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1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两大方面。
1.我国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已经较以往有较大改进,但是现行制度仍然不能适应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制度层面的约束依然存在。
1.1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以现阶段较为普遍的农村养殖业为例,养殖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较为便捷的道路,然而养殖业与民争利的现象较为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1.2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阻碍。由于农民每家每户都只耕作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不能形成大面积的土地规模,无法利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生产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2.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优秀人才。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大W毕业生去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在农村有关于农业只适合的相关培训课程,但是普及程度过低,绝大多数农民仍然按照传统的耕作经验来从事生产劳动。
。因此,某些科学合理的农业工作缺乏资金支持,一些创新想法无法付诸实践。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农业经济自身的原始资本积累数量有限,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缺乏。
二、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中低产田的改造,但整体上仍然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尤其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的问题。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状况在我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新形势下制约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
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靠科技来实现,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农民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而形成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 。
3.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占较大比例, 另外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 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 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这样的农民素质和农村智力结构,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经济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2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3.3%。目前,我国存在着“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县域经济尤其是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山区县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是中国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和聚居区。“郡县治,天下安”,找出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重点攻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
一、山区县域的特征
山区县占我国全部县数目的43%,丘陵县占26%,平原县占31%。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84个是山区县,山区县域的共同特征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药材资源、山林资源、特产资源等资源丰富,但是,在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的推广、基础设施、土地集中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与丘陵县和平原县相比处于劣势。
二、制约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极其分析
(一)农业发展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耕作方式落后,农具大多为镰刀、锄头、耕牛等。山县域农户土地地块小而分散,(我国山区每户地块都在5片以上、人均占有量耕地0.46亩),无法使用现代农机。土地少的自然条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极低。大山阻隔、没有村农产品市场,致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难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观念里只有“种”和“卖”二字,没有现念,不不注重靠对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经营去创收,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致使农产品无比较优势,卖不了高价。
(二)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第一,人力资源没充分开发利用。。县职业教育形同虚设,职业学校为了生源、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大浪潮中都随波逐流,抓升学率了。各行业都有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唯独农民没有。一句话,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农民无能,抑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非耕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多数山区县域林地面积大,但原始森林面积小,山多是没有大树、灌木丛生的荒山野岭,荒山、荒地、荒滩等都处于闲置状态。
(三)政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山区村级政府功能严重不足,对村经济发展几乎没起到作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领导农民,其局限性可想而知。村干部从人才极为欠缺的村民中“矮子里拔将军”选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工作是业余的纯行政管理工作,工资低廉,服务意识淡薄,没有能力带领兴办产业、企业,反而在自身的利益驱动下,盘剥、挪用上级下达的各类款项用于村政务消费和自己“入囊”,导致村级基层政府对地方经济管理的经济效应为负值。
第二,人才引进制度有待完善。人才配置不均,城镇多、村域少,党政机关部门多,经济发展技术行业少;高学历人才过少。
三、解决山区县域经济对策建议
(一)着眼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3
关键词:农业风险投资;制约因素;对策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兼具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综合运用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等活动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它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定义为风险投资机构因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变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导致机构投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的程度及其发生概率,即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过程中遭受各种损失的范围或幅度及其可能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是为了获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收益,敢冒风险将一定的资本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熟后,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
1 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投入强度较低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长,农业科研投入近年来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从1997年的37.5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0.91亿元,增长了0.89倍,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相应从0.264%增至0.411%。据国际粮农组织报告指出:“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比重的平均值约为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发展中国家一般为0.5%-0.6%” 而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一般认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能使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并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却仅为0.411%,与上述要求仍相去甚远。。
