力例证和有很强说服力的素材。如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用事实说话,敢于挑战。牛顿谦虚地说:“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获得成功的”。通过这些实例教学会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怎样做人做事,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益处。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可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完美结合。
(4)通过物理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在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如点电荷代替真实带电体,用理想气体代替实际气体等。此外,在物理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
(5)结合物理规律进行审美的人文教育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作用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企业党的工作要融入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企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对企业职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职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理想境界。在此意义上而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和力量,也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付出积极的努力去构建和营造。因此,心理和谐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坚实的后盾。在企业里,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改制中给职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也才能够保障和谐企业的和谐建立及和谐发展。
二、当前企业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管理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能积极运用和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工作理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部分管理人员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中,有的管理人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是先冷静的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办法,而是急于下结论说“行与不行”或“是与不是”,他的理由是“都忙忙的,哪有时间做思想工作”。其实这种简单、生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这样不仅伤害了职工的思想感情,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管理干部在职工中的形象。
2、关心人方面相对欠缺。。关心应当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关心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从物质上去关心,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沟通,还可以从精神上去鼓励。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识相对较弱,对职工心理健康关心不够。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竞争日趋激烈,职工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职工思想情绪和执行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于充分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职工带着思想情绪上岗,对于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害的。
三、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做法的思考
1、注重调查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特点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职工的正常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偏移。
(1)悲观心理。有些职工本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提拔到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施展才华,但是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对自身的发展失去信心,产生了不能适应新形势而落伍掉队的悲观心理。
(2)厌倦心理。有的职工长期在同一岗位上,每天从事着同一种工作,时间久了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无味,对工作产生厌倦心理。对工作中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状况感到难以应付从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3)安逸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职工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对职工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要渗透在企业文化中
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精神,为职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搭建企业文化平台来实现,一方面弘扬了企业文化,一方面使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灵活,职工乐意参加,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这样既增加了本部门的凝聚力,又培养了职工的团队精神,把职工逐步引导到企业的文化中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把危险和不良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出现矛盾必须谈话,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调解方法,送上一份合理公正的解决;评上先进或获得奖励必须谈话,送上一份一份鼓励、一份祝贺;生病住院必须探望,送上一份关怀和慰问;家中有难必须访问,送上一份关爱和帮助。我们认为这些都将成为职工工作的力量之源,因为职工思想理顺了、压力舒缓了释放了、困难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干劲就足了,工作的凝聚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2)人文关怀要体现到激励机制中
激励就是要用精神或物质的东西去激发、引导、鼓舞和推动职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执着与热情。尤其是在企业改制改革过程中,职工更加需要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所以,在我们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常组织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只要职工的建议被采纳,领导就会给予物质奖励,近年来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在10条以上,对我们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实践证明激励可以激发人身上的某种潜能和“闪光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人文关怀要加强到对职工的培训中
加强对职工队伍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职工参与竞争的能力,这同样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因为职工竞技能力加强后,可以适应企业发展,他的“悲观心里”、“厌倦心里”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样既稳定了职工队伍,又提高了整体职工队伍的素质,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
(4)人文关怀要实现到服务上
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项任务、指标不断增加,给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理负荷也在加重。因此,各级领导要加倍的关心他们,提倡“上级为下级服务的理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营造出团结、互助、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广大职工真切感受到四公司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企业发展的能力。
3、立足工作实际,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一种上下沟通的良性机制
