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相思王维范例6篇

来源:伴沃教育

相思王维范文1

此后3年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变化可能超出了李彦宏的想象。脱胎于互联网行业的思维模式,触角正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起先是媒体,随后是音乐、零售业、旅游,最近则是金融业、教育,甚至连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能看到它的影子。火爆的影响力背后,人们不禁追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为何有这般魔力?

互联网思维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的共识是,它是一种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方式,体现的主要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信息在生产、交换和传播中的价值,其余五花八门的诠释都由此衍生。回顾互联网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脉相承。。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互联网思维诞生环境,从而促使这一思维集中爆发,顺势而生。

新技术形态对生态服务的要求,反过来又助推了技术的应用和不断成熟。而从更大的范围看,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技术形态下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上来看,技术手段如果要产生深远影响,落脚点不仅仅只是其外在表现的具体形态,还在于思维层面的凝练和升华,互联网也不例外。顺势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对产业生态提出不同要求。当商品、货币化身为信息的载体,与消费者单向、灌输式的传统式沟通,被多向、互动式、精准定向的模式取代,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确实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无论哪个产业,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加以审视,就会发现非常多的机遇和空间。”传统行业用互联网思维做一遍,将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这就是互联网超越技术层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

顺势而生,更要借势而动。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本身就已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基因,那么对传统行业来说,更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生产流程、服务模式和业态形态。同时,还要避免把互联网仅仅看做一种工具,而要认识到,互联网的模式只是平台和媒介,核心在于新技术形态下的“思维”。正如有人总结:互联网思维是“网络为体,创新为用”,而不是“传统为体,网络为用。”

相思王维范文2

隐逸思想在华兹华斯与王维的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们都曾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大自然中过着恬淡安逸的隐居生活。隐逸思想是他们诗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华兹华斯与王维隐逸思想的历史基础

在西方,隐逸思想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犬儒主义学派。他们提倡简朴的生活,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追求对自然的回归。这些观点与中国的老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对华兹华斯有着直接影响的是法国的卢梭。在圣皮埃尔岛的隐居中,卢梭欣喜地发现,“对喜欢悠然自得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喜欢在除了莺啼鸟啭、顺山而下的急流轰鸣之外别无声息的环境中进行沉思默想的孤独者来说,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大自然的美景和乡村的田园生活使他陶醉。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卢梭从大自然中得到了丰富的收获,对自然的热爱渗透了他的整个生命。这种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华兹华斯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华兹华斯对旅行的热爱,以及他在湖畔的隐居都如卢梭所说:“可贵的闲逸的甘美滋味是我要品尝的最主要的第一位的享受,我在居留期间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一个献身于闲逸生活的人所必须做的乐趣无穷的活动。”亲近自然的生活体现了许多今天所谓的环保观念,人与自然本应是和谐的统一。

王维的隐逸思想则有着更加深厚的历史基础。儒家的鼻祖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出仕参政是弘扬“道”的手段,是为了辅佐君主,利益百姓。然而现实中的天下往往出现“无道”的时期,君子无力改变这一现实,只有“隐居以求其志”。在儒家看来,隐逸是对“道”的捍卫,淡泊名利的修养是隐逸思想的核心。这种强烈的自觉清醒意识使得士人“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表面消极的退隐中蕴涵了积极的进取。

道家思想是王维隐逸思想的又一重要源泉。道家思想以“道”为中心,“道生万物”, “道”是无限广博、无所不包的。“道”又是清静无为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核心,也是道家隐逸生活的重要基础。“道”的运动是完全天然的,因此,人要顺乎自然才能返朴归真,才能保全真实的本性。道家隐居者遵循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准则,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成一种自在的超脱。

而在佛家看来,儒、道都把自然和社会看作实有的存在,执著于“有”,因此也就无从消除是非得失的计较,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既是“有”,又是由心所生的“空”。“空”与“有”本来无异,“空”是“有”的规定与依据,真空即是妙有,二者是相互通达的圆融而统一的。世间无一物不空,无一物不有,关键是不执迷于任何一个侧面,既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空”,了达真空妙有,才能得到广大智慧,实现彻底的解脱与自由。这种思想使人不执著于有限的得失成败,有助于养成一种宽阔自由的心境。这种心境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安闲淡泊的空静之美。

