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如何对幼儿进行责任心的培养的学科论文(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星星11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何对幼儿进行责任心的培养的学科论文
我们经常在幼儿活动角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玩了玩具后不收拾,看完后的书到处乱放,掉了饭菜不擦拭干净,随地丢垃圾等这些情形,反映出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及自我负责的习惯,缺乏责任心这一让幼儿终生受益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当今充满竞争的`时代,责任心就更加重要,假如每个人都欠缺责任感,做事顾前不顾后,都按自己的喜好做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可责任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责任心的培养不像教孩子数数,背儿歌那样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何进行责任心的培养呢?
一、就地取材,随机培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藏着许多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契机。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针对幼儿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时地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如:让小班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之一;老师可以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满怀热情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玩具。如“方块积木排在盒子里”、“小汽车停在停车场”、“把洋娃娃送回到她自己家里”,这样就渐渐养成了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对中班和大班幼儿培养责任心的机会就会更多了。如:让幼儿学会整理衣物,会系鞋带,养小动物等等,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创造条件,有意培养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活动的场所,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加强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如:我园主办的“清洁小卫士”、做“值日生”等,更可以把责任心的培养贯穿在游戏中,如“老鹰捉小鸡”里面的鸡妈妈等,幼儿在担任角色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使幼儿产生欣喜和鼓舞,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言传身教,熏染培养
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都不可直接传授给幼儿,而只能由他们从外界的吸收中获得,他们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在幼儿园我们老师就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如果老师做事,丢三拉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等,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责任心行为习惯,以身传教,创造和谐气氛,让幼儿以教师良好的责任心为典范,幼儿在自己行动体验中巩固对老师的学习。
四、家园共育,持之以恒
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教师在幼儿园可实行。家长在家也是有许多的教育机会,如“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早睡早起”、做事“有始有终”等等,平时家长应与老师多联系,了解幼儿责任心方面的情况,针对幼儿的表现制定可行方案,而且要持之以恒。
总之,责任心是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逐渐培养起来的,只要抓住时机,它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责任心。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社交能力的培养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儿童面临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这就需要未来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同伴、父母和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他们接触最多的对象是他们的老师和同龄群体,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一环节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幼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教师应利用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学前期,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愿望非常强烈。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社会知识,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同伴交往,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初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就应该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景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尽可能地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教师可以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图书和玩具,鼓励他们主动与小伙伴们进行交换阅读和玩,教育他们要爱护别人的物品。利用互借图书,互换玩具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互相交往的机会。
二、教师应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增强互动交往的愉快心情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也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幼儿都喜欢做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兴趣与能力又是一条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例如,在区域游戏中,医院游戏区中扮演“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超市游戏区“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理发店游戏区“理发师”与“顾客”的交往等不同的角色。同时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会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学习到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三、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幼儿掌握必不可少的社交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孩子活动中应该常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去充当“裁决者”,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争执的原因,又通过商量协调的方法,解决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勇于承认错误、敢于道歉的勇气,赞赏孩子们豁达、宽容、与人为善的大度,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教师应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创造模拟交往的成功机会
