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村设计规划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乡村设计规划范文1

关键词:“美丽”;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

乡村设计规划范文2

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开拓生态旅游市场,以把建成“三带十区”中*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和丽水绿谷风情区为发展的总目标,构建“一心一带一区”的旅游空间格局。并加快景区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做好本文来自*湖度假大酒店项目工程建设及协调服务工作,同时做好该项目二期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和土地挂牌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区合作招商、协助业主做好项目融资,做好项目审批完善工作,加快景区建设,争取景区接待和游乐部分先行建成营业。三是加快四星级大酒店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协调工作;四是做好霞晓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对观光型小景区的开发

在目前大景区建设尚需时日的情况下,组合做好*等景区保护与开发工作。;二是建设叮当岩-佛儿岩游步道和旅游基础小配套,丰富*文化村的旅游内容,着力将其打造成AAA级景区;三是启动石浦船帮古镇项目;四是全力扶持童话*—木玩游乐园项目建设。

(三)继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

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在巩固*、*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沿库景区周边局村、龙门、赤石等地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

切实加强旅行社导游员,宾馆、饭店服务员,旅游定点生产企业员工,景区(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树立*旅游人新形象。同时,狠抓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监督,特别要加强旅行社车辆、公务接待游船、宾馆饭店特种设备的管理监督,从而不断提高行业形象和经济效益。

(五)完善旅游产品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提升现有旅游产品。以创A本文来自为抓手,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推进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分类制定景区(点)、农家乐和生态旅游景区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2、要建设一些功能性的项目。*现有旅游资源单体景点较多,但资源分布较散,尽管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形成特色比较明显的旅游区块,但各资源点之间的连接性不强。应该考虑加强功能性的项目建设,以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有利于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市场的旅游产品

(六)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加快培养各类旅游人才

加强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景区景点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提高服务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导游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培训等为基本抓手,推动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推进导游等级考评工作,扩大级导游队伍。

乡村设计规划范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建议》强调“必须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有综合和专项规划之分。本文着重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气、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探讨。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

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

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按这一原则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乡村设计规划范文4

【关键词】指导思想具体要求技术原则电网优化方案

近年来,村镇电力电网建设和改造在《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等技术政策指导下,结合国情,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规划工作,推动了新装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电力企业因地制宜采取了高压引入、增加变电站布点、缩小供电半径、更换小截面导线、增加无功补偿等有效措施,使电网传输能力大大增加。同时,电能质量有所提高,损耗率增长趋势得到遏制。但仍存在:配电能力偏小,变电容量容载比偏小;高压网架脆弱,大量配电网设备陈旧老化,供电可靠性低;中低压电网线损率仍偏高;电压质量不高;居民供电系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针对村镇电力电网的现状,就其技术方面提出几点初步的建议。

一、指导思想

1、编制规划时应密切结合村镇电网具体情况和村镇发展远景电力建设必须做到先行,为此要有超前意识,要大力加强村镇电网的改造和加速新发展地区的配网建设。

2、编制规划时,必须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逐步做到:比例协调、布局合理、调度灵活、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电压合格和多供、少损的方针。

3、大力采用新技术,适当引进部分先进设备和材料,不断提高电网调度和配网的自动化水平,并为变电所的可靠供电创造条件。

4、对办电较早的乡、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配网,应贯彻区别对待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原有电网改造应分期分批实施,在充分发挥现有配网潜力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对新发展的地区则应采取较高的标准,尽量采用技术先进的设备,争取一步到位。规划中应体现远近结合,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二、具体要求

1、 村镇电网的供电区域应包括村镇的全部地区、而村镇电网规划应以城市电网规划为框架,人口密集、行政、经济、文化、商业、交通集中地区,在编制规划时应根据用电的负荷密度、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等不同要求,制订电网接线和供电设施,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地区。

2

(1)分析村镇电网布局与负荷分布的实际情况提出村镇电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进行负荷预测,做好有功、无功电力平衡,并对电源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3)做好经济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提出逐年改造和新建的项目,充分估计各项可能发生的费用支出、列入年度工程计划;

