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范文1
一、以个人特长为“能量场”,开展“多元化资源运用策略”的研究
针对“故事妈妈”来园只能讲故事,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不能突出家长的个人特长的问题,我园以个人特长为“能量场”,突出“多元”主旨,积极调动、凸显家长的多元化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运用,补充“故事妈妈”新鲜血液。
1.厨艺大比拼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园的家长资源中最优异的资源数“厨艺”。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烘培大师”,还有几个供职于我市知名酒店的大厨,改革第一刀就从这里开始。每个年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食材,邀请具有厨艺特长的家长参加这次的“故事妈妈”活动。小班规定食材为“米粉”,中班为“饺子”,大班为“南瓜”。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邀请具有语言特长的家长仍然给幼儿讲关于“米粉”“饺子”“南瓜”的由来与故事,邀请具有厨艺特长的家长带领幼儿完成食材的加工。小班幼儿与大厨们一起搓团圆; 中班幼儿则三三两两围在大厨身旁学习包饺子;而大班的幼儿在大厨们的指挥下清洗南瓜、去皮、切块,还和大厨们一起揉面、用坯子做南瓜饼。
“故事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品尝,忙忙碌碌,不亦乐乎。最后,真正的大厨表演的南瓜雕花、树叶形饺子、米粉兔子等,引来一片欢呼。厨艺大比拼活动,秀的不仅仅是厨艺,更是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
2.综艺大观园
踏入活动室,折纸、剪纸、书法、武术、广场舞等活动异彩纷呈,犹如进入了“大观园”――这是我园“故事妈妈”拓展活动“综艺大观园”。此活动邀请具有个人特长的家长(尤其欢迎爷爷奶奶们),在活动室中各据一角,三大年龄段的幼儿根据不同的时间来参与。活动中,幼儿打破班级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来去自由。爷爷奶奶们更是拿出自己的绝活来吸引幼儿。
3.科学大扫盲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爸爸一直以来都是高大威严的形象,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爸爸认为在幼儿园,参与学校活动主要是以妈妈为主。这种现象导致了父子之间沟通的不通畅,少亲切。
我园为爸爸们量身定制了“科学大扫盲”活动,吸引爸爸的参与,展现爸爸的个人特长。有爸爸们带领幼儿观察蜗牛、捉天牛,有爸爸带领幼儿进行导电的科学实验,有爸爸带领幼儿制作科技模型等活动……科学大扫盲得到了幼儿与爸爸们的一致认可。
这些多元化资源的运用,让家长们欣喜,他们纷纷表示没有想到自己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有这么多丰富多彩更能展现自己的活动,让自己从旁观者都变为了主动参与者。“故事妈妈”活动不仅突破了以往的性别层次,更是打破了年龄层次,用多元资源成为“故事妈妈”的“能量场”,不再对活动有重重顾虑。正因为是凸显个人特长,他们都充满信心。
二、以幼儿发展为“引导索”,开展“三引导组织策略”的研究
“故事妈妈”毕竟不是老师,不能替代老师。我们积极与“故事妈妈”沟通,运用“导趣、导思、导法”的策略,引导“故事妈妈”注重幼儿发展,正确开展活动。
1.导趣
活动是否有趣,是否吸引幼儿,是“故事妈妈”们首先想到的。为了让自己组织活动更加有趣,“故事妈妈”开动了脑筋。绘本阅读时制作了精美的头饰,让幼儿扮演角色;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的穿插、回答问题后的小奖品等,都努力让活动生动有趣。“综艺大观园”中的书写汉字,本是一件枯燥烦闷的事,通过和老师沟通协商,把中国独特的象形字与汉字的来历故事融入其中,变得有滋有味。
2.导思
活动中,“故事妈妈”们往往会只注重自己的组织过程,急于往下走而忽略了幼儿的思索过程。教师与“故事妈妈”共同商量,通过三大问题促使“故事妈妈”思考。“最想让幼儿获得什么?”“幼儿最难完成的地方在哪里?”“哪里可以停一停,让幼儿思考。”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故事妈妈”的整个活动设计,完成活动组织。
3.导法
引导幼儿掌握方法是“故事妈妈”活动的组织难点。“故事妈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缺少启发式方法。。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故事妈妈”活动的组织,缺乏活动后的反思和评价,造成了“故事妈妈”活动表面热闹而实际收效不大的局面。。
个体,是班级中最小的单位。。如,洋洋是个特别胆小、内向的孩子,尽管家长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收效不大。我们针对洋洋和家长的特点,诚邀洋洋的爸爸参加“科学大扫盲”活动,活动中,洋洋爸爸充分发挥了“理工男”的品质,把电池如何导电讲得明明白白。洋洋虽不善言语,但做起实验来颇有大家风范,一丝不苟,几次实验都是一次成功。听到同伴的欢呼,洋洋内心充满了激动,收获了自信。
。活动往往结束后,就不再与家长再次沟通与交流,没有帮助“故事妈妈”对活动进行反思。。
“能量场”“引导层”“发动机”这些新策略,突破以往“故事妈妈”的单一局限性,吸引了各层次、各年龄的家长参与,并在活动中展现“故事妈妈”的不同特长,让家长更加积极自信,拉近亲子关系,丰富特色课程。
革故鼎新范文2
一、常用的定价方法介绍
对拟发行股票的合理估值是定价的基础。通常的估值定价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法,一类是绝对估值法。
(一)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也称可比公司法,是指对股票估值定价时,对可比较的或者代表性的公司进行发行,尤其注意有者相似业务的公司的新近发行以及相似规模的其他新近的首次公开发行,以获得估值基础。
(二)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也称为贴现法,体现的是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即通过对企业估值,而后计算每股价值,从而估算股票的价值。绝对估值法中最常用的是DCF法。
二、影响新股定价的因素分析
。
(一)影响股票定价的内部因素
1.上市公司现时财务状况与收益状况。这主要通过公司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等各项财务指标来体现。。现实状况往往成为预测的基础。资产质量和获利能力相关指标如企业实现利润及利润率水平、股利分配政策及稳定性、企业资产质量和负债规模及构成等,都应作为预测的基点;