由于在家庭中,孩子们一般只限于与家里人交往,他们常常处于“中心”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提供给幼儿与熟悉、不熟悉的同龄人或成人的机会,扩大幼儿的交往的范围,同时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以交往为主要手段的主题活动。如可以让大班的幼儿每周帮小班幼儿叠被子,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向大哥哥大姐姐表示感谢,还可以把自己的糖果与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分享,体会到关心与爱人的乐趣。又如到“母亲节”“妇女节”的时候,让幼儿给妈妈、奶奶敬献礼物并说一句或一段祝福的话。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与成人进行交流,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或得了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五、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行之有效的社交能力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除了可以用游戏、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还可以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教学中选用生活直观的艺术形象如故事、礼仪儿歌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化情感,或是跳跳“找朋友”、“拉拉手”的舞蹈,唱唱“幼儿园里朋友多”等歌曲,在这其中教师自身的热情、礼貌和交往艺术,在幼儿交往过程中或交往结束后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等都能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
六、教师应通过家园共建,帮助幼儿形成日趋完善的社交素养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有一个一致的要求,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有的幼儿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也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幼儿娇养惯了,比较霸道,到了幼儿园可能和同伴发生冲突。为了协调家庭、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家访等形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存在哪些不良行为和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争取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常晓梅.浅议幼儿交往.幼教博览,第9期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荟萃——关于集体教育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说过:“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与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扼制乃至被扼杀。”尽管目前许多幼儿园在音乐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音乐教育仍然逃不出“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模式,他们虽然唱得动听,跳得优美,却不会表达自己的心声。
音乐教育与幼儿基本素质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研究音乐教育在幼儿期情感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和智力发展等方面因素发展中的功能。我们说幼儿的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具体表现为幼儿在生活、学习活动中敢说、敢想、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
一、创设教育特色环境
幼儿在园时间长达十个小时,有很多时间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为此,我班设计了运用音乐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活动,运用了国内外的经典童谣或者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儿童歌曲,性质各异的各类乐曲,在幼儿游戏、午餐、午睡前、散步、排队等活动环节中播放,是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着音乐,从而产生愉快、热情的情绪。同时,幼儿在班上上课和游戏的各项常规中,我们都尽可能用音乐来指挥,如起立用音乐|13|5-‖,坐下|531-‖,准备上课|332‖11|224|321|554|33|2123|1—‖,幼儿边拍手边坐好,队形排列用小红帽歌曲等,用不同旋律和节奏来指挥,这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靠原来单一紧张、压抑的口令或信号,而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来接受特定的信号。
二、在音乐活动中培养自信心
有了音乐的氛围之后,如何培养孩子喜爱音乐、对音乐的自信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用鼓励的方法。
孩子们在一起集体活动的时候都会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反应,但只要单独表演时,孩子们却会表现出胆怯,如我班昕昕小朋友就是这样的性格,为了培养她的自信心,我开始时让她和一、二个同伴上来表演,每次表演后,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她鼓掌,并夸奖她做得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她拘谨感渐渐消失,并能单独在集体面前表演了。
2、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如我班孩子瑶瑶、乐乐对音乐非常敏感,能很快地学会老师教的内容,于是,我就要求她们在完成的基础上创编动作,而亮亮和晓龙对音乐的讯息接受较慢,我就要求他们能和同伴一起演唱,并鼓励他们唱出来,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的'创编热情很高,演唱也非常好,他们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三、培养幼儿一定的音乐技能
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很多,有演唱、节奏乐、音乐游戏等等,它们的音乐风格、力度、音色、节奏不一。那么,我们就应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
1、演唱。
我教的是中班,在叫演唱的教学上,我先告诉幼儿歌曲的内容后再从内容上去理解歌曲的情感、风格,再进入范唱,让幼儿在理解歌曲意境的情况下,去欣赏去感受教师在演唱此歌曲的处理方法,如在学习歌曲《大鞋与小鞋》时,教师提供了爸爸的大鞋与宝宝的小鞋。鼓励幼儿去试穿,在活动室行走,去发现,比较自己穿上大鞋与小鞋时不同的走路声,想像出穿大鞋像两只船在行走,同样穿小鞋时就像戴了两顶小帽。因此,幼儿的学习不是机械、简单地跟唱;再如韵律活动《大雨小雨》,教师让幼儿先去倾听下大雨时的声响,再倾听下小雨时的声响,启发幼儿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动作,但都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大雨和小雨,然后教师也不肯定某一种,让有代表性的幼儿分别上来表演示范,宫幼儿观看、比较,然后鼓励幼儿共同得出结果,并进行适当地加工组合,使这一韵律活动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使幼儿获得他人认可后产生的幸福体验,有意识地满足幼儿被人认可的心里需要。
2、节奏乐。
我们感受音乐时,通过对节奏的掌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让幼儿在熟悉感受音乐的同时,通过乐器表现出来,如打击乐《加油干》首先我让孩子理解乐曲的情感,并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用各种乐器来感受乐曲的喜庆的不同表达方式(快、慢)的不同感觉,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对节奏的掌握。
我们批评过分重视技能训练的观念与做法,但绝不意味着反对幼儿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作为基础,幼儿的音乐兴趣讲无法持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能给幼儿带来无比满足,使剩余精力得以释放。他们的许多创造活动就表现出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因此,教师要树立“过程”重于“结果”观念,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鼓励他们追求有个性化的东西,用艺术的形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新异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给幼儿提供表达和表现的空间。
几年来,我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培养了幼儿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由此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全面教育。实践也证明,在这种无制无束,轻松活泼的音乐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发明才能,创造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能使幼儿得到健康、良好,全方位的成长。
幼儿责任心的培养论文
