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本教学质量论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一、基于的评价与监测及其意义

学校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和变量很多,包括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和家长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增加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就决定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条件、过程和结果等相关因素与变量进行系统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改进教学、促进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理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必须以科学的评估和监控为基础。从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来看,完整合理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督导评估、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评估和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估。除了外部评估,学校本身也可以进行内部自我评价,以诊断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行动。近年来,西方国家除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监控,也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要求学校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还要成为评估的主体。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组织自身为改进教学管理,通过自主选择评价标准和监测内容,借助专业的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估的自我评价活动。与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等外部督导检查一样,它是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系统检与评价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理论与技术视,是学校监控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机制。在评估与监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有科学的评估程序和方法技术。学校要以数据说话、以事实为基础,反对随意性、情绪化和经验型。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其目的是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改进,而不是为了应付外部的问责。因此,学校不用担心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无须弄虚作假。在评估过程中,学校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标。虽然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我国也有学者呼吁应发挥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但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展的内部评价在我国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审视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各所学校的教学评价依然以政府的督导评估为主。可见,在我国提高学校对自我评估作用的认识、开展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在我国,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到学校层面。以往由行政部门单方面意志取代学校办学自主性、以划一标准代替学校自主发展需求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努力转变管理模式,引导学校向具有自主发展机能的办学实体转变。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既是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功利主义以及经验描述的评价局限,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它能够深化学校的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当前,教学评价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一大瓶颈,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各种情况,建立教学过程的反馈通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及时改进。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也能够得以及时控制和预防。

二、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模式

作为评价的主体,学校如何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与监测?虽然,近年来已有学校开始尝试自主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但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自我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学校工作总结为主,内容基本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归纳性叙述,既没有实现设定的目标,也缺乏评价的指标和相应的工具设计,所用的分析信息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还是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都存在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在自主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时应考虑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比较少,缺乏理论指导。CIPP模式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在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批判和改进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四个部分组成。这一评价模式以决策为导向,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了有机整合,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也许是第一个成熟的方案评价模式,还可能是迄今为止阐述最为详尽、设计最为周到的模式”。根据该模式的评价理念,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CIPP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运行模式,以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学校背景中,对教学工作的需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所作的分析与评估。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发展背景中,学校的教学深受相关背景因素的影响。在对背景进行评估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的受益者是谁?学校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对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是否科学、合理?学校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评价者可以尝试开展以下评价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教学受益人需求和状况的信息进行收集与评估,如学生的需求与生源状况的分析;访问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识别学校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判断;阐述与分析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背景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是学校形成办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二)学校教学的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所需条件及现有资源的评估活动。教学条件及其资源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也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考虑学校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外在的条件与限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在对自我的教学工作进行输入评价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学校的师资状况如何?学校是否有充分的教学经费投入?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在这一阶段,评价者可以开展以下评价活动:了解学校的师资状况,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师生比、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进行评估;考察学校支持性条件的满足状况,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活动器材、教学场地等内容进行评估;了解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分析教学经费的来源、数量、分配情况等;评估现有教学条件与资源是否满足学校办学(教学)需要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需要。输入评价能够帮助学校在需求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制定合宜的办学方案,以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监督、诊断和反馈,帮助学校和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实施。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落实的状况如何?阶段性目标达成程度怎样?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有哪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包括:深入课堂,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清晰度、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等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负担,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课外作业的数量、参与课外辅导的情况,等等。过程评价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重要特征,强调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同时欢迎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学工作受益者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过程评价的评价者可以是学校的领导,还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等。另外,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过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重视了学生的“学”。

(四)学校教学的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结果的测量、判断和解释来考察之前设定的教学(办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果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实现了何种教学结果(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肯定的和否定的)?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些结果的?预先制定的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毕业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包括与评价考试成绩、道德发展、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往往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一个教师、一所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考试分数仅仅是教学结果评价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诚如有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的话,那我们就过于简单化了。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行为受道德的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因此,结果评价的内容不仅涉及学生考试情况,还应包括其他学业表现及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三、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方法

