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想品德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24-08-23 来源:伴沃教育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想品德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q198142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思想品德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思想品德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旭程自秋季以来,我县开始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至今已整整三年有余。期间,我县24所中学的师生都积极的投入到了这次改革之中。全县近九十名思想品德教师参与了这次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下基层调研听课、召开教研会等方式,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

一、实施新课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我们在学校的课堂高兴地看到,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多数的课堂教学都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一是教师的角色在变。教师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已开始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教师的激情、个性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是教学行为在变。教师在教学中,学好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课堂师生激情四溢,民主和谐,新课程理念已转化为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动力;

三是学习方式在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四是课程观念在变。广大教师体验到,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对话,课程是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说能够滋养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简言之:社会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五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变。我们从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构思与设计、课程的整合等,无不感慨我们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展,教师的知识品位在提升,并在课改中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领悟出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真谛。在基层学校听课时,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合作,课堂气氛融洽而活跃。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课堂是“阳光地带”,课堂是“动感地带”,课堂也是“情感地带”。在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下,将激活的知识种子播种在学生大脑的“沃土”中,实现师生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共鸣和生命活力与生命活力的对接。学生们已经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由以前的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而转为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二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急需转变。我县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40岁以上的教师,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和教学定式。部分教师在“穿着新鞋走老路”,仍然在搞“一言堂”。这种现象急需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师本人共同努力。

2、学科地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几年中考,思想品德学科都占了50分,因此多数学校九年级能够正常开课,并给予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几年来的中考,都在考前给了题纲,考生只要提前一、两个月背一背就可以了,所以导致部分学校师生观念上重视不够。对此,我们应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3、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无节制的自主合作学习。“自主”不是“自流”,“合作”不是“合坐”,不是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现在的“放鸭子”。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4、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融合“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是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有的教师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三个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突出某一目标,忽略某一目标,没有有机的融合三个维度。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绝不仅仅是讲授一些知识、技能,应该更好地融合“三维目标”。

