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坐井观天教案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坐井观天教案范文1

关键词:惰性;惯性;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75-01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同仁抱怨:“上一节课太累,死气沉沉,乏味极了。”“给这些学生上课,不需要提前准备。”课后与学生们一起聊天,问起他们上课的感受,只听到:“听不懂”,“不会做”,“催眠曲”,“ 炎热夏天,班内会睡到一片”。偶识宋瑞宏老师,听其谈及“备学生”,颇感兴趣。回顾教学,反复探讨钻研,查阅新课改相关资料,略有一点心得,愿与同仁一起商榷。

沉闷的课堂是怎样造成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两方面,不言而喻,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明确阐述为“能在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个人的意图和情感等”,“在英语课内外活动中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课堂沉闷的主因应归咎于老师这个角色。这种老师也就是谋杀者。

这种老师又是怎样做的?是老师的思想道德有问题了吗 ?不是。固步自封,,模式化教条化严重,惰性和惯性等等。具体表现为:(1)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人表演独角戏,自导自演,既无教学组织形式,又无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暗自洋洋自得,认为写了几黑板,面面俱到,什么问题都交代清楚了。学生忙忙碌碌,抄了一节课笔记,变成一台复印机。却不知与新课改实质精神相背道而驰。合作,探究,生成问题等一系列理念格格不入,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意识。(2)教学模式化严重。教学参考书怎么建议上课,就怎么理解教材,怎么编写,怎么设计问题,怎么照本宣读。“老生常谈”,古老的画面在现代教室再现,合情又合景。有个别老师常年工作在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在课堂中形成了一些口头禅。有一调皮学生在一节数学课堂上专心数了数老师有规律的口头禅:“因……那么……”,重复出现达78次。(3)惰性再现。。不愿主动学习新课改的理论,借口“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不变,一切都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自以为是。孰不知新课改自下而上已经改革多年,时代在变,精神与物质,价值与审美的观点在变,造就了学生在变。(4)惯性代替创新。课堂中的习惯化导致乏味无趣。诸如习惯性的问题,习惯性的语调,习惯性的组织教学,习惯性的固定学生答题,习惯性地依靠答案……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怎会培养创新人才?

有这样一件趣事:一只蜗牛要爬一根7米长的竹竿,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向下爬2米,问几天可以爬到竿顶?答案书上为7天。老师习惯性的相信“白天和黑夜总共向上爬1米”,而否认另一个答案5天。此学生认为第5天应经到达竿顶。习惯性地依靠答案取代了创新活动。真让人难过。天才就是这样被毁灭了。

坐井观天教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分数及升学的压力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本应表现出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合理模式进行变革,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效课堂,从而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一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下中考指挥棒误导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应试教育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但它的智育目标是片面的、狭隘的。在应试教育“圈养式”“封闭式”模式的培养下,学生几乎成为“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个性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唯标准答案是从,进入思维定势状态,在处理问题时也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显然是不能适应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二)学校、社会强势的“应试”评价标准

学校不敢放弃对中考升学率和平均分的追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升学率和平均分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而素质教育就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家长对分数的高要求是导致高效课堂标准被扭曲的重要因素。。如果有哪位语文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要求,大搞素质教育,“不务正业”地去提高看不见摸不着所谓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影响升学前景,必定遭到家长们的反对。?

三、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总结规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减轻负担

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比较法,有些基础知识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学生会觉得很吃力,而且时间久了也容易忘记,但如果把它们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就能够很好的记忆。比如“爆发”和“暴发”,“包含”和“包涵”,“辽阔”“寥廓”,“情谊”“情意”“情义”这些词都是同音异意词可以对比记忆它们在用法上的区别。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学校都编制了“学案”,“学案”的编制就要求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主,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学生如何学就成为了教学重心,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角,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指导、启发、提示、点拨。

(二)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在初一年段开展书法比赛,激励他们规范的书写;开展“成语接龙”活动,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等等。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吸收新事物,学习新词语,比如“给力”,“菜鸟”,“拼客”,“房奴”,“卡奴”,“驴友”等新词,要理解其意思,以便帮助学生阅读和交流。