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过程中,因为评价与监测的主体、对象、内容等不同,使用的方法也有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强调多样性及量化与质性相结合。

(一)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量化方法

1.测验。学业水平测验是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与监测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评估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和状况,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判断。学校所开展的测验包括两种。一种是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评价机构组织的标准化测验,另一种是学校自主开展的测验。当然,为了保证自编测验的效度和信度,学校在测验的编制、准备、实施及分数解释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专业要求。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测验配合使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人士等。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包括学生、家长等教育受益人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师资状况、管理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学业负担,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校应遵循教育调查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质性方法

1.课堂观察法。它是指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与诊断,以获取课堂教学质量较为全面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观察,包括学习注意力状况、学习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练习或回答提问的正确率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进程的安排、方式方法的使用及提问的范围与频率等。

2.访谈法。访谈对象既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学校管理者等。访谈的活动包括:访问学校领导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教育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困惑和困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学校创设的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的看法;访问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期望与看法,等等。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个别教师和学生(如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困生”等),深入课堂,就“教”与“学”等问题做深入的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诊断和问责,指导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体,他们的表现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置专门机构,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的有效、有序和常态化发展,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作为学校教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性,召集学校相关人员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办公室,成立专责小组,负责行使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管理权,统筹并推行学校自我评价。学校要重点解决诸如“哪些人员参与评价与监测工作”“责任和权限如何分配”“时间和资金如何安排”“技术如何保障”等问题。在学校内部,还应建立自评文化,推动学校自评工作的开展,使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要求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它在校长的组织下实施,但绝不能由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一手包办。因此,专责小组的成员应多元化,应将一线教师代表纳入其中,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他们可以参与制订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研制质量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评价与监测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认同,提升教学协作和问责,最终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二)研制质量标准,规范评估过程

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和调整社会秩序的准则或尺度。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校可以在国家质量标准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研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质量标准。一般而言,学校制订的教学质量标准应由“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两部分组成。“共性标准”指的是各个学校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基本的、共同的质量标准。它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达到的合格标准,不能降低。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都必须遵循的统一的、共同的、最低的标准。学校对“共性标准”的研制可参考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将相关标准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具体化,增强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个性标准”则是不同学校在满足国家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研制出来的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学品牌的体现。不同的学校在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学生特征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校对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应着眼于个性标准的评价与监测,从而实现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实施教学问责,加强质量干预

从明晰标准到按照标准开展质量监测,再到根据监测结果追踪问责,构成了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全程式完整链条。问责与干预是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一环,是对其后续活动的一种规范。“问责”主要是根据评价与监测的结果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从而使质量监测的结果产生厉害关联性。“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低表现水平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努力达成学校的教学目标。因此,问责与干预不仅是对责任的追究,更在于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学校在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测时,要重视问责与干预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位参与者给予明确的责任划分,而且还要有清晰的奖惩措施,将评价与监测的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的岗位聘任、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多寡相挂钩。当然,为了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承担起构筑教学信息平台的职能,定期将监测到的信息和结果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使相关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质量问责与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还包括校长、教学管理者、家长等与学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体现学校办学的公平、公正,才能使一线教师真正信服。

(四)寻求专业支持,提升评估水平

教学评价与监测是一项系统而细致的工程。它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如评价标准的研制、评估工具的开发、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系统的建立,等等。因此,它的专业性比较强,既需要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更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的支持。但与国外教育教学评价专业人员相比,我国教育评价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虽然,表面上很多人都在参与教育教学评价活动,但真正懂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和专门技术的行家并不多。特别是在一线教师队伍中,这样的人就更少了。诚如有学者在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素养进行调查所发现的那样,“教师的评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教师拥有的评价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所以,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与监测,难度非常大。因此,学校要寻求一定的专业支持,加强教学评价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参与评价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担任教学评价与监测工作的学术顾问,不但可以邀请他们到学校给广大教师做培训,还可以请他们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从而充分吸收和借鉴教育评估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购买教育评价、教学评估与监控方面的书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广泛的阅读和研究获取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

作者:姚林群陈开懋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