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姓的姓氏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3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0:35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齐太公后有角氏。”在典籍《庄子·杂篇·则阳》中记载:“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角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浮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这里的角氏,就是指文明之国、之民。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受周武王赐封营丘,其后立诸侯国,公爵,是为齐国,并具有征伐其他不服周礼之诸侯国的特权。当初的齐国在西周时期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其国在今山东省益都县以西至历城、聊城两县之间,以及河北省沧州、景县诸县,东南至大海的一大片地方。角,与爵同音,音韵学上称“古岳切”,故而用来称呼服侍有爵位之人。爵,实际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可用以温酒和盛酒。西周时期礼制繁复,饮酒用具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周王用尊(鐏、樽),公爵用爵(穱),侯爵用角(觼、触),子爵用觥,男爵用觚。其以下,卿用盉,大夫用斝(籦),民用盅(锺),再以下的无身份地位之奴、仆、婢等,所用的就称作杯(柸)。
齐国中侍奉君侯饮宴的侍从,称角人,或角侍(觼侍),多为君王亲信,地位比车右(侍卫长)还高许多。其后裔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角氏。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君王走马灯似的乱换,弑君以代的事件频频发生,期间不乏被毒害者,所谓“弑必用角”,就是指收买君王亲信中的角人,在酒中投毒以弑。史籍《吕览·八月纪》中记载:“正钧石,齐升角。”齐国,是姜姓角氏的发源地,角氏是炎帝子孙,史称角氏正宗。
角氏族*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角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角人,西周时期的官位,就是一种猎物征集官吏,负责按不同时节向猎户征集野味、毛皮、山果、草药等,以供王室君主、贵族们享用。角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地官》中有记载:“角人掌以时征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
在角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角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羊角,是春秋时期卫国一座城的名称。在史籍《左传·襄二十六年》中有记载:“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注:今廪丘县所治羊角城是。”
在羊角城的卫国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羊角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羊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卫国君主卫角君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卫角君之后。东汉时关中有角氏。”卫国虽为周王朝最初的十二诸侯国之一,但却是一个相对比较弱的诸侯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卫国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卫国君主自动去“公”称“侯”。到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54年),魏*队攻占领卫国都城濮阳,卫国成为了魏国的附庸国,仅有濮阳一地,卫国君主又主动去“侯”称“君”,表示自己决不参与诸侯争霸。
秦王赢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秦*队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迁卫国君主卫元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秦国在灭六国时实际上未触及卫国公室。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卫元君逝世,其子姬角即位,史称卫角君(公元前229~前209年在位)。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角君为庶人,卫国真正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朝诸侯国家,自康叔于周康王姬钊三十六年(公元前1045年)开国,共历四十二王,国祚长达八百三十六年。
在卫角君被秦二世废为庶人之后,史书对他再无记载。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连同爵号为姓氏者,称角君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角氏、君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典籍《广韵》中记载:“汉四皓有角里先生。”汉四皓,亦称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角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这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有八十余岁,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当初汉王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刘邦登基建西汉王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汉高祖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刘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便有意废刘盈而立刘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第一谋臣张良的主意,聘请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忽然看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打消了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是为汉惠帝。由于角里的姓氏在古时读音作lù(ㄌㄨˋ),这在典籍《通雅》中由注释:“角,古音禄。”因此,后来的典籍《字林》、《正韵》中便干脆讹作“甪”,称其为甪里。在史籍《后汉书·冯异传》里所记载的“角闳据汧”中的角闳,据说就是角里先生的后裔,在王莽时期随绿林军造反后,角闳占据了扶风郡汧县地区(今陕西宝鸡陇县),成为割据势力的首领,后依附于豪强一时的延岑,结果被汉光武帝属下大将军邓晔、于匡要率东汉军击灭。
