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金融排斥态势与普惠方法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摘要:当前,河北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中的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无论是从资金供给,还是制度维护方面,都表现出急需构建金融普惠机制的需求。为有效打破农村地区群众“金融边缘”的现状,进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河北省现状,指出金融普惠面对的挑战,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农村金融普惠发展对策及建议: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地理区位劣势;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深化金融服务改革;抵押担保条件代替策略,切实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等。

关键词:农村;金融排斥;金融普惠

一、引言

截止至2016年年底,河北省共有63个贫困县,并主要集中于燕山至太行山区域的农村地区,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当地至少还有三百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急需金融扶贫支持。在此基础上,河北省政府曾经专门出台了《河北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金融普惠的有效实行。但从当前河北省的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受地理区位及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影响,导致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为达到党中央要求2020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如何实现金融普惠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金融排斥和金融普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所谓的金融排斥,也称为金融排除现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中,Leyshon从金融地理学中得出这一概念,即农村地区及城市贫穷弱势群体很难能享受到社会主流金融服务。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金融排斥作为一种地理性质的隔离,一方面会推动金融资源的地域性集中,而另一方面,被金融所排斥的社会群体,还要承受社会及企业等层次的隔离。如此一来,处于农村地区的贫困人群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不仅得不到基本的银行金融贷款等服务,只能铤而走险去办理处于法律边远的高利贷,最终陷入恶性发展的循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及印度等国家先后针对金融排斥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后,Kempson从社会经济及服务市场的角度,拓宽了金融排斥理论的要素,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金融产品附属条件、市场营销、主观心理等方面。并且,在此发展的基础上,金融普惠的概念开始被提出,其主要作用是针对不同阶层产生的差异性,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公平的前提下,让所有公民都能够拥有金融服务的使用权,进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国内关于金融排斥及金融普惠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定性研究的层面,具体而实际的定量研究还较少。因此,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村当前的金融排斥现象的阻碍进行调查,以提出关于金融普惠政策理论的有效建议。

三、研究调查设计

(一)具体研究方法。为减少调查过程中的成本,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所采用的是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当研究数据记录工作结束后,对部分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剔除,并采取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在保证研究及论证有效性的同时,得到切实有效的结果。另外,在前期研究过程中,主要将农村金融资金、金融保障制度、农户及微小企业金融贷款渠道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于部分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为本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二)具体调查过程。在前期的文献梳理及总结过程中,通过搜集河北省农村地区金融业务数据及相关政策改革的资料,对当前的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形成初步的认知。在研究调查中期,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总结金融排斥现象出现的成因及现存的问题,在实际数据对比的基础上,为农村地区金融普惠政策的落实提出可行性的分析及对策。(三)河北省农村地区基本情况。河北省地理区位靠近京津冀经济圈,但处于燕山至太行山区域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畅、自然资源较为缺乏等原因,一直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因此,该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因此,在数据分析及实证分析过程中,着重分析部分贫困农村地区,并与河北省其他地区进行对比研究。

四、河北省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与金融普惠面对的挑战

(一)抵押担保条件及资金供给障碍。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人口为7424.9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比例的6.45%。但在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上,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仅为1967家,尚有数十个偏远乡镇存在金融机构的空白。不仅如此,河北省农村现有金融机构的种类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而其他诸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社会金融机构的覆盖率不足20%,从而在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出现了“既亏损又垄断”的行业地位。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对部分存在信贷约束的农户及微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河北省某乡村的113家农户和7家农村微小企业中,有24家农户申请过银行贷款并获得批准,有52家农户认为现有生活正常稳定,而还有部分农户因为一些限制性原因,诸如缺少抵押物、对金融机构政策不熟悉、期限无法承受等,只能被迫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贷款。另外,根据银行部门提供的资料了解到,采用“其他方式”的农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出现了信贷违约等情况。究其原因,非正常借款之所以会成为农户的主要金融渠道,与抵押担保条件不达标具有明显的联系。此外,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官方的数据来看,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数量远远大于发放贷款数量,这实际上不合乎常理。另外,由于农村农户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网点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盈利所得利润实际上难以支持农村信贷活动的成本,直至出现大量的“死账”“坏账”后,直接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二)金融地理排斥及小农经济抑制。随着金融服务市场化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分布空间开始明显地出现区域集中性,总体分布为“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向经济发展地区”。特别是《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在裁减农村地区营业网点及员工的同时,直接导致了河北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出现一定的空缺。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地理要素来看,出于山区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以及当地农村人口平均收入较低的影响,导致农村银行营业网点不断撤并的同时,也使纯粹意义上的地理排斥隔绝变为现实。同样,由于基层金融网点的权限不断缩小,能够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也在相对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及便捷性。与此同时,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趋势下,随着市场化经营不断地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小农经济的诸多弊端开始显现,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

五、河北省农村金融普惠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地理区位劣势。近几年里,中央接连推出几项重大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包括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制定严谨的准入措施、推行金融机构政策优惠等,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状。但是,消除农村地区的金融空白不仅需要引导性的政策,还需通过行政或金融手段,积极开设农村地区营业网点、金融机构分支等方式,利用现有的农村合作社信用合作,通过金融中介延伸正规银行金融机构服务。新增设的金融服务网点,受地区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等限制,很容易陷入不断亏损的困境。因此,构建流动性营业网点可以有效地减少成本投入。此外,为实现农村农业生产与微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还需要推进大型金融机构的权力下调,这样一来,农户便能通过金融网点办理相关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地缩短金融服务的实际地理距离。(二)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深化金融服务改革。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规范性的长远发展,是未来很长时间内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手段。从现有条件来看,无论是支付宝的蚂蚁金融,还是京东、腾讯等旗下的移动金融服务,都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地打开的农村金融普惠的市场,给传统的银行金融敲响了警钟。然而,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表现出的农户群体接受度不高、应用不足、支付安全存在威胁、求偿权保护存在不足、监管及风险防控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介入,具体包括引导规模性发展、扩大试点数量及范围、建立健全政府监督及风险防控机制等。(三)抵押担保条件代替策略,切实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在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及改变现有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替代机制,应当是解决现有贷款难的有效途径,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利用传统农村地区历史上具有的人缘、地缘等社会资源和近现代长期推进基层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潜在组织资源,推进社会资源和组织资源的“资本化”,作为抵押品替代的组织基础,如联保贷款、农民合作社、村级基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协会等。其次,发育和利用一些风险控制机制(如捆绑交易、信贷保险等)作为抵押品替代的适用工具。农民多项经济活动的互联化及功能作用表现在:通过产、供、销、金融等方面的全面联合,形成综合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信贷、保险的一体化策略,实现金融信息共享、效能互补;通过农产品交易、生产资料交易和信贷交易的互联,控制信贷违约率。目前来讲,上述两种方式为抵押品范围扩展的有效策略,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高沛星,王修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4):93-102.

[3]胡振,范静,刘艳.中国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J/OL].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6):705-710.

[4]董晓林,徐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2(9):115-126.

作者:朱叶 赵蕾 马丽斌 单位: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2.河北地质大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