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析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论文(共含4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博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增强高中的政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开展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途径。加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使得政治科目陷入低效的困境,且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开展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已迫在眉睫。笔者基于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涵义剖析,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内涵和特点的挖掘,解析并探讨其了有效实现政治科目走入生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的政治科 生活化教学
作为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中的政治科,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由于高中的政治科多脱离学生生活,经常会导致教学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而政治科的学科价值就更加难以凸显。新课程改革至今,高中的政治科教学虽然已经发生了重大改革,由传统封闭式的单纯授受式教学向现代开放式、综合式、多元式课堂教学转变;但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探讨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有着根本的实际意义。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就政治科进行渗透式生活化、实效化的教学,浅析如下。
一、剖析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
(一)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的涵义
理论上,思想政治科生活化是指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利用生活讲解政治,做到生活经验政治化,政治科教学生活化的新的教学理念。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科作为社会人文科学,其本质也是基于对生活认知的理论体现。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也会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所以,高中的政治课程与现实生活内在的息息相关,也为政治科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因此,简单地说,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而是要将政治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生的生活结合,多用现实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并应用政治学理论知识。
(二)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的特点
1、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政治科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理论联系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应结合日常生活案例,争取总结出一些恰当的结合理论与生活的教学案例,用实践来教学。
2、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方面,所以生活化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改革教学方法。
3、教学与学生未来生活相结合。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的概念,即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不断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政治科生活化应该立足学生现实生活,放眼学生的未来生活。
二、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文章开头就曾提到,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重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高中的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高中的政治的基本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传统教学观念指导下,高中的政治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和学习状态,要求提高高中的政治教学有效性,然而只有让高中的政治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才能不断提高政治学科学以致用的水平。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章的开头也曾指出,高中的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要求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和经验为基础,从当代高中生的成长特点出发,分别结合实际讲解理论知识,既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
(一)重塑新的教学理念
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高中的政治老师必须注重培养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一切课程教学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意识。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不断促进政治教学生活化。总之,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是顺利开展高中的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二)开发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的教学需要以科学模式的形式确定下来,因此,在开展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开发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应该立足教材,结合现实生活,把教材枯燥的理论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这样就能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的把理论与问题想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建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新课改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为了更好发挥其效果,随之而配备的必须是一套新的、能够适应新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原来传统的单纯考核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必须更改,由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替代。所谓多元化评价体系,就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考核,同时注重平衡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过程化,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全面促进高中的政治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史Z.关于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150.
[2]陈萌杉.浅析高中的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J].新课程研究,(2):133.
[3]陈卓.高中的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15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应该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数学方面的准备。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举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生活太远。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数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所教的五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的。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的改革上进行许多尝试和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中,围绕着21世纪数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大众数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要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认为数学课程改革要 “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四、课题研究假说
为使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尽快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数学课程新标准》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数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
五、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呼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掌握好这一技术、工具、语言,成功地迎接未来生活。
(2)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好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生活。
(3)当代认知理论
六、研究目标
1、改革教学教育观,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意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构建生活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新模式。
6、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研究内容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寻找教材中与生活化有关的内容进行课题研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颁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八、研究方法、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法
由于本项目研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研究力量多样,因而研究方法是多样化,主要采用“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
2、研究步骤
本项目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三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3—2006.4)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第二阶段(2006.5—2006.10)研究阶段。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探讨。
第三阶段(2006.11—2006.12)总结阶段。全面反思、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3、预期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须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生产的巨大作用,更加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2、从生活情景中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生活问题数学化a、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b、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c、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d、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a、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c、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d、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
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创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睥。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课外延伸,拓展应用
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的问题,处理由课程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5、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九、研究实施策略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或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些过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规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经历如下这一过程,让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这一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转化、代换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举例如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 )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填空并列式表示出还剩多少元。结果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4)根据生活素材构建 “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里数学建模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也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如可在一次体育达标抽测后,教师公布达标情况,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并从中求出达标率、优秀率等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
1)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面积单位教学时,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在研究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后,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
3)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像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从而让学生不但可以体会数学语言的功能,还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4)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可在教学平均数后,要求学生用步测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等。
3、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学会了关心、宽容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活动是不断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把自身经验,感受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相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它还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学习、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发展自身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自己完善自己认知架构的目地。
只有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身,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熟练地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的教学观念,把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1、我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广大教师科研意识较强,有条件完成该课题。
2、个人方面:本人谦虚好学,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经验,曾参与我校申报的“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并获得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鉴定。曾有多篇论文在县市以上获奖:《利用学具发展学生思维》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百家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3、学生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
4、我申报了本课题,将严格按照实验研究的要求,依据实验方案作好实验工作,在实验中大胆探索,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实验课题取得圆满的成果。
浅析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析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北小学 徐博洋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生活化,将更多的生活上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产生更多的生活感触,丰富学生的情感,才能保证小学生的作文具有更多的情感以及更加的真实。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且给出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化 问题 措施
近几年,小学生普遍出现害怕写作文的现象,因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即使有的同学写出了作文,但是内容非常单一,没有情感。甚至有的小学生直接抄袭作文书等作文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记述的事情。小学生进行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学生作文远离生活化的原因
1.1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不需要进行发言、思考,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说的话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把知识学死,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只是死记下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2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作文教学是传授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由于我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看重分数,这严重限制了作文的主题,使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写作,只能以考试范围进行写作,这就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情感,非常的僵硬。
1.3受到社会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成功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我国的理工学科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成果,这就导致人们过多的重视理工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小学生也由于家庭观念等因素产生了重理轻文的思想,不重视文科的学习,不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不愿意写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科的竞赛考试中。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1.4教师不愿意亲自写作为小学生进行举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www.fwsir.Com)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2.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的意义
作文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不能将其分开,只有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足够的灵感。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作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所以必须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库,让生活走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保证小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3.1丰富作文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丰富作文的内容。要将生活走入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中的美,并且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感悟;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多发现新鲜的事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发现新鲜事物的时候,教师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写作机会比较少,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写作,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素材来源,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科学的引导;带动大家阅读;帮助同学对文章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2教师要科学地对小学生作文做出评价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对这种差异必须进行科学的评判,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反应的自身情感的过程。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和自信。对错误的看法、想法,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改正,对正确的要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
4.总结
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重视生活对作文教学的作用。积极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桂中搞好小学作文教学之思考【J】教育艺术。(01)
【2】王敏峰,对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问题的浅析【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05)
【3】张孝芬,共趣引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J】现代阅读(教育版), (11)
浅谈以教学情境化实现教育生活化论文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目标,品德与生活课堂即是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木理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在木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活动,重视孩子的直接经验,鼓励孩子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孩子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品德与生活课新教材,富有活泼有趣的画面,具体感人的场面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亮点就是让孩子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诱导孩子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木道理,真正使孩子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孩子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境,让孩子置于特定的生活色彩浓厚的情境之中,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呢?主要有三种形式
1、情境再现。是指以课木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占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己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占诗,大多己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是指既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没出现,也在孩子的课外生活中没感知过的,同样和品德与生活教材相似相关、能够创设情境,利于引导孩子为人处事的素材内容。这必须搜集生活情境素材,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并进行必要的加工筛选。如有线电视中的一些精彩的少儿节目,网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少儿动画资源,教师可保存剪辑加工,以备教学中使用。
创设情境应作为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主线,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来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孩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孩子学习,鼓励孩子善于去面对生活,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品德与生活课课堂就能焕发出引人入胜的生命活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