(4)明确村镇电网规划的年度,一般规划年限分为近期3~5年,中期10年、远期20年。规划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对近期规划每年应根据实际变化进行修订,对中、远期规划一般每5年进行修订一次,做滚动修正;

(5)村镇电网规划由供电部门、村镇规划部门共同编制,纳入当地政府,由上级规划部门和上级政府批准后,统一安排用地及线路走廊等;

;2.弹性系数法;3.外推法;4.综合用电平衡法;5.负荷密度法。并相互校核,力求接近实际。

三、技术原则

1、总体目标:

(1)贯彻n-1安全准则,做到任意一台主设备或某条线路停电时,对用户均不停电,供电可靠率要求达到99.9%。

(2)高压线路一次建成,20年基本不变;。

(3)供电半径:63kV小于50km、35kV小于30km、10kV架空线路小于10km、电缆小于8km、380/220V小于0.3~5km。

(4)导线规范及设备选型应尽量简化,统一和减少维修工作量、并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高压架空配电线路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应考虑今后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高压架空线路:主干线采用LGJ-185型;联络线采用LGJ-150型,主要支线采用LGJ-95型。

(2)地下电缆线:开闭所主要进线采用铜芯300~400mm2,开闭所引出线采用电缆铝芯240mm2。

(3)、配电变压器应坚持采用S9系列节能型变压器。户外变压器最大容量为315kVA,超过此容量时,应另建小区配电室(有时亦可与开闭所合一),必要时亦可采用箱式变电所供电。

(4)为了使10kV电源深入负荷中心,应在配电网负荷密度集中地段同步建设开闭所,在配电环网内采用环网负荷开关。

(5)在配电室应采用两个不同电源的单环网结构,正常时开环运行,异常时能转移负荷。配电变压器采用10/0.4kV,容量一般为两台630kVA、低压侧可以自投,高压侧用环网负荷开关,变压器靠熔丝保护。

(6)架空配电线路可以同杆并架,如高低线路同杆架设时应为同一电源。在配电网建设中还应严格控制高压配电专用路和空载的联络线路。

(7)对重要用户需要备用电源和保安电源(只满足特殊重要负荷)时,其两电源应来自不同变电所或不同母线。

(8)对工业园区、人口稠密的繁华地区、重要地段,主要街道、商业区、及高层建筑密集的地区应尽量采用地下电缆或架空绝缘导线和低压集束线等,以保证安全供电和确保市民人身安全。

(9)对乡、镇的大、中排灌站大部分都是季节性负荷,负荷较大,因此无功补偿装置应按分层和分段基本平衡的原则来配置,并和电网改造同步进行。

(10)更换过细的导线,对低压线路的导线,最小截面定为35mm2,对城区、乡、镇所在地和人口稠密的地段,导线截面不小于50mm2,全面更换为绝缘导线。

(11)在编制规划、电网改造工程的同时,对配电电网自动化保护装置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应统筹考虑

四、电网优化方案

1、农网工程应侧重网络的合理布局及规划的统一性

编制村镇电网规划应充分考虑进一步使10kV网络趋向合理,并应考虑结合目前实行的电管站综合电价,线损承包,使网络结构有利于线损的测算考核,促进管理。在供电方式的论证及勘查设计过程中,应做到统一规划,避免迂回供电及线型选择不当等造成线损过大。

2、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负荷预测、远景规划标准也应不同

(1)目前村镇供电区可分为山区、沿海、平原三大片,由于不同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潜力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考虑改造方案应不同。。而沿海地区处于盐污严重地区,线路规划年限相对短一些,对材料应考虑防污型,年增长率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一般线路按8~10年负荷增长率6%~8%进行规划,而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在投资改造规模上可相对进行压缩。

(2)对于主要供抗旱或工副业用的变压器,按规划负荷1.3倍选择变压器千伏安数。(3)对于供给照明、农副业产品加工等综合用的变压器容量,考虑用电设备同时率,按实际可能出现的高峰负荷总千瓦数的1.35倍选择变压器千伏安数。(4)对于专供农村照明用的变压器,按接近于照明总和千瓦数选择变压器。

