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1
>> 山西省苹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西省思考 湖北省粮食生产分析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遵义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A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河北省粮食生产的集聚研究 山西省钙果(欧李)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山西省煤炭清洁生产问题研究 郎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嘉祥县粮食生产现状、做法及存在问题对策 信阳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山西省投资现状与经济增长研究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01)[2013-03-11]..
[3] 2012年山西省粮食外购情况点评分析[EB/OL].(2013-04-20)..
[10] 高铁生.发展现代物流增进粮食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8(6):12-15.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2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述民, 张宗文.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3): 325-338.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提升措施;陕西扶风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62-01
。陕西省扶风县是传统的农业古县,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大县,更是有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年均种植面积为5万hm2,总产值2.5万亿元以上,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3%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扶风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实现了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也遇到了制约因素,限制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增进。本文通过对扶风县粮食生产能力现状和影响扶风县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的评价分析,明确当前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困境,结合扶风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提出综合生产能力增进的有效措施和对策,为挖掘扶风县耕地生产潜力和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供依据[1-3]。
1 扶风县粮食生产能力评价
1.1 县域基本情况
扶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光照2 000 h以上,年平均气温12.4 ℃,无霜期209 d,土地质量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以黄绵土为主,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匹配性较好,但农业水资源相对短缺,对调入水依赖性比较大,是陕西关中平原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域,适于发展粮、棉、油等多种作物。近15年来,全县人口持续下降,人口总数保持在42万人左右;年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虽然农业产业收入总量较2000年农业收入大幅增加,增幅达到了518%,但在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逐年降低,从2000年30%的份额降低为19.6%;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 396元增加到9 736元,提升近7倍,倍增效应特别显著,二、三产业反哺农业能力得到了广泛增强,为粮食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4-6]。
1.2 粮食作物生产水平
扶风县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辅以豆类、油料和薯类作物。在井渠灌溉条件下,主要实行小麦复种夏玉米一年两熟单作种植制度。近15年来,扶风县常年耕地面积虽然有了大幅锐减,与2000年比较减少了逾1万hm2,但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却保持在4.8万hm2,粮食总产水平稳定在27万t。这主要得益于扶风县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着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狠抓单产水平提高,基本稳定了粮食作物面积,实现了总产稳中有增。但是与陕西省高产田块相比,扶风县的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5年来,为了确保扶风县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结合粮食生产实际,对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种植区域布局,形成了城关镇、法门镇、午井镇三大优质粮食生产区域,这3个乡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占到全县的70%以上,成为扶风县粮食作物主产区。而绛帐镇、天度镇由于地缘、地质、气候等因素,由过去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区发展成为了优质苗木和苹果生产区域。粮食作物种植区域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
1.3 肥料支撑能力
除环境因素外,粮食生产能力高低受控于资本和技术因素的投入水平。其中肥料的支撑能力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最为主要的因子。扶风县粮食作物化肥总用量3.96万 t,其中:单质肥料用量2.357 1万t,占总量的59.5%。分别为尿素 1.30万t、碳铵5 460 t、普磷5 062 t,平均用量依次为261.0、109.5、100.5 kg/hm2;复混肥、配方肥用量1.610 5万t,占总量的40.7%,平均用量322.5 kg/hm2。 t/hm2。从近3年小麦和玉米施肥状况来看,发现尿素、碳铵、普磷、二铵等施用量逐年降低,而根据特定植物或农作物的习性、吸收规律、土壤供肥能力等制定的配方肥施用量逐年增加[9-12]。
2 扶风县粮食产量限制因子分析
结合扶风县近5年来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粮食作物生产能力与劳动力数量、播种面积、肥料施用量和柴油使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扶风县粮食总产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28.99万 t降低到2014年的26.62万 t,降幅8.2%。导致扶风县粮食总产下降的直接因素应该是耕地和播种面积减少,机械和劳动力投入水平降低也是重要的因素;肥料投入增加可能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但肥料对粮食作物增产能力被上述减产因素遮掩,也有可能肥料长期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和耕地质量下降,进而限制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13]。
3 扶L县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措施
3.1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扶风县毗邻我国农业科技城――杨凌,是我国高度集中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可以为扶风县的粮食生产提供优越的科技支撑。特别是在粮食作物新品种培育、绿色高产高效栽培、节水农业技术集成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因此,应积极依托杨凌农科城的科技平台和技术人才优势,加大粮食作物生产的科技投入,大力推广作物新品种,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主攻粮食单产提高,最终实现粮食作物生产能力提升。
3.2 改造中低产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在城镇化进程中,扶风县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很难扭转,加之粮食作物生产效益较大,稳定粮食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应做好耕地利用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统筹城镇化所需土地与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关系,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 防止工业化、城市化过度挤占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同时,加大中低产田建设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其进行重点改造,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加强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进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不断提升。
3.3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化发展
全面以落实中央和陕西省关于发展粮食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动力,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探索设立粮食产业化风险基金,增强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积极推进粮食作物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扶持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对粮食加工企业准入和建立予以支持,激活粮食生产的产、加、销各环节,提升粮食作物生产效益,促进扶风县粮食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HALVORSON A D,WIENHOLD B J,BLACK A L.Tillage,nitrogen,and cropping system effects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2,66:906-912.
[2] KATO Y,YAMAGISHI J.Long-term effects of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 on the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 grown in a crop rotation with maize in Japan[J].Field Crops Research,2011,120:387-395.