第一,职工心理动态分析要作为思想形势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常分析,常落实,常督导,就要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领导机制,帮助职工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上的自我修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第二,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职工进行深层次会谈。通过谈话关心职工的成长,对职工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分析,找出对策,并创造机会让职工发挥个性和自主意识,参与决策,提出建议,使他们在关心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第三,完善绩效挂钩制度。要多看到职工工作中的成绩和亮点,多一些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多给职工一些精神上的认可。同时要特别注意应加强沟通,做好职工的绩效解释工作,让职工增强“公平”感。
第四,扩大交流渠道,增进上下级的沟通。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群众,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系统了解职工意愿,全面把握职工思想脉搏,深入掌握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引导职工正确看待建筑市场形势,关心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增强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主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如今,大学生的主力是90后一代,这代学生聪明、活跃、创造力强,但也易冲动、盲目、爱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传统灌输的方式,应该在尊重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出的背景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大多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简单、单一的方式进行着,常见的活动是开讲座、看电影、喊口号。这些曾经非常有实效的活动,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却看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升旗仪式这类活动无故缺席或者态度散漫。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取得良好效果的体现。
(二)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时下大学生普遍是“90后”,他们身上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他们独立的风格。。
1.热情开朗又沉默孤独。在熟人或者朋友面前,这些大学生是热情的,是开朗的,是可以很好交流沟通的;可是在陌生人面前,他们又是沉默的,不愿意交流。。
2.独立坚强又依赖脆弱。“90后”大学生不喜欢父母、教师、朋友过多地干涉或参与自己的事情,遇事喜欢自己拿主意,这些都体现他们独立的一面。当遇到挫折或者心情难过时,他们会一个人悄悄地哭泣,不会在人前展示他们的软弱,从这点来看他们是坚强的。然而,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大多数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而且他们的成长也都很顺利,所以他们无形中养成了依赖的性格,并且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较脆弱。
3.喜欢新鲜事物,对新事物充满探知欲。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因而他们也具有对新事物强烈的探知欲。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追求新鲜刺激,接受新事物的程度高,从近年来过山车、蹦极等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发展迅速就可见一斑。然而,对于传统单一的活动,他们就兴味索然了。
4.责任感不强,做事随性而为。“90后”大学生轻率、冒进,做事喜欢随性而为,责任感不强,他们很少能够坚持完成一件事情。
5.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凡事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和顾及他人的感受。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
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目的在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来对他们进行引导。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不能很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更谈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到,单一、沉闷、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增强心理疏导的有效性,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更是关键点。
(一)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首先,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受教育程度差异也很大,有些学生甚至存在深深的自卑心理,如果缺乏一定的关怀,甚至会演变成对社会的仇视。因此,学校、教师等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地为未来拼搏。
其次,新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导致很多大学生陷入迷茫之中,丧失了奋斗方向。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走进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和大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其为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219-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障。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价值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0hlbe唱)和班杜拉(A.Bandum)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上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以“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
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致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最终培养出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2011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医学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丰富人文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明确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一定实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应结合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5]。救死扶伤、诚实守信、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应该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涵盖了所有这些人文精神,并且对医学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和教育意义。首先,医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儒家强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儒家主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不孤,必有邻”,告知人们立身树德的重要性;在诚信方面,儒家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平等思想方面,儒家主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它方面,儒家思想主张“义”、“礼”、“智”,在医患沟通、依法行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指导思想。可见,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2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核心环节。把儒家人文思想整合到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去,就要把握好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各个环节。1)要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中去。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风。。2)要把握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关系,医学院校应以医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人文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不能冲淡医学教育的主题,在教学安排上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二是创新性原则。要正确处理好儒家人文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不断赋予儒家传统文化时代内容。三是协调性原则。人文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专家建议在设立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创设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和医学心理学6个二级学科。将儒家优秀人文思想贯穿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3)要抓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
