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典型游记:太原·郑州·沈阳

2024-12-06 来源:伴沃教育

1、2018年3月30日下午5点多,我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登上了驶往长白山的飞机,接老婆孩子回家。这是一段短暂旅程的开始,也是一段更深意义上的旅程的结束。在过去两周的时间里,我分别在太原、郑州、沈阳逗留了很短一段时间,除了郑州以外,其他两座城市连24个小时都不到。按理说这样的游览时长根本没有办法生产出一篇游记,拼贴的也不行,更何况这其中大多数时间我都泡在当地某个物美价廉的酒店大厅里,和分校同事过会议流程,以及亲自上台一遍又一遍地把也许意味着某种未来的产品介绍给家长和学生听。但我还是开头了;因为最开始写这种非典型游记的初衷,就是赶紧记一笔,不然就忘了。我感觉现在就快忘了。

2、北京西开往太原的火车时长3个多小时,出站后按照明确的标识一直走,会来到由栏杆架出来的左右两片U型回栏,中间是两列出租车道,等候出租的队伍鱼贯而入,徐徐而行,总体秩序有条不紊。太原的出租车仿佛是一种独有的车型,底盘不低,后备箱不像一般轿车那样突出,收进去跟车屁股融为一体,车体处车窗下涂有或蓝或紫的颜色,可以视为一种身份标识。阴错阳差间,我上了一辆有生以来乘坐感受最为放松舒适的车,司机文质彬彬,眼镜也利落精巧,感觉像是高级白领来体验生活的。20分钟左右的车程,一共花费11块4,司机一边停车一边体贴地告诉我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头走一点可以到达目的地,我问有没有燃油附加费,司机腼腆地摇了摇头:我们这儿没那个。是非常清楚的普通话。

3、全国城市我走得不多,机动车礼让行人的就更少,厦门的公交车气定神闲地刹车等候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极大地改观了我对这座海滨城市的印象,没想到太原也能做到这样。我在太原极为有限的步行区域,基本上都在跟主干道打交道,一路上没见到太多红绿灯,但每隔一段一定会出现一截斑马线;同样的情况在北京,斑马线处不设红绿灯,行人就是等到地老天荒也不见得能盼来司机刹车的那一刻,但在太原,我第一次过这样的斑马线,本想发挥在北京(还有神奇的大连)练就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穿梭工夫,没想到两边的汽车居然真的都停下来了,而且不是急刹,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本身,已经被纳入到了太原司机的驾驶节奏里。这种出乎意料的文明体验,让我马上对太原这座城市好感倍增——来太原以前,我对于山西的印象,还仅只停留在醋、煤,以及糟糕的天气上。现在天气虽然还是不怎么样,但心情明朗了许多。后来跟同事聊,才知道之前太原参评全国文明城市落选,市政府又下了大力气整顿,这种从哪儿跌倒就使劲收拾哪儿的做派,让我联想起了小学临近毕业时一次特别不愉快的经历;但正如同那次经历催生了我第一篇还算像样的小说,太原现在的成绩,也不能因为其初心就一概抹杀:到底做了件好事,就行。

4、太航大酒店的招牌并不叫这个,房间宽大敞亮,淋浴间难能地配了双塑料拖鞋,郑州的皇冠假日都没有这个服务,遗憾的是电视极小,TCL的,我都不知道这个厂子现在还在不在。遥控器翻来覆去鼓捣很久,我也没把电视给鼓捣开,还特意上网搜了搜TCL如何开机,没想到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估计都是外出入住的人问的——正常自己家里的话,起码能配本说明书吧。我倚靠在2米多的大床上,隔着好几米盯着那个小屏幕看太原地方新闻,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深宫大院的孤独。新闻放的是当地某小破培训机构教学效果差,孩子成绩不升反降,退费难,三不管,工薪家长遭遇了皮球一样的待遇……怎么说呢,治得好。早就该治了。

5、可能所有这种大型活动的场地都这样吧:外边一圈X展架,墙壁上张贴着若干海报,前面两三排桌子,有墨绿色的绒布盖着,上面摆着若干名牌,后面全是高背大椅,罩着白椅套——这种场景布局,适合一切拿自己当回事的公司企业自娱自乐。或者干脆就是所有自娱自乐的活动都需要这么一个调性匹配的场景,你看,把长桌撤掉换成圆桌,高背大椅团团围好,门口同样有签到迎宾的地方,这不就是妥妥的婚庆现场吗?尤其是酒店员工拿出来高背大椅的装饰物——一条条粉色薄纱蝴蝶结带子的时候,我感觉现场的氛围实在是太暧昧了,即便透过窗户往外看去,楼房街面都是破破烂烂的,也难以把这个感觉中和回来。所幸最后这些装饰物不够,差两三排椅子没有,酒店员工又一条条地把这装饰物从椅子上撤回来。

