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常规行为教育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常规行为教育范文1

目前,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引导,初中生在毕业选择学校时,文化素质好的学生基本都是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然后选择设施条件、学习环境相对较好的职业学校;选择到技校就读的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部份同学在初中阶段就是老师头痛的问题少年。刚入校时,在他们的日常中带着许多陋习,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言谈中夹带有粗话、脏话,迟到早退,逃学旷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他们缺少远大理想,对人生没有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认真,责任感不强,文明卫生意识差;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可以说还是一群懵懂少年。。技校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他们培养成企业、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材,技校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是技工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意识是人对事物的反应、判断、认知和看法。对于同一件事情,由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对手中垃圾的处理,有的人会随地乱扔,有的人会把垃圾放到指定地方,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这个案例涉及到人的意识问题,把垃圾放到指定地方的人,其意识中认为随便乱扔垃圾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会对他人、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是在正确行为意识的指导下实施正确的行为。意识在先行为在后,人的意识和动机会深度响人的行为取向,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行为意识。笔者曾经带过这样一个班,六十多人,清一色男生。刚入学时在课桌下吐痰,穿拖鞋、光膀子进教室等陋习经常出现,笔者对他们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极为不满意。如何处理呢?观察学生,他们并没有感觉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所以笔者意识到要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首先得改变他们的行为意识。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谈到文明礼貌,卫生健康的话题时给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问学生吐痰应该吐在哪里?学生只望不答。又问学生吐痰可不可以吐在吃饭的碗里?学生大笑回答不可以;又问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学生回答因为不卫生。又问学生吐痰吐在教室里、吐在课桌下卫生吗?一部份学生不好意思把头低下。针对少数同学穿拖鞋,光膀子进教室等不文明现象,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情景假设:如果有一天老师也和少数同学一样,光膀子,穿着拖鞋,拿着教案走上讲台来给同学们上课,此情此景请问同学们愿意吗?学生集体回答不愿意,绝对不愿意!接着又针对同学们在的日常行为中存在的各种陋习是对是错组织同学们逐一进行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同学们都能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改正。穿着拖鞋的几位同学也纷纷向老师表示,保证以后不再穿拖鞋进教室,请班干和同学监督,请老师放心。通过这个案例笔者体会到,技校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首先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

三、 要建立相关考核管理制度

文章前面提到对手中垃圾处理的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再次探讨这个问题,到底随地乱扔垃圾都是哪些人呢?笔者认为有两种:第一种人是没有意识到随地乱扔垃圾是不好的行为,比如尚未懂事的小孩子。他们还没有正确的行为意识,自然不会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判断,不能实施正确的行为。另一种人是意识到随地乱扔垃圾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意识到随地乱扔垃圾会对他人、对环境的产生不良影响,但仍然实施这种不正确的行为。这种人属于行为不自觉的人,明知故犯,类似于社会中所谓的知法犯法、执法犯法者。人为什么有了正确的行为意识还要实施不正确的行为呢?笔者认为,这是人本性所致,因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着自私自利的原罪,因此,人不论如何修炼也无法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人的行为需要约束和规范,修订规则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行为受到约束,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种习惯。要教育培养技校生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实施,以引导、约束、规范技校生的日常行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和校纪,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我们学校制定有《学生日常行为守则》 《学生宿舍管理规定》《三好学生评比办法》《学生奖惩细则》等十多份管理制度和规定。在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制定《本班日常行为考评办法》。把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守则》进一步细化,把每位同学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课间操、晚自习、晚就寝、宿舍卫生、劳动态度等逐条逐项分解细化,坚持每天检查,每周小结,每月评比,期末总考核。表扬奖励学习优秀、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帮助教育检查考核不理想的同学,督促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对屡教不改的严重违规违纪者,按学校制订相关考核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实践表明,建立相关的考核管理制度并坚持实施,对规范技校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常规行为教育范文2

商丘市第二十中学于2019年5月28日接商丘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转发《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的通知》的通知后,积极行动,认真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措施和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商丘市第二十中学于6月1日前制作《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版面7张,分别悬挂于学校显著位置如教学区走廊、男生住宿区走廊和女生住宿区走廊,并每班下发一张,悬挂于教室显著位置,提供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创造条件。

2、各班于2019年6月2日召开学习《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主题班会,教师认真讲解,学生仔细研读,掌握了新的《河南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9年修订)》主要内涵和主旨,起到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效果显著。