把儒家人文思想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应根据高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大纲,主要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加以组织和实施。①公共人文课程。设置社交艺术、公共关系学、中国传统道德概论、医学人文学导论、孔子的智慧、让爱为生命护航等,这些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儒家优秀人文思想渗透到这些科目当中去,培养学生逐渐从人文角度了解医学、走近医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医学基础课。开设相关课程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主要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基本素养,在社会人文环境下研究和学习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避免进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深刻理解医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③医学专业课。针对高年级医学生开设,如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健康评估、中医学、面试礼仪等,开设见习和实习等实践学科,让学生全面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人文课程要教授学生综合运用社会、心理、人际、沟通等知识和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需求,提高医疗技术和水平。④实践课程。实现儒家人文潜移默化的进入医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行动意识,还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和载体,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举措,依托地处孔孟文化聚集区的区位优势,在曲阜“三孔”、邹城“三孟”、孔子研究院等地开辟了儒家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开设“大爱讲堂”,定期聘请儒学大师、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人文知识讲座,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设施,营造儒家人文教育氛围,在图书馆设立“仁学阁”、制作论语道旗和文化名人名言标牌,取校训和儒家圣贤命名桥梁道路等,如明德桥、孔子路,使学生身处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
3注重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文艺复兴三杰;引言
文艺复兴运动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时期,教会对于人们思想进行着黑暗的禁锢和残酷的专制统治:当时的基督教会是整个欧洲社会的绝对权威和统治。它宣扬上帝是不能质疑的权威,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基督教的教义。人性应当完全屈从于神性。在整个中世纪里,无论生产力还是文化,欧洲都处于停滞不前的黑暗状态。文艺复兴运动于十四世纪中叶兴起于意大利各个城市,然后逐渐蔓延到西欧各国,并于16世纪达到顶峰。它表面是回归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文化,但实质上却是新兴资产阶级所创新的一种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们应当回归到希腊罗马古典著作中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热爱,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强调以人为中心。“它不仅仅表现为对人之价值的肯定,更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人文主义涵盖诸多领域,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哲学上,它表现为人本主义;在文学上,它表现为古典主义;在艺术上,它表现为现实主义;在伦理上,它表现为反禁欲主义;在政治上,它则表现为民族主义。总之,人文主义突破了中世纪的神权主义与宿命论,宣告了现代意识的全方位觉醒。”[1]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回顾和其中体现的人文思想
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时,意大利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开始兴盛,发展迅速,成为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此萌芽。与欧洲内部的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相对应的是,欧洲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扩大。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海上航线。这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持续发展更为有利,它让生产资源和商品的全球流通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当时的欧洲的其它各个方面也都为资产阶级和文艺复兴创造了成熟的背景条件,比如教育,科学,甚至包括教会内部的变革等。首先从中世纪开始,教育开始在欧洲得到了本质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大学正是在中世纪时期诞生于欧洲。到1500年左右,欧洲拥有了大约80所大学。大学促进了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也更快更多的培养了受过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需且充足的人才和思想根基。而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科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从中世纪开始,科学逐渐呈现出独立宗教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的趋势。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宇宙,天体等了解的越来越深入,并相应的推动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鼓励了人们对上帝和宗教进行更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推进了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又进一步从思想上为文艺复兴扫清了障碍和负担。
而文艺复兴最终发生的契机在1453年。那一年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被掠夺带走至欧洲。它让欧洲人有机会接触并重新认识到被忽略多年的希腊文明和文化。此时此刻的欧洲人惊讶的发现,早在几千年前的希腊和罗马,人们就已经创造了丰富辉煌的精神文明。那时的人们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更高的认识,肯定和尊重,也更好的享受了精神上的自由,富足和快乐。这些对于在黑暗和压抑的中世纪被束缚太久的欧洲人重新带来了希望和努力追寻的目标。至此,文艺复兴从各个方面都最终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它以蓬勃的生机在整个欧洲大陆上开始蔓延生长。“文艺复兴是一个席卷欧洲的文化潮流,首先出现于意大利,时间在14世纪,然后波及法国和西班牙,抵达英国则是15世纪以后的事了。”[2]
文艺复兴的发生发展过程本身即是人文思想在欧洲的萌芽过程和发展过程。人文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特质就是尊重人和人性。它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它提倡尊重人性,尊重人的自然需求,追求现世的幸福和物质享受。对于爱情自由的渴望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体现。人们开始渴望自由恋爱,不希望自己的个人生活再受到教会和社会所施加的种种条件的束缚。
它强调人是宇宙的精华。它肯定个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人文主义者针对世界末日论,强调人的辉煌的未来;针对人的渺小与有罪论,强调人的伟大与业绩;不重来世,而重今世;认为人诚然是不完美的,但可以努力向完美靠拢。”[3]人文主义者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当成了最重要的两大任务。“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世俗享受,反对禁欲苦修,在西欧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4]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大量极其出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比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乔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乔尔乔内,提香,马基雅维里,康帕内拉等等。其中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们三位都是杰出的文学巨匠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其作品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时至今时今日仍然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宝藏。
