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登分表序号填写清楚。
姓名: 班级:高三( )
题号 得分 7—13 26 27 28 选 做 题 登分表序号 总 分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要求字体工整。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一.本大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你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含有氯化钠的融雪剂会加快桥梁的腐蚀 B.可溶性铜盐有毒,故人体内不存在铜元素 C.在海轮外壳装上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D.中秋佳节月饼中用小袋包装的铁粉来防止月饼氧化变质
8.对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组合是:① CO2分子比例模型示意图为: ②—OH与
组成元素相同、含有的电子数也相同 ③HCN分子结构式为:H—C≡N
④NaHCO3
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
Na++H++CO32― ⑤Na2O的水溶液能导电,
这
不能说明Na2O是电解质 ⑥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铝是两性元 素 ⑦风化、干馏、裂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A.①②⑤ B.③④⑦ C.①④⑥ D.④⑤⑥ 9.天然维生素P(结构如图)存在于槐树花蕾中,它是一种营养 增补剂.关于维生素P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中的官能团有羟基、碳碳双键、醚键、酯基 B.若R为乙基则该物质的分子式可以表示为C16H14O7 C.lmol该化合物与NaOH溶液作用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以 及与氢气加成所需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是4 mol、8 mol D.l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7mol Br2完全反应
10.用如图所示装置除去含CN—、Cl—废水中的CN—时,控制溶液pH为9~10,某电
极上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两种无毒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解装置电极材料均应为铁 B.除去CN—的反应为:
2CN—+5ClO—+2OH—=N2↑+2CO3+5Cl—+H2O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2OH——2e—=ClO—+H2O D.该装置排放出的气体主要为N2和CO2
11.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下
图。如果它们都属于中学化学重点研究的对象,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价态氧化物的沸点:Z>X B.单质的氧化性:W>Z
2- C.Y和W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D.它们都只能形成一种气态氢化物
12.已知氯原子参与破坏O3的反应为:O3+Cl=ClO+O2;△H1 ClO+O=Cl+O2;△H2
破坏臭氧层的总反应是:O3+O=2O2;△H
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H=△H1+△H2 B、ClO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C、反应O3+O=2O2 的△H=E1—E2 D、氯原子改变了该反应的历程,但不影响△H
13.在一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 CO和0.4mol H2,发生如下反应: CO(g)+2H2(g)时 间
的
变
化
如
下
表
所
示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CH3OH(g) 实验测得T1℃ 和 T2℃下,甲醇的物质的量随
A.、由上述数据可以判断:T1℃>T2℃
B、 该反应的焓变△H>0,升高温度K增大.
C、T1℃时,0~20 min H2的平均反应速率 ν(H2)=0.003mol/(L•min) D、T2 ℃下,向该容器中初始加入0.1 mol CO和0.3 mol H2,依据现有数据可计算出反
应达平衡后甲醇的浓度 二.非选择题 :(共43分)
26.(14分)化工生产中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
烧碱和纯碱。请按下列要求完成有关问题:
(1)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2) “三酸”与“两碱”之间均可反应,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六个(酸过量时),若用离子方
程式表示却只有两个。请写出这两个离子方程式(酸过量时): 、 。
(3)“三酸”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硝酸 的是
。
A.Au B.Cu C.Al D.Fe
(4)烧碱、纯碱溶液均可吸收CO2,当含0.1 mol 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将溶液低
温小心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填化学式):
① ;②Na2CO3;③ ;④NaHCO3 。
(5)将得到的固体重新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恰好等于7。再将溶液蒸
干,最终得到固体的质量为 g。
27.(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1)甲同学在a、b、c、d四只烧杯里分别加入50mL冷水,再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依
次加入大小相近的钠(Na)、镁(Mg)、铝(Al)、钾(K)金属粒,观察实验现象。
①甲同学设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
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 。 ②反应最剧烈的烧杯里金属是 (选填字母)。 A、钠 B、镁 C、铝 D、钾;