[3] QIN F,DU F,XU H,et al.Light Penetration and Leaf Photosynthesis in Canopy of Tomato and Aralia cordata in Comparison with WheatIn:VI[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ght in Horticulture,2009,907:355-358.
[4] 陈竹君,刘春光.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19):30-35.
[5] 成琳.扶风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3):154.
[6] 段雨杉.扶风县农用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2):153-154.
[7] 胡焕庸.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2):139-145.
[8] 黄力,杨宏义.扶风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2(11):30-32.
[9] 吕晓,黄贤金,陈志刚,等.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粮食生产绩效分析[J].资源科学,2010(12):2343-2348.
[10] 史培军,王静爱,谢云,等.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3):2-8.
[11] 吴姝,张树源,沈允钢.昼夜温差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8(3):333-337.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4
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
。*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
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
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
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
。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
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
万亩,其中*县55万亩,*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县25万亩,*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
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
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
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
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
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
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
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
,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
,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
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
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
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
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
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
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
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
。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
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
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
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
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
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
、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
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
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
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
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
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粮食生产;影响;邢台市
前言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言话题[1]。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核心。粮食生产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和粮食总/单产量时空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保障粮食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变化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该区是全国粮棉基地之一,素有“粮仓棉海”之称。在该区土地利用中,农用地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建设用地约占10%,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
但近十五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的覆被状况。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与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耕地面积由1990年的683×103hm2降至2004年的648.13×103hm2,平均每年净减少2.42×103hm2;牧草地由1990年的2.65×103hm2降到2004年的0.02×103hm2。而林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等分别增加了10.60%、22.61%、62.19%、14.9%。邢台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征之一是农业结构内部的变化十分显著。农业结构内部的调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二是开辟果园、挖鱼塘[4]。前者主要是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政策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后者主要是农民在比较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产生的,耕地逐步转变为菜园、果园和水产养殖等用地,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5]。
二.粮食生产变化趋势
邢台市1990年粮食总产量为2.18×106t,从2004年增加到3.24×106t,增产为1.06×106t,平均每年增产0.076×106t。1999年以来实行的生态退耕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方针,虽然导致2000~2003年连续4年减产,粮食总产量的减产量为0.506×106t,但是到2004年粮食产量已经略有回升。但是在1992年人均粮食产量仅294.66 kg/人,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从那之后到1998年连年增产,最高达到567.96kg/人,按国际标准400~600kg/人为小康消费水平,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生态退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2000~2003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减产,使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直到2004年,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回升[6]。可以看出,现阶段邢台市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已日益突出,粮食增产的平稳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全市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三. 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 土地利用类型与粮食单产
1.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可以用动态度来表示,表达式为:
其中K指某一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是研究初、末期的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时间段。当T设定单位为年时,K所指的就是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7)。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算出表1中邢台农业用地中耕地的年际变化率为减少0.34%,而园地,林地,建筑用地分别增加了9.19%、 0.65%、 0.97%。园地和建筑用地面积都相应的增长,是邢台市人口增长迅速,人们的生活栖息与其他应用的土地面积都要相应的增长所影响的。
2.耕地面积减少,进而影响粮食作物产值
上述分析表明,邢台市耕地数量逐年减少,建筑用地、园地面积逐年增长。因此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经济作物、果园和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作物产量受到强烈的冲击。从1990~2004年的各种作物的总产变化可以看出:从1990年至2004年的粮食产量呈平稳增产的趋势,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增长迅速,干果蔬菜类作物成倍增长。由此可见,在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年产值低下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作物增产量远远高于粮食增产量.