(三)择其精要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

以初一第三单元学习重点为例。阅读主要是:认识记叙的要素还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写作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要素写作以及学写实用文:家书。聆听主要是:掌握记叙话语中的记叙要素;综合训练:辨明说话者所交代的重要资讯。说话主要是:学习叙事时清楚地交代记叙要素;综合训练:准确地表达意思。基础知识:认识标点符号,感叹号,认识句式,疑问句和反问句,运用词汇,课文词汇。文化方面主要是认识中国人重视孝亲的文化。品德情意主要是体味家庭之爱。

(四)要有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教师的教学不只是体现在是否严格地实施教案教学,也体现在是否能根据现场学生的反馈状况,具体的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确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道,合作完成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师不只是在“教”,也是在“唤起”,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唤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但任何复杂的事物总有客观存在的规律,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看待课堂时要有总体、整体、动态、复杂的观念,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左顾教学评价,右盼课堂气氛,时刻不忘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坐井观天教案范文3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应将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展步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一定要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和发展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坐井观天是不可能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

二、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强化师德教育,提倡铸师魂、修师德、创建最佳的教师形象;提倡为人师表、奋发争先、无私奉献、敬业爱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学校要树立师德楷模,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讲师德、讲奉献、求质量、求效益的风尚。

提高教师素质还要加强继续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做到多才多艺,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双师型、多技能的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育,弘扬勤奋、扎实、严谨、创新的学风,使青年教师热爱学校,热爱教育工作。

三、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应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改活动,每学年都应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学期都应组织不同类型的公开课,让教师观摩学习,切磋教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要注意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研活动中,要特别针对成绩偏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能有所学,学有所得。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不断提高。要根据学校实际,把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新情况和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果作为主攻方向。要求教师做到明确教学大纲,了解学情,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分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要大胆进行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探讨活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教师想教、爱教、乐教、善教,重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  四、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案

上课必须备好课,备课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上课前,教师应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目标存在什么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同时,要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他们心里有数,从而达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发挥“导”的关键作用。其次,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找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及时指导,把握关键,因势利导,做到恰倒好处,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是讲与练结合的形式。“讲”则要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人浅出。还要避免“抱差生”,包办代替,唱独角戏,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对所学学科的积极性,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坐井观天教案范文4

一、让教师在课堂先进入角色

(一)开发、开放校内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

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丰富经验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单独工作的,有自己的教案、用自己的教学方法,“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很少交流与沟通,由于竞争压力太大,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绝活;即使有合作,也是片面性、单向性、强制性的合作。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我们教师相互间必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二)学习、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

校外教学资源包括校际间教师的教学活动、经验,以及各种培训、媒体、互联网上的资源等。我们教师如果只局限于本校,那就是“坐井观天”。校外资源很丰富,我们要学好、用好这些资源,为我们在开放的教学课堂大显身手。

二、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做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教学课堂就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在教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要是你身处在这座富丽堂皇的皇宫中,会有什么感叹呢?”有个学生说:“皇帝在这皇宫中吃喝玩乐,每天都有这么多新装穿,那是多么时髦多么酷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啊!”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及时指出:“皇宫凝聚着亿万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却成了皇亲国戚们挥霍享乐之地,这样的皇帝应该经受道德和历史的拷问。”还有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那个第一个敢讲真话的小孩的命运该如何,有个同学说: “皇帝嘉奖了这个小孩,因为他是第一个敢说真话,好让他幡然醒悟的人”。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没有错,但不能由此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而偏离教学目标,最终还是需要将学生的多元价值观纳入正确轨道,使他们领悟到文本要表达的情感,自觉地去调整认识,靠拢主流价值观,避免学生无所适从与放任自流。

三、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气

开放的课堂应该是对每个学生潜能的激励与唤醒。创造开放的课堂热闹气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总是那些外向开朗、乐于表达的学生,他们热情高涨,争取每次发言的机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主角,即使他们有话想说。当课堂话题难度稍大时,整个课堂就成了少数人的舞台。笔者以为,这种热闹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和唤醒,至多是残缺的激励和唤醒,因为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形成部分学生的“言语霸权”地位,滋生他们自大骄傲的心理,并无形地将大多数学生拒于课堂的中心舞台。

