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研弃考之现象观察
弃考规模逐年攀升
近年来,考研已然成为众多学子追逐梦想、提升自我的热门选择,报考人数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然而,与之相伴的是,弃考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弃考现象愈发常见,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一番。
就拿近些年的数据来说,2019年,有37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12.76%;2020年,有34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9.97%;2021年,有42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11.14%;2022年,有46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11.19%;2023年,弃考率更是高达35%。尽管2024年各个省市并没有公布具体的弃考率,但根据相关情况推测,2024考研的弃考率在20% - 25%左右,这意味着2024年考研的弃考人数预计超过100万。
如此庞大的弃考群体,反映出考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背后必然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考生们的选择。了解这些弃考背后的原因,无论是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还是对于整个考研生态环境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阶段的弃考情况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出现弃考高峰。
首先就是暑假阶段,这个时期本是大家考研备考的黄金时期,可往往也是第一波弃考高峰期。夏天天气炎热,考生容易心烦气躁,难以静下心来复习。而且部分考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后,发现自己的进度明显跟不上,自信心受挫,进而选择放弃。
接着到了开学阶段,不少同学经历了暑假备考的“折磨”,又面临着新的学业压力或者看到身边同学有了其他更好的选择,比如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等,觉得自己考研上岸的希望渺茫,就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出考研大军。
再往后,临考前也是一个弃考的高发阶段。考前考生们的心理压力极大,有可能因为心态崩了,担心自己考不好;也有可能身体突然抱恙,影响考试状态,又或者出现证件等方面出问题的突发情况,种种原因叠加起来,使得一部分考生无奈选择弃考。
最后就是考试期间了,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比如某一门科目发挥得极差,感觉上岸无望,便极有可能放弃后面的考试。
就这样,暑假热退一批,开学放弃一批,冬天冻走一批,考场吓退一批,使得很多原本怀揣考研梦想的同学慢慢退出了这场竞争。
二、考研弃考的多重原因剖析
外部客观因素影响
就业形势变化影响
当下的就业形势也是影响考生是否弃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职场竞争愈发激烈,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考研不再是提升自己、获得理想工作的唯一出路。在备考的过程中,部分考生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关注着就业信息,一旦遇到心仪的工作机会,经过权衡,觉得这份工作能满足自己当下对于职业发展的期望,便会选择投身职场,放弃考研。毕竟,考研最终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既然已经有了不错的工作选择,那自然会改变方向,开启职场生涯,所以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这部分考生离开了考研的“赛道”。
三、自身主观因素使然
备考压力难承受
考研备考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需要考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很多考生从大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备考,日复一日地面对堆积如山的书本和做不完的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心俱疲。尤其是到了冲刺阶段,精神上的负担更是重如泰山,每天都在担心自己复习得不够全面,害怕在考场上发挥失常。这种长时间的煎熬和巨大的压力,让不少考生不堪重负,最终选择放弃考试,他们觉得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向考研这场“战役”投降。
信心不足主动弃考
有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没掌握好,复习进度也不理想,对自己能否考上研究生缺乏足够的信心。他们看着自己做练习题时一错再错,或者翻开书本发现还有好多知识点没记住,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即便去参加考试也是白考,上岸的希望太过渺茫,于是干脆主动放弃考试。比如有的考生在考前模拟时,成绩远远达不到自己报考院校的分数线要求,越临近考试就越觉得没底气,最终在自我否定中选择了弃考,放弃了这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目标规划有变动
在备考期间,考生的目标规划发生变动也是导致弃考的常见原因。部分考生一开始选择考研可能只是随大流,或者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发现自己对原本报考的专业其实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或者经过了解,觉得报考的院校、专业不符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继续考下去可能也无法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进而决定放弃考研,去寻找更契合自己发展方向的道路。
四、其他相关因素作用
家庭及经济因素
家庭及经济因素在考生是否弃考的决策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有的考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难以承担考研所需的费用,像购买复习资料、参加培训课程以及后续读研的学费、生活费等,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考研的想法。还有些考生家庭出现变故,比如家人突发疾病需要照顾,或者家庭经济来源受到影响等,导致他们无法再安心备考,只能选择先顾及家庭。另外,部分考生受到家人观念的影响,家人可能觉得早点工作更实际,不支持其继续深造,在家庭因素的多重影响下,考生最终无奈选择弃考,告别考研之路。
盲目跟风无主见
在考研大军中,有一部分考生属于盲目跟风的“气氛组”。他们看到周围同学都报名考研,自己便也跟着报名,缺乏对自身情况的清晰认识和明确的考研目标,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考过程中,他们才发现考研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学习起来力不从心,进度远远落后于他人。而且由于一开始就没有坚定的信念,随着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便逐渐失去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最终选择弃考,成为了考研弃考群体中的一员。