常规行为教育范文3

关键词:常规教育 自主 理性思考

关于幼儿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有这么一段佳话:在一次为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举行的聚会上,一个老学者受到采访:“请您谈谈,您是在哪个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以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学者略想了一下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我重要的思想:东西要放整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幼儿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常规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内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渐渐培养起来的。还记得“非典”时期全民所接受的教育吗?我们一再被叮咛开窗通风,全面饮食不挑剔,尤其是洗手的科学方法。就是这种最简单的防卫方法,有效地帮助我们走进安全地带。然而,“非典”时期提醒人们这一切早已是幼儿园里的工作常规和教育内容。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幼儿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的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常规不只是日常规范,它涉及的范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关于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安排的总体规定;(2)关于幼儿园中各环节中各种活动及每一种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规定;(3)关于幼儿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实在,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体化的初始阶段(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起,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但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补充和完善方面,很少涉足常规本身和教育过程、方法的研究,从而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无论是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教育方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充分说明体验和理解是幼儿遵守常规的基础。现就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常规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但在教师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的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这种捆绑式的常规教育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的内容抽空了,使得“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仅停留在口头上。

(一)在常规教育中过分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些教育者认为小孩子幼稚无知,只会服从,出现了制定常规的“权威性”,教师成了常规的供应者,支配者、执法者,是集体中唯一的智者,是至高无上的,幼儿在常规制定中没有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只会让幼儿形成对权威盲目的信奉。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随时能听见教师说出的“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了在教师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反感、挫败感。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而我们的有些教师却至今都没有认识到这种传统的常规教育的危害。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心灵,而不是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甚至是心灵的麻木。

(二)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

教师总要等到幼儿全部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使幼儿形成自控并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不难看出,教师是在常规训练上而不是在如何激励幼儿发挥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下功夫,常规在这里不仅被当作工具,而且成了教育目的,其重要性往往被置于个体利益至上,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忽视强调遵守常规的个体差异。”这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教育培养上,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活动中常规的确存在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地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常规行为教育范文4

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放眼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而习惯的培养也有赖于常规教育新世纪学前教育要培养的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而衡量幼儿发展的最现实、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 常规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还是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家长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因此,现在很多孩子大多自私自利、任性、自我意识过强、独立能力差等问题。而研究证明,3----6岁儿童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常规教育的综合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而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但是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为,而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二、 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常规教育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学习与人共处。然而现行的后现代教育环境下,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教师通常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许乱推乱挤”、“小凳子要坐好”、“小手放背后”等。这就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教育,既要跳出传统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而是要在执行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中做有心人、细心人和有恒心的人。将常规当作教育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这样才能切实可行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 常规教育何时开始

英国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必须从常规教育开始。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在幼儿园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关重要。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四、 常规教育的策略

1. 首先,教师要明确方向,指定规则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范,“人人自由则无自由”,因此,必要的常规对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午睡时告诉幼儿做到:①轻声走进午睡室;②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③在固定的地方脱衣服、穿衣服等,通过一系列常规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意识。然而,实施时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的差异性,和孩子的破坏行为,必要时也可加以小小的惩戒,反复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 树立榜样,培养自信心,从他律转为自律

榜样的作用有两种,就是激励和示范。由于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慢慢就会树立起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如:可以班级里设立“组长“职务,情能力强的幼儿担任,并分工明确,有的检查桌椅摆放整齐情况;有的检查午睡起床时,叠被子情况;有的检查饭前便后洗手情况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3. 优化环境,实现环境教育化

由于幼儿年龄的特殊性,幼儿园环境设置方面要突显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环境的细节,又应适合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如:在活动区里张贴一定的标志,在盥洗室里张贴正确洗手的步骤图和及时关好水龙头的标志等。这样我们就创设了一种常规教育环境,有效的利用标记成为隐性教育。

4.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做到家园一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孩子们能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的好习惯。可是,孩子在幼儿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因此,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有些家长也制定一些规则,但由于家人步调不一直,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则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

5.常规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和肯定,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切忌用太多的“不”字,如:小朋友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等。

常规行为教育范文5

一、以学校制度为保障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日常行为是否规范、日常生活是否有序,是个人水平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学校养成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

1.制定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保障。当前,学校教育中已有不少现成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等。但是,众所周知,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如城乡差异,管理体制区别,教育教学水平不同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各个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从文明、卫生、纪律……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会、班队会等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意识,保证行为规范教育落到实处。

2.严抓检查评比

考核评比是督促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组建由领导、教师、队干部组成的督导队,负责对学生每天在学校日常规范进行检查评比,发现问题,及时沟通教育,班主任老师根据情况及时矫正错误,表扬先进。

除了对学生个人行为规范进行考评外,还要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等情况进行验收,及时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将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并通过“文明班级”、“养成教育先进班级”等评比,使班级间展开良性竞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校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常规养成达到一定标准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通过小组评、班级评、班主任推荐等形式,评选出若干名“文明之星”;“四好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学生更好的遵守各项常规。