例如教《丑小鸭》一课时,教师提问:“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一颗好的心,是完整无缺的、有理想的心。”有的说:“一颗好的心,是胸怀大志,谦虚谨慎。” 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你们说的都不对!一颗好的心,是指善良的、谦虚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 !这是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结果。我并没有拘泥于教参中的标准答案,都给予肯定尊重。

四、给予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开放。一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力有没有进步或发展,这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的唯一目标。课堂上的热闹与活跃只能为这一目标服务,“效”是结果,“活”是表现,切不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精心设计活动,课堂气氛不可谓不活跃,教师可通过“放”达到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凭借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同化知识、运用知识,展现创意、张扬个性的目的。我们教师不要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学生,要积极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锻炼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但教师要通过总结,回归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数花” ,而应面向全体,求得“百花齐放” 。教育承认有差异,但拒绝“选择”与“淘汰”,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提高。

坐井观天教案范文5

关键词: 教育 理念 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其实,关于教育的概念,原本可以方便地借助专业词典、相关文献或者百度百科查出。我于题目中发此一问,并非研究出了什么新理论,来试图颠覆人们心中对于教育已有的认识和理解。事实上,一个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这个问题背后所隐藏在其中或者引发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当然,关于教育,一直不乏有深度有见地的思考,特别是关于“如何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果喜人。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当人们一窝蜂思考“如何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这些问题时,却相对忽视了“教育是什么”(即有关教育内涵和理念的探究)这个不应被逾越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反观现阶段的教育,就会发现,由于受到某种驱使,有些所谓“探索”和“实践”的脚步已经远远超前于“思考”,特别是有意义的深度思考。印第安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无论到什么地方旅行,行走几天后,总要停下来待几天。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回答:走得太快了,要经常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别让灵魂迷失了方向。

有人会说,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诚然,实干的精神值得推崇,“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勇气也值得赞赏,但是“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却令人担忧,如果“教育是什么”这个导航仪或者指向标仅摇摆于肤浅的“坐井观天”而未明确其真正内涵,那么做法与目标就会越来越远。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思考永远不会过时,做法需要时时更新,但首先应该更新的是理念,当然,更新与创新不是目的,我们更愿意看到的并不是所谓“创新”的教育,而是“适合”的教育。

因此,很有必要加深对“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本文旨在引起大家对于当前教育的重新审视,抑或是一种时常回望式的反思。实际中,大可不必急于走得太快太远,而应该经常反思我们当前所实践的教育的定位,不妨多问一次“教育是什么”,多深究一次“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

二、教师:不能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五严”规定执行以来,很多地区或者学校在尝试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许多改革改来改去仍然逃不出一个固有的模式,即“教师中心”或者“教师本位”,同时,有的所谓“标新立异”也没有真正改变这种模式的实质,那些“新课改”专家们不知从何处搬弄来了一些新理论、新名词,并没有真正地“换汤换药”。这个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牢不可破”――就像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地球(生)永远以太阳(师)为中心,运行在既定的公转轨道(教学模式)上。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被直言不讳地称作“教书匠”,甚至“教学机器”,究其原因,就在于过分地贯彻了“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的教学理念,导致“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将课本和考纲上的内容毫无生气地进行移植和复制,移植到教案上,再搬到黑板或者课件上,再让学生抄写到本子上,灌进脑子里,最后复制到试卷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匠气味”浓郁而“人情味”不足,其致命缺陷就在于:教育教学成了机械式活动,没有融入教师的情感,甚至没有教师独立思考的声音,更可悲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也只不过是等待灌注的“知识垃圾”回收站,被教师批量地“格式化”。

教育教学本应是“活”的,却被固定为所谓的“模式”;教师本应是“活”的,却成了没有人情味的“教学机器”;学生本应是“活”的,却成了没有生命和活力的“学习机器”……这些表象的背后,不正隐藏着某种理念的缺失么?长年累月地机械复制,使得教师虽然对考点考纲烂熟于胸,却没有对“教育是什么”进行足够的深入思考,从而产生了对教育理念解读上的偏差,而对于教育理念的解读有偏差,则会导致其在执行教育的过程中走“弯”路。。因此,没有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解读,就没有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真正理解,也就没有学生对教育的理解,更谈不上教育的顺利发展。

