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纳的相关诗句是:岁币捐纳西湖月。
捐纳的拼音是:juān nà。注音是:ㄐㄨㄢㄋㄚˋ。结构是:捐(左右结构)纳(左右结构)。
捐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捐纳详细内容】
⒈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引清昭槤《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章炳麟《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
二、释义
捐资纳粟以得官爵。秦始皇四年(前243年),因蝗灾大疫,许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历代多沿袭,清中期后尤盛。
三、综合释义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清昭槤《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章炳麟《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
四、汉语大词典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秦汉,称纳粟。清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清昭梿《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诏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馀,捐纳知县五百馀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复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雍正二年……帝曰:‘垦田事例,于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于铨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款。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准捐。’”章炳麟《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于大学。”
五、关于捐纳的成语
六、关于捐纳的造句
1、清代官学教师的选拔方式沿承明代,但也有不同,其中通过捐纳的方式选拔官学教师是典型的表现。
2、疏请禁司坊擅理词讼,奸徒包揽捐纳,牙行霸占货物,流娼歌舞饮宴,饬部议,定为令。
3、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
4、平民通过捐纳,即可获得做官的资格,等候铨选补缺,应卯候任,从而成为官僚队伍的候补者,得以跻身王朝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5、霍天见他胸前补子上绣有一白鹇,知道是个从五品的官,比父亲捐纳的四品候补道员还低上两级,心里一宽,看来是没什么事情。
6、便召聚众祭司和利未人,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往犹大各城去,使以色列众人捐纳银子,每年可以修理你们神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