2.公司所处行业及竞争地位。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基本走势决定了产业成长性和盈利水平的上限。竞争状况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决定企业盈利可能性及规模。而公司产品类型、质量状况、成本优势又决定其竞争能力;
3.公司主要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及管理能力。公司主要经营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好决定他们是短期利益追逐者还是产业忠诚者,最终决定公司走势。企业管理水平与高层管理人员素质,决定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4.长期发展战略及预期发展能力。考察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能力能够洞察公司未来适应性、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趋势,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分析公司销售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
(二)影响股票定价的外部因素
1.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及其调整将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态势及盈利水平。公司产业定位及调整对未来收益会产生重大影响。
2.供求关系。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机构投资者的资金状况及投资意向、公众投资者的收入状况及参与股票投资的意向和市场交易规则等方面都影响着股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股票市场的供求变化又直接影响股票发行定价。
3.投资者信心及心理因素。投资者的信心对股票价格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信心的五项原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和经济政策、政治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三、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历史沿革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经历了16年的发展历程。新股定价机制的变迁是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新股定价机制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以及监管的政策。
(一)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发展过程
1.定价行政化阶段
1998年底以前在行政定价阶段,我国的新股发行定价主要以固定价格公开认购方式为主,尽管1994~1995年间,我国证监会曾在琼金盘等4家公司的发行中试行过上网竞价发行方式,但因当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尚不成熟,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竞相抬价申购,导致新股上市后即跌破发行价,因此不久后即不再采用。这一时期采用的与储蓄存款挂钩、全额预缴款和上网定价等发行方式均是固定价格公开认购方式的不同实现形式。
2.定价市场化阶段
1998年12月31日,历时4年的《证券法》正式出台,《证券法》第28条规定:“股票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报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核准。”自此,我国的新股发行定价开始向市场化定价方式过渡。
3.弹性的行政化定价阶段
2001年下半年国有股减持的受挫,先前几乎所有市场化发行的新股在当时都跌破了上市首日的收盘价,甚至不少股票跌破发行价,使投资者承担了高价发行的巨大风险。
4.准市场化定价阶段
2004年10月后我国股票发行实行“保荐制”。保荐制的主体由保荐人和保荐机构两部分组成,满足一定条件和资格的人方可担任企业发行股票的保荐人,凡具有两个以上保荐人的证券公司可成为保荐机构,并具备推荐企业发行上市的资格。保荐制增加了由保荐人承担发行上市过程中的连带责任的制度内容,发行定价脱离了市盈率的严格区间,基本上走向了市场化定价。
(二)此次发行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2009年6月1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休制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推出,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实施。此次改革改变了从2005年以来的限定发行市盈率上限的新股定价方式,以及2005年以后实施的具有必要窗口指导的询价制度,监管层进一步淡化了对新股定价的窗口指导,让参与主体在新股定价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自。
此次改革使新股定价进一步市场化,监管机构着力培育市场约束机制;推动发行人、投资人、承销商等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同时更加重视中小投资人的参与意愿。在新股定价方面:完善了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淡化行政指导,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发行承销方面:增加承销与配售的灵活性,理顺承销机制,强化买方对卖方的约束力和承销商在发行活动中的责任,逐步改变完全按资金量配售股份。其他方面:优化了网上发行机制,股份分配适当向有申购意向的中小投资者倾斜,缓解了巨额资金申购新股状况;同时加强新股认购风险的提示,让投资者明晰发行市场的风险。
(三)现行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前后变化
一是初步询价对象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区别在于“买者报价”,与原有发行制度下询价对象可以只报价不买的情况不同,新发行制度下参与询价的机构必须是有申购要约的配售对象,除非报价低于价格区间下限,否则必须参与申购,在具体措施上,原来以询价对象为单位进行报价,现在改变为以询价对象下属的配售对象为单位进行报价,由于一个询价对象下属往往有多个配售对象,这一变革在充分体现买者报价这一原则的同时,引入了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定价,进一步完善了新股价格形成机制。
