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进及启示

2024-09-29 来源:伴沃教育

教育主要是指基础阶段(theFounda-tionStage)和初等教育第一阶段(theKeyStage1),即以5岁为分界,基础阶段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初等教育第一阶段的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1]。在英国学前教育“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学前改革一直是热门的话题,本文旨在从的角度分析学前课程过程,阐明对我国学前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双轨模式”的学前课程

19世纪中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一方面,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方式对其子女进行幼儿阶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工商业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加重,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急剧增加,幼儿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日益显著。于是,英国中上层阶级开始设立私立幼儿学校,然而幼儿学校服务的对象却按阶级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双轨制”的学前课程模式。19世纪末,福禄贝尔思想开始传入英国,但是由于幼儿学校数量有限,福禄贝尔思想渗透较为缓慢,福禄贝尔幼儿园也多为贵族幼儿学校。19世纪20年代,欧文(Owen,R)在新拉纳克创立幼儿学校,主要招收贫儿。欧文从“性格形成”哲学出发,认为在幼儿学校中早期的性格培养将对儿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兴起了“儿童中心”课程,将儿童视为有潜力的个体,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自由的教学内容使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随着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颁布,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在英国广为传播,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主张以游戏课程为主,不主张过早教授读写算知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学前课程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双轨模式。招收贫儿的幼儿学校重视儿童性格的形成,强调儿童接受全面教育。欧文认为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欧文更倾向于社会的力量对幼儿的影响,而教育就包括在社会的力量之中,因此,欧文认为幼儿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游戏和活动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第二,课程内容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福禄贝尔设置了幼儿园课程,包括游戏和歌谣、恩物、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等,不主张过早的接受读写算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现了多样性。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主要是针对贫穷家庭子女,其课程“主知主义”倾向严重,强调幼儿基础的读写算的训练,使其进入工厂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呈现基础性。因此这一时期学前课程内容因不同阶级的需要而呈现出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的特点。

(二)20世纪初到70年代“儿童中心取向”的学前课程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进步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影响[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福禄贝尔思想已渗透到幼儿学校中,自由活动和自我创造在幼儿学校中掀起一阵热潮。一般认为,英国的幼儿学校是英国实施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方法的真正发源地。1933年《哈多报告》(HadowReport)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报告中提出了课程的基本原则,即“应该根据活动和经验,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贮存的事实去考虑课程”,“将‘课程(curriculum)’一词完全运用到幼儿学校的教学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与幼儿学校长期形成的自由主义方法背道而驰。”19世纪60年代,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幼儿学校中[4]。此时,在英国掀起了“开放学校运动”和“乡村学校实践”,开放学校力图摒弃传统的课程分科以及学科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儿童的活动组织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打破儿童年龄限制,崇尚儿童的自由学习,发现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虽然儿童中心的思想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之前它尚未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的实施,直到20世纪60年代《普罗登报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将“儿童中心”课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初到70年代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儿童中心”课程。课程重视儿童社会的、情感的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不要给儿童任何内在的压力和竞争性的考试。第二,课程内容呈现灵活性。将福禄贝尔“作业”和“恩物”等分散学前课程整合到“活动课程”中,将读写算课程延迟到幼儿园结束后开设,更关注“兴趣中心”课程,包括:训练技能的劳动、音乐、戏剧、自然研究以及演说训练游戏、语言训练等。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划分为几个班级主题活动,这些兴趣通常来自社会和环境研究,包括艺术、模具制造的工艺课、实践中的数学课、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课等[5]。第三,国家开始干预学前课程。《费舍法》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当局开始管理保育学校,《哈多报告》的出台是英国政府开始干预学前教育的文献,《普洛登报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在英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达到顶峰,也标志着英国学前课程管理的改革划时代的转变。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统一标准”的学前课程