从投资强度上看,在80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资强度为2.23%,进入90年代这一比重提高到2.37%。1997年后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30个最低收入水平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0.37%的加权平均水平。
1.2 风险资本规模小,融资渠道比较不畅
根据CVCRI统计,总体来看,2003-2009年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风险投资总额为316.64亿元人民币,共投资了689个项目,投资金额和数量与2008年的339.45亿元和506个项目相比,投资金额略有下滑,而投资项目数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
。
。
。加上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基础设施差等原因使得民间资本、大企业的资金及外资涉足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相当有限。因此,风险资本总体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
1.3 农业风险投资受宏观环境的制约
风险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的中介服务不完善,为了促使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就需要创造有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组织及完善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加大政府支持。另外,我国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科研人员出现流失使得投资的宏观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1.4 农业风险资本价值实现的渠道不畅通
2010年我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中指出风险项目的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之一。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在美国约有30%的风险资本采取公开上市的方式退出,而在我国这种退出渠道缺乏。2006-2009年我国风险投资年鉴报告中指出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主要是股权转让。采用公开上市的退出方式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行阶段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受创业板推出的影响公开上市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很难满足公开上市的种种条件,加大上市困难。
2 加快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农业风险投资中政府扶持作用
农业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起到引导规范监管作用,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强投资强度,降低农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更多的引导风险资本注入农业领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2.2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分散的资金,筹集民间资金、个人存款、保险资金等,是这部分资金进入农业风险投资领域,我国民间资金储蓄量很庞大,建立一定的信用等级机制将民间资本引入风险投资当中。其次金融机构应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企业的贷款。。
2.3 创造有利于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多元化风险投资中介体系。改造、新增一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建立专职服务农业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其服务内容主要分为:服务于农业高新企业或项目、服务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易服务体系环境。其次是我国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 使得农业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
2.4 完善农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选择一定的方式将风险资本撤出投资企业,以求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降低损失。风险投资成功的退出是实现收益的方式,风险投资行为是市场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吸引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最重要原因是高回报。然而据统计,农业高新科技风险投资的投资成功率一般只有10%-20%,投资风险很高。我国应该构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政策法规, 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10-52.
[2] 秦秀红.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村金融,2004,5:54-56.
[3] 任家兴.关于风险投资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4] 王荣.我国农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J].山东农业经济,2010,1.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4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影响因素 国内外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在我国取得的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近9亿农民的基数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涵盖的农民人口还是十分的有限的,而且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一些农业发达地区,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十分落后。因此,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对完善中东部农业发达地区和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的合作社是以罗奇代尔先锋社成立为标志,至今以170余年。经过漫长的发展,农业领域的合作社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因此,对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研究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国内外普遍认为,正式对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Emelianoff出版了专著《合作经济理论》,他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1945年Enke发表了《消费合作与经济效率》,他的理论认为合作社与企业一样,归投资者所有,主要由经理人员进行决策。
国外学者在研究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因素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采用Nash-Harsanyi方法的Zusman和Rausser,建立了一个均衡组织模型,阐述了群体选择和群体行为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从而也说明合作社如何被群体行为所影响。而Bourgeon和Chambers运用博弈理论,说明在成员差异很大且信息不对称的模型下,不同的定价表示如何影响合作社的效率的。
Harris在对合作社的发展道路进行研究时认为,合作社走垂直一体化的道路还受到如情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Hakelius认为在一些小型的群体中,合作社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影响合作社内部正常运行和较少内部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Royer和Bhuyan利用新古典分析,分析了一个投资者导向性企业和合作社在市场营销链上如何合作。同时,他们认为市场力量是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纵向一体化合作社重要推动力。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因素进行研究时,国内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农户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进行研究的。