【关 键 词】课堂教学;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54-02
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探究教学,要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建构”中学生和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道德品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人文思想培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是一部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浓缩,也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选,其中包含着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的内容。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道德体验的情景。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情景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在这种情感再体验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提升了能力,形成了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为道德品质结构的稳定建构奠定了基础,师生一起学习并继承中华文化精神,一起拓展其精神价值。除了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之外,还要拓展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达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有深深的危机感,把“阐旧邦辅新命”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以高堂的道德人物感染学生,既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营养,又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把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真正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这也是语文课独有的特点。真正体现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有儒家文明的物质,又体现时代精神,把中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仁”、“和”的思想和追求科学、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树立中国人的自信和价值追求。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深透人文思想
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运用大量的教学情景和大量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起到了人文思想培养和陶冶的效果。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思想体现出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文明的言行举止、丰富渊博的人文知识、重视生命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而这许多围绕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而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能深化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能更深地去体会生活、感悟人生、思考人生,从而崇尚人文思想,追求人类文明和人生价值。比如,莎士比亚、彼特拉克、马克·吐温等国外作家及作品、儒家经典著作等等,这些作品被精选出来,能培养人文精神。
在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完成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让学生追求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确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人文思想,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感染学生,不断肯定人的价值,倡导人的思想,歌颂人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外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人本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发展。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中华民族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影响,教材中各种优秀人物、人文思想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影响,是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建构、体验,达到思想的共鸣和感悟体验,最后达到升华,形成学生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品质。而这一教学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民族英雄文天祥宁死不屈,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和感慨,李白的报国理想,陆游的遗愿,林则徐的……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改革图强所进行的勇敢创新和奋斗,无不凝聚着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平等待人 尊重个性 共同的人文思想 封建礼乐的虚伪
。而《红楼梦》中一号主人公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其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优秀品质。
贾宝玉憎恶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极力抗拒封建家族为他安排的传统生活道路,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实质上是对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贾宝玉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贾宝玉人文主义思想和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描写了造成他思想性格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二、贾宝玉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贾宝玉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如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事。后来在目睹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等一系列不平之事后,贾宝玉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他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贾宝玉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不高兴跟那些为官作宦的“俗人”应酬往来,却愿意跟那些处于社会下层被封建阶级瞧不起的人物做朋友、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跟他们简直没有主奴的界限,他们的悲惨遭遇常常激起他对摧残他们的封建制度的憎恨。
三、大观园是贾宝玉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向往与追求。
贾宝玉在那个不自由、不平等的黑暗王国里,从爱与恨中,逐渐地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的向往与追求。贾宝玉迷恋的大观园,是少男少女们的乐园。尽管少男少女们之间有等级,有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养,但都有着年轻人的纯情和聪慧。作为“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比较懂得人的价值和感情的价值,知道同情人,尊重人;在和女孩子们的交往中,特别是和女奴们的交往中,他一贯从内心表现出对她们的尊重。其他女孩子们,也能相互尊重,主奴之间没有明显的隔阂与歧视,气氛和谐友好,行动较少受“礼”的拘束。他们在园中结社吟诗,才情和创造力得以从充分发挥。宝黛真挚纯洁的爱情也是在这片净土上得以滋生、发育。当整个社会以“纲常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时,大观园儿女却以“情”作为人生的追求。从思想性质上说,这是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世界,是曹雪芹理想的展示。