3、配网智能化提高农村配电网经济运行

(1)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多采用长距离、辐射式配电线路,因此电压降大,变电站运行电压偏低,导致线路末端电压不能满足用户的电能质量要求。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在线路末端安装电压传感器,并将电压信息传送给变电站,通过调节运行电压使变电站电压满足末端最低允许电压,线路终端保持适当的电压水平。这样既可以提高用户用电需求,又降低配电网的线路损耗,优化配电网电能质量。

(2)利用变电站、线路数据,付费电能表和传感器数据,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完善的运行信息,从而计算线路、变压器损耗和进行负荷平衡分析。

(3)针对农村地区分散的特点,通过智能计量通信网络可以获得需求控制或价格控制信号。在电源短缺进行需求控制时,可在农村配电网上安装新的需求控制/响应系统.采用更复杂的双向通信监控系统,实现负荷的可控和能控。

(4)随着“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执行,农村地区的基本用电需求发生了根本改变,其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在终端用电设备方面,普及的节能照明设备和智能家用电器具有“非线性”的负荷特性,其功率因数低,并伴有谐波输出,导致闪烁和变压器超载现象日益增加,直接影响用户的电能质量。为此,可通过智能电网的传感器技术,加强谐波监控,降低电网中的谐波成分,来提高电网运行质量。

4.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1)低压线路出线应实行过流和短路保护,整个线路还应安装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以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发生,配电装置应尽量采用屋内布置。

(2)有多台配变运行时,其低压电网应采取环网装置,开路运行。

(3)农村低压电网宜采用TT系统,一般农村负荷小而分散,供电距离长、负荷密度低,动力负荷又具有较强季节性特点,采用TT系统较为适宜。这主要是可实施单、三相混合供电,供电较为灵活,由于中性点直接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抑制电网对电压的升高,容易实施过流保护措施,全网可实施漏电分级保护,受电设备外壳的保护接地电阻极易满足规程要求。但对于个别负荷密度大,较集中,生活用电水平较高的村可考虑采用TN-C系统。

(4)对现有线路的改造,出现导线对地、建筑物、树木等安全距离不足,又没有更好加架办法,线路走廊受到限制应综合考虑绝缘导线甚至低压电缆架设,确保安全第一。

5、合理分配负荷,使配变三相负荷趋于平衡

农村低压配电网中大多采用TT系统,由于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及三相导线长度不一,致使中性线产生电流,增加线路损耗,并影响到漏电保护器的正确动作率。因此要特别注重单相负荷的分配,使三相负荷尽量趋于平衡,三相导线长度一致。

6、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规划

电压波形是衡量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电力系统无功潮流分布是 否合理。这不仅关系到电力系统向电力用户提供电能质量的优劣问题,而且还直接影响电网 的安全、经济运行。由电压损耗算式U=(PR十QX)/U可见,在电网阻抗+JX)和电压顺定 的情况下,电压损耗凸屿电网输送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成下比关系,当输电线路参数R< X情况下,电压损耗主要与输送的无功功率有关。当电力系统供给负荷足够的无功功率时 ,负荷的端电压就保持正常的电压水平;若无功电源容量不足,系统运行电压将难以保证。 同时,还应避兔大量无功功率的远距离传输,以降低系统有功网损。由功率损耗公式P-P2+Q2=)R/U2可以看出,当网络结构一定,输送的有功功率和电压一定时,有功损耗 P完全取决于输送无功功率Q的数值,输送的Q越多,P就越大,反之,输送的Q越少,P 就越小。因此,为了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系统网损,必须对配电网进行合理的无功补偿。常 用的无功补偿方法能够较好地改善功率因数,但是降损节能效果并不明显,无功功率补偿中 “重功率因数,轻网损”的问题较为突出。常用方法中补偿电器的安装地点及容量都是按照 经验公式进行配置的,缺乏准确的理论指导,而且补偿并不能满足就地平衡的原则,并且有 可能出现安装容量倒置现象,造成更大的损耗。当前中国的电力网损可分为3个等级,即22 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网损、110kV及35kV电压等级的网损、10W电压等级的网损,3个等级 的网损的比例大约为1.5∶1.1∶2.5,其中以10kV配电网的降损潜能最大。由此可见,对农电网进行无功补偿及优化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提倡实行农村动力负荷与照明分开使用的供电方式