篇2:历史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近年的远程教育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新课程要求下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决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如果历史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对自己的教学不做认真反思,则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职责不在是单一的“教书匠”,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的定位;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高中历史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历史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历史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历史教学理念,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了解新时代对历史知识的追求,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扬长避短,更新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生学习的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不断的监督、评价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对学生学习进行不断反思,从而达到掌握学生,实现客观公正评价学生。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主动、能动、独立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生的发展关键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式,单一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心里负担很重,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高分低能、有文化没有素养、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不利于学生自身的真正发展,更不利于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新课程要求建立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理论工程,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成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历史教学反思对历史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历史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历史教师成长为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篇3:美术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美术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美术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一、美术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实施三年了,基本上达到了平稳、较健康而迅速地向前推进,广大的美术教师从不了解到逐步理解,从不适应到渐渐得心应手,从而使美术课堂教学产生了较显著的变化。通过下乡听课调研,我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1、课改的方向能够得到教师们的认可,认清了新美术课程的自身价值。2、教师能够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原先美术教师特别看重自身的美术技能和创作,总认为只要画得好,就能教得好,不重视理论修养,尤其不关心教学理论的学习。现在则越来越重视看书和学习理论,知道现代教学离不开美术和教学理论的支撑。3、教师对美术教育性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原先认为美术课仅仅是学习美术技能。现在了解到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完善人格,是为了让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学技能,知道了能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去解决技能学习中的问题。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并且是较为大幅度的变化。原先课堂教学普遍采用老师“一言堂”的讲课和临摹课本或教师范画的技能学习。而课改之后则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5、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变化。原先美术教学只有一张范画、一支粉笔,而现在,普遍运用多媒体、多材料、多工具以及体验、互动、参与、研究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6、教学结果的变化。原先成功的美术教学结果就是掌握美术专业技能(写实性造型能力),以“画得像”或与范画相一致为标准。而现在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个性,使美术作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7、接受新课程实践的适应能力变化。我县的美术教师由中老年逐步转向中青年教师的群体,对现代的科技媒体学习和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有较强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原先的教师年龄偏大,认识偏见,尤其是不会使用新科技的教学器材,教学总是老套路,培养的学生只是几个爱画画的有兴趣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无所收获,对美术课不感兴趣。现在在中轻年教师的新的教学方法带动下,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局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群言堂,改变“一言堂”现象。8、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年轻教师有了广阔的作为天地,他们与学生的互动,思想的沟通,与学生们的亲和力增强了.全体学生达到了全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和教师能共同的进入活跃的教学教育氛围之中。新的有发展、有闯劲、有创新能力的年轻教师出现许多,为我县初中美术教学环境增添了色彩,出现了前进的曙光。9、从教材的授课方面的教师们的体会。①新教材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往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而新教材就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及艰巨的责任使命感,增强了他们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使学生产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②新教材具实验性,给教师教学自由发挥的空间。新教材没有确切不变的教参,免除了以前的简单照抄死搬硬套的教学。新教材的使用,让教师自由发挥,从具体课堂的内容设计开始,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双基为副线,想尽各种方法来设计每一堂课,促使课堂的教学上得灵活了,生动有趣味了。③新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进行创造,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现代意识和中国特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抛弃以前的“老师作范画,学生搞临摹”的旧模式,而且还给予学生在课程中体验、思索、鉴别、判断、感悟、理解的机会。让学生在认识、感受、欣赏、创造美等教育活动中,真正使学生们得到了更好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观察、体验和表现中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创造后的愉悦。三年来,我县美术学科以多种形式开展了“学习新课标”的培训和辅导、研讨等活动。比如:全体教师观看国家先进教师的录像课,使大家眼界大开,收看我县典型教师的优秀录像课,深有启发。在使用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体会和经验交流会上让大家进行研讨,使老师们感慨万千,觉得新课标的理念学习势在必行,重在应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当前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个改革浪潮中,涌现出了许多的年轻有为的新典型,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促进派。他们是:首山乡中学的郭雪华,黄泥洼中学的陈仁丽,小北河中学的张冬波,小屯中学的的蒋玉鹤,寒岭中学的刘学,沙岭中学的袁洋等老师。在各学校开展的公开示范课活动中,摆正了教师的角色,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进行教学实践,教师真正的走到了学生之中,和同学们互动,共同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全体学生热心参与,大家共同认识提升,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为县的美术教学发展起到了领路的作用。二、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尽管在美术教育的形势上出现上述喜人的变化。在全县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或不同学龄段所呈现的水平则是参差不齐的。而且在课改推广和逐步深化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和困惑。比如:1、教师接受了课改的理论,但如何才算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就可以丧失美术课的特点吗?3、新课程美术课的双基是什么?与三维目标是何关系?4、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了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5、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为何淡薄了?6、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7、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由于课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的探索活动,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各种教学行为及至教师的角色地位等发生的深刻的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和困惑均属正常现象,这正是教师们的反思和探索的结果。也是研究型教师的面对问题,更是推进课改的动力。事实上,课改的实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到外界的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干扰。教师不必产生抱怨的情绪:认为这些促使我无法实施和发展。其实,我们的许多年轻教师也同样是在这种环境下和困境中,不断地开发和创造出优秀的课例,才引起市、县各层领导的关注,逐步改善了教学条件,在各种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说明教师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对课改的兴趣和热情,积极投入课改和研究的态度。②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中提高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树立符合课改精神的美术观、学生观、评价观等。