(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与粮食总产
1.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本身的自然属性,也反映了土地系统中人类因素的影响程度[8]。刘纪远等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分级原则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化表达式。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的确立如表n 所示。其定量化表达式为: 其中:UINDEX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t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分级数。根据分级原则和公式可知,土地利用综合量化指标体系是一个从100~400之间连续变化的指标,综合指数的大小,即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高低[9,10]。根据上述方法以及邢台市的1990~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1992年、2001年、2004年的综合利用指数分别为261.76、265.6、264.3,土地利用程度远高于中国总的土地利用程度为202的开发利用水平。
2 .耕地利用程度变化
上述分析说明,邢台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较平稳,主要还是以耕地型及其复合型土地覆盖为主。因此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总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从1990年到2004年的复种指数与粮食总产量年变化曲线上看(图1),耕地复种指数与粮食总产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2年至1998年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而从2000年到2004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减产,逐年增产的年份的复种指数也在逐年增长,连续减产的年份也正是复种指数降低的年份。在2002年粮食总产变化率达到最低,复种指数变化率也达到最低。
图1 复种指数变化率与粮食产量变化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对粮食总产量是有影响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程度及耕地利用程度与粮食总产量有很高的相关性。
(三)土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增产的影响
土地利用集约对粮食增长有很大影响。首先,土地利用中的集约度的本质是指土地经营集约度。。在必要时“产量”替换其他形式的的产出。如产值、纯收益等[11]。最后,定量分析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即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及机井等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2,13]。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选取1990年至2004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取上述五个因子与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分别进行相关分析,x1表示农业机械总动力、 x2 表示化肥施用量、 x3 表示农村用电量 x4 表示有效灌溉面积、 x5 表示机井、y表示粮食单产、z表示粮食总产,由表1可以看出这5个因子与粮食单产和总产都有很高的相关性,x4与y、z的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975和0.974. x2与y、z的相关性最低分别为0.691和0.668.这充分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提高对粮食增产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有效的灌溉面积是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则成为支撑邢台粮食安全的主要支柱。而化肥使用量从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年-2004年的变化率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善。而相关分析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是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优良品种的选择和耕地技术的推广对粮食生产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表1 邢台市粮食单产和总产与其影响因素相关系数矩阵
x1 x2 x3 x4 y x5 z
x1 1
x2 0.769 1
x3 0.945 0.78 1
x4 0.989 0.784 0.903 1
y 0.96 0.691 0.863 0.975 1
x5 0.965 0.673 0.967 0.928 0.887 1
z 0.955 0.668 0.853 0.974 0.99 0.895 1
四、结语
(1)邢台市土地利用以农用为主,且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较大。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成绩显著,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3.2401×106t,人均占有粮食为490.3kg/人,粮食单产为4938kg。
(2)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类型与粮食单产,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与粮食总产,土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3)通过上述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得知,既要保证粮食产量和稳定播种面积,又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一方面要控制林果和作物面积的扩大,遏制大面积的农用地的征用与转换,来维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退耕还林以改善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国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方向[J]. 地理学报.1996.
[2]河北省人民政府.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6.
[3]邢台统计局.邢台年鉴[M].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1~1994.2001~2004.