二是申报内容发生变化:新发行制度下,投资者向保荐机构直接申报发行价格和拟申购数量,保荐机构对报价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发行价格区间。由原制度下申报发行价格区间改为申报发行价格,对投资者研究及报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提高新股发行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三是强制性申购数量申报:原有发行制度下,初步询价阶段投资者仅需针对发行价格区间进行申报,对申购数量的申报不做硬性要求。改革后的发行制度下,各配售对象在初步询价过程中向保荐机构申报发行价格的同时需确定申购数量,保荐机构确定价格区间后投资者在此区间内进行累计投标询价,但是申购数量必须等于或者高于初步询价阶段申报的申购数量。如若违反,主承销商将视其为违约,将在公告中予以披露,同时报送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这一措施要求配售对象在报价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加强了新股价格形成机制。
革故鼎新范文3
第一点是此书的核心内容。。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兴盛起来,即高速发展,这是一种情形;一个国家在兴盛之后保持不衰,即经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维持低增长甚至零增长,但社会经济生活保持稳定、多样而富有弹性,这又是另外一种情形。国家的衰落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基本表现为经济成长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滞不前,或经济成长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每况愈下,而且国民的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呈现紊乱无序的状态。
。中国经历了近40年的快速发展,但尚未达到足以让绝大多数国人衣食无忧、幸福安康的境况。可是,中国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吗?在一段时期之后,比方说在十年之后,会不会衰了呢?关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所有讨论,关于重启改革议程的所有呼吁,关于托克维尔的思想到底与中国有何相干的所有探讨,都缘自这个攸关国家命运的忧虑。
国家为什么会衰?这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Olson)的国家兴衰论。奥尔森的理论和本书,都揭橥了国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某些固化的既得利益集团主导甚至绑架了国家的公共政策。
我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授“发展理论和发展政策”,奥尔森的国家兴衰论是其中一节课的内容。奥尔森的论著理论性很强,故事性很弱,可读性不是一般的差,而是相当的差。有了阿斯莫格鲁和罗宾逊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课堂讲授就能活跃起来了。这真是我期待已久的一本书。
大家都知道,奥尔森写了一本书,题为《国家的兴衰》。他还有一本书,题为《集体行动的逻辑》,更加有名,几乎每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都会提及。事实上,《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中更有影响,是所谓“理性选择政治学”和“理性选择社会学”的奠基之作。
可惜的是,奥尔森尚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英年早逝了。2009年,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奥尔森学术地位的一种间接性肯定。奥尔森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其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有负面的影响,因为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政治学界也有少数学者讨论过奥尔森的国家兴衰论,但是误解、曲解、盲解之处比比皆是。 二
那么,奥尔森国家兴衰论,到底说了些什么?奥尔森的国家兴衰论基于演绎型论证,这一论证出现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的兴衰》这两本书中。很多人未能充分理解这两本书的逻辑关系,这是导致种种误解的根源之一。
简要地说,奥尔森国家兴衰论的逻辑演绎过程如下:
1.国家兴盛,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积极性生产好东西,最大程度地让别人喜欢;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人可以妨碍其他人生产好东西的积极性。大家知道,多元化的竞争性市场和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最有可能促成这个状态的实现。
2.要达成这个状态,即确保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的运行,就必须要建立一整套规则和制度(例如保障权利、维护契约、提供公共物品等)。这些制度是国家兴盛或至少不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了这些条件,国家能否长盛不衰,还要看其国民能否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批世界各国人民都喜欢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国家兴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碰巧有一些聚宝盆。
3.规则也好,制度也罢,必须通过集体行动才能形成。可是,制度建设固然是讨好的,但却是费力的,其收益也必定是大家共享的。于是,不少“理性的”人就会“搭便车”,希望别人费力做好事,自己坐享其成。就是奥尔森赖以成名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4.乍看起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意味着集体行动的不可能性。如果真是这样,制度不会有人去建设,国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这么理解,实在是荒谬到了极点。
实际上,奥尔森理论的重心在于说明集体行动为什么会形成,他强调了“选择性激励”的重要性。简言之,由于种种缘由,某些类型的集体行动比另外一些更有可能形成,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再进一步说,有些利益群体比另外一些利益群体更活跃,更强大,更有影响力。