6、当地校长是我的老领导,有他做东,午餐晚餐都异常丰盛,晚餐的烤串啤酒就不提了,午餐还是着实点了一些当地的特产,不过时间实在太久远了,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唯一记得的一道菜就豆制品凝固后上面洒酱末调味(这说的是什么呀),我过去对这种豆腐混搭一向敬而远之,没想到这回居然真吃下去了几大勺。据说午餐的这个地方算是个地标,服务员也是一副见过世面的样子,言谈话语间不落下风。估计也是让人调戏惯了。在太原没喝到当地特产的啤酒;事实上,出去这一圈,除了在郑州机缘巧合买到了两瓶俄国货,其他大多数时间,还是青岛,雪花,以及一起哈啤。

7、第二天早晨出门,沿着主干道往火车站的方向走,一路上硬是没有碰见一家面馆,一度令我怀疑到底这是不是太原。某家高档烤鱼店外,排风机呼呼作响,旁边一位服务员贴在墙面上,双臂平举,肢体轻盈,脸朝右侧,表情惊惶颓丧凝固到一起,仿佛街头艺人行为艺术。走了两三站公交我才打到一辆车,上了立交桥没多久就到了地方。太原火车站里买了碗面,价格跟北京家常菜馆子比也差不太多。抛开一切跟事业有关的地方因素不谈,单论生活,中国适合生活的地方其实很多。老领导跟我抱怨太原当地同事缺乏拼劲儿,主要赖这个地方房价太便宜:最好的学区房,不过区区一万五一平。当然了,太原没什么好大学,教育部真要让国家每个省市都建成那么一所双一流,目前愈演愈烈的教育资源不公和升学应试跃进,备不住还能悬崖勒马,不至堕到日韩一般的深渊。

8、郑州东站一出站,我就感受到了来自于大河南的满满恶意。沿着站内的标识牌,你可以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跟着箭头走过去,一不小心箭头就调转了一个方向,然后你再跟着走回来,像个弹球一样在某段火车站内来回折返,就是找不到出租车载客区在哪儿。由于要赶晚上活动的时间,我又是个特别在意时间的人,修炼了好几年心平气和,这回算是感受到了火上浇油的炙烤。有几处地方感觉能真正出站,但分明就让政务大院门口那种电子栏杆把得死死的,钻都钻不过去。到最后我也不记得是怎么阴差阳错出去的,就当是我闻着出租车的味儿了吧。

9、可能是心底对河南的忌惮和不信任,或者是打心眼里佩服刘震云为代表的河南人的机警和聪明,总之,打上了出租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被坑了:司机的每一次转向,我都感觉是在绕路;道路上的每一次拥堵,我都感觉司机是蓄谋已久。我感觉火车站到入住的酒店之间距离并不遥远,至少跟太原那条线路差不多,但结果就是这一趟的车费比太原两回加起来还要多。这么看来,挑出租车时成心挑了味面相朴实的大姐,好像也没起了多大作用。倒是路过某处后面还会写到的公园时,听到不绝于耳的类似于甩鞭子的啪啪声,大姐抱怨了几句——这可能是选大哥和选大姐,最大的区别了。也赖我自己懒,连郑州有地铁都不知道,皇冠假日只是因为恰巧处在两站地铁的中间,郑州当地的接待人员就默认剔除掉了地铁这个选项。半站地铁的路程又算什么呢!她是真不了解我。或者,总部的大佬们一贯就是这么一副养尊处优、牛气哄哄的气派,也未可知。