2.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2.1.1 农户内部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卢向虎,姜太碧,张冬平认为农户自身的差异性对于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同时农户家庭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化运动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提到“合作社”这三个字时总是特别的敏感,造成了人们对任何“合作社”都有一种排斥性。农民并不了解现在的合作社与以前的合作社的区别是什么,农民毫无积极性去参加到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这种情况在那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明显。
对于农民年龄对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的看法认为,农民的年龄和其学历呈反向变动的趋势,农户的年龄越年轻,他的学历就有可能越高,其对新生事物和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就越快,其对合作社的支持率也就越高,反之其合作意愿也就越低。但是韩杨认为,农户的劳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降低,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因此户主年龄与合作社支持率呈“U”型分布。
在韩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总人口数多和有成员出去打工的家庭,其接收外界信息也就越广,从而对其决策的影响也就越大。但是,姜太碧和朱文在对农户家庭总劳动人口数进行研究时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如果一个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足够这个家庭使用,不需要其他外部劳动力的帮助,那么这个家庭对于参加合作社就不会表现出多大的热情。而黄祖辉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产生和发展中,农民的亲缘关系是其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做出决定的重要途径和参考,这种亲缘关系的影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的生产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这种亲缘关系绝不是任人唯亲和家族垄断,它所依据的是一种亲缘、忠诚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出售产品时,能把零散的农户和农产品整合起来,在生产时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农户的成本,而在销售时则可以帮助农户获得尽可能高的销售价格。。。
2.1.2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十分容易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政府支持不力的地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够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没有很好建立起来,一些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强行对合作社进行领导和干预,甚至直接控制着合作社的运营,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政府的附庸。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做到很好地引导和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合作社出现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农业产业自然特性明显、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资产专用型强、金融需求小、贷款风险高等原因,资本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资金的匮乏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自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至今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同时,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暴漏出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这些不足可以归纳为:对合作社成员资格限制过多、对合作社的最低资本金没有限制、没有对合作社联社做出规定、没有关于合作社社区服务方面的规定、没有规定合作社成员对于其份额的处分等。
种植作物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而且这个因素是很难改变的。我国学者卢向虎认为,家庭的主导农产品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对加入合作社的态度,一般来说,技术含量较高、生产性投入较大的农作物,大都是商品作物,其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程度相对较高,这种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于农户来说很难单独完成,农户需要合作社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就愿意参加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而苑鹏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是以农产品自身的特征和产业特性为前提的,他认为,那些能够在某一个地区组织广泛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经济组织,其背后必然是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的。张仁寿等则提出那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在市场上就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农户希望加入合作社来获得更丰厚的利益,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容易形成和发展。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正比,即价格波动越大,农户越希望加入合作社来尽可能地规避这个风险。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1368 19013)
参考文献
[1]
[2] Emelianoff IV. 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M]. Ann Arbor. Edward Brothers,1942.
[3] Enke S. 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1):148-155.
[4] P Zusman,GC Rausser. Intra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Relations and the Optimality of collective a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4(24):1-17.
[5] Jean-Marc Bourgeon,Robert G Chambers. Producer Organizations,Bargain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3):602-609.
[6] A Harris,B Stefanson.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6(11):15-27.
[7] K Hakelius. Cooperative Values-farmers’ Cooperatives in the Minds of the Farmers[J]. Uppsala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6.
[8] J S Roger,S Bhuyan. Forward Integration by Farmer Cooperative Comparative Incentives and Impact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5(10):33-48.
[9] 李道和.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及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7-32.
[10] 何灵,曾伟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的构建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11):50-52.
[11] 田野.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10):67-71.
[12] 韩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16-17.
[13] 姜太碧,朱文.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Logit模型分析——以四川 省成都、南充、宜宾、广元地区农户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140-141.
[14] 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 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15] 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2):129-132.
[16] 王天宇.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分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5):34-37.
[17] 周秋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不足及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6-7.
[18] 卢向虎,吕新业,秦富.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基 于7省24市(县)农户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6-31.