③只有理论先行,观念到位,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三、解决教学问题与困惑,创建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归根结底,究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益呢?这是当前各位美术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就有效教学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何谓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有效的进步或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很辛苦、劳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属于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的几方面内容:1、首先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不仅仅是智育的发展,或是某一学科的发展,而是多方面的.各学科的发展。简称是“关注人的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必须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生过程的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教学成果的可测性:全面反映学生的作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4、教师的反思意识:思考怎样的教学才有效?我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一系列教学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行为的教学思路或智慧。有效的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三个阶段教学评价四、有效的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美术科本体价值基础与核心;过程与方法目标:保证课程顺利进展的操作交流是核心,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美术育人的价值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和最终目标,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有机渗透。让生自然感悟。(1)三维目标的设计:三者有机融合,不可分割,并无“贴标签”之感。(2)单元化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围绕某一课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建构和知识创生。而且认为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分类:①美术类课题研究:是对本学科各种本体问题的研究或创作,也可以加入人文性或科学性内容。②项目设计:是跨学科的,解决较复杂的社会性或科技类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美术学科以形象化的感知方式搜集信息。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以可视化、艺术化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与其他学科一起完成研究任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自学科或现实生活,需要经历(框内环节)组织小组,制订计划;调查研究,筛选信息;提出假设或创造设计;利用材料动手制作;等环节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反思总结,评定成绩;此活动必然会遇到困难、挫折,需要用自主、合作和研究的方式去解决,学生能得到很多的体验和思考,形成多种能力、相应的态度和品德,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全面实现三维目标。由于研究性学习面对学科问题或现实生活社会复杂交流的问题,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完成,常常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所以,必须通过“单元化”教学才能实施,二者结合形成了“单元化研究性学习”。(3)单元问题的设计和运用,包括三个层次。①内容问题;②单元问题;③基本问题。1、内容问题:就是指向事实性知识与基础技能的问题。它为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打基础。其特点:①来源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②直接支持学习内容;③大多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阐释;④都有明确的答案。例如:卡通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陶艺属于物质产品?色彩包括哪三种基本属性?等,如同课堂提问。2、单元问题。为了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就有必要的以单元为背景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他们运用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单元问题应该建立在所有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的(是指向学科知识和研究主题的)例如:你如何理解国外卡通作品?陶艺作品的作用价值、审美价值哪个更重要?色彩三属性有何联系?单元问题的特征是:①与单元具体情境直接相关;②旨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③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④其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⑤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⑥能够适应各种兴趣和学习风格,产生教师始料不及的答案和创造方法。3、基问题。则直接指向学科的本质的核心思想,更具广泛性、穿透力和挑战性。为了达到持久性的理解,教学专家建议用更具挑战性、深层次的基本问题来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例如:美术反映了反映?还是创造了文化?没有色彩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卡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陶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基本问题具有如下特点:①指向学科的核心。它存在于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历史重要性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中。②不断重演的哲理性问题。某些古老问题答案尽管千变万化,越复杂更有新的差异,但最后还是回到这些问题上来。③孕育了其它重要问题。它们一直在生成新的学科、新的复杂问题、新疑难,它们能够启发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使作品更有思想、更有深度、更有价值。基本问题的作用:确定学习的范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并研究背后的学科本质问题、人文或科学的课题等,从而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并不断产生新的观念。这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会有重大突破,从而也就能从根本上提升美术课的内涵和品位。在具体实施时,还应该分解出一系列与学科相关的“单元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内容问题”。4、单元研究性教学方案的设计由于单元化研究性学习,面对的是较复杂学科问题或现实社会问题,又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需要较长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所以,其教学方案就比较复杂,也更加重要。包括:①单元课题;②单元教学的三维目标;③单元设计思路;④单元内容结构;⑤单元计划表(过程和课时分配);⑥单元评价表;⑦参考文献。然后写出各课的课时计划(简案或详案)同时还需要思考的问题:①如何根据课题(基本内容)设计出“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扩大课程的容量和提升课程的内涵?②如何设计出“单元问题”和“小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和认识?③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来安排教学顺序?④完成这一课题研究需要多少课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何时进入最有效?⑤需要制订什么“游戏规则”(包括学习计划、学习任务书、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意义:这样的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益。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综合而交流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设计的能力,保证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希望:教师们应该从传统的“单课时意识”和观念逐步转变并建立“单元意识”。学会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设计并组织教学,学会用单元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提高现代的教学效益。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熟悉新教材,正确把握新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准确地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应该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根本点。我们的课改之路必定是曲折和艰辛,只要我们敢于闯这个难关,勇敢地闯进去,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的拼搏,突破课改的难点,一定会胜利地走出困惑的课改迷宫,胜利的曙光即将出现,课改成功之日就在眼前。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篇4:语文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回味着三年来紧张忙碌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历程,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研训教师的辛勤努力下,在全县各中学广大语文教师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2005—,2006—三个学年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过去的六个学期,我们行走在课程改革踏实的路上,满怀着将新课改进行到底的信念和决心,围绕着怎样实施新课改,以及随着深化课程改革所引发出来的困惑与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注重体现教研部门的职能,我们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有辛劳,也有成果,有迷茫,也有收获。三年来,我们的工作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以校为本”的原则,按照“研究为基础,指导为手段,服务为宗旨”的方略,大力开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活动,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线,牢牢掌控第一线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研训教师撒下了勤奋与智慧的汗水,播下了奋发与创新的种子,取得了丰厚的收获,也找到了今后工作的方向。下面就来回顾一下我们的工作历程:

一、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强化理念,提升素质实施新课改,推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的理念、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同时,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必须让教师发展,因此,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就成为实施新课改的最主要工作。

1、学课标,考课标为了督促教师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新课改的理念,我们进修学校为各中学统一订购了《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解读》,要求各校组织语文教师定时学习,并在2004—的两个学期里两次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知识检测。通过这样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掌握。

2、请进来,走出去为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把握,我们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我们先后请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来我县做《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的讲座,请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语文研训部主任孟庆欣做《语文课堂教学到底怎么做》的专题报告。这两位专家恰逢我们的课程改革处在较为迷茫的时候到来的,他们的讲学对于我县广大语文教师解开新课程中的疑惑,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另外,我们多次选派教师到市教师进修学院参加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委会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到大连金州开发区,凤城东方红小学学习课改经验;到本溪、沈阳参加由省教研培训中心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省语文学科“双优”成果交流会;到沈阳、吉林通化参加全国中语会第六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优秀课大赛、全国中语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通过参加上述各级各类培训,使我们广大教师对新教材编写体系、意图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立项有了清楚的认识,获取了外地新课改的实施经验,见识了新课程的优秀课例,明确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3、借大赛,练本领几年来,我们本着“以赛促训,以赛代训”的原则,多次围绕实施新课程组织竞赛。组织全县语文教师参与“叶陶杯”下水文大赛,钢笔字、笔字、朗读基本功大赛、说课大赛,参加了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朗诵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参加了省市优秀课评选。在这些活动中,全面展现了我县语文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通过比赛,达到了在比赛中学习理论,在比赛中积累经验,在比赛中交流体会,在比赛中得到锤炼,在比赛中得到升华的预期目的。二、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效率1、开展常规教研活动。三年来,我们组织全县全体受训语文教师,以校本教研为主渠道,踏踏实实地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我们深入教学第一线,观摩课堂教学达200余课时,并组织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指导他们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课堂教学实录等,在这一系列日常教研中,对受训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渗透、影响,使他们不断适应并深入新课程改革,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承担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期间, 我们根据我县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开展了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我们选取了水泉、吉洞、塔子、唐马、刘二堡、沙岭、黄泥洼、小屯、穆家等九所中学作为课题研究基地,共有六十余名一线教师参与了此项研究。全体课题教师按照“课前: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课上:师生参与,重点突破;课后:延展训练,巩固提高。”这一操作性定义进行课题操作,使作文教学逐步走上科学、高效的轨道上来。总之,实施新课改三年来,通过大量研训工作的开展,以及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在知识的传播上,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在教学目标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在注重多种教学目标并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关注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综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在对学生评价上,注重在对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指出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另外,教师也注重对自己的工作多总结,多反思,多与其他课改教师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教师们正随着课改的发展成长。课改的成绩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有情有趣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到了“安宁和自由”,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变得大方、自信、健谈;大量的学习、实践、体验、感悟机会的提供,使孩子们变得眼明、心灵、手巧;智能强项的发展,使孩子们成了教师的“宠儿”,孩子们正在教师指导下,与新课程一起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还处在尝试探索阶段,从所开展的研训活动中看,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师头脑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统治”课堂,仍然“统治”着学生,教学民主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以充分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依旧单一,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等。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研训机制,继续扎扎实实地抓好研训工作,使我县初中语文课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篇5:历史学科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9月,辽阳县各乡镇25所中学(现24所)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选用人教版教材作为实验教科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新理念。为了落实新的教育理念,使新课改一开始就步入正轨,早在20xx年10月末,教师学校中学部栗丙林主任就深入各中学对各校一线教师进行有关实施新课程的培训。

我当时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参加了培训,之后还进行了交流、讨论。让我们受益非浅。之前,只是知道课程改革是必然,是趋势,却不知怎么改、改什么,培训后犹如在教学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之后,历史学科教研员徐恩元老师多次到校组织听课、讲课等研讨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关键是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积极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转向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更新,为课程标准的实施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发挥教研导向作用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为使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历史学科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教学导向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首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我们作为研训人员,都有自己负责研训的学校。走下去,走进教师之间,亲自参与集体备课,具体做法是一人主讲一课,众人共同参与。对教材分析、教材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教学全过程进行研讨、分析,这样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得到了锻炼,又使集体智慧发挥了作用。

