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省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12-11 来源:伴沃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讨论敦煌所见的建筑之先,我必须先简略地叙述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至迟在公元前一千四五百年,中国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系统。个别建筑物的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和屋顶。台基多用砖石砌成,但亦偶用木构。屋身立在台基之上,先立木柱,柱上安置梁和枋以承屋顶。屋顶多覆以瓦,但最初是用茅葺的。

在较大较重要的建筑物中,柱与梁相交接处多用斗栱连接。屋身的立柱及梁枋构成房屋的骨架,承托上面的重量;柱与柱之间,可按需要或砌墙壁,或装门窗;或完全开敞(如凉亭),灵活分配。

一所住宅、官署、宫殿或寺院,都是由若干座个别的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楼阁等,配合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系,中留空地而形成的庭院,或若干相连的庭院组合而成。

最初,在建筑内建造庭院是为了防御和保卫。后来它被贯彻到整个城邑。随着政治组织的发展,在城邑之内,统治阶级能通过军队或“警察”对人民进行武力镇压,实行所谓的“法治”,于是在城邑之内,庭院的防御性逐渐减少,只剩下隔别内外、区划公私(敦煌壁画为这发展的步骤提供了演变中的例证)的作用了。例如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等,本身就是一个城,内分若干庭院;至宋以后,“宫”已缩小,相当于小组的庭院,位于皇宫之内,本身不必再有防御设备了;北京的紫禁城,内分若干的“宫”,是宋以后沿革宫内有宫的最典型的例子。在其他古代文化中,也都曾有过防御性的庭院,如在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就都有过。但在中国,我们掌握了庭院部署的优点,扬弃了它的防御性的部署,而保留它的美丽廊庑能给居住者庭内“户外生活”,带来内心宁静的特长,并利用至今。

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平面部署,除去少数因情形特殊而产生的例外外,莫不这样以若干座木构骨架的建筑物联系而成庭院。这个中国建筑的最基本特征同样地应用于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我们由于敦煌壁画而得见佛教初期时的情形,可以确切地说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建筑在中国自始就没有根本的区别。

究其所以,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功用使然。佛教不像基督教或回教,很少有经常数十、数百人集体祈祷或听讲的仪式。佛教是供养佛像的,是佛的“住宅”,这与古希腊罗马的神庙相似;二是因为最初的佛寺是由官署或住宅改建的。汉朝的官署多称“寺”。传说佛教初入中国后的第一所佛寺是白马寺,因西域白马驮经而来,初止鸿胪寺,遂将官署的鸿胪寺改名而成宗教的白马寺。以后佛教用的建筑都称寺,就是袭用了汉代官署之名。《洛阳伽蓝记》中,“建中寺本是阉官司空刘腾宅……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愿会寺,中书舍人王翊舍宅所立也”等舍宅建寺的记载不胜枚举。佛寺、官署与住宅的建筑在佛教初入时基本上没有区别,可以互相通用。一直到今天,大致仍然如此。

(摘编自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

材料二: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平面部署普遍应用“庭院”是它最基本的特征。明清宫城以内,用众多大大小小的“庭院”容纳安排复杂的功能。宫城内建有多座宫墙,在大范围的宫墙以内又包含许多庭院。像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都被围在内廷宫墙里。根据围合方式与其中建筑的位置部署,可以将这些庭院分为三大类型:廊院、合院与园庭。这三类庭院内的建筑全部依南北中线,左右均齐配置。

目前还没有发现明代宫城的舆图。《宫殿衙署图》绘制于清康熙早期,时代最接近明代。在这张图中,宫城内共有外朝、内廷、慈宁宫、咸安宫等四座廊院,外朝、内廷两大麻院的中线与宫城及北京城中轴线重合,有宫后苑和慈宁宫花园等两座园庭。其余建筑,成格局的都可以称为合院。此后清廷又添加改建了寿康宫和宁寿宫,宁寿宫的前半部和寿康宫也采取了廊院形式。乾隆年间建成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的格局大致相当于传统的园庭,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可视为新的突破。