二、华兹华斯与王维隐逸思想的成因

无论是华兹华斯还是王维,他们的隐逸生活都是基于他们自身人生价值的选择。同时,他们隐逸生活的形式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密切相关。

华兹华斯在湖畔的隐居首先植根于他早期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他的出生地科克茅斯就位于以湖光山色闻名的英国湖区的西北角。他少年就学的豪克海德则位于西北湖区的中心地带。在这里华兹华斯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即使在剑桥就读期间,华兹华斯也利用假期回到豪克海德,到田野、到湖畔游荡。华兹华斯汲取了大自然的神髓,大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种种印象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华兹华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政治方面的转变促成了他回归田园。在剑桥期间,出于自由不羁的天性以及对文学的热爱,华兹华斯拒绝选择刻板沉闷的神职工作作为自己的前途,甚至为此放弃了正常学业。这样的选择固然可以使他成为一名诗人,却使他毕业之后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经济上一度陷入困境。

经济问题的解决则使华兹华斯的隐居成为可能。他的好友莱斯利去世后赠送的900英镑使他不再为糊口而奔波。另一位朋友将自己在湖畔的一所房子无偿借给华兹华斯居住。

对于王维来说,仕途的挫折是他隐逸的重要原因。王维任太乐丞之初就因故遭贬济州。他对此颇感茫然,此后近十年中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以及终南山。张九龄秉政,使王维再度产生了出仕的热情,担任了右拾遗一职。但随着李林甫专权,唐朝政治从开明走向黑暗,王维又转向了习佛参禅的退隐之路。继而在安史之乱中,玄宗出逃,王维扈从不及,陷入贼军,被迫接受伪职。在唐王朝收复后的清算中,王维虽涉险过关,但这种“失节”所导致的尴尬和心理打击使王维更加远离政治,彻底选择了“隐”的方式,“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佛教思想的浸润则使王维从人生态度方面转向隐逸。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佛”的称誉。他不但在佛学理论方面有着很高的修养,而且坚持着认真的宗教实践。佛教智慧使王维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大自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佛理的启迪。儒家思想确立了诗人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道家思想提供了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方式,而佛教的思想方法则使他找到了摆脱精神痛苦的途径。

三、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中的隐逸情怀

华兹华斯与王维都有许多作品展现他们的隐逸生活。这种生活首先是自在洒脱的,如华兹华斯“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巅,”充满了不受羁绊的自由与独处时的心灵宁静。王维则“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经常在山光鸟鸣中和悦身心,寻师访道,“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者的飘逸自在是一致的。

在山水间的隐逸使他们得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如华兹华斯的《爱利瀑山谷》(1835年)所展现的意境:

从溪岸开始,连绵的树像岩石

一样遍布四处;小溪像一路上

哺育它的迤逦山峦一样古老,

它并没有扰乱、却加深了宁静,

因为此地其他的一切都安谧。

……悠晃的树枝送来柔美的视觉音乐,几乎像诗中运用视觉与听觉的多重印象,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自然的宁静与永恒,并且自然的景色能够平息行人的躁动,使之归于宁静的境界。只有在从容闲适的隐逸中,才会体会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这种最真实、最原始的印象,体会到大自然的空寂,体会到人类由此获得的心灵的安然。王维在《鹿柴》中展现了与此异曲同工的意境: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同样是幽静的山林,虽然人迹罕至,却不是完全屏绝人迹的呆板的寂静。除了“人语”之人以外,还有作为旁观者的诗外之人,见证着空山之静,体味着这种深山静寂在心境上的映射。山之所以空,正是因为它闲和静。“空山”的意境,既是人对山的静观,也是人的心境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映照。

隐逸的生活不止是享受宁静。大自然的美丽也会带给诗人愉悦与欢欣。华兹华斯《舟中晚唱》(1802年)中的几行诗句,就在欢快的节奏中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图:

那晚霞渲染着浪尖波峰,

那水面上一片绚丽灿烂;

船儿在无声无息地前进,

船头之前是绯红的西天!