改变农村现有的动力负荷与照明混用的供电方式,提倡生活照明用电与动力负荷分开使用,各装各的变压器,各供各的电,各负担各的变压器损耗,互不影响。采用这种供电方式,农民的用电秩序会大有好转,且能促进动力负荷的发展。

8、积极推广新产品、新材料

(1)取消高耗能配变和淘汰型电能表,大力推广新型的低耗配电变压器。配变应采用S9系列或非晶合金配变,电能表宜采用DD862型,有条件地区可推广IC卡电能表,对电能表宜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加强管理。

;具有防雷作用,由于绝缘可提高供电可靠性;有效地避免了漏电损失和窃电行为。

乡村设计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 , 管理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w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plan for real lif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结合各地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区域为平台,协调整合县域城镇体系——镇(乡)域村镇体系空间的规划,明确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1、当前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基础薄弱

村庄规划基础薄弱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尚未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对镇域范围内的村庄问题研究不足,使村庄规划编制缺少了上一层次的依据,仅指望规划师就一个村庄去研究全镇的问题,或者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先停下来,都是不现实的;2.以增城市为例,1∶2000地形图覆盖面不足50%,但从经费上和时间上都不允许开展大规模的村庄测绘工作,给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带来了挑战;3.较多村庄规划成果以整治内容为主,未能完全达到法定规划的要求;4.传统规划成果过多注重文本编写和图纸表达,未能抓住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厚厚一大本,村民不容易看懂;5.农村较多的地区往往财力不足,难以安排资金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增城市目前的村庄规划覆盖率仅22%,难以完成2010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的任务;6.依照城乡规划法,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镇(街),而当前各地的村庄规划多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镇、村两级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7.规划费用偏低,设计单位难以引起重视,不能针对农村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8.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对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进行摸索,尚未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和标准指引。

(二)农民住宅无序建设

近年来,受国土政策的影响,以及缺乏合适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除部分农村集体建房以外,农村零星建房的审批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农民不断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心理和农民婚娶分户建房的客观需求存在,农民建房行为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无序,主要原因有:1.农村用地历史上划分为宅基地、自留地和承包地,但随着人口增加,原先预留的宅基地在80年代基本上用完了,而承包地的承包期从15年到30年一再延长,没有规划新增的宅基地补充,促使较多的农民利用自留地建设住宅,造成了近20多年来建设的农民住宅布局相当凌乱;2.许多村庄缺少村庄规划,又缺少乡规民约,村级领导班子没能根据分户需求和村居规划进行统筹和调整宅基地,放任村民自行解决,也是造成村民占用自留地、承包地建房的重要原因;3.部分村集体通过向农民置换、购买土地等手段,统筹出一些新增宅基地进行分配,但多数采用“人人有权、价高者得”的投标分配方式,甚至有些演变成为村委会创造效益的手段,造成“一户多宅”现象的存在;4.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法律上不能被继承,而私房的所有权属于产权人,农民继承了房屋,意味着可以保住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和“祖业”,因此农民往往建设新房后不愿意拆除旧住宅,土地浪费严重;5.村庄规划与国土规划存在矛盾,适合农民建房的位置往往为农田保护区,“用地难”造成了农民建房审批手续上的繁琐,客观上促使了农民未报先建,增城市1999年至2007年期间,增加了1962.65亩农村住宅用地,仅559.4亩地是经过审批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6.长期以来,农民住宅沿袭自主建设模式,自行组织临时施工队和泥瓦匠进行建设,凭屋主与泥瓦匠口头商定的简图进行施工,或互相模仿,建筑使用功能布局落后,建设技术工艺粗糙,导致房屋质量低下,拆、建周期较短;

