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务员考试网: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的几种解题技巧
2024-08-17
来源:伴沃教育
所考察的五个部分中,大家最常忽略的就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部分。这是因为许多考生对言语这部分的题目认识上有误区。一方面认为言语凭借语感复习即可,另一方面认为言语没有方法和技巧,投入复习反而浪费时间。在此福建公务员考试网()专家指出,公务员考试是对于素质能力的考察并且已经是标准化的考试,像是数量关系、逻辑判断都有许多的方法和技巧,其实言语理解与表达也有其解题技巧。根据统计言语理解与表达在省考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如果仅凭语感去做题,是没办法保证做题正确率的稳定性的。所以,言语的复习同样是方法技巧势在必行。下面专家就结合中的类型题为大家介绍几种实用的言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以供大家参考。
一、两大核心解题方法
两大核心解题方法:逻辑填空——对应分析法,片段阅读——关键信息识别法。
1.对应分析法
对应分析法包括正对应分析法和逆对应分析法。
正对应:包括概括关系、解释关系、顺承关系三种表现形式;
逆对应:包括反义关系和背离关系两种表现形式。
【例】知识,不是静止的,知识人总是与他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看似 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使任何“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成为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淡 空谈 B.普通 泡影
C.雷同 徒劳 D.相同 可能
【解析】本题答案选C。分析句意可知,第一空与“一言以蔽之”是正对应关系。“一言以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与“丰富”相反,强调了相同和一致性,故排除A、B。既然“丰富”,就不可能“一言以蔽之”,故第二空排除“可能”,答案为C。
2.关键信息识别法
“关键”信息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暗示信息。
关键词:包括高频词(用来确定文段论述主题、重点)、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用来确定文段落脚点)、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用来指示重点、区分层次)。
关键句:包括首句(总分结构)、尾句(分总结构)、承启句。
关键暗示信息: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标点符号(引号、冒号、问号、破折号)和数字信息等。
【例】(湖南行测真题)对一项科学工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数字的大小,任何数字都不能取代同行评议及对该工作科学意义的具体分析和历史检验。然而,不好的评价指标有可能误导评审人员,导致错误的结果;而好的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使相应的评审更加客观和公正。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对科学工作的评价。
A.应该是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统一
B.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C.不应以数字结论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D.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实现公正
【解析】本题答案选B。文段首先指出对科学工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数字的大小,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二、规避复习误区
除了要掌握解题技巧,在复习时还要注意规避一些容易让人产生错误判断的类型题。因为出题人在出题时都会为考生设置一些迷惑的选项,如果考生在平时复习时没注意,就很容易中招,在此结合例题为考生明确几个注意点。考生平时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这类问题,在做2013年福建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中的习题时,除了对照答案给自己做测试,还应该在做完题后好好总结解题方法,错在哪儿了,为什么会错I,怎样才能避免,争取每做完一道题就能让自己的知识宝库更充实一点,长此以往,肯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在美国,学术界、工商界 、主管部门和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认为用豆浆代替牛奶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不过,绝大多数西方人很不喜欢豆味,所以美国的豆浆有进一步去除或掩盖豆味的操作,而中国人就会觉得这样一点儿豆浆味也没有。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是豆浆在西方不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豆浆在保存过程中比牛奶容易发生聚集下沉,这也给豆浆成为牛奶那样的方便带来了难度。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对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豆浆口味的不同喜好
B。剖析豆浆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高的原因
C。探究豆浆在西方市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D。指出豆浆打入美国市场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解析】这道题目是主旨概括题目,需要寻找文段表达的主题句。由于字数偏多篇幅较长,导致许多考生看到“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是豆浆在西方不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便认为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主旨,这样便会错选C选项,殊不知这句话后面紧跟着“此外”一词,此外的意思是另外,表示另起话题,这说明作者前面说的“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只是表达一方面的原因,后面还有豆浆保存难度高的原因,所以文段的最后一句才是作者真正的主题句:“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是总结前面所提到的两部分,后面使用“导致”一词引出作者的最终结论,当通过结论词就很清楚的看出文段结构是分总结构,主题句的把握应在最后一句话上。选项B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所以为正确选项。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更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