廊院是用廊庑围合主要建筑形成的庭院。它的特点在于廊庑的后墙就是庭院的外墙,同时主殿之前有大面积的“庭空间”,来举行朝会仪式。故宫的外朝廊院最具有典型意义。廊院的起源也.非常古老。考古机构正式发布的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2号宫殿基址,河南偃师商城1号宫室建筑群4号、5号宫殿遗址,都属于廊院布局。由此可知中国宫殿建筑肇始就创造了廊院的布局形式。早期敦煌壁画还缺少表达建筑布局的资料。隋莫高窟423窟西顶把《弥勒上生经》中描述的兜率天宫画成“一殿两楼”并列的格局,表现了古建筑常用“一主二辅”规制。初唐莫高窟338西壁龛顶所画的兜率天宫在正殿之前,有两堂相对,而且殿与堂之间用廊连接。两堂的中线形成了与庭院中线垂直的横轴,表现了新的“一正两配”格式,增强了殿前的空间感。

盛唐以后壁画中净土寺院布局的主流格式即成为廊院。如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画》的大型净土寺院,画面用俯视构图,表现了廊院中心的会场:主尊在说法,胁侍与一众菩萨在聆听。主殿在北,南北中线上三重大殿纵向排列。从大殿左、右各伸出回廊若干间,然后折向南,成东、西廊。东、西廊中部各有一座配殿,东、西相对,形成横轴。东、西配殿都是“一主二辅”规制,殿两旁各设一楼。北回廊的东、西两角设有角楼。

朝会是宫廷建筑最重大的功能。明清两代,虽然常朝的位置有变化,但是大朝会都是在奉天殿(太和殿)内外的庭院中举行,所以故宫的外朝廊院与敦煌壁画中净土寺院的廊院有很高的相似度。

(摘编自晋宏逵《敦煌壁画中的宫廷建筑元素举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敦煌壁画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宗教建筑的一般特征和佛教初期情形。

B.中国最初的宗教建筑均由官署或住宅改建,这是宗教和非宗教的建筑没有区别的主要原因。

C.明清内廷宫墙里众多大大小小的“庭院”建筑,被均齐配置于一条南北中轴线两侧,承担复杂功能。

D.初唐莫高窟338西壁龛顶上画有兜率天宫,宫内正殿前的两堂中线和庭院中线垂直 增强了空间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举汉代未央宫、建章宫和北京紫禁城的例子,说明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特点和作用变化。

B.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作用随政治组织的发展而变化,其中能给人带来宁静的廊庑得以长期保留。

C.材料二第三段将敦煌壁画中的廊院布局和二里头宫殿遗址进行对比,说明廊院的起源非常古老。

D 莫高窟172窟北壁上的净土寺廊院是“一主二辅”规制,南北中线上北边的大殿为主,东西配殿为辅。

3.下列选项,能够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徽州古村落讲究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在总体布局上讲究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大都逐山水而建。

B.苏州园林的布局通过曲折的路径、巧妙的借景等多种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

C.中国传统建筑以对住宅中堂屋、正房、厢房等房屋的安排,来彰显夫妇和、父子笃、兄弟睦的家庭伦理。

D.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

4.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古籍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种研究古建筑的方法,请举例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 日(节选)

吴 强

大地欢笑了。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油的一片。草木不断吐出青芽,长成绿叶,桃花接着杏花,在山谷间、田陌上盛开,喷着扑鼻的香气。清清的溪水潺潺地流着,像仙女身上美丽的飘带,从高崖上伸至远方。山崖上,半空中,林木间,莺、画眉、百灵、燕子、黄雀等等鸟雀,得意地飞翔着、鸣叫着,鸟鸣和着溪水的流声,在春风里轻轻地回荡。

青年战士杨军的妻子钱阿菊,坐在村外的小溪边洗着衣裳,春风吹动她的衣襟和头发,她柔和而又健壮的身姿显得分外俊美。她手里搓揉着衣裳,水花飞溅,嘴里哼唱着她家乡的江南山歌:

河东阿郎忙采菱哟,/河西阿妹妹洗头巾。/头巾抛到河东沿,/阿郎给我一把菱哟!头巾包着一把菱哟,/菱里包的阿妹的心。/阿妹妹的心比菱甜哟!/阿郎的情比水深哟!

杨军听到了歌声,轻脚细步地向溪边走来。待他走近的时候,阿菊还在唱着。她听到脚步声,心一跳,截断了歌声,猛一抬头,见是杨军。

“知道我在这里?”阿菊问道。

“我当你躲到老鼠洞里去了!”杨军微笑地说,看看附近没有人,便坐在桥边的石头上,接着说:“再唱一个听听!”

阿菊把指头上的水珠弹向杨军的脸上,说:“你唱,我陪你!”

