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0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2:28
单弦
单弦 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1880年前后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自编曲词在茶馆里演唱,逐渐形成的曲种。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卷3中《酒鬼》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单弦曲牌众多,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自随缘乐以后,产生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名家,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单弦有两种演出方式:①自弹自唱;②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称“双头人”。单弦的曲目,前期主要是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的,如《穷*奶逛万寿寺》、《青草茶馆》等,也有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罗锅儿抢亲》、《合钵》等。随缘乐以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续黄粱》、《胭脂》、《杜十娘》、《翠屏山》等。
岔曲
岔曲 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可以单独演唱。清乾隆年间兴盛。分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内容多是摹拟女性第一人称口吻的情歌。有一人独唱和二人分饰正旦、小旦对唱两种。岔曲的音乐结构,基本句式是六句体,也可加衬句、数子扩展至数十句。曲词多采取咏赞体,以抒发意兴。岔曲演唱方式还有“群曲”(见八角鼓),曲调流传的有荡韵、别韵、脆岔、平岔、起字岔、长岔、数子岔、琴腔(又叫赶板)等。
八角鼓
八角鼓 清代盛行的曲艺曲种。又称单弦牌子曲。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自乾隆末年以后,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①岔曲。②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1949年后,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演唱,称为“单弦联唱”。②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脚色。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④单弦。⑤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
太平鼓
太平鼓 明清两代开始在京西宛平县盛行的一种带铁柄的椭圆形单面鼓。鼓面用羊皮或高丽纸制成,形如芭蕉扇,柄下有3个麻花状铁圈,其中一串带有锻制的铁环。表演时边舞蹈边击打鼓面,可单人或数人表演,也可几十人至上百人集体表演。太平鼓分文鼓、武鼓和花鼓三种。武鼓揉入武术技法,动作难度大。文鼓则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
快板书
快板书 曲艺曲种。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开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李润杰将评书和相声的艺术手法融合到快板艺术小,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形成普遍流传的快板书。快板书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宁垛、双宁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演变。例如大小板儿的混合连奏多用于开书板儿和段落之间的过渡,说书中间的击节和烘托则多以节子板儿为主,以大板儿为辅,而大板儿又成为摹拟事物、辅助表演的道具。快板书的代表曲目有《千锤百炼》、《劫刑车》、《巧劫狱》、《熔炉炼金钢》和《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 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叶以来流传于京、津两地。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多为一人演唱,有的传统节目如《湘子上寿》,新编节日《秋江》、《张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日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印月》等;
花钹大鼓
花钹大鼓 昌平县民间艺术舞路。清乾隆年间由山西传入。8个成年人轮换敲打直径3尺的4面大鼓。由8-12岁男孩女孩各8人,边打直径5—6寸的小铜钹边舞蹈。有老八架、龙通通、上卜调和三起鼓等10余种鼓谱,每套鼓谱都以“长行鼓”鼓点相串联。结合鼓谱,还编了:弹跳、换跳、自转、对钹,扔腿等各种舞步。表演队可多达250人。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 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19世纪末叶逐渐有艺人到京、津两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有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用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三国演义》、《回龙传》等lO余部。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 由八角鼓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原称曲艺剧,1952年经老舍提议改称现名。在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中,吸取了戏曲、话剧的形式。50年代初,成立北京曲艺团,排演过现代戏《柳树井>以后又排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电影。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著名曲剧演员有:魏喜奎、孙砚琴、李宝岩、佟大方等。
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 又称灯影。以驴皮、羊皮等材料制成各种人物、景物、动物、道具等,用灯光在幕布后衬出这些影象,配上音乐、唱词,由提影人操纵表演。北京皮影分东城和西城两派。东派由滦县、乐亭传入,影戏班在东四一带活动。西派传说是明代由琢州传入北京,班社集聚在宣武门至新街口一带。清初皮影作品,头脸全靠单线表现性格和身份,武将如古时壁画。清中叶后,京剧影响了皮影造型,出现了生、旦、净、丑脸谱形象。20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北京皮影的人物、布景等艺术制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2:29
快板是天津的!曲艺之乡在天津!
好多都是从天津传到北京!
北京当然有“国粹”京剧了!
有人也说了:曲艺种类繁多,据19年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共有三百多个曲种。按地区分,可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主要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四川清音、湖北渔鼓、长沙弹词、广东南音等。
北路主要有:各种大鼓、琴书、单弦、数来宝、好来宝、二人转、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
曲艺中的说书、相声、快板等,早已流行全国各地,只是所用方言不同而已。
曲艺按“说”、“唱”来区分,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一)说类:主要有相声、评书等。
(二)唱类:主要有鼓词、单弦、清音、渔鼓、南音、坠子、琴书、二人转等。
(三)韵诵类(介乎说唱之间):主要有山东快书、数来宝、快板等。
(四)叙说为主,兼有唱篇的,有苏州弹词等。
鼓词类如就韵大鼓
弹词类如苏州弹词
道情类如陕北道情
琴书类如山东琴书
牌子曲类如单弦
杂曲类如榆林小曲
走唱类如二人转
相声、滑稽类
快板、快书类
您自个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2:29
相声、快板、双簧、杂技、琴书、单弦、京韵大鼓、铁片大鼓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2:30
北京琴书、单弦、京韵大鼓。。。
貌似相声应该算天津的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2:31
所答非所问,怕你是从网上查来的。就像别人问你:你家乡都吃啥饭菜,你把全国各地区的饭菜数一遍。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