5.通过集体行动参与国家制度建设和演变以及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利益群体,有可能出现两类:一类奥尔森称之为“共荣性群体”;另一类他称作“分利性联盟”。
6.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之中都会有利益群体,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局无非两种:一是国家为共荣性群体所主宰;另一种则是由分利性联盟所左右。共荣性群体倾向于制定一些公正的游戏规则和普惠型公共政策,从而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包容进来,为大家提供共同努力、共同富裕的制度平台;。
7.由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强度并不均等,因此如果某些分利性利益群体把持着国家,某些人总能成为赢家,社会资源的配置也总向他们倾斜,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的作用就会日益孱弱,国家就会走向衰落。
革故鼎新范文4
关键词:医院;新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变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财政部、卫生部制定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一、新旧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的变化
1.对固定资产定义的修改
旧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新制度则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调整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而且规定如“单位价值虽达标,但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对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修改
新制度把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并且对图书及应用软件作了专项补充。
新制度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规定,如果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3.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旧制度规定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计入支出。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该科目是作为“固定资产”项目下的一个二级科目。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该项固定资产的净值。
4.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及“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清理” 及“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实质上,变化就在于新旧制度的记账时间不同,新制度规定当固定资产拟出售、报废或发生毁损时,需先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并通过该科目记录清理的过程,而旧制度是在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将清理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二、固定资产改革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定义及核算范围修改的必要性
随着物价指数的不断升高,资产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如果还按原来的单位价值来管理固定资产,势必导致投入的人力、物力在管理一大部分低价值的固定资产,使管理的效率下降,因此,单位价值的提高更有利于管理固定资产。并且,未对资产的单位价值作硬性规定,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此次新制度明确了应用软件的核算口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在各个医院的难题,对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取消了“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及“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必要性
旧制度规定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计入当期费用,提取的修购基金直接补充了净资产,造成了净资产的虚增。固定资产长期按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增设,核算了固定资产清理的全过程,原来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没有得到上级的批示,该资产就一直放在固定资产总账里,没法核算它的清理过程,新制度借鉴企业固定资产的处理办法,解决了该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增设,更好地体现会计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该科目的增设,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医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严重失真,也能对医院管理人员制定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三、新制度账务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使用财政或科教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取得财政补助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取得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待冲基金” 科目。
