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申论热点时评:守护高考公平

2024-08-17 来源:伴沃教育

 

  67日,1000多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禁鸣汽车喇叭、开辟绿色通道、医疗应急保障,甚至连考场边的公鸡也被转移……生活的钟摆一如既往地为高考而临时调整。高考,无疑还是这个社会一年中关注最广泛的日程之一。

 

  而在所有这些关注中,最牵动人心的仍然是那个热议多年的话题:高考公平。

 

  不管“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多么受人诟病,也不管日益多元的社会怎样为成才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高考恢复30多年之后,它仍然是当今人才层级变迁最主流的通道,体现着一个社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承诺,寄托着无数青年的理想和无数家庭的希望。也正因如此,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着对高考制度神圣而庄严的理解和期待,容不下一丝亵渎的灰尘。

 

  高考恢复以来的30年,也是高考制度不断变革的30年。回首高考改革的道路,任何理性的人都不会否认每一项改革举措良好的初衷,不会否认它更加透明、公平、公正的追求,不会否认它更加科学、合理、多元的走向。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高考仍是现有条件下最为公平合理的考试选拔制度。但是,为什么对高考公平的关注一直居高不下,对高考不公的担心和忧虑甚至不降反升?

 

  30多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预示着整个中国社会开始回归秩序,回归发展。摒弃“政治挂帅”和“唯成分论”,高考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崭新标准,树立起机会公平、起点公平的神圣标杆。30多年过去,高考努力承载着这一光荣而沉重的责任,却也在一些方面力不从心——

 

  高校扩招给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就业资源短缺的现实。自主招生、面试招生、3+X、分省命题,诸多改革抱着美好的愿望,却不见得全部实现了公平选拔创新人才的初衷。往前看,应试的压力从高中下移到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择校风”日渐显现出恶性竞争之势;往后看,用人标准的“唯学历论”和就业过程中的关系后门,衍生出不少新的不公。与此同时,社会生活中的腐败违法行为不可能在高考的大门前主动退避三舍,不时会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

 

  从令人生疑的高考加分政策到冒名顶替的罗彩霞案,从高考录取标准的地域差异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从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脱节到学费与教育质量不成比例,社会公众对高考制度公平合理性的拷问,从录取环节一直延伸到整个教育制度的宏观层面。一方面,人们希望在高考改革的进程中,继续维护程序公平,决不容许任何人撼动“录取公平”这一高考公平最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公众迫切期盼高考制度的设计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更多地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人们关注高考公平,捍卫高考公平,不只是对一项考试制度的监督和审视,更代表着一个走向进步的社会对公平和谐的不断期待。

 


更多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