唯有带着自己的工作进展,时常多想想、多问问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进而才能够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分析和梳理,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教育才能够取得探索和实践中的进步。

三、学生:成长“伤不起”

2011年暑假里,我于公交车上无意中听到两个学生的对话,抱怨学习没趣,作业累人,然后干脆“烦不了”(学生原话),不谈学习转而大侃网络游戏,谈得不亦乐乎。现在,学生厌学已是普遍现象,无论我们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不容忽视。

深究起来,学生厌学有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被教师当做执行教案的工具,只是教学中任教师摆布的一枚棋子。或许不太恰当,但是相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言,我们不妨大胆设想:教师姑且可以认为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具”――只不过这个“教具”有生命,有思想;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视,然而学生才是教育中无可厚非的“第一主角”。所有对教育的理解,说到底,本质上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灵气,对于知识,哪怕是很陌生的知识都有着一定的建构和理解。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要尊重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应该是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洗脑”,即毫无保留地抹去他们头脑中对于知识原有的理解,将其换成另一种理解,而是应该将这些原有的不太系统的知识作为一种“原料”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进而经过他们自己的重新思考和理解转换成新的“成品”资源。所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经过自身的思考进行重新建构和认识,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实现所谓的“学会”、“融会贯通”甚至“运用”。

。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就没有其思维和潜能的真正发展。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才能够“一条龙”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主体的参与中,才能够学会体验,在体验中获得自己真切而独特的感悟,在感悟中运用,运用后总结反思,不断促进自身成长。

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理应是一种成长和发展中的体验和感悟,无论遇到成功或者挫折,经历欢乐或者忧伤,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充实着。因此,多多思考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多多思考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以及学生对于教育的真正需求,对于反思教育现状、促进教育发展是有意义的。

四、社会舆论: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在社会舆论的背景下,有关教育的问题,显然并不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唱双簧戏。

原本,对于教育,掌控主流意识的的社会舆论应当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评价、监督、激励等功能。。

。;素质教育推行时,又片面地将其自己理解的“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对立;。

。结果是,教育部门不得不做了退让,使得高中生的放学和休息时间再次推迟。究竟减负还是不减负?真是个问题。类似的事件往往使得教育部门和学校叫苦不迭,心里憋屈地喊着:“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分析原因,这种现象与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价值取向不无关系,但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社会对于教育和人才的“不理解”上。教育长期被社会看做是对学生的“塑造”与“改造”,于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就一相情愿地成为教育的目的,如此引导,抹杀了教育所应有的“人性”温暖,使教育显得太过于急功近利。可以设想,一个社会如果不注重人性和人格的健全,而仅仅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成名”、“成功”,这种风气会有多么浮躁。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负责任地夸大事实,或者解读教育政策方面仅仅抓住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在引导方面有失偏颇,则实在令人痛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是看似普通、简单却急需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江苏人民出版社.

坐井观天教案范文6

“四”代表:合作、讨论、探究、实践。

“四”代表:能参与,能表达,能合作,能质疑。

“五”代表课堂教学的五步骤: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消化,自主评价。

教学上的改革与创新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任何事物从萌芽、发展到成熟都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有了理论指导的实践才不会陷入盲目的泥潭。

任何教学模式,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老师灌输,那课堂大概只会是一潭死水,这也与我们教育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相左。因此,我们“四四五”模式的课堂改革就是以强调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为突破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呢?讨论起来可能见仁见智不会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至少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升华。在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时,老师相机行事地点拨,来激发起学生思维碰撞。这些火花可能是只言片语,可能是一个朴素的观点,可能是一场观点相左的激烈论争,也可能是一个让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比如在《项链》中,按照固有的观点,玛蒂尔德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后来的遭遇都是她的性格使然。难道资本主义的社会女人爱慕虚荣,社会主义社会的女人都安贫自守?人性是共通的,而用意识形态来解释人性无疑是可笑的。再如《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没有爱情?《鸿门宴》中对刘、项羽结局的假设等。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只需要设疑、点拨,归纳、总结。总之,只要能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课堂,都是求新的课堂,都是向着理想不断完善的课堂。