短短几行诗,描绘了宁静的黄昏中渔舟归来的景象。斑斓的光影中透射出宁静的乡村气息,诗中欢快的节奏似乎还隐含着一种田园收获的喜悦。在王维那里,这种由大自然赋予的欣喜更多地掩藏在安静闲逸的情绪中: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渔舟在江上的美景之间穿行,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压在心底的喜悦。

隐逸的生活中少不了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如华兹华斯《太阳早已下山》(1802年)中的鸟鸣:

在树丛和林间,

小鸟还在高唱;

这儿一两只画眉和杜鹃,

远处是晚风吹拂的声响,

还有那湍急流水的潺潺;

那杜鹃的绝妙叫唤,

夕阳下山,夜幕降临,星光闪烁,衬托出乡间夜晚的宁静。树丛中小鸟的鸣啭,近处一两只画眉和杜鹃的歌唱,远处晚风吹拂的声响,以及流水的潺潺,这些天籁之音在诗人的耳中构成了大自然美妙的音乐。无论是零星的鸟鸣、晚风的吹拂还是潺潺的水声,都是出自万籁俱寂的大自然,杜鹃的叫声竟然“把整个天穹充满”。因为,自然的宁静,杜鹃的声音才会如此的广阔、辽远。王维的在《鸟鸣涧》表现了与华兹华斯的《太阳早已下山》相似的山间鸟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内心的闲静使他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到桂花的飘落。在春夜的山中,万物都沉浸在夜的宁静中。因此,当月亮升起,给夜幕中的山谷带来皎洁的月光的时候,竟然使得山鸟惊觉起来。山鸟在春涧中的鸣叫突出了春山的空寂,而山的空寂也同样突出了鸟鸣。

综上所述,宁静、自然是华兹华斯与王维隐逸生活的共同主题。两位诗人分别从西方与东方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面达成了交汇。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平息生活中遇到的波澜,可以享受自然的和平与宁静,在达到感性的满足与理性的愉悦的同时,精神上也获得了解脱与自由,达到生命的超越。无论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人都是广义上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如同大自然一样遵循着必然的规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这是宇宙生命的普遍法则。因此,人要回归生命的本质,就必须同大自然有深层次的契合,在对大自然的体验与观照中发掘自身生命的价值。华兹华斯与王维两位诗人在他们的隐逸生活中,以细腻的笔触映射出宇宙万物与人类自身的清净而又灵动的生命,形成了极为深邃的优美意境,在艺术与哲学方面达到了令后人景仰的思想层次。

参考文献:

[1]Hartman,GeoffreyH.TheUnremarkableWordswo-rth.Minneapolis:Minnesota UP,1987.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1。

[3]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1。

相思王维范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集群行为;大学“贴吧”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71-02

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空间出现“道德真空”,对传统的伦理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学生占1.62亿用户的36.7%,18~24岁网络用户占33.5%,其中学生占50.2%,大专以上用户占43.9%。由此可见,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获悉,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上网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娱乐等生活的日常活动。

“贴吧”是百度网的一个发明,是一种以搜索引擎为内核的网络论坛。“贴吧”打破了网络论坛的惯例,将论坛的设立和管理的权力完全交给不特定的网络用户。百度网上校园类别(包括大中小学)的“贴吧”近8000个,大部分大学有以自己校名命名的“贴吧”。“贴吧”除了在网上有影响,已经形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人们往往对这种影响估计不足。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贴吧”所涉及的人群不断扩大,沟通效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断加深。

一、引言: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1.大学生追求个性化趋势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现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面对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信息,不仅视野、思维、心理得到扩充和丰富,而且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其对开放环境的适应和把握。环境的开放也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单一的状况,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思潮的涌动,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机会和发展自身实力的空间。把文章自己推荐到“贴吧”,可以接受更多网民的浏览、点评和投票。。

2.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表面看起来,他们的政治热情没有以前高,但却更加冷静和成熟。他们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政治追求,转而关心自己身边的社会现实,关心与自己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他们以强烈的主体独立意识和充分的自信,对一系列的公共行为和事件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客观判断,参与到社会生活过程中去。。

