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长江 他为什么是记者的楷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5:04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他的母亲以手工劳作供他读书。他先后在内江中学和四川省六中就学,成绩优异。由于受到大*时代民族民主*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的一些宣传工作。 1927年初,他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入校不久,重庆发生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一三”惨案,学校被封,*学生尸体枕籍街头。他从血腥*中脱身之后,前往当时的*中心武汉。在武汉加入二十军的学生营,随军进入南昌,编入贺龙为军长的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加了南昌。以后,学生营在潮州被打散,他在汕头寻找主力部队未果,遂流落于广州和福建、江西、安徽一带。为糊口计,他又入军队医院当看护兵。 1928年下半年,他考入了南京**学校,选学乡村行政系。当时他希望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精神为模本,走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路来。然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机愈益加深,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使他感觉到,他所受到的教育不能解决民族命运和人民前途的大问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范长江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受到校方的阻挠和压制,因此他决定脱离**学校。利用一个星期日,他换掉*,秘密潜逃。 1931年底,他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北平。为了探求真理,继续学习,他在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工读生活之后,于1932年秋季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1月,他开始为北平《晨报》和天津《益世报》投稿,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新闻,这是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开端。一年之后,他成为天津《大公报》的固定撰稿人。这一时期,他主要致力于抗日军事问题的研究。 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查旅行。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当局的*,红军的情况很少为外界所了解。红军北上对中国*的影响,成为他当时注意的中心之一。另外他那时认为,抗日战争全国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而荒僻的西北地区却很少为人所知。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他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进入大西北,全程四千余里,历时十个月,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他的旅行游记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他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的报道谈古论今,意趣横生,涉及宗教、民族关系等广泛内容。其中引人入胜的描述,入木三分的议论,广博充实的知识,以及正直高尚的民族民主主义精神,获得广大读者的称赞。这些游记以后汇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风行一时。 这次旅行结束以后,他回到天津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 1936年8月,为了了解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内蒙西部的实况,他又长途跋涉深入额济纳旗采访,随后骑骆驼穿行千里戈壁返抵阿拉善旗。绥远抗战期间,他在百灵庙和红格尔图一带抗日前线进行战地报道。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他预感到这是中国*的转折点。为了揭示事变*,澄清社会*,以利于促进团结民主、全面抗战的*局面,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宁夏飞抵兰州,又从兰州进入事变中心西安。在西安,他通过杨虎城将军找到周恩来,作了深入的交谈。1937年2月6日,他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由西安前往延安。2月9日夜晚,他在延安的窑洞里会见了*。*与他作了通宵谈话,讲解了十年内战的经过,并详细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次谈话,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除美国记者*外,范长江是以正式新闻记者进入延安的第一人。他所写的《陕北之行》,打破了蒋介石的*,以极大的热情向*统治区的广大读者介绍了陕北*根据地生气勃勃的面貌,介绍了*的领袖人物,宣传了*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这些报道使蒋介石大为恼怒,《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受到责骂,范长江的信件开始受到检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立即奔赴抗日前线采访,写了大量战地通讯。1938年3月,他与徐迈进、陈同生、恽逸群等人在汉口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青记”成为团结抗日的进步青年记者的中心。 1938年10月,武汉弃守前夕,他因与《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的*观点分歧,脱离《大公报》,随即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与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创办《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1939年初,在桂林建立“国新社”总社。同年5月,在重庆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党。范长江参与领导的“国新社”和“青记”,利用其合法地位,与,新华日报》密切配合,宣传*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40年12月,范长江与沈钧儒先生的女儿沈谱在重庆结婚。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令逮捕范长江,他避居,在廖承志的领导下创办《华商报》,并兼顾《国新社》的工作(当是国新社是恽逸群负责)。1941年底,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沦陷,范长江辗转桂林、武汉、上海等地,最后到达苏北区。在区,他历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社(华中版)社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他到达南京,作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成员,是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战争期间,他跟随*和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全国初期,他历任新华社总编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1952年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1954年第一届*以后,任*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范长江到科技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的发展,为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科协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害致死。1973年*对范长江的问题作了批示,他的*生命得到了保护。1975年他的骨灰移入了八宝山烈士公墓。 文转摘文史资料略有改动 悼亡友范长江 其一 梅英 书生戎马值途穷, 抗节高怀背故踪。 塞上霜严存弱息, 延河日暖换新容。 笔*在握传真理, 矢石加身扣醒钟。 风雨纵横常夜旦, 老兵离阵太匆匆。 悼亡友范长江 其二 梅英 当年敝履无冕王, 史笔董狐正义张。 火海驱驰民族泪, 风云变幻寇仇亡。 昭昭战撽春雷动, 草草南朝兽走忙。 鲁迅杂文谁并驾, 菁英争道范长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