她收拾了洗好的衣裳,顺便擦了擦脸,理顺了头发,坐到杨军的身边,把杨军拿来的布包解开来,问道:“做鞋子要这么多布?”

“做四双!”

“先做一双两双,以后,我两个月做一双,带给你,包你赤不了脚。”

“给阿本、阿鹞也做一双!他们晓得你来了。”

“你告诉他们的?”

“我写的信不是给你看了的? 定是黎青同志写信告诉军长,军长告诉阿鹞,阿鹞又告诉阿本的!”

“黎医生跟我说,把那张照片寄给军长去了。”

她把杨军赶早集买来的青色鞋面布和蓝条的鞋里布展放开来,搕量了杨军的脚,又撎量一下布的长短和布口面的宽窄。

“刚好,够四双的。会买!布不错,蛮结实。”阿菊说着,对着阳光照看一下布的质料,用力地抖抖。

“快点做!”杨军说。

阿菊知道他天天吵着要到前方去,心里本就有点不安,现在,买来了鞋布,催着快做,像是就要动身的样子,心就更是往下沉坠。她把鞋布卷叠起来,沉默了一阵,细长浓黑的眉毛迅捷地动弹一下,说:“来得及,半个月做一双,两个月一定做好四双鞋。”

“要两个月!”杨军瞪着眼惊讶地说。

“手笨,有什么法子?”阿菊含笑地说。

“跟我卖关子!不高兴做,拉倒!”杨军把鞋布拿回到自己手里,恼闷闷地说。

“要糊鞋骨子,要纳鞋底,要做鞋帮,要一针一线地绱。靠的是两只手,又不是用洋机器!半个月一双,还算慢?”

“当我外行? 老百姓做支前鞋子三天两双。”

“我要就不做,要做就得样子好看,穿得舒服,牢靠,结实,经得住爬山过岭。”阿菊想了一想,又抖动眉头,轻快流利地说。

杨军脱下脚上的一只鞋子,送到她的面前,说:“你看看!人家做得不好?”

阿菊瞧着鞋子,杨军补充着说:“是苏中老百姓慰劳的,跑了几百里,打了四五仗,你看底没有通,帮子没有坏,线没有绽。”

“鞋子做得不算坏。三天两双,除非她是天工神手,我心钝手笨做不出来。”

“两天一双,总做得起来吧?”

“什么时候动身? 真的走啦?”阿菊在杨军的脚板上轻轻地拍了一掌,把鞋子套回到他的脚上,问道。

“说走就走!”他从衣袋里摸出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接着说:“你看!一个班捉四百多,一个班捉五百多,一个连总共捉了一两千。真倒霉!这么好的仗,没参加得上!”阿菊看着信,低声地念着,杨军的头偎在她的肩膀,给她指认着她认不出的字。仿佛信上的什么东西刺激了她,看完了信,亮起嗓子来说:“你走吧!鞋子我赶工做就是!”从杨军手里拿过鞋布来。……

“我走了,你……”

阿菊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子,不是乐于在别人怜悯之下过生活的人,他没有把替她担心的话明白地表露出来。

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去。她很爱惜杨军,不愿意杨军为了留恋她,在后方多留一天两日,落得人家说他给小媳妇拖住了后腿。她也爱惜自己,不愿意在杨军面前稍稍地表现出她有什么难处、痛苦、不安,影响到他的情绪,也不愿意给闲话人家说,承担拖丈夫尾巴的坏名声。但是,杨军负过伤,肩背上的疤痕深刻地印在她的心里。杨军这两天只是催她缝呀洗的,今天又特地跑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赶集,买来了鞋料,叫她赶紧做鞋子,她的心又禁不住地慌乱起来,明亮的眸子便渐渐地模糊起来。

“我? 你不要管!”她的话说得很响,但却抑制不住地带着颤声,眼里跟着渗出了泪水。

“有什么困难? 在这里生活过得来?”杨军轻声问道。

“有吃、有穿、有活做。过得来,没困难。”她说得很爽快。间隔了一下,她揩去眼泪,接着说:“不要担心我!好待多待几天,不好待少待几天。你走,我也走!”

“走? 到哪里去?”杨军惊异地问道。

“回天目山去!”

“反动派不害你?”

“我不怕!我当游击队去!”