米卢曾用“享受足球”的理念去激励队员。队员在绿茵场上奋力抢拼是竞争的享受,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快乐的享受,“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理想的实现更是难得的精神享受。可见,快乐与兴趣有种神奇的力量!而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课堂,一旦被我们津津有味地枯燥化,支离破碎的概念化,墨守成规地教条化,自命不凡的经验化,就剥夺了学生享受语言魅力的权力。笔者听过程少堂老师讲《荷花淀》,课堂上充满了笑声。一是程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二是程老师点拨睿智,能小中见大,给我们一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舒心,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语文课堂由过去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讲解重分析,转为以学生为中心,重参与,重探究,这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愉悦的气氛,让学生享受着文字的魅力习得知识增加能力,这需要老师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老师要导之有法、有度,要善于启发灵感,活跃智慧。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灵动的,贵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三方心灵对话。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彰显着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语文课堂因特有的文学性而诗意盎然、浪漫温馨。学生披文入情,让思想的野马驰骋在文学的千里沃野上,采芳饮露含英咀华,这不失为学习的一大乐事。面对文本,老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想象,而不去约束桎梏学生思维。。在讲古诗文的“炼”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比如:“三影郎中”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红杏尚书”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的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还有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吐”字使画面富有动态,写静似动,写景如画。

法国的左拉的一段话就颇令人深思,他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我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就是读者对文本形象(意象)再揣摩解读,再创造与评价的结果。文学之美如春风化雨,在悄无声息中滋润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要臻于这种化境的确不易,要求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美学品位。

理想课堂的基础在于课前精心准备。对教材游刃有余的驾驭,对教法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学生情况敏锐洞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的完成是师生的合力创造,精彩往往更多的是“节外生枝”、“不经意的点染”,是一刹那间的灵感闪现。在讲《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就问:“既然刘兰芝美丽聪慧、勤劳能干、善良孝顺,那为什么焦母一定要逼着儿子休妻呢?她难道没有想到让儿子夫妻离散后,自己将来老无所依的结局吗?”学生有问,老师就要答疑。这样合作讨论的语文课堂就不是呆板的说教与“填鸭”,而是被激活的一池春水。。这样老师才能脱掉一身的“匠气”,教出一点语文的味道来。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实效的。我们曾一度迷茫,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于是就盲目地照抄照搬,机械地邯郸学步。现如今课堂上活动泛滥,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就像一山野村妇硬要充大家闺秀,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粗手大脚般的尴尬。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气质”一样,如果不分主次、滥竽充数、表面化、形式化、热闹化,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热热闹闹搞“创新”,踏踏实实走“形式”,那收效肯定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就强调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直接的关系。语文课堂要自主、要自由,要打破陈规大胆创新是不假,但应张弛有度,开合自如。所以应当加强知识传授和学法指导,既提升学生能力,又丰富学生情感。这样才能把握住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每节课后,我们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优劣得失。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可以是教学方法运用,可以是教学环节的处理,还可以是整个课堂的管理;这既可以是经验总结,也可以是教训汲取;这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异质同构”课的对比反思。在话题作文“距离”评讲后,笔者就想为什么学生写不出有内涵的文章,是少了对话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开掘,还是他们的日常积累不够无“米”下“锅”?是命题立意上的偏差,还是文体选择上的失误?只有通过课后反思才能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否则坐井观天一叶障目,那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自我封闭。正因为有了正确归因,才能使“四四五”课堂更理想,更高效。才可能创而有致,才可能创而有得。

客观上讲,任何一种教学策略(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是无限的趋近一种理想。“四四五”的课堂模式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地创新、充实、丰富。既然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想合作探究,那么我们教师在课下更应该多探究,在课堂上多磨练,才能让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常驻课堂。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或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其结果只能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目标解读(一)[J].语文建设,2003,(11).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