我们在幼儿活动时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幼儿玩了玩具后不收拾、看完后的书到处乱放、掉了饭菜不擦拭干净、随地丢垃圾等,这些情形既反映出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养成自我服务意识及自我负责的习惯,缺乏责任心这一让幼儿终生受益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体现,也是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当今充满竟争的时代,责任心就更加重要,假如每个人都欠缺责任感,做事顾前不顾后,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责任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责任心的培养不像教孩子数数、背儿歌那样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建议教师培养幼儿责任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就地取材、随机培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藏着许多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针对幼儿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如:让小班的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的重要举措之一;老师可以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满怀热情地教他们如何摆放玩具。如“方块积木排在这儿”,“小汽车停在车库里”,“把洋娃娃送回到她自己家里”。这样就渐渐养成了自觉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培养责任心的机会就更多了;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衣服、系鞋带、种植小植物、养殖小动物等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二、创造条件、有意培养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活动的场所,相对于社会的缩影,我们利用幼儿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加强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如:做“值日生”、“礼仪小天使”、更可以把责任心的培养贯穿在游戏中,如:“老鹰捉小鸡里面的鸡妈妈”等。幼儿在担任角色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使幼儿产生欣喜和鼓舞,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言传身教、熏染培养
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都不可能直接传授给他们,而只能由他们从外界的吸收中获得。他们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如果老师做事虎头蛇尾、丢三拉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等,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要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责任心行为习惯,老师以身教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让幼儿以教师良好的责任心为典范,幼儿在自己行动体验中巩固对老师的学习,才能使责任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四、家园共育、持之以恒
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教师在幼儿园可以实行,家长在家也是有许多的教育机会,如“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早睡早起”,“做事有始有终”等等。
平时家长与老师多点联系,了解幼儿责任心方面的情况,针对幼儿的表现制定可行方案,而且要持之以恒。
总之,责任心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上逐渐培养出来的,只要抓住培养的时机,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责任心。
小班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的学科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小班幼儿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根据日常测试所掌握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确立了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目标,即: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的态度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活动相融合,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展辅导,家园配合。
关键词:幼儿 心理 健康 培养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以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4岁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尤其大部分幼儿又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此他们十分的不适应。很多孩子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焦虑、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这些都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他们正处在心理的冲击中,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小班孩子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的心理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很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为中、大班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健康心理的基础。
二、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我对我们小班43名幼儿进行了测试,第一部分为教师日常行为观察,第二部分设计了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对幼儿进行提问。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
、对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有较强好奇心,但观察、注意的耐心缺乏,很少会自主去探索。
2、对自己的想法感受,不愿主动向人表达。
3、做事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和挫折。
4、在集体面前,比较退缩,不敢大胆表现自己。
5、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
6、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7、十分任性,不易受教师、家长的劝导。
三、确立培养目标
1、积极的情绪特征: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能适当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2、良好的意志特征: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敢于面对。
3、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敢于尝试探索新事物,与同伴友好相处,能相互合作、谦让,能正确对待自己,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
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四、措施及具体做法
㈠、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相融合。
由于健康心理是多方面影响,各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一日活动中去。
1
、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对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也不是每个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在选择游戏时我们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儿童需要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如体育游戏“智斗大灰狼”,小兔一家在兔妈妈的带领下,通过兔宝宝们想出的扔泥巴、设陷阱、套圈等各种办法,最终打败了大灰狼。这类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愉快,而且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合群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就比较合适。