五、考研弃考带来的影响面面观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考研弃考,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往往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要知道,考研本就是一个能够帮助大家迈向高等教育更高阶段的重要机会,一旦选择弃考,那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这个提升自我的宝贵机遇。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学历在很多时候就代表着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助力我们在求职时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职业起点以及后续的晋升空间。而弃考的话,便失去了通过研究生学习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的可能,进而影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高度,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在相对较低的层次参与竞争,社会地位的提升也会因此受限。
并且,弃考这一行为对个人心理层面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当做出弃考决定时,不少考生内心都会充斥着失落、沮丧等消极情绪,毕竟之前为考研付出了诸多时间和精力,此刻却半途而废,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也会遭受打击,甚至可能在后续面对其他挑战时,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再去勇敢尝试,影响到个人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发展积极性。
对考研竞争环境的影响
考研弃考现象的存在,还极大地改变了考研的整体竞争环境。每一个弃考的考生,原本都是竞争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的退出,使得那些坚持备考、一心想上岸的考生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比如说,某个专业原本计划招生人数固定,报考的人越多,上岸的概率相对来说就越低,而弃考人数的增多,看似减少了竞争对手的数量,但实际上却让剩余考生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因为弃考者的名额空缺并不会改变招生计划,这就导致剩下的考生需要在更小的“上岸概率池”里去拼搏,那些原本可能凭借自身实力有较大希望被录取的考生,也会因为竞争加剧而变得没那么有把握了,上岸的难度系数直线上升,整体的考研竞争格局由此被打破,变得更加严峻和残酷。
六、应对考研弃考的建议措施
考生个人层面
合理规划目标与时间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合理规划目标与时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去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不能盲目跟风,看到别人报考热门院校、热门专业,自己也跟着报,而不考虑自身基础以及复习情况等因素。比如,如果自己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那么可以选择一些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但专业实力也不错的院校,增加上岸的可能性。
在确定好目标后,就要制定详细且科学的复习计划了。计划要涵盖总复习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乃至日计划。从备考的第一天起就要制定好总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基础阶段要把各科知识点系统学习一遍,强化阶段进行重点突破和刷题巩固,冲刺阶段进行模拟考试和查漏补缺等。月计划可以按照每一轮复习的时间来安排,具体到周计划就是在月初规划好这一个月四周的学习进程,日计划则是在每周一开始或者每天晚上安排好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每天睡觉前检查是否完成当日学习任务,督促自己按计划稳步推进备考,避免出现到临考前才发现还有很多内容没复习的慌乱情况,有条理地应对考研这场持久战。
积极调整心态情绪
考研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态的考验。在备考以及考试过程中,考生要学会缓解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备考期间,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这时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比如听听舒缓的音乐、到户外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等,释放压力,让自己能以更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学习。
遇到难题时,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可以先放一放,换个科目学习,换一种思维方式,之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某一门科目发挥不理想,也不要轻易就放弃后面的考试,要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毕竟每一场考试都是新的开始,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只要坚持考完,就有可能出现转机。要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都会有回报,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应对考研路上的种种状况,避免因心态问题而留下遗憾。
七、社会及高校层面
加强就业与备考指导
高校和社会在助力考生应对考研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考生明晰职业方向。如今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很多考生对于考研和就业之间的权衡比较迷茫,不清楚考研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或者担心读完研之后就业情况依然不理想。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邀请企业人士分享行业动态和用人需求等方式,让考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所需技能,从而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目标来决定是否考研。
另一方面,要完善备考支持体系。比如,为考生提供心理辅导,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心理压力过大,却不知道如何排解,高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为考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同时,还可以整合学习资源,像在学校图书馆设置考研专区,提供丰富的考研书籍、资料,或者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分享优质的网课、学习笔记等,让考生在备考时有充足的“弹药”,助力他们更有信心地坚持考研。
深化教育相关改革
从长远来看,推动教育改革是减少考研弃考现象的根本之策。教育需要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当前的考研现状反映出部分考生可能觉得通过考研获得的提升有限,或者担心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无法满足自己对于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期望,所以才会中途放弃。
要深化教育改革,就要注重优化课程设置,让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更具实用性、前沿性,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要求。此外,也要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科研、实践的机会,让考生看到考研背后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减少因各种顾虑而弃考的现象,让考研真正成为提升自我、助力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