(三)村庄建设水平普遍不高

在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农村积极性高涨,但工程建设、整治较多,内涵普遍不足,建设水平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1.相关部门支持农村建设的资金有待进一步统筹,未能突出重点;2.农村干部对村庄规划重视不够,并缺乏规划建设常识,常常进行大量的“水泥化”、“钢铁化”和“彩色化”建设,破坏村庄的特色、风貌、文物和古树;3.重新房建设,轻旧村改造,重工程建设,轻环境管理,乱搭、乱建严重,缺乏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建筑参差不齐,环境脏乱;4.面对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部分农村形成了“坐着等”、“伸手要”的惰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5.农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大,土地不够集约,如增城市农民人均居住用地118m2,城镇建成区以外农民人均居住用地126m2,与广州市规划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建成区为40-60m2,近郊区为60-80m2,区为80-100m2)。

2、村庄规划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2.1深化认识,增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感

从外地的经验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客观实际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据问卷调查,60%的农民为了就业、子女读书和改善生活条件,希望到城镇居住。从我县的基础条件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县城和集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2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

制定农村建设规划。一是要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要按顺序梯次推进,形成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布局。二是要压缩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数量。原则上按一个行政村只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进行规划。三是要调整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布局。按照融入城市型、城镇带动型、中心村落型和专业特色型4种类型进行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

2.3整合力量,加快试点村建设步伐

一是要培植典型示范引导。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建设,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管理格局。同时,要把集中居住点建设与水利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完善功能配套。坚持城市化与田园化兼备的基本理念,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中心村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充满现代气息的农民乐园。

2.4标本兼治,严格城乡规划管理

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农村发展的形势政策,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方案,努力形成人人关心规划、个个自觉遵守规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无审批不建设”,切实保证村庄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三是要加大拆违工作力度。实行拆违工作责任制,严肃对待违章建设,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

2.5创新思路,化解土地制约因素

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要建立城乡权益置换平台。积极推行“迁新居拆旧房”政策措施,做到迁入一处新房,拆除一处旧宅,复垦一处宅基地。三是要策应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资源等有序集聚,实现节约用地。

2.6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失业管理服务工作、城镇就业扶持政策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条件。二是要保障进城农民的子女学有所教。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效应,让进城农民的子女能就近接受优质教育。三是要完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所有进城落户的农民其农村土地经营权保持不变,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卫生、养老保险等均等待遇,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条件敞开大门让农民进城。

结束语

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合理地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城乡规划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控制性,必须严格遵循规划,避免随意建设。

参考文献

[1]邓毛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建设,2008(5):39-41.

[2]杨子江,李兵.孝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调查[J].住宅科技,2007(5):37-42.

乡村设计规划范文6

关键词:度假村 现状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度假村产业作为为人们在旅游景区和郊外提供康体、休闲、娱乐、保健以及住宿餐饮场所的一种产业,以其幽雅的景观、闲适的居住条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旅游度假村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各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兴建地方级旅游度假村。一方面根据自身资源积极创办各类型度假村,另一方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努力为度假村的建设创造更为宽松的正常环境。

1旅游度假村发展现状与问题。

度假村建设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度假村的规划在原理上充分利用景观生态学、并与园林美学相结合,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家庭和年龄的人的需求和爱好,为许多消费者所喜爱。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村12个,省级旅游度假村一百多个,我国旅游度假村类型以滨海、山地、温泉、江河、深林、人文景观等为主,所以,它们不论是在规划原则还是建筑设计上,都有所不同。

(1)按照酒店模式建设度假村,没有突出度假“村”的特点。首先,经营者没有认清酒店和度假村建设管理上的区别。度假村建筑风格与设施设备上仿照酒店,把度假村装修得富丽堂皇、棱角分明,在设施上不以休闲、娱乐等度假设施为主,致使度假村建筑风格难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其商业性十足的设计会使客人产生压抑,无法达到享受放松休闲的乐趣,最终使游客望而却步。

(2)盲目建设,浪费资源。九十年代初,国家在旅游产品结构上的调整,度假村这一产业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使得度假村接待设施数量大增。另一方面,投资者认为度假村是一种高端、豪华大气的消费,因此许多地方纷纷按高档酒店的标准兴建度假村,建别墅、俱乐部等,而忽视了最大规模的大众化旅游度假,因此目前大量的高档度假村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度假设施闲置而人们又抱怨没有足够的旅游设施的怪现象。

