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写作的作者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几天的构思、搜集素材,苦费一番心思完成了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文章,踌躇满志地给各大专题投稿,期待得到各位编辑的赏识,投稿之后,时不时打开简书页面一遍遍地刷,满心激动地期待通过投稿的提醒出现在通知栏里,可是等来的却是哭脸后面千篇一律的一句话:“你的文章XXX未能入选专题XXX,继续加油!”
这句话我昨天接连收到了五次,没错,一篇文章的五次专题投稿全部被拒。
上简书首页应该是大多写作者想要实现的一个“小目标”,上了首页,自己苦心雕琢的文字就能被更多人看到,得到读者的认可,顺便也给自己涨涨粉,那点小小的虚荣心也能被满足,更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所有写作者的一种肯定,让作者更加有动力地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
我也是这么想的。
我在简书写的第二篇文章就被推荐至首页,获得了近2000的阅读数和50多个喜欢,文章的立意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跟那些大牛比起来,这点成绩太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重拾文字的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我满心以为自己在写作上是可以得心应手的,可是这次的投稿却全军覆没,玻璃心的我就这样被打击了。
受打击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思考:
写作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投稿被拒之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灰心,沮丧,开始自我否定,不想再写作了。
如果只是因为几次拒稿就渐渐放弃写作,那你真的就亏大了。
我们可以尝试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自己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上首页吗?那么然后呢?
文章登上首页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对我们写作能力的一种肯定,但是却不能被狭隘地认定为唯一方式。尽管我的文章没有被任何专题收录,但是却很意外地被朋友自发地转到朋友圈,由于我用的笔名,我想他并不知道文章的作者就是我,他转发文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我突然欣慰地发觉自己这篇被编辑拒绝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每个平台都有它的定位和风格,你写的东西被拒可能是不适合但并不代表不好。
叶武滨老师说: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我写作,就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书写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并促进自身的成长。
写作给了我们大好良机,让我们得以拾起内心所感受到的情感,然后赋予它们光芒、色彩和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愤怒转化为冒着热气的鲜活郁金香,将悲伤化为十一月阴暗的天光下,松鼠四窜的一条老旧巷弄。 ——纳塔莉
我想通过写作记录春花的烂漫,秋叶的凄零,感受一草一木的温度,体会一蔬一饭的幸福;记录那些或光辉或暗淡的曾经,憧憬一个或迷惘或笃定的未来。
如果你总将注意力放在阅读量和点赞数上,浮躁的心境会让你在追求这些数据的途中迷失自己。所以我告诉自己那些表面的浮华并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写作就是让文字直达你的内心,从而发现一个更通透的自己。
一趟没有地图的旅程
由于前期写的文章很容易的通过了首页投稿,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后面写的文章都会轻易通过。后来才顿悟这种想法真是太自大了,自己写的字数连一万都不到,凭什么幻想能屡屡写出爆文,看看那些小有所成的简书作者,哪个不是至少累计输出了10万字以上的。
写作没你想的那么难,但也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纳塔莉在《再活一次,写作可以调心》中写道:
两个月前我们写了篇好文章,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能再一次写出佳作,这事可是说不准的。每一回动笔时,我们都在纳闷自己以前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每一回都是一趟新的旅程,而且没有地图。
在写作上获得一些认可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可是急功近利的念头要不得的,就像纳塔莉说的,写作是一趟没有地图的旅程,没有按部就班的模式,没有成功的样板,唯一百试不爽的秘诀唯有:坚持。
“我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
这是作家林清玄的故事,知道了这些你就明白为什么是他可以写出170多本书了。
说实在的,坚持写作确实是一件孤独的事,一个人的房间,端坐、敲键,没有伙伴,没有交谈,写作时我们只能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有时写到哭,有时写到躁,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管写作能不能带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写作本身已经是一种获得,因为它赠予了我们一个全然不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