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点茶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13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3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3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盏、点茶(调膏、击拂)。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4

什么是点茶。

公元1053年前是煮茶法中一个环节,作动词用。蔡襄《茶录》定义为名词,成为一种饮茶方式,其方法为匙点三汤法点茶。

经54年发展于1107年,赵佶作《茶论》,时值大观元年,世称《大观茶论》,其方法为筅点七汤法点茶。

至南宋,点茶流落民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民间加入杂耍技巧,出现了动态点茶法,如刘松年1211年《茗园赌市图》。

随着石磨的使用,刘松年《撵茶图》。茶粉细度达到瞬间淅出,出现了多动点点茶技法,如《罗汉供茶图》。

从公元979年五代十国结束到公元1279年南宋结束,三百余年间,宋茶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一细节变化,因为这再细小,都曾经是宋茶文化的一部份。

一,茶叶形态的过度:

1,蒸熟压模成饼。

2,龙团凤饼(去膏茶)。

3,红绫袋装散茶。

二,研磨工具的过度:

1,捣碾。

2,碾子礳。(大观茶论)

3,石磨(撵茶图及茶具图赞)

三,点茶容器的过度:

1,釜点。

2,氅点。

3,盏点。

四,击拂工具的过度:

1,箸点(林逋1028前)。

2,匙点(蔡襄茶录1053年)。

3,筅点(赵佶大观茶论)。

4,园形茶筅(李嵩货郎图1211年)。

5,扁形茶筅(茶具图赞1269年)。

五,点茶形式的过度:

1,静面点(文会图)。

2,动态点(茗园赌市图)。

3,多动点(罗汉供茶图)。

六,对"汤花变幻"现象叫法的过度:

各个历史时期的叫法是不同的。

1,宋以前对"汤花变幻"现象叫茶百戏,乳妖等。

2,北宋时期这种玩茶饮茶方式进入宫廷士大夫阶层,对"汤花变幻"的说法比较文雅。诸如:琼花,乳花,雪花等等,统称点茶。

3.南宋时期把"汤花变幻"过程中加入杂耍技巧,称之谓分茶。分茶记臷于«武林旧事»,收录于«中国百戏史话»。

一朵茶叶,曾经有过的辉煌,在宋代人的手中,从普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琴棋书画诗酒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4

在漫长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中,不同时期都有着各自的主流饮茶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吃茶与瀹茶。这两种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简单而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用茶时,“吃茶”是将茶一同吃入,“瀹茶”则是隔去茶渣只饮茶汤的“泡茶”方法。

而“点茶”,则是属于吃茶法中的一种呈现方式。

在吃茶的大环境下,点茶的出现是以唐代煮茶法为基础。在晚唐五代,茶农为快速评定茶品等级,提升评茶效率及准确性而采用了一种新的吃茶方式——点茶法。其方法和原理均从煮茶中延伸而来,省去了其中大部分操作步骤和器具,将复杂的过程简洁、精准化。是基于煮茶法之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

操作上有别于煮茶法的投茶方式。点茶时,先将碾罗好的茶末置于茶盏,再以备好的水注入,并以“点”的方式完成茶汤,“点”字也是对点茶中手法(动作)的特指,故称之为“点茶”。

关于点茶法基本认识的详细图文内容可以点击这里阅读,希望相关内容可以帮到你~~重新认识“点茶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