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专项指导之绕过陷阱高效解答成语题
2024-08-17
来源:伴沃教育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其中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也有古代文人的作品,还有来自民间的习用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近几年的中,成语在中的选词部分占的比重很大,并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考查的形式看,此题型多是趋向于综合考查,既成语+实词的混合型考法。要想提高解题速度,就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下面就为考生介绍如何运用陷阱识别法解答成语题。
(一)注意区分形近、音近、义近类成语
在遇到形近、音近、义近类的成语时,要注意从相近成语的相异语素去辨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别。
1、形近、音近类成语
有些成语由于形体相似、读音相同或相似,在使用时特别容易混淆。如“不孚众望”意为不能使人信服,而“不负众望”却表示还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可以看出,一字之差,意思却大为不同。
2、义近
有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它们在用法上却存在不同。如“目不暇接”与“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二者虽然意义相近,但是侧重点却不同,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
(二)望文生义
成语的内涵大多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有特定的出处,或出于古代诗文,或处于寓言故事,再加上某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如果不能理解成语的正确意义,就会很直觉地从表面字义去解释成语,容易导致“望文生义”。
(三)语义重复
成语本身含有特定的含义,应该把成语放到句子里去,注意观察会不会造成成语含义与句子含义之间发生冲突。把握语义重复应该注意:是否重复出现了重复且不必要的修辞手法;句子本身含有的“令人……”、“让人……”词语是否与成语中的使动意义相冲突;语素意义是否重复。
(四)逻辑脱节
所选用的成语应该与句子的中心主题相符合,不能在使用时背离了论述话题,或者改变句子原本的论述话题。
(五)轻重失衡
不同成语的语义轻重不同,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选择语义轻重适当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信口雌黄”与“信口开河”,前者语义重,指妄加评论、污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义轻,指说话不假思索,随口胡说。等等,在使用这类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语义的对称性。
(六)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适用于个体,有的适用于群体;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有的适用于书面语,有的适用于;也有的适用的语体不同等等。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适用范围或对象不了解,就特别容易产生误用的现象。
(七)感情色彩颠倒
成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成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很多成语都有褒贬之分,用在句子中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与褒贬相对的则是中性词。在解题过程中,如果句子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那么可以根据句子的感情色彩与成语的感情色彩来迅速排除干扰项,从而选出匹配项。
(八)断词取义
成语的意义特性之一是具有整体性,因此在成语使用时,应该考虑到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主观断取其中的某个语素,这样会造成成语意义与句意不符。
例题1:
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____________,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仆后继
B.勇往直前
C.前赴后继
D.发奋图强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前仆后继”,干扰项是“前赴后继”。他们是形近成语,相异的语素是“仆”与“赴”。“仆”是倒下、牺牲的意思,“前仆后继”指前面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赴”是奔赴、上去的意思,“前赴后继”是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根据“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横线处应填“前仆后继”。答案为A。
例题2:
华北解放军南下的主力,就像冲决堤坝的洪峰,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势不可当
B.势如破竹
C.英姿飒爽
D.长驱直入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迷惑项为“势如破竹”。这两个成语都表示来势凶猛,不能抵挡,但题干中已有比喻词“像”,故不能选“势如破竹”这个带有比喻性的成语,而“势不可当”入句后可以跟比喻性成分搭配,恰合句意。
例题3:
自张爱玲在彼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____________告别人世至今,张爱玲研究已经____________,海峡两岸三地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张爱玲研究专著和张爱玲评论汇编接连不断。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悄然 蔚为大观
B.悄悄 汗牛充栋
C.悄然 汗牛充栋
D.悄悄 蔚为大观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累的要出汗;用屋子放书,要堆到屋顶。它形容藏书非常多,不能用来形容“张爱玲研究”。
更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