3.大学生社交空间网络化迫切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学+朋友”是大学生交往的主体空间,而学分制自由选课和追求个性化的思想限制了大学生择友的范围和程度,许多青年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扩招后的大学城中,但是正常生活圈子却很小,失去了许多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改变着青年大学生原有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希望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压力。“贴吧”本来就是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群体的网络集合,这样的集合拥有共同语言,互动性很强。

二、个案:大学“贴吧”的兴起对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贴吧”是有某种共同特性的群体自发形成的网络集合,是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解决学习、生活、思想问题的平台,是一个交流知识、智慧、技能、经验的超级市场。

“颠覆性”集群行为:表现在对传统价值观标准的颠覆中,众多个体完全以非理性的行为取性行为,一部分不成熟的群体在现实中培养出来的对现实的叛逆与颠覆被复制到虚拟网络行为中,通过颠覆性的行为倡导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对于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研究。所谓大学生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信息、交往、商务和娱乐等所有网上活动,既包括像一般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使用等活动,也包括学习、研究和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等专业活动,还包括利用网络学习、研究、传播和服务社会等活动。由于青年大学生群体社会行动不成熟,自我反思能力不强,滞后性特征显现得更为突出,就更容易形成无意识行为,集群行为更容易发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迫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理性面对,而积于内心对现实的感受中能通过其他方式加以消解。网络媒介的出现,成为了他们宣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的工具。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容易自我麻醉。对社会责任感、道德观等社会规范的感知不强。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信息时代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方式研究。。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成为交心的朋友;反之,则会出现敬而远之、避而远之的情形,不可能成为真心朋友。。

三、结论: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策略

当我们的大学生们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然紧抱固有的模式不放,不加思考,不加证实,不求突破的话,必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1.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指导和鼓励大学生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

2.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理解人、尊重人为前提;要以关心人、帮助人为手段;要以提高人、发展人为目标。要在继续加大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传统教育力度的基础上,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把心理教育和行为引导作为新的内容。。

3.不能过分强化主客体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这极易诱发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为这种区分内含着地位上的不对称性,它确立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同时也预设了受教育者的被动性、服从性和落后性,这本身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贬低。例如,许多从事高校稳定工作的同志常常思考“如何避免学生闹事”这样的问题,这种思考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学生是破坏稳定的对象”。而实际上,学生应是高校稳定的主体,他们应是高校稳定工作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要我稳定”到“我要稳定”的转变。

信任是连结心灵的桥梁,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良好信任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激发起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参与感、认同感、荣誉感和满足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从而直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绩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离开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工作就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进行也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N].光明日报,2007-

08-01.

相思王维范文4

【关键词】王维;叶赛宁;田园诗;绘画

。中国唐代就有“诗画异名同体”的观点;宋代郭熙在《画意》中引前人之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论诗艺》中有“诗如此,画亦然”的说法。

诗歌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难发现其与绘画相通之处,两者均要借助观察力与想象力,捕捉与解构大千世界中的平凡素材,经加工上升为艺术形式。诗歌可以借鉴绘画方式,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位置等摹写,传达给读者更加生动真实的情境。

王维与叶赛宁虽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均以田园诗创作闻名,并在中俄诗歌界占有重要地位。同为田园诗人,二人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绘画特征,通过画面感营造出不同的田园世界。

一、视觉效应之比较

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曾说“诗人用眼睛思考”,这意味着通过观察与想象从而把握外部世界。好的诗歌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与生活全然无关的臆想,而是对周围事物观察、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恰与绘画想通,第一步是观察。王维与叶赛宁两位诗人都是生活的敏锐观察者,他们善于使用文字营造画面感,使诗歌具有视觉效果。

王维的《登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寥寥数笔,有景有物,画面清晰呈现。再看叶赛宁的《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诗人以温婉而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万物沉寂的静谧夜晚,视觉效果极强。

