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1

一、借“流水”表思乡之情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东流,碧水含情。“江入大荒流”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江水奔腾万里,直达荒漠辽远的原野的情景。境界高远,青春勃发,朝气逼人。这是借流水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依依难舍。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意味深长,境界高远,艺术感染力强烈。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虽是凄凉落寞、流落他乡,但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家乡的美好景象时时浮于脑际。游子漂泊天涯,迎着凄凉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百织,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思乡之情,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借“流水”写友爱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朋友乘一叶孤舟,渐行渐远在水天相接的远方。诗人将一片深切浓厚的牵挂、思念之情托付给绵绵东流不尽的长江之水,诗人将深挚的思友情怀带给远方的朋友。。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诗人以春水喻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语浅淡而情有致,离愁无尽在于友情之深,刻骨铭心,堪称佳作。

三、状热爱平凡生活的性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如诗如画。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写它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让人感叹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描绘的景象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人们喜爱而传诵至今。

四、借流水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远观大海,看到日月星光任由大海自由吐纳,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以日月在大海面前之“小”衬托出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自信乐观气度之“大”,情景交融而境界雄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该诗句写黄河之水,势不可当,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展现出一种神奇雄壮的美,可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五、抒人生的壮志豪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大诗人李白与叔李云宴饮谢眺楼,兴趣高雅不凡,雄心勃发飞动,豪情神驰宇宙,壮志凌云摘月,这样一种豪迈的兴致、神奇的想象,今天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意境开阔博大,词人感慨隐约深沉。笔墨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

六、叹家国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春天冰融雪消,江河的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2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实,只要注意三种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其一,“三看法”。。;;看注释,如在诗的底部加上“这是诗人在安史之难期间写的一首小诗”一行小小注释,可知此诗内容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兴叹,对民不聊生的悲歌。

其二,填表法。诗词的语言是浓缩的、凝练的,因为有这个语言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很费时,所以可以用填表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

其三,记忆法,平时学生要记住三个概念及该概念下的术语。

(一)诗词的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顶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3.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5.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6.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

(二)诗词的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三)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1.用典。用典分为两类,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与想象。

2.联想。。

3.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与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8.抑扬。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9.首尾照应。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或呼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0.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1.侧面描写。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12.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着一字,全然寄寓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3.托物言志。。

14.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代诗人喜欢用月亮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白云表达无穷的思绪,用杜鹃表示动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欢拿松、梅、竹、菊当作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写悲秋,用芭蕉写愁肠,用芳草喻离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还喜欢借长亭叙惜别,借西楼抒愁思,借折柳写送别。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诗词 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也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社会元素。以我国的古诗词为例,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怀,讴歌大自然。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善于整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展开教学,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在教学环节中对古诗词进行巧妙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

有时运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名句,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在研究“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再也恰当不过。

运用古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词提问,为什么在相同的季节出现了不同的花期?学生很容易知道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发育就慢,开花较缓。

在创新性的教学环节中设置悬念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内容时,可运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也相当不错。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地球也只有一个,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2、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在细胞的结构一节教学中,讲到液泡时,引述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提问:“为什么枫叶会红,莲叶是绿,荷花又是红呢?”学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时,也领略到枫叶似火,莲叶如碧,荷花如日的景色,深刻体会到一种灿烂的色彩美。

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绿水,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鹅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引用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细雨,鸟鸣雀噪,香甜好睡的生命活力。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人、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山洪瀑发、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人炸和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究竟该怎样与自然相处呢?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好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好美的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远离人类的掠夺和破坏,这就是自然美,生态美!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会强烈的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珍爱生命,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在学习“两栖动物―青蛙”时,可引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千古鸣唱”。蛙何其可爱,何等有益,不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吗?