(节选自吴强《红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杨军即将归队,以“他们晓得你来了”为理由,叮嘱妻子阿菊也给阿本和阿鹞赶做一双鞋子,表现出质朴淳厚的战友情。

B.杨军对阿菊说苏中老百姓的支前鞋做得快,质量好,是希望阿菊能快点做好鞋,小说也以此表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战士的大力支持。

C.杨军与阿菊就做鞋的进度发生一点争执,杨军希望阿菊快点做,而阿菊对此不满是因为她想要慢慢地做出好看舒服又结实的鞋子。

D.阿菊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女人,她最让读者感动的是,在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定、勇敢和自强的精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多次出现“信”这一物象,其中黎青写给军长的信和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直接促使杨军下定决心早上战场。

B.“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去”这一段运用内心独白和排比的手法,来表现阿菊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C.此文和孙犁的《荷花淀》都塑造了战争年代农村妇女勇于斗争、积极要求参军的形象,以此赞扬她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选文主要通过杨军与阿菊之间简单自然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8.选文用较多篇幅描写钱阿菊的出场,请简析其用意。(4分)

9.钱阿菊在跟杨军互动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䘚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改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当苏秦之始[A]出也[B]固尝[C]欲用秦[D]而教之[D]吞[F]天下矣[G]诚知[H]其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飨宴以相乐”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B.向使,假如,与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向使”意思相同。

C.克,能够,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

D.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与李密《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日”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光认为,先王封立万国,亲近各国诸侯,让其相交相乐,是希望各国能齐心协力,共保国家。

B.李桢指出,苏秦本想为秦国效劳,认为教秦王统一天下之法是较为容易之事,但他最终未能如愿。

C.李桢认为,六国和秦一样也想统一天下,其未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像秦那样的有利形势和上天眷顾。

D.李桢认为,张仪欲散纵就衡的辩辞无错,因为他的辩辞准确地描绘了衰微社会的人们的情形。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4分)

(2)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4分)

14.司马光和李桢对合纵各持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 热

杨万里

其一

今年秋热倍常年,更住西峰落照村。最是樱桃梢上日,徘徊不落等黄昏。

其二

多难幽怀惨不舒,秋风残暑扫难除。一生最怕西窗日,长是酴醾架子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其一》首句直接点题,第二句描写诗人居住的环境,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其二》首句写诗人对秋热的极度不适,次句叙述秋热现象,使这种不适感更为具体。

C.两首诗都通过描写秋热景象来表现秋热难耐,后者比前者更注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D.这两首诗和李清照《声声慢》都把时间定格在秋日黄昏,烘托了诗人特定的心情。

16.这两首诗语言浅近明白但富有情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临摹了一幅国画,画面上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明说他临摹的国画再现的是《蜀道难》中“ , ”两句的意境。

(2)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阿房宫面积之广、规模之大的两句是“ , ”。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描写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正式发布“蜻蜓”“青马”等9个台风新名。截至目前,台风命名表上共有140个名字。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台风命名的? 这些 A 的名字到底从何而来?

①事实上,为了方便传播的目的,②20世纪初气象预报员就开始为台风命名。③在西北太平洋,④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⑤后来为避免名称不再混乱,⑥台风委员会决定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给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命名,⑦并从2000年1月1日起使用新的命名方法,⑧同时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

这张表上共有140个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位成员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 B 地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台风委员会会为了防止某个台风在造成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台风后与其他的台风同名|而从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若台风委员会成员认为某个名字不恰当或有歧义时,也可提请撤换。旧的台风名被删除后,新的台风名由原提供国家(地区)重新推荐。2017年,中央气象台在网络发起“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选出“牡丹”“风铃”“鸿鹄”“飞廉”“熊猫”“祥云”“天马”“木兰”“皮皮虾”等9个候选名字由公众参与投票,最终“木兰”取代之前被除名的“海马”成为新的台风名。

“蝴蝶”“百合”“核桃”“琵琶”“康妮”等各式各样的台风名字看似出自不同领域,但事实上,给它们命名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如包括每个名称不能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没有不良含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不必要的混乱,不允许是商业机构名称,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等。