色彩的运用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方面,王维的诗歌善于用色,但颜色词使用并不多,没有色彩缤纷的景象,仅略施粉彩,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清新恬淡的田园世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广袤的水田之上,白鹭偏偏飞翔,蔚然的密林之中,黄鹂声声鸣啭。颜色上令人联想到碧绿与苍翠中几点雪白与金黄,清新明快,画意盎然。“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磷磷白石,满山苍翠,对比之下更加显眼的那数片红叶,用色强烈,却不落俗艳,好一幅初冬山景。“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桃花带雨娇艳欲滴,柳丝笼雾柔和朦胧,烟雨蒙蒙中的桃红柳绿,全无矫揉之感,只留清新与芬芳。

色彩能表达诗人的情感,王维的田园诗色调不多,偏爱青、白等淡雅色,而用到红、绿等鲜艳色时,往往以烟雨水雾衬托,柔化画面,这与其诗歌清新散淡的意境相辉映。

叶赛宁在色彩处理上,也有其特色,常赋予颜色词汇以特有情感,使颜色具有象征意义。《波斯抒情》中“

”(月儿迷人的黄色清光/朝栗子树间的缝隙流淌),“ ”暖黄色,用来修饰月亮,让人觉得亲切而愉悦。而在《夜那么黑,怎睡得着》中“ ”(山丘上有枝白桦小蜡烛/披一身银白的月光羽衣)。此时的月光是银白,透露出静夜的肃穆与寂静。叶赛宁诗中蓝、红、黑等色常具有象征意义,蓝象征对心灵宁静的企盼,红象征生命力与革命热情,黑则象征阴郁、痛苦、厄运。通过色彩使用,给静态世界注入了情感,犹如一幅象征主义绘画,含蓄而发人深思。

二、空间结构之比较

绘画讲究透视,在平面上创造立体空间感。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一套处理空间效果的绘画技法,也被巧妙的运用在诗歌中。

两位诗人在处理空间结构上都极富绘画性。王维的“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雨后新晴,原野空旷,空气明净。远处临靠渡头的城门,村边入河口旁的绿树,田野之外,河水波光粼粼,峰峦突兀叠现。随目之所及,一系列景物有层次、有格局的呈现在眼前。叶赛宁的“我要领你到斜坡下面去/到幽暗的闺房/绿色的林间/到长满如丝的峨参草地/直到罂粟花般的朝霞满天”(

)由近及远,幽暗的小屋,青葱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布满红霞的天空,层次清晰。

三、“水墨山水”与“油画风景”

中国水墨山水和西方油画风景都是以山水、田野、树木、村舍等景观为题材,所以可同时归为风景画范畴,但二者在选材与情感表达上又有一定差别。这些在中西方绘画中存在的同与异在王维与叶赛宁的诗中亦有表现。

王维的诗立志高远,善于刻画名山大川、荒原阔野、塞外风情等大幅景致,注重写意,讲求意境,与中国山水画的选材与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概括终南山的总轮廓,写远景,后两句写近景,置身于大山茫茫云霭之中,烟云变灭,几笔勾勒出大幅风景。

叶赛宁的诗着意于精雕细画,选材自然朴素,风格或清新柔婉,或伤感浪漫,蕴含一种平凡、亲切之美。“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着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雪中白桦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以细腻笔法展示一幅雪后白桦的静物画。

王维和叶赛宁同为出色的田园诗人,诗歌中的绘画精神显而易见,他们都热爱这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以绘画笔法来表达其中的美,达到诗画同体的观感和谐。基于中俄审美差异,在具体刻画方法上各有特色,当然,无论大气磅礴抑或婉约柔情,二人的诗都不失为纵情山水田园之佳作。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俄)叶赛宁.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相思王维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网络工程;思维素质;养成对策

一、当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近年来人才需求较高的学科之一,在培养创新型网络人才实践中,更应该从学生的工程思维素养上,来拓宽学科规划与发展方向。当前,网络工程专业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一方面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很多院校从教育内容、教育质量、知识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如侧重于通信工程类知识,仅仅从网络工程及技术课程中进行增设,未能体现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侧重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模式,在学科定位,教学模式上以应用型网络技术为主。