在角里的后裔子孙中,多有沿称角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lù(ㄌㄨˋ)。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羊角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角陵,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下设置的县名,故址在今湖北省的天门市皂市镇一带,其在史籍《南齐书·州郡志》中有记载:“角陵县,属南新阳左郡。”
在角陵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角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于嬴姓,出自宋朝太祖赵匡胤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5年)农历10月,宋太祖崩,吉凶仪仗等并依永安陵之例。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农历4月,葬太祖赵匡胤于永昌陵。赵匡胤离奇逝世,其弟赵匡义即位宋太宗。关于赵匡胤之死因,官修宋史均是语焉不详,其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赵匡义一支族人继承有关。在赵匡胤的嫡亲族人中,有远离廷政迁居护守永昌陵者(今河南巩义),皇陵位于巩县西南二十公里的訾乡邓封村,即今西村乡常封村,西依篙山少室山脉之阴,东踞青龙山,南抵金牛山和白云山,北傍蜿蜒东流的伊洛河水。陵园坐落在比较平缓的黄土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东弯西垂之势。宋朝时期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今河南开封),赵氏帝族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赵匡胤一支守护皇陵者,以地势称谓为姓氏,改赵为角,称角氏,寄托了不服太宗朝政之意,其后世代守护皇陵。由于其角氏一族守护皇陵,责大如天,宋太宗一族历代皇帝对其也莫可奈何,人数虽不众,但仍为洛阳族中的重族大姓。
该支角氏,实与赵宋帝王家族同宗同源,其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北宋末年,金国兴起并灭了北宋王朝,该支角氏族人分散迁徙,主支迁徙至今河北省的唐山地区。 源于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国蔑儿吉角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蒙古族蔑儿吉角氏,即蒙古泰亦赤兀部的汉称,后简称为八邻部(巴邻部),是大蒙古汗国的核心部族之一,但不属于蒙古黄金家族,因此不是元朝皇室正统。虽然如此,其族人多有在蒙古汗国何其后大元帝国中任要职者,也是一个曾经十分显赫的家族,其代表人物就是蔑儿吉角·伯颜。蔑儿吉角·伯颜,公元1236~1294:著名的元朝蒙古军事家,以深略善断著称。蔑儿吉角·伯颜的曾祖父蔑儿吉角·失儿古额秃原臣属泰亦赤兀部首领,后臣属成吉思汗。其祖父蔑儿吉角·阿拉黑、祖叔父蔑儿吉角·纳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元勋,分别担任千户长、*万户长。其父亲蔑儿吉角·晓古台和他本人则忠心臣属于成吉思汗第四子孛儿只斤·托雷家族。
宋理宗赵昀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蔑儿吉角·伯颜跟随孛儿只斤·旭烈兀(托雷之子)西征。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他作为伊利汗国使团的成员拜见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忽必烈汗将他留在身边。元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蔑儿吉角·伯颜任中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主持伐宋的军政大事。
元至元十年(宋咸淳十一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任命蔑儿吉角·伯颜为伐宋军最高统帅。次年,蔑儿吉角·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向南宋进攻,农历9月,在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后,继续挥军南下,在元至元十二年(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农历3月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然后由长江东下,在元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3月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谢太后、宋恭帝等,灭南宋王朝,而后返大都(今北京)。之后,蔑儿吉角·伯颜长期在北方蒙古以西的海押里地区与孛儿只斤·窝阔台的后裔海都作战,并彻底粉碎了孛儿只斤·海都的势力,维护了大元帝国的统一。到了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元世祖逝世,蔑儿吉角·伯颜强硬遵行元世祖的遗言,扶持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即位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二十公里闪电河北岸),同年腊月,蔑儿吉角·伯颜病故。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蔑儿吉角·伯颜被追封为淮安王。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再追封为淮王,元朝廷御著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蔑儿吉角·伯颜的后裔在元朝后期多率军驻扎在西南地区,主要在今云南、贵州一带。明朝初年,所部十余万大军被明朝大将军沐国公沐英率军击溃,族人四散,纷纷改姓而匿,其中有以原部族称谓“蔑儿吉角”之末音取谐音汉字“角”为姓氏者,称角氏,逐渐融合于各民族之中,今多居云南、广西地区,该支角氏的姓氏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