2、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就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而不是“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就事论事,也不是对原有活动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的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如音乐欣赏活动“摇篮曲”,在活动中我让幼儿每人带一个布娃娃,在音乐中抱着娃娃哼着歌,哄娃娃睡觉,让幼儿在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中体验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因为爱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只有让幼儿体验到别人对他的爱,才能懂得去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并从中得到快乐。
3、日常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幼儿的健康心理是可以在生活中培养的。如: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擦皮鞋、串珠子等活动;设立“社会角”,娃娃家、理发店、小剧院等,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幼儿的随机教育,如一天早上徐洲翔小朋友带来了一辆遥控赛车,小朋友见了都十分羡慕,争着想玩,徐洲翔说:“不行,你们这么多人,会弄坏的。”我过去对他说:“如果小朋友都会很小心,不会把你的车弄坏,那你愿意给他们玩吗?”徐洲翔点了点头。于是,我就组织小朋友围坐下来,先让徐洲翔来演示玩法,接着就让徐洲翔给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并告诉他们玩时要保护好玩具,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这时就有小朋友不时对我说:“周老师,明天我也把玩具带来给大家一起玩。”
㈡、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兴趣爱好,自由表现自己,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关心。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据报道幼儿很多的不健康心理都是由于不良的师生关系所引起的,如教师的过分严厉,造成幼儿性格的孤僻、胆怯;教师的偏爱,造成幼儿自卑、嫉妒等。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幼儿喜欢的教师是待人和蔼可亲、耐心、民主、公正、性格开朗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具体做法:
1、教师要对幼儿充满爱心,并让幼儿感受到那份爱与温暖。如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老师可喜欢你了”“你们都是老师的乖孩子”等此类的赞扬语。
2
、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成为班级的小主人。如让幼儿参与各项规则的制订;参与环境的布置;共同创设活动角等。
3、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如在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乱批评一统,或过早下结论,谁对、谁错。
4、鼓励幼儿大胆地向教师提意见或建议。教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如有错怪了孩子或忘记了承诺,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幼儿道歉。这样做不仅能赢得幼儿的.尊敬,而且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㈢、开展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1、发展性辅导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就是将辅导者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认知的活动。根据“健康心理总目标”,我制订了一学年的心理辅导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主自理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失败挫折辅导等,并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实施。如第一学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环境的不适应、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对教师的不信任等种种因素,使幼儿情绪产生了障碍。因此,就把这一阶段的辅导内容定为情绪情感辅导,并通过各种形式来解决当时幼儿所面临的情绪障碍问题。如:讲故事《上幼儿园》、《我们的新老师》、《我不哭》等来抚平幼儿心中的焦虑,使幼儿对幼儿园及教师产生安全感;情境表演“森林幼儿园”,通过情境表演所表现的内容“小动物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不仅让幼儿在自己的表演中体验了上幼儿园的乐趣,也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竞赛游戏“开心娃娃”,通过创设“开心娃娃角”让幼儿自己记录每天来园时的情绪情感,如“开心娃娃”、“生气娃娃”、“流泪娃娃”等,并通过每周“开心娃娃”的评比,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情感。
2、矫正性辅导
矫正性辅导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每一个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幼儿出现一种或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性辅导,如对胆怯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行为塑造法,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幼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通过日常接触了解,我对本班心理问题相对较重,行为偏异较明显的4名幼儿进行了个案追踪及辅导,如施启宇小朋友,他是一个极其任性的孩子,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不管父母还是教师的劝导都一概不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此,我追踪记录了他的这一不健康心理所引发的一系列偏异行为,并实施了各种教育方法:⑴转移注意力。在一次户外游戏结束后,其他孩子在我敲小铃后都能迅速来排队,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玩,喊他也没有反应,于是我说:“施启宇,我们要过独木桥回教室去了。”这时他马上跑了过来。⑵暂时回避。施启宇每次当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纠缠不休,这时我就故意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⑶在情绪上表示理解,在行为上坚持对他约束。吃饭时,施启宇一看到自己不喜欢吃的带鱼,就拒绝吃饭,这时我就告诉他,每一样菜都有自己的营养,不可以挑食。经过一学年的教育培养,现在的施启宇不仅不任性了,而且还会对别人任性的表现进行批评。
㈣、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光靠教师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否则,只会事倍功半,也就是所谓的5+2=0。因此,我们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一是通过家访活动向家长宣传了我班课题研究的动向和内容,并让家长及时提供幼儿在家的情况;二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与幼儿成长的关系,指导家长如何协助我们搞好课题研究工作;三是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各种幼儿心理健康有关的培养知识;四是通过“家园联系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五是通过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间隙,与家长作简短交流、沟通思想,统一认识。
五、结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后测,仔细观察了幼儿在各项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并作了记录,统计发现:
1、幼儿心理健康的达优率从前测时的23%增长到76%,可见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
2、追踪的个案都有明显的进步,如施启宇小朋友,以前十分任性,现在碰到不如意事情,会向老师述说,并愿意接受教师的劝导和提意;张倩怡小朋友,以前十分退缩,不管父母如何教育,早上来园都不愿跟教师打招呼,更不用说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现在她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对我说:“周老师,我唱歌给你听好吗?”