10、郑州皇冠假日的格局,我不知道是不是跟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同的,但一定是非常奇葩的:住宿区在一侧,活动区在另一侧,中间隔着一个大喷泉,以及一大片……停车场。场地比太原的更大一些,区别在于高背大椅的椅套是黄的。一群用来配合表演的熊孩子们在讲台前后活跃地跳来跳去,尤其是跳上去的时候,砸得台子咚咚响,感觉马上就要砸漏了。以及,我在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场地,头一次知道提词器跟LED的播放是不同步的,需要两个人操作,而两个人的操作并不同步,以致于我右眼看着超前的提词器,左眼瞟着滞后的LED,话前话后加了不少过渡的作料,整个人都要精神分裂。夜宵之后我按捺不住,经过了一个地下通道去对面的烟酒店,晚上不到十点,郑州的地下通道煞是空旷,每一个好像都能跳出劫匪的拐点处,都体贴地贴着个标识:此处已被纳入监控区域。就在这种既揪心又暖心的忐忑中,我买了半打青岛啤酒,从价格上看,不出所料地,我又让河南人给坑了一把。

11、由于应了转天晚上的一个讲座,我能够侥幸在郑州多待一天。第二天十点左右,我从住所出发,步行到紫荆山公园,这个公园怎么说呢,看着挺大的,可还真就是个公园。我从中间穿过去,又沿着四条边走了一圈,实在看不到什么值得写上一笔的东西。公园中间让一条小街切成两半,我在街中的一家小店吃了个当地特色小吃,名字绞尽脑汁也记不住——我这一趟出去,就吃的这方面来说,记性真是差得可以——还是查聊天记录才知道,这东西叫粉浆面条。过了那条小街,紫荆山公园的另一半还真有座紫荆山,爬上这座小土包,大概需要花3分钟左右的时间。登上以后,除了底下健身和带娃的大爷大妈——这也是为啥我说紫荆山公园还真就是个公园,放眼一看,全是出来遛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远处的风景也看不见啥。山上有个牌子,说这个地方跟子产有关,我才猛然想起来,郑州实在是不缺历史名人和文化古迹的。可就被活生生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2、从紫荆山公园出来朝南走,过几个街口朝里拐,有座城隍庙。我在庙门口寻了半天,没看见卖票的人,也没看见免费无票的告示,加上自己对这兴趣不大,迈过门槛就又撤回来了。再顺着一条小巷往深里走,拐出来就文庙,小巷里头贴着大幅海报,红底黄字,一个高考机构,第一句话就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们专注于研究高考云云,这种定位和宣传的同义反复,让人分不清楚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智商出了问题,还是这个地方的受众群体智商出了问题,总感觉河南这么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不太应该是后者。文庙也是晚近才修的,至今不过十几年的历史,里头有块记录建庙缘起的碑石,上面的文字,大致代表了当代文言文写作的底线。

13、再往南走,就是商代遗址公园,我满心以为里头能够多少体现出一点郑国都城、韩国都城的文化面貌,结果就是一片荒芜得远逊于奥体公园的大草场。一进门首先呈现的,就是12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往里走,考古学家的雕像和革命先烈的雕像此起彼伏,反正就是跟郑庄公子产韩非这批人没什么关系。也不是没有景点:这边一个亭子有四个角,叫四角亭;那边一个亭子有六个角,叫六角亭。大致如此。公园的最南边,沿着木质楼梯上去,有一条高台,可做健步用,这条高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去无回:当你沿着这条木板路一直走到西南角的头时,会难以置信地发现,这里并没有一条下去的通路。如果你不想沿着草坡体验一把邓艾偷渡阴平的感觉,那么不好意思,请你就再走回去。顺便说一句,这就是我昨天听见司机大姐抱怨啪啪鞭子声的那个地方;而我到了这时候也才明白,这并不像天津小区的中年油腻男子一样是散德行,人家只是在抽陀螺。

14、走回酒店的路途颇为无聊,我开了辆小黄,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车流中。总体来看,郑州的交通还算规矩,远没有北京的道路疯狂而富有野性,非机动车道相对而言也算名副其实,距离成为默认的停车场似乎还有一点有待发展的距离。晚上讲座正式开始前我在那座大厦周边转了转,饭馆药店成人保健用品一应俱全,我点了一份河南烩面,感觉并不比天津诚基大厦背后那家馆子正宗。唯一对我有点儿吸引力的是家俄国货专卖店,我挑了两个啤酒,老板一边喝着这个酒吃着面就着蒜看着电视,一边在结账的同时特意提醒我说:这酒可烈,少买——就因为这句朴素的叮嘱,我这两瓶俄国啤酒喝得格外小心;同时,托这两瓶真实酒精度不过10度多一点的啤酒的福,那天晚上我看《歌手》,对于里面的表演记得也格外清楚。其他时候一边喝酒一边看的节目电影,转天醒来,脑海里顶多剩个朦胧的轮廓。

