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2年第14期【半月评论】:以改革促进民间投资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同时谈到了“稳增长”与“新36条”这两个热门话题,富有深意。
温家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相关实施细则已全部出台,要抓好落实,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今年年初,中央审时度势定下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时,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今年稳增长的压力会是如此之大。欧债危机仍在蔓延,美国经济不见好转,日本也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问题,全球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需求不振,中国出口滑坡是必然的。消费提升在短期内难有“灵丹妙药”,剩下来的就只有投资了。
时下促进投资增长的动力应向何处寻找?民间资本。我国现在的银行资产超过110万亿,银行存款80万亿,其中民间积蓄有多少?根据央行报表,到2012年5月底,不算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单位存款,我国光个人存款就有38万亿元。温州有一项统计显示,沉淀在民间的资本为4500亿元到6000亿元,如果按温州民间资本占浙江1/4到1/3来估算,浙江省的民间资本规模应有2万亿元左右。
由于民间偏好等因素,我国储蓄率长期畸高是事实,但是我国民间资本由于出路不畅而呈现诸多“投资乱象”也是事实。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去年7月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认为,活跃在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量达1100亿元。还有就是炒房。在股市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楼市成为有投资意向的民间资本的主要去处,如果这类购房“刚需”得不到消解的话,楼市价格非理性上涨的压力将难以消除。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2010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为破解社会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确保“新36奈”得到落实,国务院各部委赶在2012年7月份之前发布了“新36务”实施细则。
其实就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来说,“非公36条”的内容已经涵盖了。所以“新36条”也好,“新36条”实施细则也好,起到的更多是细化、深化的作用。相关精神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路径,搭建有效的平台。
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有些领域民企是无法与国企竞争的,即便有竞争也是在不公平条件下进行的。全国工商联曾对民间投资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专门调研,归纳出了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四方面问题,一是行业准入存在不少障碍,二是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民间投资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四是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需要不断改进,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仔细分析民间资本进入某些垄断领域的障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政企不分形成了相关垄断行业的天然“保护伞”;其次,一些央企的规模优势与经营历史使其形成垄断,民资很难有对等的话语权;第三,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对民间投资经营能力的不放心,不敢放手让民资发展。
温家宝总理说,稳增长还要与改革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这些话说到了促进投资合理增长的点子上。当前要想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稳增长中来,光靠政府发文件表态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快改革,用改革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
这些改革措施应包括,坚决推进机构改革,改变一些部门政企不分的现状;清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某些领域对民资进入设置的种种障碍,保障民企与央企竞争、合作中的平等权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创新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形式,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实施债券融资等资金筹集方式改革,为方便民资进入搭建有效平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