六、体会
1、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
2、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要涉及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不能急功进力,必须做到循序渐进。
3、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情境教育比较合适。要通过教师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教育,这样小班幼儿比较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幼儿身边的每个人都做个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时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做个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石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家庭教育导报》
4、曹文华《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探索》
5、张建人《幼儿教育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 《山东教育(幼教版)》
附1:小班幼儿心理健康前后测题目
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的学科论文
【内容摘要】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幼儿对音乐有兴趣,这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兴趣培养、环境、教学情趣
【正文】
陈鹤琴先生很早就发现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幼稚园应该是有音乐的环境,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技能。需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的与环境发生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力。这对我触动很大,启发更大。是的,每个孩子都热爱音乐,在教学中我发现注重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每天都能接触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使每个孩子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惊人的发挥。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一、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二、在美妙的欣赏天地中,诱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和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却很强,可以说,每个幼儿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因此,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欣赏天地,尽量让孩子多接触音乐。通过多种渠道,如教师的演奏演唱,录音机磁带、VCD等让孩子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结合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孩子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中,使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我还恰当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如每天早晨孩子们陆续来幼儿园时、午睡以前、进餐、离园等时间播放音乐,让孩子生活在音乐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从中诱发孩子倾听音乐的兴趣,如早晨孩子来园时,我们经常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幼儿歌曲,当孩子听到《小鼓响咚咚》这首歌时,听着听着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小鼓敲击对话,孩子对歌曲产生了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高兴的情绪。幼儿倾听兴趣逐渐高涨,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来到欣赏天地,欣赏音乐,并把流进心里的音乐释放出来。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体会音乐,音乐的种子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一听到音乐他们都会侧耳倾听,自得其乐。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有的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很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甩葱歌》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陈宇博、苏沈丽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小海军》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小海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1、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2、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3、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
4、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
1、创设情境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如教歌曲《好娃娃》时,我创设了情境化教育环境,选择五名幼儿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孙子,这种教育环境优雅而舒适,充满了童趣。音乐响起,“爷爷”走了上来,步履蹒跚,嘴巴一张一合(没牙),“小孙子”急忙给“爷爷”端了一杯茶。大家齐拍手:“我为爷爷端杯茶,爷爷笑哈哈!”(“爷爷”为“小孙子”翘起了大拇指)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内容,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接着头发花白的“奶奶”走下台来(拄着拐仗),“小孙子”又急忙为“奶奶”搬凳子。大家齐拍手说:“我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孙子”的头)这时大部分幼儿很有兴趣,迅速理解了这首歌的内容。当“爸爸”“妈妈”亲切地夸奖“你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时,歌曲《好娃娃》就充满了感情色彩,“尊老爱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幼儿真正领会了“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光荣”、身临其境才能“心”临其境,产生同感。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贴近产生情感共鸣。