其次是通过开展大大小小的历史教学观摩,在讲课、听课、评课过程中体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检验备课效果的得失,从中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方法,这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2005年4月在首山镇一中搞的一次大规模全县历史教师参与的教学观摩,课题是《三国鼎立》,效果就特别好。再次是通过撰写教学心得体会,积累教学案例,重视案例的导向功能和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料。这个途径我们主要是由一些骨干教师来完成,进而带动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总结、提高,从而逐步实现观念的转变。

三、时刻关注教师的发展是关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随着下乡调研次数的增多和对基层教师了解的深入,让我越来越真切的认识到教师能否快速成长,对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可以说起着决定作用。因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由国家课程转为教师实施课程再转为学生学得的过程,而教师是中间的桥梁、枢纽,其地位举足轻重,所以说,课改的成败,教师肩负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使命。那么,课程改革对教师有哪些要求呢?

首先,教师能否经受住了职业道德的考验。

在刚开始课改时,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十几、二十几年的历史,可谓倒背如流,一味固守自己原有的上课模式。他们或是“填鸭式”、“一言堂”,不顾下边学生的反应如何,一骨脑地把课“讲”完,或是,讲的少之又少,用题海战术“狂练”,把原本教材中的大字小字面面俱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做了,还会振振有词:“我都累死了,讲得嘴丫子冒沫,你还不会,那怪谁呢?”“所有题型,我们都练到了,‘修行’就在个人了!”殊不知,新的时代需要真正意义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几个人物、几个年代、几个事件等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才”,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你的学生将如何适应现在乃至未来的社会这一层面,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并真正地热爱教育事业,与些同时,就要考虑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需要教师在掌握课程标准、驾驶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设置问题,设计思考讨论题目,并指导学生搜集、查阅、整理有关新课程内容,而这无形当中就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精力,倘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很难担负这一教育任务的。

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并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如此。

那些灵活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学方法、手段的教师,他的学生也被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氛围中,兴致盎然地学习着。比如同样是讲夏商西周的文化时,涉及到日食、月食的发生、记载,有的教师依照教材或是自己描述或由学生讲解,一带而过,而有的教师此时启发几位学生走到讲台,分角色扮演太阳、月亮、地球,其他学生饰演此天象出现时当时的老百姓的状态,并及时提出问题:出现这种惊恐现象的原因?这样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精彩(教师一定要坚信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的表演,这样创新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种千篇 一律的泛讲空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再次,教师要博览群书,形成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

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新课程,参与课堂活动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另外教科书的一些隐性问题含而不露也需要研究。开放性的教学使历史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心理、科技、文化、自然、地理等学科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教师如果没有广泛的各领域的知识是很难师生交流、讨论合作的。比如在讲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中,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涉及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理论;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的政治理念;新航路的开辟涉及地理中的空间知识;殖民地建立后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军事侵略等等,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各领域的知识是很难上好本课的。所以教师,尤其是做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勤思考。授以滴水,应有滴泉。

第四,要有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

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强化其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我们只是县内各乡镇学校,条件有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县教体局本年度加大远程教育的投入,运用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电化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现代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标实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之一。

四、实施新课程标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理解继续与创新的'关系。

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任何教学改革都是在吸收原有教学方式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原则。

因此,必须正确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但不能因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谈“讲”色变,似乎一“讲”就背离了课改精神。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教师自己讲,关键在于怎样讲,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讲述也主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在改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中,要注意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要避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二)如何认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理论: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但在具体操作时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或者做得还不够。奎里特说:“在课堂上,一名教师应该告诉他的学生应该怎样看世界,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还要和他们并肩学习。”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理解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灵感火花,质疑设问,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中。而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则要求教师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他们对书本的怀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有创意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使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发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如何处理个别与群体的差异关系

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资聪慧,勤勉好学的学生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情绪活跃,思维敏捷,积极发问,抢答问题,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因受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局限了他们的接触资料、图片、信息等教学资料的视野,限制了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大多数的学生,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呢?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四)如何衡量教学过程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改成败与否,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给予评价。而现在应试考试的评价机制,一张卷纸定成败仍然成为束缚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来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