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开通了地铁,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选择地铁,地铁作为一个人们日常经过的地方,应承担一部分文化教化的责任。普遍来说,很多会选择以的形式来装饰,来传播文化、信念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时代风气,使其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交通工具,使其成为一个人们接受教化,交流情感,感受到归属感的一个地方。
关键词:地铁站;壁画;文化
南京是我国第五个设置装备摆设地铁的城市,南京在计划进程中设计者就把壁画等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在地铁站内壁画以不同方式来突出表现城市文化和地方区域标志。现在,南京地铁有了这些极具都市特性的壁画,提高了整体城市的文化品位,每一个地铁站的壁画都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选择贴切的选题。
一、展示南京古城历史文化积淀的一号线
地铁站一号线的壁画包括中华门站:名城古韵;三山街站:彩灯秦淮;珠江路站:民国叙事;鼓楼站:六朝古都;玄武门站:水月玄武;南京站:金陵揽胜等等。这十个地铁站一共十幅壁画彰显了古都南京极其厚重的历史文脉、六朝烟火、南唐金粉、晚明遗风。此中,鼓楼站《六朝古都》,通过六枚铸铜朱红金印镶嵌在石墙中,显露了南京作为古都的特点。南京站的《金陵揽胜》的壁画将古都南京的天然景致和名胜古迹:夫子庙、雨花台、电视塔、渡江纪念碑、长江大桥等南京的十三处景致通通都纳入了卷画幅之中,造型简单、色调明快,充分展现了古城南京的山河景致与人文内在。这些富有本地特色的地铁壁画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传布都会气质、表现城市文明,提高城市形象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二、表现传统节日热闹场景的二号线
南京地铁二号线有十一幅壁画,都以各种重大节日为主题墙的地铁站:明故宫站:重阳节;兴隆大街站:国庆节;大行宫站:春节;集庆门站:中秋节;马群站:元旦;钟灵街站:冬至;莫愁湖站:端午节;云锦站:清明节;元通站:元宵节等等。显露了中国传统节日热烈欢快的场景,整条地铁路线的壁画汇成了一条靓丽的节庆画卷。以二号线的苜蓿园站为例,以中国传统佳节“七夕节”来体现主题。天花顶上所描画的中国式的爱情故事,经由过程冷色过渡为暖色的渐变技法,暗中表示牛郎与织女之间的跨越禁锢爱情故事。另外,苜蓿园站有许多根立柱,每一根立柱上都画有中外爱情故事,比方西厢记、红楼梦等爱情故事,再如大行宫站的“春节”,经由过程将民间有关春节的神明和老百姓庆贺的活动两者相结合。生动地显示了春节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活动:贴对联、放爆竹、挂灯笼等等,是节日生活的一个极佳的缩影。
三、贯通金陵文脉,重现红楼一梦的三号线
三号线贯穿南北,将幕府山、玄武湖、鸡鸣寺、大行宫、总统府、夫子庙、白鹭洲、秦淮河等一系列旅游胜地,旁侧人文荟萃,可谓贯通金陵文脉。南京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故乡,三号线车站壁画甄选了《红楼梦》中的部分场景。壁画重现的虽然均为《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但风格十分多变,有些甚至打破了人们心中对经典的一贯印象。这些主题壁画,不求详尽表达故事情节,旨在突出欢快祥和的气氛,尽量规避、淡化了原著的悲剧色彩。例如雨花门站的“黛玉葬花”,画风唯美,不见“独倚花锄泪暗洒”的场景描绘,或是“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谶语表达。在站点和壁画主题的匹配及选择上,建设计划方也是费尽心血。从最北端到最南端,壁画顺序基本吻合小说情节的顺序发展。站点特点也与壁画的主题符合,像南京站的“元春省亲”壁画,符合着“回家”主题;夫子庙的“红楼夜宴”壁画,饮食、灯会等元素交融其中,与夫子庙的人文地位相得益彰;以“桃花社”为主题壁画的九龙湖站,身处郊野,比邻高等学府,用诗社来显现儒雅斯文。地铁线路各个站的壁画的建造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五塘广场站的“太虚幻境”壁画,采取彩雕艺术玻璃建造方法;夫子庙站的“红楼夜宴”,将镶嵌玻璃工艺与中国绘画结合;九龙湖站的“桃花社”,采用刺绣、彩雕艺术玻璃制作;其余一些站点,如大行宫站的“金陵十二钗”、常府街站的“品茗”等等,采用了天然马赛克、浮雕等手法表现。南京的地铁壁画不能不说是一个将交通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成功的例子。人们对于地铁交通工具的选择正是由于因其快捷、准时的特点,但是,快速移动对乘客的主要影响之一便是对周边的信息感知能力呈下降趋势,所以人们在快节奏的地铁空间里就不太注意艺术的存在的意义,也无法辨识和观赏艺术作品。艺术家在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积极作用,帮助人们缓解这种消极心理。另外,人们在快速运动状态下只能感知相对粗略的视觉形象信息,选用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材质和色彩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在瞬间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麻木的乘客能够最大化地捕捉到清晰的信息,或者通过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某种愉悦的感官刺激。南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地铁文化,并通过此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南京古都。
参考文献:
[1]缪琳,屈健.中国地铁站装饰壁画[J].2014.[2]南京地铁壁画.百度文库.聚考拉.2018年9月25日
[3]人民网.人民江苏视窗.民生.南京地铁三号线主题文化墙串起金陵文脉,2015年4月2日.
[4]马媛,蒋晖.基于苏州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明清犀角雕研究[J].大众文艺,2018,(22):69-70.
[5]李娜,张乘风.中国传统席居制的消亡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8,(24):40-41.
[6]张俊谈,熊瑶.浅谈澄泥石刻艺术的发展之路[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上):15-17.
[7]尹晓惠,郁舒兰.从形态语义学分析南京云锦图案[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上):20-22.
[8]王晔,孙琦.基于纸张技术探索的绘画艺术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上):40-41.
作者:季优铭 朱宇婷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