由于提供台风名字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各地文化背景不一,( )。中国喜欢以神话命名,如“悟空”“电母”“海神”“风神”;日本喜欢以星座命名,如“天兔”“摩羯”“天琴”;东南亚地区则( ),如“鹦鹉”“圣帕”(淡水鱼)“灿鸿”(一种树)“达维”(大象)。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22.文中画线处的“一票否决”可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书卷气指通过读书而形成的具有文人色彩的高雅气质。书卷气强,遇事有静气,行事有朝气,干事有灵气。而身上有烟火气,也尤为难得。烟火气本指烧煮食物的气味,时下流行的意义则指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现在也被用来形容一种深入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风吹日晒的“健康黑”到挽起裤脚两脚泥的“尘土色”,从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到定分止争的公信力,都是烟火气的生动体现。有人欣赏书卷气,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喜欢烟火气,认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其实,书卷气与烟火气可以在个人修养、社会实践、文化传承以及设计创新等多个方面实现和谐共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中国最初的宗教建筑均由官署或住宅改建的”错,原文是“最初的佛寺是由官署或住宅改建的”,这里强调的只是佛教建筑,宗教建筑有好多种,如道观、石窟、塔等,佛寺只是其中一种。“没有区别”也错,原文是“根本的区别”。)

2. C(“材料二第三段将敦煌壁画中的廊院布局和二里头宫殿遗址进行对比”错,材料二没有将敦煌壁画中的廊院和二里头宫殿遗址进行比较,材料二提到二里头宫殿遗址,是举例论证,证明廊院的起源非常古老,而第三段中对敦煌壁画中的廊院的介绍,说明中国传统建筑中廊院的布局特点。)

3. D(D项说明了故宫宫墙将宫城及城角的角楼围成一圈,能够证明材料一中国建筑群体以庭院为中心,通过若干座主要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系而成。A项说的是徽州古村落在总体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的特点,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B项说的是苏州园林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取景效果,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C项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家庭伦理旨趣,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①中国传统建筑物的结构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从布局来看,由主要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组合而成。②屋身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构架制结构,用木柱承受屋顶重量;较大较重的建筑物在柱与梁相交接处多用斗栱连接。(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古籍文献研究:材料一中,梁思成结合《洛阳伽蓝记》等相关古籍文献来佐证最初的佛寺是由官署或住宅改建这个观点;材料二中,晋宏逵结合《宫殿衙署图》分析明清宫城的结构特征。②比较研究:材料一中,梁思成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作用和其他古代文化中的建筑庭院的作用进行比较,认为二者都具有防御保护作用;材料二中,晋宏逵将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元素与明清故宫建筑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二者的廊院有很高的相似度。③跨学科研究:二者的研究都涉及建筑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更全面地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和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的特征。(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 C(“是因为她想要慢慢地做出好看舒服又结实的鞋子”错,她故意说要两个月是因为不舍,不希望杨军马上动身去部队。)

7. D(A项,“其中黎青写给军长的信和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直接促使杨军下定决心早上战场”错,只有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直接促使杨军下定决心早上战场。B项,“内心独白”错,应该是旁白;排比手法也不典型。C项,“都塑造了战争年代农村妇女勇于斗争、积极要求参军的形象”错,《荷花淀》中的妇女没有要求参军。)

8.①钱阿菊伴随着麦苗生长、草木吐青、桃花盛开的春天美景出场,展现了自然美与人物美的融合。②文中对钱阿菊洗衣服的描写,体现出她作为战士妻子的身份与勤劳的特点;对她唱山歌的描写,暗示了她对丈夫的温情,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氛围。(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开始钱阿菊沉浸在美景和劳动中,内心平和满足;杨军出现后和她谈论做鞋时,她表现出轻松和愉快;②当杨军催促她快点做鞋时,她意识到他快要动身,内心感到不安和慌乱;看了信知道杨军说走就走时,决定赶工做鞋。③当杨军表达对她的担心的时候,她内心感到难过和不舍;决定去天目山当游击队时,内心表现出一种坚定和勇敢。(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 BDG(原句标点为: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

11. D(A项,“飨宴以相乐”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可翻译为“来”,“以其无礼于晋”中的“以”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D项,《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日”也是名词作状语,和文中的“日”用法相同。)

12. C(“其未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像秦那样的有利形势和上天眷顾”错,根据原文可知,六国未成功,主要是因为六国之间互相欺诈互相威胁而削弱自己,而最终灭亡。)

13.(1)哪里有拆毁自己的屏障来讨好盗贼,说“盗贼将会爱惜我而不会攻击我”的,这难道不荒谬吗!(“藩蔽”“悖”各1分,反问句1分,句意1分)