3、巧借生物言诗之志,巧析诗词中情感因素,渗透人文精神,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可运用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例如,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有许多诗词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人在自然中的恬淡心态。例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4

1.一,咏月抒怀。

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众多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1.咏月抒悲。

国家亡了,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而春花秋月却亘古不变。此时,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世了,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人不同了, 张若虚有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离别来了,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遥祝天下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友人、恋人可以身心无恙,共赏月光户;李白开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杜甫觉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范仲淹决定性“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2、咏月抒喜。

自开天辟地以来,人们就有共识:美人让人赏心悦目。而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就成了美人的象征。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诸如此类的诗句俯拾皆是:“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晏殊在《浣溪沙》中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晏几道在《蝶恋花》中用“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来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3、月兮情也

月亮皎洁无暇,月夜浪漫温馨。“月”也代表着亘古长存的意象在诗词歌赋中变得温柔而朦胧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天上月,地上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优美、花好月圆的图画,此时的月是爱情誓言的见证,是甜蜜欢愉的见证。

借月可以伤春,可以悲秋。“月”这一意象在诗人含情脉脉的眼中可以幻化为温情与喜悦,亦可以幻化为离人与眼泪。

1.二,托月言志。

蔡若虹曾说:“人们喜欢自然,赞美自然,往往结合着生活的想象和联想。自然风物的特点,往往被看作人的精神拟态。”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总的来说,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因此认为月可以超越空间,正所谓“天涯共此时”。 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有感叹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有排解怀才不遇、慨叹宦海沉浮的;更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1、抒发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充分体现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抒发狂放愤激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充分体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与人生态度。

3、展示广阔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5

1.看拼音写词语。(6分)

piānpìbiāozhìshēnqǐngdǐyùpáihuáimiǎoshì

()()()()()()

jīngzhànliáoliàngchúchuānglínglìshǎnshuòchèdǐ

()()()()()()

2.选字组词。(3分)

(呐纳)____喊火柴____(梗便)气____(魂魄)

(魅魁)____力(嘹缭)____亮(溶熔)____炼

3.选词填空。(4分)

描写描绘

(1)这件艺术铜鼎深入细致地()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

(2)这部文学作品的第三章极细腻地()了江南的风土人情。

体会体味

(3)我亲身()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4)从父亲讲的故事中,我()到了一份责任。

4.根据前面的提示,把下列带“意”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小心注意”叫意;“任凭自己”叫意;“沾沾自喜”叫意;“任意妄为”叫意;“心情爽快”叫意;“心术不正”叫意。

5.修改病句。(6分)

(1)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才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班带着凿子、锯子、斧子、和木工用具去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4分)

(1)写一句抒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_____________

(2)写一句借月抒怀的诗:_____________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强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格言警句)

(4)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恰当的比喻,依次填入空格处。(4分)

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扬柳如小桥流水若大江东去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于千人之心,出自于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___,婉约_________,粗犷________,细腻__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8.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为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B、③②⑤④①C、⑤③②④①D、③①②④⑤

9.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4分)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二、阅读理解(30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对牛是很熟悉的。第一,我就属牛。第二,我有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十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属牛,我就把这只小铜牛作为礼物送给你。”说完,就把一只金黄色的小铜牛递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它有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爷爷说:“牛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驱逐蚊蝇,还时常用来鞭策自己啊!”真的,我意外发现:那条牛尾巴似乎在左右鞭打自己,让它的四肢更使劲地朝前蹬。爷爷还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我越发对这只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把它包好,放在写字台上。

从此,每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写日记时,总要看看这自觉、踏实、耐劳的“牛”。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又一次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看着,看着,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广阔的田野里。它腿上沾满肥沃的泥土,低着头,鼻孔里喷出热气,使足劲在用犄角开创道路。它的尾巴用劲地甩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奋力向前。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过的土地。在它的身旁又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着同一个方向顽强地前进。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熟悉—()喜欢—()坚强—()

2.照样子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3分)

例:(壮实的)身体

()小铜牛()身骨()腿脚

()犄角()尾巴()田野

3.用“鞭策”写一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6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诗导入,共享诗情明月中

1.出示课件《月夜》《咏月诗廊》,提问:你能想起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小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明月,照耀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他们借月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优秀诗篇,真是“千古诗情明月中”(板书)。

3.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王昌龄的《出塞》,他在诗中向我们描绘了一轮怎样的明月?表达了怎样的诗情呢?