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应提折旧额中的其余金额部分,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经营出租用固定资产)等科目,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固定资产处置或盘亏时,按照所处置或盘亏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该资产对应的尚未冲减完毕的待冲基金余额后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和“待处理财产损溢”等科目,按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相关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实现该固定资产对应“待冲基金”账户的金额“归零”。
2.新旧制度衔接时对“固定资产”科目金额的结转
(1)结转“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
新旧转账时已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在执行新制度后发生的相关清理费用以及取得的清理收入等,通过新账中“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转入清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按照新制度规定,医院应当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计提折旧,并将计提的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和事业基金。在新账中,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中应冲减待冲基金的部分,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中的剩余部分,借记“事业基金”科目,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总结
本文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变化系统地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医院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对提高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革故鼎新范文5
一、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重诚守信
重诚守信是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诚是真诚、信守不欺的意思,信有信用、信誉、守信之意。孔子曾曰:“诚者,天之道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貘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等。。
在企业经营中,如果不讲信用,通过买假售假、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低劣手段谋取利益,虽有可能得逞于一时,却总不能长久。企业失去了诚信,自己也就变成了孤家寡人,正所谓“无信不立”。商品的质量是企业对消费者最大的诚信。儒商都把“货真价实”作为企业经营的经营原则,货物地道,价格适宜,他们绝不会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而是童叟无欺,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儒商不只是把诚信作为企业经营的准则,某种程度上把诚信上升到精神信仰,不因一时的得失而失信,哪怕是为了诚信做出了牺牲。当今不少企业对商品做出郑重承诺,并努力实施,这正是儒商文化“重诚守信”的现实写照。
二、企业经营的行为准绳:义利合一
儒家虽讲义利之辨,但他们并不否定正当的利的存在。经商的目的在于聚财致富,儒商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儒商始终遵循儒家“义利之辨”的观点,他们提倡的乃是“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认为绝不能把利绝对化,应当讲利而不忘义,讲义而然后取利,强调以义制利,对利要有所取、有所不取,其根本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于义,做到了正确处理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企业行为一旦超越了企业的道德责任,便成了奸商。“放于利而行,多怨”,为了获取利益而忘乎所以,最终会招致更多的怨恨,企业也就寸步难行,更谈不上企业的长远发展。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辛苦和惨淡,但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论语》和算盘,换言之是道德和经济的合一。”[1]由此看出,能够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三、企业经营的发展理念:革故鼎新
《周易?杂卦传》曾记载:“革,去故也,取新也。”革,有改变、革除之意。“革故鼎新”讲的就是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体现了儒商重视变革的企业经营理念。此外,《周易》提出了“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等变革思想,在儒商身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革故鼎新是儒商的特质之一,儒商并不是墨守成规,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发展通畅,进而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儒商在危急关头,一般不会消极懈怠,或是激烈对抗,而是通过变革来创新体制,寻求企业的突围。。
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经世济民
革故鼎新范文6
2、 标新立异;
3、 独出心裁;
4、 吐故立新 ;5、不甘后人;
6、不屈不挠;
7、 戴月披星 ;
8、滴水穿石; 9、发奋图强 ;
10、发愤忘食 ;
11、革放鼎新;
12、 坚持不懈 ;13、苦心孤诣;
14、 一往无前;
15、 人定胜天 ;
16、不知寝食 ;17、风雨无阻 ;
18、心坚石穿;
19、 水滴石穿 ;
20.求索不止;21、别具一格
22、 弃旧迎新 ;
23、独树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