15、离开郑州去火车站的路上我果断放弃打车,原打算走半站路上地铁,没想到途径一个公交站,到站的公交车凑巧终点站就是郑州东站,我喜出望外地连跑带颠,票价一元,一大堆空座。我沿着公交车的指引慢慢地回顾这座此行逗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除去一两家看着像书店一样的地方外,我没看到任何值得留连的地方,印象里依然是灰蒙蒙的一片。公交车上的乘客,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带着编织袋子或是简单轻便的帆布包,表情都平静地麻木着。我们就在这辆公交车舒缓的摇荡中抵达目的地,有序下车,然后各奔前程。

16、沈阳对我而言最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火车出站口的忙乱和无序。好像工作人员都是第一天上班,从来没有见识过汹涌的人流似的,就算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先是坚持不放闸口不让人出站,出站口簇挤成灾,处处都是不安分的精光,眼瞅着就要出踩踏事故;随即又是骤然开闸,想当然地伸手检票而不得,飞湍瀑流争喧豗呢,没空搭理他们,最后检票验票就成了假装有序的形式主义。因为这次出站的经历,转天进站的时候,我还对工作人员的业余感到心有余悸。我拿这个火车站当做头脑实验的试点,设想了一百种带着儿子来这儿应该如何周旋应对的方案,觉得再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估计也不过如此了。

17、经过一条地下通道,就能抵达同事嘴里沈阳唯二的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我入住的维尔纳酒店,距离火车站只需要经过一个小街区。由于当天晚上被这名热情洋溢的同事在海底捞挽留喝得太晚,出了海底捞就回酒店了,所以没能感受到夜市是否如大连那样热闹有锅气,连烤大排羊肉串的都没见到。单就白天看到了景象而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上世纪90年代天津城市的风貌样态,隐约地还能感觉到一点儿当年东三省沦陷时黑云压城的气氛,可能是那天天儿不好吧。所以有些时候,真是不比不知道,去了趟杭州,去了趟沈阳,我的城市自豪感反而愈发强烈,真是没处说理。维尔纳酒店前厅不大,酒店里随处可见维尔纳风格的雕塑和壁画,乐意审美的审不出什么大东西,不乐意审美的,也能自取所需。

18、同样地,论现代化的程度,这条挥散着土腥味儿的太原街,跟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远没法比,就是天津的南京路,也差不多能胜过一筹。在主干道支出去的小马路上,想找到一家本土特色浓郁的苍蝇馆子挺不容易,反倒是李师傅美国加州牛肉面看着到处都是,其他地方的连锁馆子也能瞅见不少,想吃点儿地方劲儿的食物而不得,不由让人怒其不争。恐怕唯一能跟沈阳本地发生点儿关系的,就是当地服务员的薪资水平了——在反复称赞沈阳海底捞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意识后,我忍不住问了那东北大哥一嘴:你这么尽心尽力地服务,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东北大哥愣了一下,这一刹那的反应让我认识到,这恐怕是一个介于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问题,对于这位东北大哥来说,兴许过去刁钻的。不过,到最后东北大哥还是遵从了更能让企业做起来的企业文化,他告诉我一个月也就三千多,然后掉头默默地给我们挤虾滑去了。夜里躺在酒店大床上,看到了我曾经的学生和曾经的朋友,都出现在了那个名叫《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里,如果不看题目答案解析而去分析每张面孔后面的欲望和动机,这个节目会更加精彩。这一天,3月28日。

19、我必须要说的是,这篇文章能够终于完成,俨然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从我4月份动笔完成前三个段落到今天完成剩下的16个,中间隔了超过3个月的时间,我在4月开头的时候就说自己已经快忘了,在我今天涉及到某些细节想调出照片确认一下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照片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我转移到电脑里,或者干脆就删掉了。我几乎榨干了记忆的每一个角度,才将这原本就不丰腴的内容用支离残破的碎片勉强拼凑成形;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很多次我都想干脆把这个开头删掉、一了百了算了。能够支撑我最后把这篇文字完成的,除了一点善始善终的文字道德,恐怕还有一点现如今面对人生的敬畏态度:当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遗忘的可怖时,既然还有这点儿写字的手艺,哪怕是日后看起来基本没什么信息量的东西,能够让它们留下一点点痕迹,也是自己认真生活过的,一点微不足道、然而价值连城的证明。

2018.7.11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