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友好社会的主要基础论文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创新 激励和约束机制友好社会
论文摘要:文章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概念出发,分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性、必须性,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骤、 约束机制,
并从友好社会主要基础的角度对环境友好型社激励机制、会给予了学理的定位。
一、环境友好型杜会的含义及其概念的提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人和自然友好共生的社会形态,其关键内涵是 环境友好型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连续发展。
社会的关键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的程度之内,尤其是经过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个方法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国际社会尽管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通常应具有四个特征:第一,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性思维方法,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人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集合。第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连续发展社会的详细表现形式,是人和自然友好的社会,也必定是人和人基础友好的社会。第三,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
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需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方面、协调和可连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境文化价值观、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要素,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路径和方法。第四,“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
1992年在联合国里约热内和环境和发展大会经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Friendly)理念。随即,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施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21年召开的世界可连续发展首脑会议所经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数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和服务等概念。2021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我国,胡锦涛总书记在2021年3月份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2021年10月召开的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久计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性及其必须性
从理论逻辑看,首先,环境问题是中国全方面小康社会和当代化建设
进程中的瓶颈约束,而破解瓶颈约束需要理论创新,这是环境友好型
社会理念提出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次,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基础纲领和标准,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
关键方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做到实际工作有旗帜、有目标、有
抓手,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政治基础。最终,环境友好型
社会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其产生的历史必定性,是国际
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环境保护及可连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
定结果,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从社会现实看,现在的环境情况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巨大。关键表
现在:一是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343个城
市中,只有1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成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占33.8%。
除此以外,酸雨污染面积超出国土面积的五、怎样构建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情
况和对环境的影响、正确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人统计指标,使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识。
2.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和赔偿制度。环境是一个有价值的公共,要根据
“污染者赔偿”和“使用者付费”的标准,把环境作为对待加以赔偿。
将生态环境的流域治理、保护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建立流域内受益
者向治理、保护者进行必须的经济赔偿制度,经过中央财政或省财政
转移支付的方法来实施,以推进跨行政区划的流域治理和保护。
3.建立和强化环境承载力控制管理制度。环境市场化要以其承载力为
依据。要立即开展环境容量研究,确立区域、流域的动态环境承载能
力,对环境开发利用和排污实施严格的总量管理和许可证制度,没有
排污指标不得生产经营,进而建立和推行环境容量或排污指标有偿转
让制度,使主动治理者获取利润,使不治理者付出经济代价,以调动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4.建立和强化环境友好目标责任制。环境是,环境保护是实现可连续
发展的基础。各级党政领导要“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要建立和
不停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方法到位、投人到位”。要把环境
友好作为严格考评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工作业绩的主要
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地方政绩和评定干部优劣的主要条件,以推进环
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的永续利用,使经济、社会、环境总体平衡,
协调发展。
六、环境友好型社会:友好社会的主要基础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友好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主要
基础。
首先,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友好社会的共同点,在于基础价值
观和处理问题的标准完全一致。在价值理念上二者全部主张以人和自
然的友好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友好,全部将人文精神、法律制度、
经济技术、生活方法等社会原因整合为推进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
社会友好共赢的强大力量。在制度设计上二者全部要求建立顺畅的社
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
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公平的生态利益赔偿机制、综合的政绩评价机制、引导公众参加的民主监督机制。
其次,环境友好型社会隶属于友好社会,二者不能并列,但也不可分割。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就不能建成友好社会。同理,没有友好社会,也就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即是构建友好社会伟大实践的主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是党的历史任务,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小康社会的关键指标,要 就必需实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需走可连续发展道实现这一指标,
路。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表现在优秀性上.而“优秀性”三个字表现在“可连续”这三个字上。凡可连续发展的生产力就是优秀生产力;凡可连续发展的文化就是优秀文化;凡可连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最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友好社会的最终,友好社会视野关照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分析。
含义概括起来关键包含三个方面的友好,一是人和自然的友好。“环境友好”有一前置的缺省主语—人。和环境的友好肯定是人和环境的友好。其实质恰恰就是人和自然的友好。所以,人和自然的友好是环二是人和人的友好。社会是包含不一样利境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
益主体、不一样社会阶层组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一样。而人和人之间的友好,是社会友好的关键。只有些人和人之间友好了,社会才能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了,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三是社会本
身的友好。它关键包含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各个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
友好发展。社会本身的友好发展,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保障.也
是友好社会的主要内容。
2/2首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