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录取,不同地区考题不一样,录取标准不一样,公平?

2024-10-10 来源:伴沃教育

题主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思考高考制度是否公平,我觉得特别好。

但,“选拔”实在是太复杂了。

我们都觉得国家像一个大家庭,而大学是国家办的,那么,所有孩子都该一视同仁,就应该用一样的卷子,也就是一样的“选拔标准”。

这样就公平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一起看宋、明两朝的历史吧。

⭕️一、宋

全国的“考题一样、录取标准一样”的做法,在宋朝时,司马光就提出过异议。

宋统一中国后,科举用的就是同一张卷子,统一阅卷。

当时,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并慢慢形成了“好文”的地域特色,于是,南方学子也逐渐在进士科的角逐中占据优势。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

.

排名全国第一,占到了两宋进士的四分之一左右,

.

如果再加上第二名浙江的5000多名,两个省就占了总进士数的四成以上。

.

这是因为宋代不抑制商业。

.

福建、浙江两省靠外贸变得非常富有。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会去读书。

.

(你看,不管什么时代,经济都决定人的精神追求啊)

于是——

☘️司马光认为,北方有的路(“路”可以理解为省),几十年来竟然连一个进士都没考上,有失公平,应该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录取数量,以强化北方学子的求学动力。

☘️欧阳修则认为,全国一张卷,统一阅卷,统一录取,这是最公平的制度,北方中科举的人数少,只能说明北方人书没读好。

你站谁?

我站司马光。

面对同一张考卷的前提,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北方的经济不行,又会不断受到游牧民族侵袭,北方的家庭大都贫寒。

可以读书的家庭,一样要有50%的时间用来应付生存,剩下50%的精力才能用来学习,这显然也比拼不过南方。

且,名师大儒也大都生活在南方,北方的老师水平也不行啊。

所以,北方学子考不好,并不是他们书读不好,更不是学习力落后。是所处大环境的使然~

所幸,欧阳修的“认为”无效~

在王安石熙宁变法后,熙宁三年(1070年)省试,西北五路学子就有了专门的名额了。

此后,五路人省试“别有分数”的做法不仅得以保留,还有扩大的趋势。

总之。为照顾北方,宋代科举自熙宁后实行“五路之法”。

凡西北五路举子参加省试都“别立一号”,不与南方举子相混;录取时“别有分数”,有相当数量的固定名额。 我认为,这个“照顾”是正确的。

我非常认同《县中的孩子》的作者林小英的分析:

一个孩子对未来与自身发展的认知和规划,既是家庭认知水平代际传承的结果,也是学校这个“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而社会环境和人才、经济又密切相关。

南方的官员越多,具有录用其亲属的特权的高级官员也就越多,他们也更加重视家乡的教育……

试想,若没有“五路之法”,北方学子想“中举”的难度是多大。

在明朝,就出现过 “51名进士,无一北方人”的现象

⭕️二、明

明朝初期的科举,依旧是同一张试卷,同样的录取标准。

结果也依旧:南北学子的录取比例差异巨大。

洪武三十年会试放榜,51名中进士的人全部来自南方,没有一个北方人。

于是,北方士子群情激愤,联名向皇帝状告主考官刘三吾偏心。

朱元璋勃然大怒,在他想严惩刘三吾之前,又想走个过场,他命张信等人重新阅卷。

张信仔细阅卷后,秉公回复:刘三吾判卷并无不公。

可怜的张信,并没有猜中猪皇的心思,躺枪。

果然,听到结果的朱元璋大怒,直接杀了张信等诸阅卷官,并将新科状元陈䢿也杀了,之后,将刘三吾发配边疆。

这就结束了吗?

没有。

为了公平,他亲自主持殿试,又选了61名进士,全部是北方人。

于是,“南北榜”就此现身,这个著名的案件也被称为南北榜案

但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啊,猪皇就是把人杀光,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啊。

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

明宣宗时期,又起争议。

因为云贵川一带,虽然算是南方,但经济极为落后,别说读书,就是想吃饱饭都不容易。

让云贵川的学子和江浙那拨人一起考,那只有垫后的份儿。

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

而凤阳,因为是猪皇的老家,还特别穷,一并也给列了进去。

自此,南、北、中卷(榜)确立。

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应天、直隶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十六省府,广德一州为南卷;

.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顺天、直隶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十二省府,延庆、保安二州,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为北卷;

.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庐州、凤阳、安庆七省府,徐、滁、和三州为中卷。

从政治角度解读,这是为了均衡各方势力。

从选拔人才机制解读,不同地方的人才对各种事务的看法会有不同,优劣难辨。毕竟,一场考试没有办法做到智力上的绝对公正。

综上,我觉得,“不同地区考题不同,录取标准不同”,相对而言,要更公平一些啊。

写在最后:

☘️清华北大说,

你们江苏、山东跟我们北京不一样。

我们北京中学的教学水平高,现在正在向素质教育过渡,而你们江苏、山东还主要是应试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咱们用同一张考卷同一个标准,北京自然卷不过山东 —— 可是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大学不是一个福利机构,尤其像我们985大学,我们必须选拔有足够创造力的孩子,让他们组成国家队去解决科学前沿的大问题!

那我们根据素质调配名额有什么不对?

这叫效率优先!

☘️江苏山东说,

什么叫高素质?

你看看全国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我们江苏山东出来的人才哪里不如北京了?

有什么证据说应试教育就没素质?

再说我们江苏山东在应试教育之下都出了这么多人才,那我们的孩子如果去北京上高中,岂不是更比你们北京孩子厉害?

如果是为了攀登科学高峰,你们为什么不先成立一个国家青年队,从山东招一万个中学生到北京培养?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