[4]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5]李玉平.区域耕地_人口_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_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3(2).
[6]陆敬山.耕地数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142~4143.
[7]王秀兰等.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6.
[8]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1.22(1).
[9]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遥感学报,1999.3(2):134~138.
[10]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0~14.
[11]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J].土地集约经济.103~112.
[12]党安荣.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单产的时序变化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8.(3):7~11.
[13]党安荣.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3):242~247.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粮食生产;对策;山东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133-04
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山东省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粮食生产的工作部署,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山东省粮食生产概况
从统计口径看,我国的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豆类和薯类)。国家确定山东省新增粮食产能的主要品种为小麦和玉米两大作物。
1.1山东省粮食生产现状
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 120.459万公顷,总产58 957.9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435.4 kg;山东粮食播种面积720.233万公顷,占全国的1/15,居全国第三位,第一位是黑龙江(1 151.954万公顷),第二位是河南(998.515万公顷);山东粮食总产4 511.42万吨,占全国的1/13,居全国第三位,第一位是黑龙江(5 761.49万吨),第二位是河南(5 638.60万吨);山东人均粮食465.8 kg,单产6 264 kg/hm2。
1.1.1小麦2012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 426.828万公顷,总产12 102.32万吨;山东小麦播种面积362.587万公顷,总产2 179.50万吨,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是河南(3 177.35万吨),第三位是河北(1 337.74万吨)。2012年山东小麦总产和单产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单产达到6 010.97 kg/hm2,居全国第二,第一是(6 512.06 kg/hm2),第三是河南(5 950.09kg/hm2)。山东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是2009年滕州市创造的11 848.5 kg/hm2(济麦22)。
1.1.2玉米201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3 502.982万公顷,总产20 561.41万吨;山东玉米播种面积301.806万公顷,总产1 994.51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份,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黑龙江和吉林,总产分别为2 887.94万吨和2 578.78万吨。山东玉米平均单产6 608.58kg/hm2,在全国排第六位,第一是吉林(7 851.73 kg/hm2),第二是宁夏(7 775.52 kg/hm2),第三是青海(7 410.64 kg/hm2)。山东玉米单产的最高纪录为莱州市2009年创造的21 043.5 kg/hm2(登海661)。
1.1.3稻谷山东稻谷播种面积12.387万公顷,总产103.38万吨,单产8 345.85 kg/hm2。
1.1.4大豆山东大豆播种面积14.64万公顷,总产37.43万吨,单产2 557 kg/hm2。
1.2山东省粮食生产发展阶段
1.2.1波动攀升阶段1978~1999年的22年间,粮食总产从2 288万吨增加到4 269万吨,年均增长3.9%。这期间,粮食生产虽然也有反复和徘徊,但总体波动不大。
1.2.2连续下滑阶段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后,受国家粮食政策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2000~2002年粮食产量连续下滑,至200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3 292.69万吨,比1999年减少29.7%,倒退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引起人们警醒。
1.2.3持续增长阶段2003年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呈持续增长趋势,总产量先后突破了3 500万吨(2004年)、4 000万吨(2006年)、4 500万吨(2012年),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 511.42万吨,比上年增产85万吨,是全国唯一实现“十连增”的省份。
2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
我国推进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素中,科技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5.3亿吨,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由每公顷1 029 kg增加到4 650 kg。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年均减少0.4%的情况下,依靠单产年均增长2.3%,实现了总产量年均增长1.9%。1984~2007年间,生产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早稻和中籼稻分别为70.6%和71.8%,玉米和晚稻约为60.0%,小麦和粳稻分别为42.1%和44.0%。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樊胜根博士(2004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GDP增长的贡献中,每支出1元,教育、道路、通讯、灌溉、电力的回报率分别为3.71、2.12、1.91、1.88元和0.54元,而科技的回报率高达9.59元。在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中,每支出1元,灌溉、教育、道路、通讯、电力的回报率分别为5.56、2.02、1.84元和1.37元,科技的回报率则高达4.41元,仅次于灌溉。
山东省推进粮食生产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要确保粮食增长,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根本,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基础,而依靠科技支撑则是关键。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对粮食生产发挥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2012年山东省粮食每公顷6 264 kg,较之2003年的5 355 kg 提高了909 kg,相当于较2003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约122万公顷。全省粮食总产超过4 500万吨,是在比高峰时期粮田面积减少130多万公顷的情况下取得的,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单产潜力是不二法门。
3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耕地资源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维持现有水平难度很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因为种种原因,山东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建国初期全省耕地面积为872.733万公顷,2008年降至751.07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8 hm2,低于全国人均0.093 hm2的水平。今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量还将继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日益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若考虑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还将更严峻。
