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22:36
通过学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等的比较,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并理解这几种教育理念在概念、内涵、特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大课堂教学的体现、小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核心理念等方面的具体异同,不难理解学本教育理念的特色和先进性所在,在此我就不再赘言了。
但我必须表明,以上关于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和生本教育等的具体内容,是我在今年5月3日,在桂平教育信息网发表了我的《浅谈学本教育》(5月3日 桂平教育信息网 教师园地 下同 )一文之后,才真正搜集的。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由于承蒙教育同仁的点拨,也为了首先弄清自己关于学本教育与生本教育有何本质不同的疑问,而开展了对这几种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比较研究的。以上各具体比较内容,除了学本教育由于系我个人创立的原因而全部出于原创外,其他包括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和生本教育等在内的内容,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主要还是通过网上搜索得来的,来源或许不够权威;内容或许不尽全面,甚至于不尽确切。这些在所难免的遗憾,都是由于我的个人研究条件比较有限以及研究时间比较仓促造成的。之所以要明确地提出这些遗憾,在于我个人敢于坦承:我自己对于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和生本教育等的研究还很肤浅,包括学本教育在内,还有很多东西要向广大教育同仁和朋友请教,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但与此同时,我却不得不谈一谈对于学本教育的总体感觉和坚持:
首先,学本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前沿性。
学本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即使我今天不创立,也迟早有其他人来创立。
前沿性常常依存于时间性。从以上几种理念的诞生时间看,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创立得最早;其次是蔡林森的先学后教;第三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最后是我的学本教育。诞生时间也许不能反映什么,但我想强调一点,就是这四个理念诞生的时间差所能反映出来的社会发展形势“差”,特别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情势“差”。我们知道,尝试教学法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大概十年,即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诞生了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又之后大概十年,即于1999年,正式诞生了生本教育;再接着又过了十年多,到了今年,即2011年初,才又正式诞生了学本教育。大家是不是已经注意到,这几个理念的诞生时间差大概就是十年,即自从尝试教学法之后,大概每隔十年,才诞生之后的新理念。
十年是什么概念?十年之内,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又是何等的深刻!就拿教育来讲,在尝试教学法创立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甚至于还没有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更加不要说素质教育改革了;在诞生蔡林森先学后教理念的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还仅仅处于上层建筑的“襁褓”之中;在诞生郭思乐生本教育的1999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还没有正式启动;而在学本教育诞生的今天,即2011年的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得了一个“轮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已制定完毕并正付诸实施之中,由教育部主持的拟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的新《教师教育标准》也正在酝酿出台中……
时间性往往决定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客观地说,任何教育理念的诞生,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和教育背景。我坚定地相信,因时间差而导致的特定的社会和教育背景,既是这些教育理念诞生的土壤,也是这些教育理念最基本的和第一位的特色——也就是这些教育理念的前沿性所在。学本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它的前沿性,正如我在《浅谈学本教育》里所言:一是因应时代发展;二是适应终身学习;三是顺应教改趋势。我想,由于创立的年代背景不同,学本教育的这些前沿性,恰恰正是前面几种教育理念所根本不能比拟的。
其次,学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内涵。
生本教育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生命为本;三是以生动为本;四是以生长为本。学本教育的内涵包括六个层面: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学习为本;三是以主体性学习为本;四是以会学为本;五是以自为之学为本;六是以学习能力为本。
生本教育认为:实践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以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这是对生本教育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阐明了道路。
具体到各个层面,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但是生本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尽量克服客观情况带来的困难,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以生命为本,则要求将学生作为具有个性的“人”来对待,改正过去将学生视为“未长大的*”的错误观念。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在这个意义上,生本教育是让学生能够展现其生命潜能的教育。以生动为本,顾名思义,是要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发的热爱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对长久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纠正,学生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任何强迫式的教育只能带来一时的利益,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一生。以生长为本,旨在让学生找到适合其生长与发展的方式,教师就好比是园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修剪、调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像小花小树那样健康茁壮的成长。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与理解的重点。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准确的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实施生本教育,将之付诸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本教育认为: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流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50多年来,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这期间涌现的终身教育、合作教育、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思想无不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新课程和《纲要》均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这涉及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教育问题,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在于: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因此,学本教育理所当然必须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作为教育的归宿和出发点,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从德、智、体、美、劳、创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将学生作为生命中的人,身心发展中的人,个性发展中的“人”来对待,总之一句话,要将学生当作学生看待,要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尊重学生特有的个性,提供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生命潜能。
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尊重科学学习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
以学生为本,更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科学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这也是学本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由上可见,学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内涵,实质上已经可以并最终能够包含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四点内涵,其他五点内涵,包括以学习为本、以主体性学习为本、以会学为本、以自为之学为本、以学习能力为本等,则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最大不同,也是两者之间最根本、最本质的区别。
第三,学本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的大课堂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方面,无论是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还是生本教育,它们强调的都是传统的课堂之内的教学,而对于包括课堂内外,特别是课堂之前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自学,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却可以这样说,它们强调的并不多,确切地说,它们并无具体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的体现。关于这一点,通过对它们的课堂教学理念、模式和实践案例等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并不难发现。
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之内,更在课堂之外,而且课堂之外的学习,恰恰正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不教而能学,自为而学的重要载体。学生迟早要离开教师,学生始终要终身学习,这不仅是客观规律,也是形势使然。这就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形成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自为而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包括任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都不但应该而且必须超越课堂之外,贯穿课堂内外。
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和生本教育等在课堂教学上的这一点轻淡,不能不说是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遗憾。也正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学本教育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它的大课堂教学理念。
当然,正如我在《浅谈学本教育》一文中所说:
学本教育的内涵、特点、理论渊源、发展性和前沿性等,决定它的教学实践模式必然要超越40分钟小课堂的局限,而呈现为一种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为“课前自学、课堂释疑、当堂练评”。当前,这种尚在探索实验中的大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包括:课前自学、课堂教学和课后拓新三部分。其中课堂教学环节又包括:课前导入、自学引馈、探究释疑和当堂练评等四部分,其中第一个环节是辅助环节,后面三个环节是学本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具体流程图如下:
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拓新
↓ ↓ ↓
前置引学——(课前导入——自学引馈——探究释疑——当堂练评)——课后固强
课前自学又可称为前置引学,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原来放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提前于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前置性自学。课前自学一般需要在课堂自学中逐渐养成,并由低年级往高年级逐渐深化,因此,进行这种前置性学习,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不仅要准确地、明确地揭示课前自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必须的自学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学的目标和要求,总之一句话:要让学生会学,并能基本掌握前置自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点。如果出现课前自学确有困难或不能达到如期效果的情况,还要注意*好课前自学与课堂自学的关系,切实提高前置引学的实效性。因此,在“课前自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一定的措施,不断鼓励和促进学生有效完成自学任务。
课后拓新也可称之为课后固强,主要是指在课后要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拓展创新和巩固强化。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是科学学习的起码要求,也是尊重学生生命本体及其心理认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由上可见,学本教育的大课堂教学模式,核心在课堂,根本在课外,方法在授人以渔,策略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在于学生的自为之学,归宿在于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