[19] 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 条件[J].农村经营管理,2006.8:16-21+15.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5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物质闭环形势下的流动性经济,在这里主要是指将人类、大自然和科技包括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在资源的投入、公司生产、商品的消费等所有的废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势,也就是将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线型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循环经济首先必须遵循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后在干净生产的方式下,对生产中用到的各种能源、资源及其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后能够实现再利用的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工程。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能够将经济激活,也就是把经济组成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具有反馈式经济活动流程,所以循环经济更是具有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的特点,因此,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也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指导人类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引领者,而且该循环经济在指导时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和意义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跟传统的农业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遵照生态学规律,然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遵循物质、能量、养分这一科学循环转换模式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使农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该循环经济遵循的发展理念是把循环经济得到充分运用,然后再结合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代的农业实际生产中,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这种循环经济的初步模式,比如,有些地方的“猪-沼-果”这“三位一体”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义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最后在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过量使用农药
进入21世纪,我国顺利的加入世贸组织,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日益国际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再加上环保、健康食品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意识还是很单薄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生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技术处理不高,在加工、包装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在出口时会遇到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这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使用肥料还是农药基本上都是过量使用,这就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指数非常低,农产品上经常残留着各种农药的成分,无论是对水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危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乱占农村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的时间已经变成现在的三十年,期限是非常长的,好的一面是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权利,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乱占土地的现象发生概率,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致使无法合理的管理,导致农村土地资源乱占现象非常严重,使土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种植模式单一
。
(四)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不高、效率很差
1.“龙头”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低
在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这样的共同现象,就是农业的龙头企业没有很强的带动能力,这就直接造成农民能够依靠的增收支撑产业非常少,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经济发展质量也不高,更没有很好的效益,因此,必须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使农业种植经营模式更加丰富,结构不再单一,这样就能使农业经济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也形成一些组织,比如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致使这些组织在运作、经营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更没有完善的像农产品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这就直接导致在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化方面不能给农民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保障,甚至对政府政策都不清楚,这就导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更不能及时的扭转农业种植结构,不对农产品进行更好的加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低端的阶段。因此,这些制约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素必须得到及时的整治,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进行优化配置和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循环农业经济深入发展和大幅推进的步伐,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6
泌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南部,南阳盆地东缘,桐柏、伏牛两山脉在境内交汇,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相分流,地势呈中部高、东西低。全县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全县辖8镇11个乡3个街道办,352个行政村,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耕地面积133.7万亩。
一、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1.发展现状。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在泌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截止今年,已在县工商局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02家(含97个家庭农场),组建联合社1个;注册资金总额6.93亿元,入社农民21.08万人。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处于全市先进位次。
2.发展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较快。2007年,泌阳县发展合作社9家,2011年时发展到157家,到目前已达到702家(含家庭农场),发展速度居全市第一位。郭集镇、羊册镇、马谷田镇的合作社数量都在50家以上。二是覆盖范围较广。目前,泌阳县合作社已基本实现了七大特色农业(牧、菌、烟、林果、油料、蔬菜、茶)全覆盖和乡镇街道发展无空白。三是服务功能较强。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四是带动作用较大。近年来,合作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如泌水街道办事处十里居委果蔬种植合作社,通过转包、租赁等方式从村内农户流转土地2100多亩种植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合作社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带动了社员及周边农户产品销售和增收致富。
二、当前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泌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较好,但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数量不少,个头不大,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1.发展规模小。一是社员人数少。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每个合作社真正入社的社员人数平均不足30户,社员在100户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农户、多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与县里提出的2015年合作社社员户数要达到农民总户数3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二是资产规模小。尽管全县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6.93亿元,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社员是采取以土地经营权、林木等实物作价入股,以现金方式入股的并不多,从而形成合作社账面资产数额庞大,而实际可营运的资金很少。
2.内部管理差。一是各类人才相当紧缺。合作社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相当普遍。以合作社牵头人为例,全县合作社理事长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高中(中专)学历的占40%。二是民主管理有待加强。虽然泌阳县合作社普遍建立了以“三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架构,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合作社“一股独大”,少数人说了算,有的合作社在财务收支、社务公开、经营决策等方面遮遮掩掩,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社员参与管理、加强合作的积极性。
3.造血功能弱。一是“空壳社”现象较为普遍,利益联结散。由于合作社创办时间不长,其经营状况具有不可预计性,很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有的合作社“两眼向上”,仅仅盯着政府扶持的一点项目和资金,没有把心思用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上,成为只有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一张桌子的“空壳社”。二是合作社创办的经营实体少,创收能力弱。据调查,全县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中,创办了农资配送、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经营实体的合作社不到60家,很多合作社基本不具备创收能力。三是市场运作化程度不高,营运效率低。一些合作社缺乏明确的办社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
三、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