③写出a烧杯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④实验中发现b、c两只烧杯中几乎没有什么现象,要想达到实验的目的,请你帮助选择下
列合适的方法 。
A.把镁、铝的金属块换成金属粉末 B.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热水 C.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盐酸 D.把烧杯中的冷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
(2)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
他设计了右图装置以验证碳、硫、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乙同学设计 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其浓溶液在加热 时可与铜反应;B是块状固体;烧杯中盛放C的水溶液,打开分液漏斗 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①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A、 ; C、 。 ②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碳、硫、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顺序为 。
28.(15分) 我国是个钢铁大国,钢铁产量为世界第一。高炉炼铁是最为普遍的炼铁方法:
I.已知反应Fe2O3(s)+3CO(g)
2Fe(s)+3CO2(g)△H=﹣23.5kJ·mol﹣1,该
反应在1000℃的平衡常数等于64。在一个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1000℃时加入
Fe、Fe2O3、CO、CO2各1.0mol,反应经过l0min后达到平衡。 (1)CO的平衡转化率= 。
(2)欲提高CO的平衡转化率,促进Fe2O3的转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反应温度 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c.选取合适的催化剂 d.及时吸收或移出部分CO2 e.粉碎矿石,使其与平衡混合气体充分接触 Ⅱ.高炉炼铁产生的废气中的CO可进行回收,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和H2反应制备甲醇:
CO(g)+2H2(g)
CH3OH(g)。请根据图示(图一、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H2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 (2)若在温度和容器相同的三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测得反应达到平
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能量变化(Q1、Q2、Q3均大于
反应物转化率 (CH3OH
0)
)
α1 α2 α3
c1 c2 c3
放出Q1kJ热量 吸收Q2kJ热量 放出Q3kJ热量
c
容器 反应物投入的量 甲 1mol CO和2mol H2 乙 1mol CH3OH 丙 2mol CO和4mol H2
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c1=c2 B.2Q1=Q3 C.2α1=α3 D.α1+α2=1
Ⅲ.以甲烷为燃料的新型电池,其成本大大低于以氢为燃料的传统燃料电池,目前得到广泛的研究,图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2)若用该燃料电池做电源,用石墨做电极电解100mL 1mol/L的硫酸铜溶液,当两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等时,理论上消耗的甲烷的体积为 (标况下)。 三.选考题 :(15分)
36.(选修5 —— 有机化学基础)聚甲基丙烯酸酯纤维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已知A
为某种聚甲基丙烯酸酯纤维的单体,其转化关系如下: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②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 。
(2)B中所含官能团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检验其宫能团所用化学
试剂有 、 。
(3)H是C的同系物,比C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4,其核磁共振氢谱仅有2个吸收峰,H
的名称(系统命名)为 。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 ; ⑦: 。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能与NaOH水溶液反应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吸收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1∶4 (6)已知:
请以甲苯为原料(其它原料任选)合成聚酯G即,要求在方框内写有
机中间体(即各步反应主产物)的结构简式,在“→”上方或下方写反应所需条件或试剂:
玉山一中2021年周 周 练 (十)答 案
7. B 8. C 9. C 10. B 11. D 12. C 13. D
26.(14分)(1)纯碱 (2) CO32+2H+=CO2↑+H2O OH-+H+=H2O (3)B (4)①NaOH、Na2CO ③Na2CO3、NaHCO3 (5)5.85 27.(14分)(1)①逐渐减弱 ②D ③2Na+2H2O=2Na++2OH﹣+H2↑ ④BC (2)①H2SO4 Na2SiO3(各1分) ②2HNO3+CaCO3=Ca(NO3)2+H2O+CO2↑ ③硫>碳>硅
28.(15分)I.(1) 60% (3分) (2) d (2分)
Ⅱ.(1) 0.15mol/(L·min)(3分) (2) AD(2分)
Ⅲ.(1) CH4+4O2﹣﹣8e﹣=CO2+2H2O (2分) (2) 1.12L (3分) 36.(15分)(1)加聚反应 水解反应或取代反应 (2)(4)④:
⑦:(CH3)2CHCOOH+CH3CH2OH
(3)2,2一二甲基丙酸
(CH3) 2CHCOOCH2CH3+H2O (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