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校以“让细节成为学生的习惯、让爱心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书香陪伴学生的终身”来营造文明、和谐、书香的。
关键词:习惯;爱心;书香;文明;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学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校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想创建校园文化谈点想法。
一、让细节成为学生的习惯,营造文明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工作常期追求的一个目标。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老师的一张嘴常唠叨,更要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让良好的氛围束缚学生的行动。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载体:要能够引领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留下幸福,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好习惯”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铸就好习惯,享用一辈子”是我校师生共同的心声。所以学校开展了溶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行之有理、行之有序、行之有效、行之有果的活动,从而营造文明的校园文化。
1、小小激励卡----小卡片、大功能
小小激励卡只是一张小卡片,可它承载的却是老师、学校、家庭对学生良好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希望。小小激励卡它包括:“爱心卡”、“卫生卡”、“孝心卡”、“合作卡”、“智慧卡”。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出色地回答了问题时,老师会给他一张“智慧卡”;当学生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时,会得到一张“爱心卡”……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表扬。从此,学生们争先创优,互相帮助,把学校的整洁美丽视为己任,大家都为此举拍手叫好。当学生一次次珍重地接过一张张“小小激励卡”时,整个校园便被一种积极向上、喜悦振奋的氛围笼罩。
2、“照照镜子”活动----小创意、大变化
过去在校园里,常有学生衣帽不整、疯打乱闹的现象时有发生,检查、扣分等措施都不能让他们彻底改变。一个早晨,当哄闹的学生们走上楼梯的时候,迎面墙上的镜子让他们噤了声,有的学生甚至面带羞色,快步跑进了教室。原来,这个镜子上写着“端庄的仪表,从衣着开始”、“你看到的是未来名人的画像”等提示语。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提示语比如:“进门是学校的主人,出门是学校的代表”……每天学生经过这里,都不由地仔细看看自己,希望从这里找到美丽。
3、建“好习惯银行”,当“好习惯富翁”
我校还开展了建“好习惯银行”,当“好习惯富翁”的活动。学生们人手一份“存折”,用于记录好习惯的“存入”和“支出”情况。每名学生50分的开户基金,然后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来确定存入的分数,好人、好事、好习惯为存入,不良道德行为则要扣除。每月评选一次“好习惯富翁”。学期结束评选校“好习惯富翁”。
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小活动,带来的变化是意想不到的。从此,早晨不洗脸的学生都不见了。追逐打闹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主动让路的多了,乱扔果皮废品的少了,环保清洁的多了,拾捡废纸的多了,欺负弱小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团结同学的多了……一切从学生们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让学生们在文明的校园氛围中快乐健康地成长着,使他们成为有修养有文化的现代文明人。
二、让爱心浸润学生的心灵,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我们的和谐社会是民主和法制相统一、公平和效率相统一、活力和秩序相统一、科学与人文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社会。……和谐呼唤诚信,和谐需要爱心。当代青少年要以诚待人,交友以信,把热爱献给祖国,把敬爱献给父母,把友爱献给他人,把关爱献给自然,把珍爱留给自己,成长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代。为此我校提出了“让爱心浸润学生的心灵,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口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抓住身边事件,参与爱心行动
点点滴滴的身边小事,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几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偶然事件,突发事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爱心教育”。比如刘倩同学,她的爸爸因一场车祸终年躺卧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神智也不是很清楚,生活状况急剧变化。学校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全校师生为她捐款,她所在的班级则号召学生们在生活上、学习上时时处处帮助她。同时学校取得社会上的帮助,为她创设“手拉手”的机会,与本市的公安民警“结对子”,给予她很大的帮助和关爱。
诸如此类的“爱的奉献”数不胜数,学校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身边事,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爱心行动中,体会到扬善助人的快乐,促进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养成。
2、感恩的心,感动你我
我校开展了“感恩的心”系列教育活动。首先是感受身边的情:学生们寻找身边每一件让自己感动的小事,从中品味爱意,感受关怀,并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纷纷写出真实体验:有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有的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有的感受到师爱的崇高……从一些小事中,他们领悟到了感恩的道理,也培养了责任感。其次是感动身边的人:有感受才会有感动,学生不仅要感受亲情,更要做出回报。他们从能感动亲人、老师、同学的小事做起,把谢意送给他人,并把这份真情、感情传送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利用班队时间,每位学生就自己所做的小事畅谈感想,学校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宣传报道。最后是感动中国我行动:学校开展了用了不起的中国事、中国人来感召、感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材料、搜集图片、制作粘贴,从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神圣,增强奋发报国的信念。
3、开发周边资源,启动爱心工程
我校把街道、社区作为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教育基地,尽可能地将这一活动向校外延伸。我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教育力,开展系列活动。
如在社区的边上就是我市的民政局,在那儿有许多残疾儿童,所以我校团支部利用这一有利的资源开展了“真情无限”活动:活动将视角聚集在残疾儿童身上。组织队员聆听残疾人的成长故事,观看残疾人运动会录像,感受残疾人的艰辛和坚强。同时组织队员在游戏中模仿体验。“走障碍通道”用布条蒙住双眼,走由队员们自己模拟的“障碍通道”,碰到“障碍”游戏结束。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残疾儿童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最后组织学生到民政局看望残疾儿童,和他们零距离的接触,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并组织“哥俩好”助残行动、“好姐妹”护花使者行动,让民政局的残疾儿童享受到儿童的快乐和人间的关爱。
爱心教育融入社会,这种收获是单纯的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同学们在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让爱心浸润学生的心灵必将有助于创设出极富人性化的学校文化来,更有利于造就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情感丰富的有用之才。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让学生以真诚换真诚,以真情换真情,以真爱换真爱,以真心换真心,那么他们的世界就会象花儿一样美丽。
三、让阅读陪伴学生的终生,创建书香校园文化
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朱永新先生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学校亦然,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体现为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有赖于构建一种良性的阅读生态。”读书,对于人的影响,不仅仅有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拓展,思维的开阔,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发育。所以我校以“让阅读陪伴学生终生,创建书香校园”来营造精神家园。
精心策划每月一次的校读书交流会。力争做到主题响亮,全员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设立广播站,规定每周一至周五中午的读报课时间,可以分别安排“读报”、“美文欣赏”、“心海拾贝”、“生活掠影”等栏目,为学生们作好导读示范。平时各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读书实践活动。如:举办了“跳蚤书市”,让学生感受购书、选书带来的乐趣;作为各班主任则参与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古诗文现场诵读竞赛、现场作文比赛等活动,检验一下自己平时读书写作的效果;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读书的心得通过演讲、办黑板报的形式进行交流;评比表彰校园读书之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读书乐趣。
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文化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就可以收获成功。让我们的阅读更丰富,让书香溢满校园,努力让我们的学校真正做到“让书香陪伴学生终生”。
作为学校,不论在何条件下,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给予学生爱和关怀,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以“让细节成为学生的习惯、让爱心浸润学生的心灵、让阅读陪伴学生终身”为努力方向,真正做到为我们的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辅导员》2007年1---8期
《辅导员》2007年7、8两期
《人民教育》2007年15、16期
《班主任之友》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