(2)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用合纵游说六国,他难道没有预料到合纵的约定是保不住的吗? (“惟”“说”“逆知”各1分,句意1分)

14.(1)司马光认为合纵符合六国利益。三晋和齐楚在地理形势上互相依托、互为表里,如果他们能够联合,就不会被灭亡。(2)李桢认为六国间不可能做到合纵,因为:①彼此相互攻伐、图谋、欺诈,不够团结;②苏秦只为自己一时的富贵而游说六国君主进行合纵;③六国迫于秦国连横的压力,只得俯首听命。[第(1)点2分,第(2)点3分,其中观点1分,原因分析每点1分,答对任两点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司马光说:合纵、连横的学说虽然反复无常,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合纵符合六国的利益。从前,先王封立大量封国,亲近爱抚各国诸侯,使他们通过按期朝见天子来增进相互交往,用酒宴招待他们以增进欢乐友好,实行会盟而增进团结联合,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同心协力共保国家。假使当初六国能以信义相互亲善,那么即使秦国强暴,六国又怎么能被它所灭亡呢!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而齐、楚两国则是韩、赵、魏三国的基础,它们形势上相依托,表里间互相依赖。所以韩、赵、魏三国进攻齐、楚,是自断根基;而齐、楚两国征伐韩、赵、魏三国,则是自撤屏障。哪里有自己拆毁屏障来讨好盗贼,说“盗贼将会爱惜我而不会攻击我”的,这难道不荒谬吗!

材料二: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东方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有如秦国(那样)拥有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教秦国统一天下的。(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那时他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只是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用合纵游说六国,他难道没有预料到合纵的约定是保不住的吗? 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想要凭借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恐吓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15. A(“两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从“更”字可以看出,“西峰落照”加剧了热的感觉,所以两句之间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16.①语言浅近明白:组诗中“今年”“秋热”“常年”“一生”“西窗日”“酴醾”“架子”等都是常见的词汇,没有多余的修饰,表述简洁。

②富有幽默情趣:“徘徊不落等黄昏”,用拟人(移情)的手法,来表达太阳迟迟不落、秋热难耐的情景,显得俏皮有趣。(“一生最怕西窗日”,用略带夸张的手法表达对西窗日的畏惧之情,在对秋热的抱怨中增添了幽默的元素。)(每点3分,意对即可。第②点中“徘徊不落等黄昏”和“一生最怕西窗日”答其一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示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示例二)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示例三)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 A:五花八门 B:循环往复(每个1分,符合文意表意准确即可)

19.第①句,可改为:为了方便传播。第⑤句,可改为:后来为避免名称混乱(原句有两处语病:第①句语意重复,将“的目的”删去;第⑤句否定不当,删去“不再”。每改对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改法,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酌情给分)

20.(示例)当某个台风因造成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防止它与其他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可在现行命名表中将这个名字删除。(超过三个及以上短句1分,句意表述全面2分,句子表达准确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甲:命名风格也就各异了 乙:倾向用动植物命名(每处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2.(示例一)不能删去,“一票否决”即只要有成员中的一张反对票,台风名字就会被否定。这是对“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的解释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示例二)能删去,“一票否决”即只要有成员中的一张反对票,台风名字就会被否定。这和“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表意相同,删去后不影响读者的理解。(观点1分,理由2分,选择其中一种作答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本题考查的是“书卷气”和“烟火气”之间的关系,材料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别列出人们对“书卷气”和“烟火气”的喜好及其原因,最后指出两者可以和谐共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1)为什么“书卷气”和“烟火气”要结合起来?“书卷气”强调学识涵养和理论功底,而“烟火气”则注重实践经验和群众工作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

(2)怎样才能将“书卷气”和“烟火气”结合起来? 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读书涵养的是“书卷气”,行路涵养的是“烟火气”,只有将“读书”与“行路”相结合,才能“书卷气”与“烟火气”相融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参考立意】

①为人应该同时有烟火气和书卷气,烟火气让我们成为一名正常的社会人,有喜怒哀乐,有人情世故;书卷气让我们有自己世界里的诗和远方。

②要在理论学习中涵养“书卷气”,在投身实践创新中增进“烟火气”;努力成为理论“多面手”、实践“百事通”。

③以书卷气滋养烟火气,可以克制孤陋寡闻的粗俗气,解决胸无点墨的无力感。

④以烟火气托举书卷气,有助于避免书生气、消除凌空蹈虚的空洞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