2、设置语境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创设出的情景。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充满情趣的设问、拟人化的方法都可以激起幼儿的童趣。如教歌曲《雪花和雨滴》时,我把歌曲内容融入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大气又阴又冷,丁丁没有出门,乖乖地在家里玩积木,忽听窗外传来一种声音:“沙……沙……”。丁丁好奇地听着,好像有人在敲窗户。丁丁跑到窗户旁,探出头问:“你是谁?”只听有个声音回答:“我是小雪花。”丁又问:“咦,你从哪里来?你来这儿做什么!”小雪花摸摸丁丁的小脸蛋说:“我来告诉你,冬天来了。”丁丁高兴地拉着雪花的手跳起了舞。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举起雪花积木带领大家开始歌唱。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场景布置以及对语境和意境的适当利用,使每句话、每个情节、每个表情都化为一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画面,将歌曲的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进入了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中。在激发幼儿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可以用一幅画、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作为引线,将幼儿引入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当然语境和意境的设置总是和直观手段相结合的,语言情景和动作情景、音响情景、画面情景、实物情景密切配合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3、寓教于乐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教师正确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教唱《迷路的小花鸭》时,幼儿在同情小花鸭的基础上,会积极动脑为小花鸭寻找出路。学唱《好娃娃》时,幼儿在唱歌的基础上又接受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课。结合幼儿特点适当选择与歌曲内容有关的知识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增强唱歌的表现力五、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五、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周桐彤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音乐是孩子离不开的伙伴,孩子的发展需要音乐,音乐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是为孩子的音乐潜能开发奠定良好基础。能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提高孩子的音乐智能。能使孩子在浓厚的音乐艺术中,一点点,一滴滴地听懂音乐,理解音乐,表演音乐。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幼儿兴趣出发,精选一些妙趣横生、有趣味的教法,让幼儿多听多唱,放手让幼儿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幼儿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幼儿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2.《音乐教育课题研究》
3.《幼教杂志》
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学科论文
幼儿的年龄小,音乐经验十分有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基本上处在笼统,模糊,单调,肤浅的水平上。因此,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在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幼儿兴趣的产生与他们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音乐兴趣的培养。例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音乐气氛,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幼儿早上来园时,为幼儿播放一些欢快,活拨的乐曲或歌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幼儿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性质,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午睡前,播放一些安静舒缓的音乐如:《摇篮曲》《摇啊摇》……等,使幼儿产生安宁,亲切的感觉,孩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既达到了较好的午睡效果,又发展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给幼儿自信,使其主动地进入音乐活动
在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略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顺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学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陷,失去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把活动设计面向全体,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是小演员。但各个环节由易到难,目的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易程度不同的艺术表现中使全体幼儿共同体验成功。
(三)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对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应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就难以接受,选取音乐教材必须既有意义又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幼儿。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发展,还可选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想,增添了活动情趣。例如〈〈拔萝卜〉〉旋律生动,活泼,易学易记,幼儿非常喜欢。
总之,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应当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等活动中都有音乐伴随,美化了幼儿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长期的音乐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身心和谐地发展。
关于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论文
【摘 要】雄鹰之所以能张弛翱翔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迎风而上。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因此他们的成长非常安逸,而这种过度的安逸却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经历挫折、挑战挫折的经历,而一旦脱离家庭的温室,他们将无法正视挫折、挑战挫折、战胜挫折,甚至被挫折打败。
【关键词】挫折;基础;幼儿;情景;榜样
“养尊处优”,这个成语可以完美地展现当代幼儿的特点。目前,大多家庭都只生一个子女,因而对孩子宠爱有加,他们从小都习惯了养尊处优,因而受不了一丁点挫折。因此,一旦孩子遇到挫折,他们便不知所措。当然,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走进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以批评为主,让孩子服输;运用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体罚形式;毫无目的的让孩子吃苦等。其实,这些方法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并不奏效。挫折教育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挫折教育要从意识出发,注重后天培养;挫折教育要注重方法,并结合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展开等。
一、引导正确认识挫折,奠定教育基础
人生道路上,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不同的挫折。也就是说,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不能避免挫折。而幼儿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们正确认识挫折的黄金时期,为此,作为教师,要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从而奠定挫折教育的基础。但传统挫折教育中,教师却走进教育误区,即避开挫折教育,怕幼儿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要走出误区,直面挫折才是正确的做法。