(3)没有个性的度假村缺乏市场竞争力。很多度假胜地主要单纯依靠自然景观或人文资源,在规划、景观设计上缺乏地方性特色以此形成的度假村是单调乏味的,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

2策略和思考

惠州市龙门县生活之原旅游度假村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上埔村秧地头,项目总占地面积153257.7 m2,其中居住用地总面积66666.7 m2,商服用地总面积86591 m2。项目规划南临S355线省道,北向远处有南昆山山脉,东北方向有自然溪流,地块内具备温泉资源。作为为众多度假村项目中的一个案例,惠州市龙门县生活之原旅游度假村项目在规划设计中难免存在上述的问题,如规划布局死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存在着兵营化的设计。但上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解决的途径包括对项目地形的利用等因素,但是,设计师在面临该项目设计任务时,融入了较多的思考,通过前期细致的调研,借助规划和设计等技术手段解决了度假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优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

(1)注重民意的调查。惠州市龙门县生活之原旅游度假村项目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案例。作为南昆山生态游补充和灵魂的提升,惠州市龙门县生活之原旅游度假村通过不同档次的旅游度假产品的设计,满足不同人群对休闲旅游的定位要求。既有符合大型会议、员工培训要求的高档酒店、酒店公寓产品,又有符合普通市民追求康体、休闲、娱乐的低、中、高层住宅产品。

(2)规划设计。项目规划上重点突出南昆山一带优美的自然风光,将度假感融入到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在内部设计了大面积的水景,创造出山水田园,水天一色的美好场景。度假酒店及会所沿水布置,强化视觉纵深感,最大程度享受景观资源;酒店及酒店式公寓没有采用常规的板式高层,而是以横向、低伏的姿态静静地驻守在水边,减少对山体天际线的影响,融入整个南昆山蜿蜒起伏的绿色形态中。

地块内部共布置了包括酒店在内的13种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度假可能。包括低层住宅、双拼低层住宅等私密性较强的产品布置在地块腹地,靠近水边,向外依次为低层住宅、创新联排低层住宅、叠拼低层住宅、高层住宅等。面积段跨度加大,满足不同客群的度假需求。

考虑到地块的位置和度假定位,项目内部交通主要以车行为主,车辆到户,提高私密性和便捷性;低层住宅和高层居住密度较大的区域,则为人车分流,人们可以漫步在绿坡之上,远眺南昆山,享受一个闲适健康的假期。

(3)户型设计。户型设计上尊重并沿用当地居民建筑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户型设计基本原则,比如南北厅房、明卫、大厨房、独户等,并在设计中把这些设计原则落到实处。户型设计体现统一性及多变性,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对居住产品的要求。

(4)建筑风格。本项目采用的林道风格的度假住宅屋顶以坡屋顶为主,部分运用双重坡屋顶,不强调对称统一,材质主要以毛石、质感涂料、面砖为主,阳台大量采用铁艺栏杆,使建筑整体效果轻盈,具有南国风情。类挡土墙的边角处理具有山地感和度假野趣,体块穿插灵动,户与户之间有小尺寸前后,利于交接栏杆、入户门等细节元素都有不同,强调每户的独立感。

(5)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中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地坪,北部逐渐升高高度,与水面进行自然衔接;西侧高层区与低层住宅、叠拼低层住宅区域设地库,进行局部抬高。设计中尽量减少对现有水岸线的破坏,保留大片沿湖湿地,使游客充分感受回归自然的无穷乐趣。

3、结语

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大幅提高,我国产生了大量旅游消费群体,而且该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发展不同档次的旅游度假村,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要求。更是社会和谐、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的直接体现。设计师对度假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让我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谱写新的秀美篇章。

参考文献

(1)单文惠.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J].城市规划,2001(2)

(2)周向频.生态意识和规划的应对——基于生态原则的城市景观规划概念机方法[J].城市规划会刊,1995(6)

(3)陈建勤.21世纪初我国国内旅游消费走势分析[J].旅游管理.2002

(4)董方元.会员制旅游度假村考察散记.建筑学报,1994(9)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