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锦霞
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1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余小学 季锦霞
一、更新认知观念,契合学生内在需求
小学生都喜欢阅读故事类文本,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无视或者直接拒绝学生这一本真的心理质态,要积极依照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来调整,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强化学生内在的主动探究,不断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以统编版二年级中经典的文学类文本《狐假虎威》为例,教师从故事类文本的特色出发,积极创造可感而形象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集体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将故事的内容和人物内心活动、言行举止等展现出来。在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关注细节,另一方面更需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可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适度地创编。比如有的小组从自己的阅读理解出发,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塑造了老虎母亲的角色,并借助这一母亲的视角,点明了故事发展的原因,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点明了群兽害怕狐狸的真正原因,并相机教育老虎,要学会观察和思考。这样的教学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真正地历练和培养,同时也借助角色表演的方式,将这篇儿童文学类文本所蕴藏的这层用意巧妙地揭示出来,形成了较为强烈的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借助于权威来欺压弱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二、激活自主意识,推动学生深入感知
2011版《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倡导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极创新的理念下,规避传统教学中一味灌输知识和信息的陋习,而要在尊重每个学生内在认知个性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逻辑鲜明而严谨的体系,实现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统编版教材中《巨人的花园》一文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尔德的作品,由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翻译。作为一篇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之后,先从题目中的“花园”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回忆入手,说说自己印象中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随后,教师出示课文中对“花园”的描写,紧扣“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引导学生想象,首先在内在意识中建构起鲜活的文学画面。教学中,教师则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对这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解读:其一,关注课文中描写花园不同景色的语句,鼓励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画面景色的巨大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其二,关乎课文中描写小男孩的语句,厘清小男孩与巨人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他让巨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花园中尽情玩耍的情景写出来。
纵观这三个教学层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并不以追求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理解为要点,而是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文本内容的樊篱中推向文学文本的内蕴世界。第一个任务,重点聚焦文学类文本的环境,在学生内心中营造出鲜明的文学美感;第二个任务则是从文学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入手,但并没有停留在梳理和罗列的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关注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形成角色对角色的推动,将阅读思维向着深处迈进;第三个任务则是在阅读文本、解构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文学世界进行补充,形成了巧妙的认知和铺垫,帮助学生在整体性阅读的过程中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认知体验,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三、巧设多维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意识
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从文学文本的内容入手,设置多维性、引导性的问题。
以统编版教材中《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这篇课文是一首典型的儿童诗,但其内容却与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为学生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诗歌中“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
叶”“小马画月牙”的这些生动浅近的语句之后,教师相机设置问题:孩子们,读课文不能光顾着读,还要学会多问问题,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画吗?他们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其次,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青蛙怎么没有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的语句之后,教师可以相机设置拓展性的问题:谁来说说,其他小动物都在活动,为什么青蛙会在洞里睡大觉呢?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会和青蛙一样,这个时候也是在洞里呼呼大睡呢?再次,在学生完成了对诗歌的阅读之后,教师还可以相机性地提出更加深入性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实践契机,不断深化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南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讨论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 (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