例如:有一次,教师开展“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说乎。在游戏活动中,有幼儿扮演“老鹰”;有幼儿扮演“小鸡”;有幼儿扮演“母鸡”,幼儿们在游戏中玩得非常开心。但是,由于这个游戏需要一定程度的跑动起来,一个挨着一个抓紧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因此,在“老鹰”尝试抓“小鸡”时,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教师观察了一下,这名幼儿只是轻微摔倒一下,并无大碍,但是这名幼儿却赖在地上不起来,并非常生气,同时好像等着教师过来扶起来,并安慰,要不然就是不起来,也不管游戏是否要继续进行。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扶起幼儿,而是走到这名幼儿身边,微笑着说着:“这是游戏中的一点点小挫折,轻微跌倒,要主动爬起来,和小朋友继续进行游戏哦,这样你会玩得更加开心。”通过教师的引导,这名幼儿开始尝试站起来,很快继续投入游戏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微笑打动幼儿,让幼儿直面挫折,认识挫折。此外,如果扮演“老鹰”角色的幼儿总是抓不到“小鸡”,也会感受到挫折,教师要趁势引导幼儿直面挫折。
二、科学设计现实情景,展开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定要等到幼儿遇到挫折时,才展开教育。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科学设计现实生活中幼儿们可能遇到的挫折情景,在情景中展开挫折教育。这样一来,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则会自主处理遇到的挫折,而不是等待、发怒、害怕等。
例如:在幼儿园中,穿鞋子,系鞋带是每天生活的必须。但是,对于小班的幼儿们,系鞋带对于他们并不是那么简单。一般出门前,都是由父母帮忙穿戴好,因而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针对此,教师设计设计现实情景,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此次活动为“我会系鞋带,我很棒”。以往幼儿们不会系鞋带时,都是跑到教师面前请求帮忙,这样不利于孩子们发展。为此,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拿起自己的鞋子,看一看谁会系鞋带。这样一来,幼儿们主动开动脑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为了达到效果,教师可以拿起自己的鞋子做示范,让幼儿模仿,以更快地掌握方法。在情景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总是不会系鞋带,于是想到放弃学的`念头。教师观察到后,进行挫折教育:小朋友,你看,系鞋带多简单啊,老师再示范一遍,你跟着系鞋带好不好?这名幼儿产生了兴趣,于是跟着教师慢慢系鞋带,终于成功了。师:你好棒,你看,你战胜挫折了(竖起大拇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指责幼儿笨、学不会等,而是再亲自指导,教会幼儿,让幼儿自主战胜挫折,从而走出挫折教育误区。
三、注重发挥榜样作用,增强抗挫能力
榜样对于幼儿具有感染性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人物,模仿他们的行为以及处理挫折的方法,从而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在带领幼儿学习榜样人物时,教师要注重启发与引导。
例如:教师可以引进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著名的人残志坚的人物,带领幼儿们学习,让他们知道这些人物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是都战胜了挫折,并取得卓越的成就。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在学习这些榜样人物时,教师要利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运用到幼儿园生活中,如在进行走平衡木时,有一些胆小的幼儿不敢走,教师则以身边的幼儿为榜样,激励幼儿。师:你看,这位小朋友多勇敢,一下子走过去。再想想我们学习的霍金,他双腿不便,但是仍然能够战胜很多困难。老师相信,你也可以的,大胆试一试。在榜样的影响下,一些幼儿开始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大胆走上平衡木,顺利通过。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教师给幼儿贴上“胆小鬼”这个标签,那么幼儿永远无法战胜挫折。相反,发挥榜样作用,并利用语言激励,则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并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幼儿阶段开始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教师要让幼儿们直面挫折,想办法战胜挫折,但要在幼儿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以避免挫折教育这段幼儿的羽翼。
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科论文
[内容摘要]
快乐是革命的本钱,快乐也是学习的内驱力。我提倡快乐地学习,因为快乐地学习能较快地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有着自身的结构要素和结构规则。它虽然没有数学的单一和枯燥,但是处理不当,会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何让幼儿快乐地学习语言呢?我觉得,生活化的教材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源泉,多样化的材料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引领,动态化的组织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保障,肯定化的评价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升华。
[关键词]:快乐 学习语言 生活化 多样化 动态化 肯定化
一旦你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痛苦时,你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就会迅速降低。快乐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最大的动力。学习也是如此。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快乐是他们最大的需求。所以只有轻松和快乐的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即使是平时再“笨”的孩子,只要他身心愉悦,对学习的内容,材料感兴趣的,孩子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说明我们的孩子多多少少有快乐的因子。作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将快乐的因子渗透到幼儿的心田,又同时收获了知识呢?
一、生活化的教材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源泉
教材的选择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怎样保证幼儿愉快地学习呢?
选择幼儿身边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选材时,不仅要考虑语言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材必须建立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而且必须是其年龄段感兴趣的,有能力做到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语言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积极愉快地学习语言。
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所以对于农村种植的农作物和使用到的一些农用工具,幼儿相对比较熟悉和了解的。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生成了一个园本学活动――《生活中的农用工具》。又根据秋季抢收稻子这一时机,我们收集了从浸种、播种、喷农药到变成一粒粒米粒等这一流程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农用工具。幼儿对于这些工具感觉非常地熟悉和亲切。有的幼儿背上喷雾器模仿爷爷奶奶喷农药的动作,并自信地告诉从外地来的小朋友:“这是装农药的喷雾器,喷了农药后秧苗才能健康得长大!”一些外地来的小朋友对这些似成相似的工具也主动得探究着,模仿着,述说着。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关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让语言问题回归现实生活,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探究、愉快学习、获得知识。
二、多样化的材料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引领
在语言活动中,要糅和多种幼儿发展因素,允许多种与幼儿语言及其他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从而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成为主动探求的语言创造者。怎样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呢?