1973年,英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下的英国教育弊病丛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引发了很多人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质疑,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教育大辩论开始了。教育大辩论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课程。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颁发了《教育改革法》(EducationReformAct1988)设立了国家课程(thenationalcurriculum)。国家课程包括三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七门基础课程,历史、地理、工艺学、艺术、音乐、体育以及现代外语(现代外语不属于学前教育的范畴)。对于5岁以下儿童没有实施国家统一的课程,但是出于幼小衔接的考虑,需要参考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4]。2000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教育和就业部”颁发了《基础阶段课程指南》(theFoundationStageCur-riculumGuideline)首次在基础阶段(TheFounda-tionStage)设立了统一的国家课程。统一后的课程强调基础阶段的“六大领域”的课程,第一,学生个体的、社会的、情感能力;第二,交流、语言和读写能力;第三,数学能力;第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第五,身体发展;第六,创造力。实际上,指南提出的六大课程标准是为了支持、促进和发展儿童未来的学习,使儿童获得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幸福,正确的学习态度、坚持认真的品格,社会技能、身体健康、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对世界的理解、创造性的发展。2010年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将“儿童、学校和家庭部”更名为“教育部”,2011年7月,政府着力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心进行改革,将要消减0~5岁早期教育课程,重点关注儿童入学准备和学习能力,将69条具体课程目标减少到17条。为了确保儿童健康快乐的学习,改革将主要关注儿童教育三大核心目的:个人、情感和社会的发展;身体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发展四项重要技能:读写能力、数学能力、表达艺术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构想能力,同时将基础阶段学习与初等教育第一阶段学习内容紧密衔接[6]。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统一的课程标准。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下的课程由于社会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备受抨击,于是,崇尚用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英国人,开始寻求法律的权力来设立全国统一的课程。第二、课程重构传统。20世纪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英国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学生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进步主义教育关注活动课程,70年代以来,随着进步教育弊端的凸显,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崭新的课程,读写算等课程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然而,进步主义仍对英国的学前课程产生影响,于是,英国学前课程在强调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儿童个体潜能的发挥,无疑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却不是直线式的回归,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建构,基于传统却超越传统。第三,课程设计走向自由化。布朗政府上台后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改革,认为削减课程标准可以使教师自由地和幼儿交流,也可以减少对教师进行书面评价的风险,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课程内容,这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相对自由的[7]。

二、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学前课程遵循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现代社会在英国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传统与变革和谐的交织,恰似在同一长河中…当人们自以为是涉足在继承传统的源流中时,变革却如清新之水,已注入传统而融合与其中了”[8]。英国的学前课程也在传统与变革中,实现了渐进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英国是一个重视立法的国家,如19世纪初期,学前教育多半是慈善机构或民间团体兴办,其发展显得分散而缺乏科学的设计。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力图建立公立教育制度。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深入英国幼儿学校后,理念主义的课程模糊了对教育的精确把握。1933年《哈多报告》的出台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将学前课程定位为“活动课程”,使学前课程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方向。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幼儿教育的影响可是说是根深蒂固的,然而,进步主义课程的弊端也很显见,1988年《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将个体潜能的发挥与全面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第二,发展的进程是基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英国是一个典型传统的民族,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教育的工业模式”非常明显,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主张最小政府的信条。浓厚的等级观念和贵族精神造成英国教育中长期存在双轨制度。然而,保守的英国人却没有囿于传统的藩篱,站在传统的基点上重构了传统,例如,自由主义的传统深深影响了英国人,即使在布朗政府出台的课程标准中,自由的理念依然贯穿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削减了课程,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在多样性和灵活性之间,英国学前课程走向了统一国家课程

英国政府不干预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操作自由,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科书等都由校长和教师自行决定。进步主义影响下的学前课程虽然整合了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学前课程凸显了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导致英国学前教育质量一直落后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撒切尔政府上台后,利用1988年《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绘制了以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为框架国家课程蓝图,此举也表明,英国政府摒弃了不干预教育的传统,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学前教育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英国学前课程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历史的逻辑预设是一种基础性的叙事,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们去认知历史时,必须通过对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还原,将诸多的人类行为的特殊样式以抽象的哲学思辨的方式体现出来,才能深刻反映历史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也才能深层次的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9]。历史的每一步推进似乎都在铸造着一个崭新的物态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逻辑将对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彻底的、结构性的颠覆。然而,这种发展逻辑从它的辩证性来看,其辉煌的一面掩盖不了令人忧虑的另一面,资本对人性的侵蚀、财富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平等这一系列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弊端。英国的教育中不平等的双轨制正是这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纵观英国学前教育的每次历史演变,无不与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变与其说是教育本身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

首先,政府干预是学前课程发展的坚实支撑。英国政府一直重视课程立法,各届政府都通过颁发一系列法律来解决学前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对学前教育给予经费支持、引导、规范和管理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学前课程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在我国,幼儿园最为混乱的是课程,教师最不明白的也是课程,课程在准入政策、审核政策等方面管理不到位[10]。因此,亟需完善学前课程立法,进一步促进和保护幼儿受教育权。其次,本土化是学前课程发展的实践诉求。英国的学前课程虽然也受福禄贝尔、进步主义的影响,但始终没有摒弃英国的传统,课程的发展总在回归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进步。但是从国外移植来的课程,终究是一种异质的课程,在中国的实践中必须要进行修正和转换,目前我国的学前课程理论体系也已基本形成;不仅有国家课程还出现了园本课程,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对国外先进的学前课程理念进行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中国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根植在中国的土壤中。最后,与时俱进是学前课程发展的时代使命。与时俱进强调了课程发展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学前课程的发展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每一次都是适时的和必须的。第二是学前课程的发展要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因此,学前课程不是固化的,其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才能实现学前课程服务国家社会的目的。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