4.自读诗歌,读通,读透,运用已学知识如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歌。

[赏析]赏读激趣,重意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张老师课始就利用课件营造“月夜”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辽远沧桑的意境,让学生步入“咏月诗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体会“月”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千古诗情明月中”, 。

(二)感悟苍凉,一弯月色照九州

1.我们沿着时光隧道一路飞驰,穿过漫漫历史长河,来到大唐,来到边塞,此时,一弯月色照九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身临其境,你看到了什么?

(明月的苍凉,雄关的冷峻,边塞的萧条,战场的血腥……)

引读:是啊,还是这明月,还是这边关,它们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我们读出时空的辽远和沧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2.一弯月色照九州,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胡笳的悲凉,战马的长嘶,戍卒的梦呓……)

引读: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凝望明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胡笳的悲凉,更添戍边将士的乡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3.一弯月色照九州,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厮杀的惨烈;离别的缠绵;家人的守望……)

引读:是啊,“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最真切、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试着把这些感情读出来,一吐为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4.讨论:抽身事外,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引导、鼓励学生搜索记忆,师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5.小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的苦难,最终由人民来承受。诗人通过边疆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描写,流露了对征人――“万里人未还”的深切同情。其实,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请看看历代诗人对于战乱的描写。

[赏析]情景交融,重想象。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需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张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歌中那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一弯月色照九州”这么一个场景中去想象、体验、感受。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三)体察寸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1.播放音乐《胡笳十八拍》,小组读课件《战之殇》。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师(小结):连年征战,多少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君不见闺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君不见“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君不见“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多少个思念的夜晚,月照中天,可是亲人却不在身边,这是多大的伤痛啊!真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伤心五处同”!

3.诗人王昌龄面对这一切,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景和冀望?

(四)呼出冀望,同吟龙标家国梦

1.怎样解释“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师1:借代手法的运用及举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师2:简介抗匈名将卫青、飞将军李广等英雄事迹。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读出了什么?

(对良将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对朝廷用兵的质疑,对祖国的赤诚。)

3.让我们一起同吟龙标家国梦!

[赏析]品悟入情,重诵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之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张老师把画面的想象和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的朗读,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品味语言来想象,通过想象来品味语言,通过诵读入情,然后通过想象入境,可谓独具匠心。

(五)言诗边塞,一样豪情古今同

1.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憧憬!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努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

2.先说说边塞诗派。(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及名句?)

3.再说说古今仁人志士。(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

4.最后说说王昌龄,再吟龙标家国梦。(你还知道王昌龄哪些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5.小结:不管是边塞诗人,还是古今仁人志士,他们的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一样的梦!这是强国的梦,这是和平的梦!

[赏析]以诗解诗,重积累。

小学古诗词教学主要是积累。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那么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就深了。张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并没有过分地把诗歌分析嚼得过细、过碎。因为有的诗歌,学生在这个年龄层次里,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过了一段时间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他们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张老师以诗解诗,引了一些诗,有关明月的、边塞的、爱国的名句,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拓展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学生入手,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不要重外轻内。

6.课文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诗人遥对边关山月,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将一腔诗情留与千古明月!寄托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可以说,是明月成就了王昌龄,是王昌龄丰富了明月!不知不觉,我们也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吟吟看。

咏王昌龄《出塞》(板书)

千古诗情明月中,七绝圣手家国梦。

言诗边塞与英雄,一样豪情古今同。

[赏析]吟咏创新,重文本。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些优秀的诗歌遗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与生活。听张传根老师执教这首诗,意外地看到他的吟咏创新,深深地感知他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深远意义。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中国古典优秀诗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更应该是对语文、对诗文的一种传承与热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