四.宝黛爱情建立在有着共同人文思想和自由倾向的坚实基础上。
贾宝玉这个孤独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压迫的纯洁的女孩子身上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以外,还更需要同情与支持,需要一个与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侣。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林黛玉确实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对黛玉而言,宝玉对他人的尊重,聪俊灵秀的丰采,离经叛道的性格,黛玉也最能理解,最为欣赏,从而引为知己。黛玉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从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真正联结宝玉、黛玉这一对情人的红线,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和志趣。他们都是从传统礼法中开始觉醒的人,是贵族阶级中有着自由倾向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人物。
比如宝玉挨打是一次因多种矛盾纠结在一起而引发的大冲突。在这场尖锐的冲突中,真正站在宝玉一边深切而真挚地同情和疼爱他的,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喝令贾政住手因而使整个局面化险为夷的贾母,不是大呼心肝宝贝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表现出很有分寸的亲切而骨子里却冷若冰霜的薛宝钗,而是那个情深意切深沉柔弱的林姑娘。宝玉被打之后,黛玉去探伤,半天,只有无声之泣,万句言词只化出的一句矛盾的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黛玉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她的心剖视给了宝玉,给了宝玉巨大的体贴、慰藉与支持。而宝玉那句“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示誓不回头的话,只在林姑娘一个人面前说出来。在那样一场使宝玉几致丧生的大风波之后,这样的话是只能在心心相印的知己面前才能说得的。
五、《红楼梦》中“礼乐”的残忍和虚伪。
《红楼梦》特别突出地写出了“礼乐”的残忍和虚伪。元春省亲时,老祖母、母亲需品服大妆,向她下跪;父亲前来相见,只能隔帘行参,这种为突出君权而违背人性的仪礼,是历代儒家制礼作乐的产物。当元春和家人在笙歌缭绕中“呜咽对泣”、“硬噎难言”之时,读者都会体会到“礼乐”的滋味。《红楼梦》里面,从子女对长辈的昏定晨省,到逢年过节、生日丧葬、宗祠祭祀,等等,处处都是维护尊卑、贵贱、长幼、嫡庶等封建宗法关系的礼,处处都显示出“礼”的不可逾越。王熙凤强调办事“不过是个礼”,她就是凭着这个“礼”,肆意虐杀丫头、奴仆,欺负上辈的姨娘,不择手段把尤二姐逼上绝路。
康雍乾时期人文主义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追求与抗争,必然是失败的结局。贾宝玉性格柔懦,带有严重的寄生性,他虽然一再发表愤世嫉俗的言论,但从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能力与勇气。当大观园这个“地灵人杰”的女儿国一旦被毁灭,贾宝玉便找不到出路。他不肯走上封建家长期望于他的“仕途经济”之路,对强行捏合的婚姻又感到厌烦,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家做和尚。宝玉出家,是一个弱者在尝尽人生辛酸苦痛之后的悲剧性选择。黛玉“泪尽而逝”和宝玉出家为僧,正表明了18世纪中国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但《红楼梦》所贯串人文主义思想,对当时人和后世人都有着极大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
[2] 李广柏.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wenhuayanjiu/080804/16464740-2.html
论文摘要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闻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美丽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探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探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摘要:“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把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探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和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和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和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熟悉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功能,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聪明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和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功能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摘要:58-62。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214-04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基础、最核心、最首要的。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道德方面的教育实际上十分薄弱,对人的崇高情操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为淡薄,往往只教书不育人,只重视升学率及个人实利,而缺乏对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崇高理想等人文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中高等教育也要从重专业知识转向重素质教育,国民教育也要进行素质教育。而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28字内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核心还是人,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的素质”。而处理好这样一些关系,则首先取决于人的观念、意识、品格和修养。。
一、人文素质内涵
什么是人文?一般认为,人文有三个涵义:一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二是指反映人的社会性的文化,如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历史等学科统称为人文科学;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文。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
人文素质泛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人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也有学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实,人文素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精神。这里的人格不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而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它包括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领域。完整的人格,体现在人的理性能力(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力)、情感能力(与世界和他人的同一能力)和意志能力(自我实现性)上面,所以,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整写照,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为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力,而这些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人文素质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能力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因此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中职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正确理解并作进一步的思考,是对中职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有关部门在确定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了加强各类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任务,并且全面启动了素质教育的改革工程。。