二、工程思维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素养,应该从本学科知识架构,以及学科基础理论中进行体现,尤其是从专业技能、方法的运用中,强化学生工程思维的训练。思维是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理论的掌握程度,对于提升实践能力,强化学科专业水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认识到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从网络工程学科教学中来进行着重开发。从学科知识体系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融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知识,以及工程学知识,在理论上需要从多种思维能力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数学思维有助于解决软件架构问题、计算思维有助于理论水平,设计思维有助于改善软件水平、系统思维有助于增强全局意识,特别是从网络系统架构的内部结构、外部接口,以及整个网络平台的运行中来提升网络工程管理效率;工程思维是基于网络工程设计与网络工程建设,并从知识的运用中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筹划过程。

三、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养成

网络工程专业从学科知识体系中分为五个模块,一是通识课程教育;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平台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五是专业实践课程。。如在数学思维养成中,结合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学科来渗透;对于计算思维,利用数据库原理、程序语言设计、操作系统等课程来渗透;对于网络思维,结合网络计算,网络协议、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课程来渗透,对于工程思维,利用软件工程、网络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技术、网络规划与管理、物联网等工程实践来渗透;对于系统思维,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及网络通信原理等课程来渗透。随着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从现代科学思维的养成上,强化对不同思维能力的提升。网络工程专业既有计算机技术,又有通信技术,在知识点梳理上需要从不同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实践应用中来反映。学生在网络工程知识学习,以及与学科相关的具体专业理论的分析中,从数学公式、到定理理解,从网络结构到数据库开发,从具体的算法分析到智能化信息处理,都可以从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中来构造思维。如在理解复杂的网络系统时,可以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并同时处理,构建并行思维;对于难解的问题,可以分解来看,构建递归思维;对于程序设计,算法分析,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Web课程,需要从大量的思维训练中来养成,特别是从软件编程和开发实践中,将不同的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型,将问题作为构建软件架构的方向。

四、结语

思维素质是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渐进获得。在网络工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思维的交互性、协同性,以及知识的共享性与合作性,从具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实践中,来引导学生从中来培养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协议内容时,从最基本的请求/响应中来分别描述各层协议的工作方式;借助于分层思想,来引导学生从网络协议、报文封装、数据转发等协同、共享中来增强对网络通信的理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思维能力作为网络工程教学重要的职业素质,应该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中来推进,开拓学生的思维架构,构建贴合网络工程学科特点的应用场景,从工程化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体系中完善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相思王维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40

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和服务体系组成中占据一席之地,事业单位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教育事业、文化发展和卫生等提供服务,事业单位参与实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与企业单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管理上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可借鉴企业单位的管理方法。

1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员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心理

通过多年的改革来看,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阻力。这与事业单位的制度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属于铁饭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受到员工的支持。在人事管理上,能力并不是评价员工的方法,这些都使员工存在抵触心理。事业单位在自身的管理体制上的漏洞还表现在其与职工之间的沟通不及时,不能及时解决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官本位思想在事业单位中有着严重的影响。单位出台的一些政策、方案不能满足职工的基本需求,给思政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1.2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难以发挥

事业单位是脑力劳动的集合地,其人员构成主要以科学文化行业为主,最鲜明的特征都是知识服务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多以知识型为主,这样虽然满足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但每个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综合性人才,这种选拔方式实际上是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不受用,很多事业单位在工作中缺少实践性人才,造成工作中的尴尬,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于人才的思想过于落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直达其内心,与时俱进的思想无法体现。

2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发展与管理模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企业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均依赖于网络。下面分析基于网络的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1建立完善的网络平台

事业单位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建立先进的网络聊天平台,对员工进行管理,并且与员工进行沟通。员工与管理者的沟通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沟通要及时,并且要注重沟通方式。网络平台上的探讨能够获得员工的支持这是由于员工在网络平台上更容易畅所欲言,从而发现传统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问题。言论自由使员工更准确的表达自己,也是管理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手段。

2.2多样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成为事业单位的阻碍,而是应该合理的应用。。。。。。。。。对于企业发展的研究也较少。。

2.3利用网络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其效率。在事业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网络教育要明确目标。要了解员工的基本特点,对政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网络时代,还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不拘一格,但其本质要明确。为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找到并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且要不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总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于这一新型载体的应用,如何能够改变事业单位员工思想才是关键。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显得枯燥,因此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满意,谢海蓉.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视域――何以需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理论与改革,2011,(5).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