3.创设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是整个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对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以及品德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学校不仅要做好校园卫生工作,努力绿化、美化校园,还应该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站,在广播站建立“养成教育”的固定栏目,及时提倡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办好队刊、学校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二、以班级教育为核心

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大都在班集体中进行。养成教育是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因此,班级应该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阵地。

1.抓好班主任培训

当前,不少学校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素养及工作能力不够所导致的,因此,学校在严抓学生养成教育的同时,必须先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能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学校养成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实施者是班主任,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养成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论坛、班主任例会等方式,或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访问,让班主任掌握最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常规教育的效果。

2.制定班级公约

制定学校常规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是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关键,同样道理,制定班级公约,让班级养成教育有章可循,也是班级养成教育工作开展的强有力保障。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应该要求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班级公约,让班级养成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和集体目标,激发学生动力,促进养成教育有效开展。

3.发挥课堂优势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道德行为的最主要途径。各门功课都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手段。如果把养成教育仅仅看成是语文、思品、班队会的事,显然是极其片面的,只有充分利用各门课程,时时刻刻注意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做到全员德育管理,让养成教育常抓不懈,才能使养成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坚持每周的班队会制度,总结本班上周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本周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在总结中寻找不足,也是提高养成教育的效果一个重要手段。

三、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阵地

少先队组织是小学生活动成长的主阵地之一,为体现学生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合力,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

1.健全组织,带动养成

少先队工作有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辅导员只起指导作用,队员是真正的主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选择优秀学生,培养队干部,健全少先队组织,合理分工,充分发挥队干部作用,参与学校各项常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健全少先队活动阵地,建立宣传栏、图书角、广播站等,在养成教育中发挥作用。

2.开展活动,促进养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养成教育渗透于各种班队活动之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大型活动,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好时机,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进出场有序,严格遵守会场纪律,有礼貌地鼓掌等,逐步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此外,学校还应该有计划地利用节日开展常规养成教育活动,世界卫生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扫除;“植树节”可以开展“我为绿化校园做贡献”活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开展“争当孝顺的好孩子”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等系列活动,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以家庭教育为辅助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首要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充分利用家庭力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为了促进家校合作,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使养成教育各有针对性的开展,并求得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使家校教育步伐始终保持一致,提高养成教育的成效。

常规行为教育范文6

关键词:行为规范;体育课堂;体育教学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态度和行为等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其特殊的教学规范效应。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公平公正与公开、服从与创造、竞争与合作都是体育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意识地在体育课堂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引导,相信对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学及体育教学任务

知识或知识素材是构成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但技能或能力、价值观或世界观、社会道德的态度或行为等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提高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做艰苦的智力开发和养成身体锻炼习惯的工作。

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内涵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应以尊重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为前提,同时包含社会责任感和公平竞争原则。

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一般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条例就是事先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约定。而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利益均衡和合理地承担责任。公平竞争原则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鲜明。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体育课堂特点

作为学校教学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中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优势。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运动技术为主体的知识(核心要素),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行为习惯。其中体育和运动知识我们可称为显性教材,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形体塑造为半显性教材,行为规范教学则为隐性教材。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行为规范教学可以从教学常规和教材中

体现出来。教材中运动技术、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教学的载体为运动项目。其中运动项目的最鲜明特点为竞争,为保证竞争的正常进行,规则是必要的保证。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如,教学常规、队列练习、游戏活动、球类教学比赛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类教材所涵盖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因素,让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四、体育课堂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策略

1.利用体育课的课堂常规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的组织过程显得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常规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课堂常规的形式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课前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教学常规的教学和检查是必要的,是体育课正常进行的保障。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堂中安全事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课堂常规执行不力所造成的,例如,不适合的服装对活动本身会带来障碍,从而影响练习的完成,甚至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事故。对课堂常规的执行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做到坚决地

服从。

2.利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法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多数要依靠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且练习场地、器械复杂,如果没有较规范的组织教法的保证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组织教法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学生练习的时间、方向、行动的路线,器械的使用都会对学生的练习和教学效果带来影响。例如,田径课的投掷项目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统一练习,器械体操则更强调保护与帮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生的安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完成,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3.利用体育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项目规则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运动项目或游戏。运动项目或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平等参与竞赛。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各运动项目或游戏设置了相对应的为保证进行竞赛而制订的统一规范和准则。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其规则的核心也有所不同,其实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通常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只有所有参与者在公正的原则下参与,才能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只有公平竞争,才能让所有参与者积极参与。观看奥运比赛,让人感到规则的魅力。在这个大规则竞技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人们的参与,在于规则。奥运文化之所以传遍世界,就是规则的魅力。

总而言之,利用体育课堂这一平台,结合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从体育教师的言行身率开始,让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