三、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普遍认为,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核心素质之一应该是语文素质。因此抓住语文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脉搏。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实用价值,而且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因而也就具有对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语文教育还具有对人进行文学艺术观培养的熏陶价值,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语文教育从深层上说,可以增强人的想像力,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思辨能力。而语文的“文以载道”特征,则决定了语文教育还兼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来实现的,因而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承担和努力完成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质
的任务,将人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磨炼意志,完善人格,
(一)重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语文教材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首先必须注重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语文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篇的讲解上,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理解、鉴赏、体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培养高尚情操。例如大家都熟知的都德的《最后一课》,能说它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民族情结的张扬、爱国精神的高歌?又如在讲授鲁迅小说《孔乙己》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和欣赏到鲁迅在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时运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应让学生们知道小说是如何刻画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被扭曲了人性的孔乙已在哪些方面被毒害,并因此葬送一生,使学生们在心灵上深受震撼,切实了解并自觉认同良好的素质教育对他们的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可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传统文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黑陶,认识其价值,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诗文写到古人的立身行事。古人的思想、人格、理想、志趣,有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他们评价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炎黄子孙从中可以认识到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这种人生观、价值观隐伏在文学之中,而非用议论之语直接表达出来,需要教师透过文字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学生才能从中寻找认同、理解,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只注重人文素质的挖掘和传输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功夫抓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重义轻利”、“刚正不阿”、“英勇不屈”、“自强不息”、“忠于职守”、“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理念;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精神;有“将心比心,推已及人”的宽容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以及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诚实守信的处世美德等等。其内涵博大精深,都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向华夏子孙指出了人生奋斗的正确道路。比如,读《岳阳楼记》,谁不向范仲淹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读《琐忆》,谁不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所鼓舞,对中华民族这些文化精髓,在教学中要用心挖掘这些人物形象中的精神内涵,精心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强化审美教育
。这对于培养艺术类的学生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以及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去感知、理解和创作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语文教学大多强调要概括好主题思想,认为把主题思想概括得越深刻,教育意义就越大。因此,常常忽视让学生去感受、体味和消化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受到原汁原味的感染。文学作品不是直接“说思想”,而是通过作品的意境和人物的命运表现出来的。作品中所有神圣的信念和深刻的思想,都是作家用艺术细节和文学氛围编织出来的。只有用作品所蓄积的艺术力量强烈地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艺术之美在脑海中留存至久。例如,教师讲解《上邪》这首诗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揣摩。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更深一层体味的是作品中这个女子那如同火山岩浆般炽烈的爱情呐喊,以及从这坦率大胆的声音中体现出来的坚强性格。并感受蕴藏在其间的那不可动摇的反抗旧礼教的坚韧力量。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触和体会各种情感经验,渐渐形成丰富的情感库存,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健康情感的人。
(四)从人文关怀升华为创新生活
从人文关怀升华为创新生活,就是要求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以今人的思想观点去审视经典作品,观察历史、社会和自然,揭示出课文的现实意义,启迪造福人类的智慧。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主要描绘山水风光的绮丽美,表达了一种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意趣。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还可以体会出其中蕴含着的自然环境美、社会安定美、友善平和的风情美和有限生活的情趣美等。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优美的景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审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如此一来,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的环境意识自然增强了,从单纯对人文的关心扩展到关心动物、植物、河流、岩石等一般意义上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使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为一种改造、发展、创新社会的动力和智慧。
(五)提高文学语古的鉴赏力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力。俗话说“与其授予鱼,不如授予渔”,只有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优秀的文学语言或比喻或夸张,大多字修句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形象
地颂扬了坚贞守节的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烈抒发了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情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含着只要有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不用自我标榜也会受人敬重的哲理,
语言大师们的文学语言或质朴或清丽,或辛辣警俏或大气磅礴,或熔乡土气息与诗情画意于一炉。或化风俗民情与田园牧歌于一体。其美质的丰富多彩,恰如漂亮的自然景观,长河落日是美的,春晖寸草也是美的;海涛澎湃是美的,清泉潺潺也是美的……教师必须以多种方法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去理解、体味、摘抄、熟记作品,强化语感,提高鉴赏力。
(六)让人文素质的教育从语文课堂向校园文化生活延伸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中职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的拓展性,开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如: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辩论会、作文、诵读、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建设,突出中职学生的精神和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如各种宣传板报,校园或教室张贴的各种名言、格言,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宣传,鸟语花香、鱼跃莲池等赏心悦目的景观。
(七)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身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