3.2水资源日益趋紧,粮食与农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山东省是严重缺水的省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34 m3,在全国位居第27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7%。2012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9.667万公顷,排在河南省之后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52.6万公顷。目前,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70%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61.4%,随着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加,农业水资源匮乏,对未来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很大。
3.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
全省化肥、农药年施用量较高,2011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73.6万吨,农药使用量16.5万吨,地膜覆盖面积250.51万公顷,而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全省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2011年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88.04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613万公顷,因灾损失巨大。
3.4粮食生产收益率低,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人工成本也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三种粮食每公顷净利润分别仅为1 770、5 565元和3 945元。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传统农业经营户不断衰退,面临着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4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将国家和省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以此调动粮食产区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是山东省粮食生产实现十年连续增产的一条重要经验。2012年山东省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18条政策措施,年初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拿出上亿元资金表彰奖励产粮大市、大县和种粮售粮合作社、大户。全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由2004年的每公顷195元增加到1 800元,并在全省开展了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极大提高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增长高于产值增长,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在各类农产品中,粮食的收益又大大低于油料、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率由1998年的30.6%下降到2009年的24.3%,大豆由37.0%下降为22.1%。虽然采取了对粮食的补贴与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但其补贴收入仍低于当年总成本增加额与物质费用增加额。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使粮食生产保持连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使农民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4.1加强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加强耕地保护措施,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保证可耕地数量。2012年山东省746.667万公顷耕地中有水浇地480万公顷,高产稳产田、旱涝保收田382.67万公顷,还有165.1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其中宜农荒地92.27万公顷。通过推进高产创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适时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另外,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4.2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
从长远看,必须顺应价值规律,结合完善经营方式,建立种粮成本利润率继续提高和净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最低收购价制度的范围。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补偿机制,稳定种粮农民的收入,增加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使之能够弥补市场价格波动给种粮农民带来的损失,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真正实现稳定种粮农民收入的政策目标。
4.3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保护与提高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出路要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从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投入加快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速构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全省有关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实施粮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加强农作物种业创新,安排专项经费连续稳定支持,尽快取得一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4.4加快培育新型种粮主体
由于种粮所能获得的绝对纯收益水平很低,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如何在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和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实现长久不变,又要优化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种粮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制定专项规划予以应有扶持,在实践中完善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确保资金用到真正需要扶持的种粮主体身上。
4.5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对于缓解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困难、平衡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加强农业生产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粮食生产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的任务较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粮价较低和税收贡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对当地政府来说,大量资金投入以后却难以带动GDP增长和税收增加,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如果缺乏相应的区域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很容易选择减少粮食生产而转到发展非粮产业的发展路径上。因此,应进一步增加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减轻产粮大县的财政压力,切实解决粮食主产区(县)种粮吃亏的问题。加大对国家确定的73个产能任务县和12个产能后备县粮食生产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增加补贴资金规模,加大补贴力度。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粮食主销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制度。构建新型的长期稳定的产销区合作机制,平衡产区和销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比较合理的利益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涛,李明辉,王祥峰,等. 山东科技兴粮问题的几点思考[J]. 山东农业科学,2012, 44(2):128-131.
[2]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课题组. 山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11):20-24.
[3]韩俊.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端在自己手中[J]. 求是,2013(8):21-22.
[4]李家洋. 我国粮食增产如何从潜力变为现实[J]. 求是,2013(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