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对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及相邻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内高等真菌多样性的比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适生的真菌逐渐演替发展而来的,由此,提出了生态工程治理的。
关键词:植物病原菌生态演替生态工程治理
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和相邻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纯林(loohm2以上)的高等真菌多样性中,真菌组成之一的植物病原菌,它们对植物的侵袭,是在人类干扰或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菌物之间的复杂性和能量、营养的可得性使一些能继续生存的种类演替成为新的生态系统的物种不断发展造成的。
环境变化的影响
环境变化(间伐、采伐、开垦农地)的头三年里,在寄主植物上(幼苗或幼林)多种病原真菌同时出现,造成综合侵染,外来植物种上的真菌种类比当地种多1倍以上。热带天然次生林8年后的真菌演替系列组合原生状态转化(亚热带10-12年),16年(亚热带20年)可恢复;人工纯林8年后的次生演替系列逐渐形成特征种组合,12年后相对稳定,病原菌的循环周期明显出现,成为引起寄主常发病的病原。对一种主要病原化学防治后2-3年,另外的病原菌又开始上升为主要病原,胶抱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变化是典型代表。为害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的寄生内座壳菌(EndothiaParasitica(Murr.r.)P.J.etH..Anders)和栗溃疡病菌(Coryneummodonium(Sall.)Griffor&Maublanc),在原生林的麻栋(QuercusaeutissimaCarruth.)枝干上〔(高海拔区是C.magaspemumH.&P.sydow,在矮高山栋(Q.monimotrchaHand.一Mazz.)枝干上。〕为常见的以腐生为主的种。板栗纯林成林后,则转变成为寄生性强的病原种。
拟盘多毛抱菌(Pestalatiopsissp.)是亚热带,温带原始林内多种林木上的以分解衰老叶和枯落叶为主的优势种,当开垦种植各种经济林木后,这些林木生势弱时或外来植物种适应性差时病原菌侵染这些植物,引起病害。
原生林内的腐生菌,以炭角菌科Xylariaeeae)、蕉抱壳科(Diatryaceae)、枝抱菌(Czadosporiumspp.)、团黑抱菌(Periconiasp.)等最为常见,它们的作用除了加速物质分解,及早为生长的植物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力之外,还在于优先占领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使兼性寄生菌难于定殖。人工林内优先定殖的菌类大多是具有侵染能力的黑腐皮壳菌(ValsasP.)和它的无性世代壳囊抱菌(Cytosparasp.)。
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eles)的真菌,在原始林内的叶上很常见,在人工林内很少,这类菌在活叶表面以利用叶表各类微尘或胶溶性物质为主,其中拟小盾壳科(TrichoPeltinaceae)都是菌寄生菌,由于它们对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的优先占领,也许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主要类群,成为原始林内叶部病害发生轻的原因之一。
重寄生菌的表现
活物寄生菌(Obligatebiotrophieparasite)在原生林内主要受重寄生菌(Hyperparasite)抑制,但重寄生菌受环境影响很显著:
1.不受环境变化影响—在各种生态系统中都随病原菌存在的。如在竹叶上寄生柄锈菌(Puociniaspp.)的锈菌寄生抱(Sphaerllopsisfilum,S.spp.)和寄生白粉菌(Porwderymidew)的白粉寄生抱(AmperomycesquisqualisCes.cxsehlechl.)。云南竹类28属,210种,在全国占70%,种数占50%,从原始竹林到普遍栽培都有利于柄锈菌(Pucciniasp.)引起的叶病发生和蔓延,但从未见因该病流行,导致经济损失的病例。白粉病在原生林内的发生也如此,但栽培植物感病的原因是由于植物病原菌(在前)与重寄生菌(在后)生长期的时间差引起,并导致经济损失。
2.环境有一定影响—原生林内常查到,人工林内在某些环境或病原近产抱期方可查到,如寄生松疤锈菌(Cronartiumribioola)和某些柄锈菌(Pucciniasp.)的顶抱菌(Acre-monionspp.)。
3.人工林内一直尚未查到,原始林内常见:如寄生煤目Meliolale:)的三种狭抱菌(Isth-mosPoraflabra,I.sPinolsa,I.namsfordii)及五种绒落菌(SPeroPe::lavatus.SmelanoPlac,S.dorycarPus.S.offusus,S.sooPiformis),即使温度、湿度、光照条件都非常适宜煤臭菌发生的原生林内发生很轻,而且零星;而受煤臭菌侵染的人工林和园林植物成了“黑色植物”也未见到它们任何一个种存在。
人为影响
人为的生产活动除影响地表生物群落使数量减少外,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或长期不施有机肥),连续依赖化肥提高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环境,使领抗菌失去生存场所,线虫病(Ne一matosis)和由镰刀菌(Fasaniumspp.)等病原引起的多种根腐病严重发生,蔓延速度快。小面积的刀耕火种,对控制病害的发生无济于事;大面积一次性刀耕火种(loohm艺以上),由橡胶树灵芝(Ganoder,naPseudoj去rreum)和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二lu、)等引起的多种根腐病发生时间可推迟到10年以上。茎、叶感病轻。但当某种病害发生时,蔓延速度快,经济损失大。
防治途径
如上所述,植病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应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方法,进行持续管理,达到持续有效的目的。
1.查出栽培植物在原生生态系统中自然菌群结构及关键种,在创造持续生态系统生产力时,这个生态系统应是自控的保护性生态系统—适于与控制病原有关的菌类和关键种生存和发展。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引种植物,除检疫外,还应将该植物对新区内菌物群落的适应性作为评定指标。
2.优先保护对病害发生有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的生物种,并为其创造适于生存发展的条件。
3.利用遗传基因多样性进行抗性转移基因(resistancetransfergene)及其转移跟踪(transposontagging)研究中,试材应从原始生态系统中寻找,因为寄主植物的抗性和病原菌的侵袭力是寄主和病原协同进化的结果,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抗性强的基因和致病力强的基因共存。
4.生态系统和随生态系统变化的菌物多样性与演替规律研究,是进行病害持续治理的基础,应长期成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交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