1、材料的生活性
幼儿的经验源于生活,如果提供的材料超乎了幼儿的实际经验,那么幼儿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教师所传授地知识也就停留在表面,幼儿不会积极地去拓展和深化。
例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快乐说广告》中,教师提供的广告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活动材料能很容易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表达的愿望。因此,我们看到,当教师逐一为幼儿出示幻灯片时,孩子们都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等待着下一个将要出示的广告材料是什么,他们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
对于熟悉的东西,幼儿就会有话可说;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幼儿才会愿意表达、乐于表达。所以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们应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即孩子知道什么熟悉什么;同时还应考虑幼儿的兴趣,即幼儿喜欢什么关注什么。从而使幼儿快乐地学习语言。
2、材料的挑战性
我们不仅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材料,而且还要考虑到我们提供的材料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是否激活了幼儿的快乐因子,在愉快地氛围中学习?在语言活动中,我们以故事课为例,教师通常提供的材料是最为实用的角色头饰。但是,简单的、千篇 一律的头饰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需要, 他们对那些新鲜的、能动手操作的、能打扮自己的材料更感兴趣。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去年的树》中,在活动最后我们添加了幼儿表演的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剪刀,双面胶,浆糊、,各色卡纸、皱纸等材料。幼儿自行选择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角色形象。有幼儿躺在卡纸上让同伴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大树”服饰,有的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按在纸上拓印出来好多“小树叶”等等。幼儿佩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服饰,表演得有声有色,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要比单纯地戴头饰更有挑战性,更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至始至终幼儿都保持着一种快乐地学习状态。
3、材料的操作性
我们通常会发现,教师在布置环境和在准备材料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比如要讲一个关于森林里故事,将教室布置成森林的模样,还摆放了各种道具。可是在活动时幼儿并没有机会去操作材料,活动结束后幼儿必会感到失望和懊恼,因为他们眼中的玩具成了只能看不能摸的东西。对学习也失去了积极性。
例如,在语言活动《小鸟飞飞》中,每个孩子的手指上都带有一个小鸟纸偶,他们弯曲着手指飞到大树旁(教具),轻轻地告诉大树:“大树爷爷,再见了,明年再来看您。”又飞到小花旁(教具)亲亲花儿:“小花,再见了,希望你快乐。”幼儿们一边朗诵着散文,一边认真地表演着。在这个活动中, 戴在手指上的纸偶小鸟是便于操作的,而且,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始终让幼儿操作着手上的纸偶小鸟,这样,幼儿觉得好玩,有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做个观察者,从幼儿的反应中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了解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及时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 提供适合孩子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幼儿快乐地接近语言,走进语言,喜欢语言。
三、动态化的组织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保障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活动的一个过程,并在活动中让幼儿收获知识,那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氛围,并让幼儿愉快地享受这一过程呢?
1、运用课件演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可圈可点,也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幼儿往往对动态化的事物更感兴趣。
例如,在语言活动《小小乌龟上班记》中,将静态的图画制作成一个动态的课件。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耸肩的乌龟吸引住了,就连平时最爱捣蛋的孩子也被深深吸引了。我以“小乌龟要找工作”引出活动,并让幼儿猜想乌龟会找什么工作?拓展了幼儿的想象思维和表达的机会。在乌龟找工作的时候,每一张幻灯片上都有乌龟工作地方的背景和动物之间对话的姿态。幼儿们看着画面都积极主动地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获得知识,使幼儿爱看、爱学、爱讲,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使幼儿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2、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
我们不要总青睐于一些“能说会道”的幼儿,每个孩子都是游戏的主人,他们都有说的权利,在语言活动中,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不爱说,喜欢把想法藏心里,如在语言活动《小熊住山洞》中,请幼儿分组讨论,为什么小熊喜欢住在山洞里?分组讨论可以在自己的小组里随意地说出想法,对和错都不会听到老师的评价。作为教师也要特别地关注这些“不爱说”的孩子,引导、鼓励他们大声地说出来。从而对语言活动产生兴趣,快乐地学习。
四、肯定化的评价是幼儿快乐学习语言的升华
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
五角星、插小红旗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
如,我们班新转来的邱佩家小朋友,因为不太会讲普通话,所以上语言课的时候,老师提的问题,他总是欲言又止,害怕不会讲普通话而引来同伴们的嘲笑。有一次我又看到了他欲言又止的表情。我鼓励他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虽然问题有些偏差,但我还是很高兴地表扬他:“佩家,你真棒。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希望以后再听到你好听的声音,好吗?”佩家非常地兴奋,很自信地点点头,就这样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过不多久,我发现他能主动地和同伴交流了,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对呀,作为老师不要吝啬对孩子肯定的微笑和高高举起的大拇指。有人说过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即使老师的表扬掺了“水份”言过其实些,也没什么不可。因为多次表扬后,这部分的幼儿便会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更好地学习语言。
爱迪生是怎样失去留声机的发明权的,总是觉得4.1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这一小小的细节却使他失去了一个发明的所有权。其实在教学上也一样,我们不要总以为孩子的一颦一笑出自他们的天真和无知,作为教师要尝试着抓住细节,让我们的孩子把学习当成游戏,在游戏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神采飞扬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学前儿童教学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