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镜子之前,古人到底是怎样看到自己面孔的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0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39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曾经讲到关于“铜镜”的一则“异事”。其文如下:“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起声当铣塞,今扣子,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则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将这一段翻成白话,大概意思是沈括在安徽亳州得到了一面古镜,用手在上面*,在镜面的中心,就发出如同烧灼龟甲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面有夹层的镜子。但是夹镜是铸造不出来的,必须要将两面镜子重合才行。这个镜子非常薄,没有一点焊接的痕迹,恐怕不是焊接成的。即使真的如同那个人讲的,镜子是焊接合成的,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沉闷的,现在这面镜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细悠长。况且,既然压了以后才能发出响声,那么刚铸造的铜镜就应当破掉了,柔铜不可能这样清亮光洁,沈括访问了所有铸造镜子的工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宋朝是传统手工业发达的时代,能工巧匠倍出,现在很多镜工竟然“惘然不知”,可想而知,沈括手中这面铜镜铸造的如何精致了,这也能难怪沈括特意在《梦溪笔谈》中将其列入“异事”了。

在没有铜镜之前,中国人要想照镜子,只能借用能够反射面容的平面物体,譬如静止的水面。所以当时,人们如果想要照镜子,就必须到河边,伏在岸边从河水的反射里观看自己的容颜。后来发明了陶器,开始用水盆盛水就近照容,比起走出门到河边照镜子,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也比有波纹的溪水照面来得好。所以,中国原先的镜子名字称作为“鉴”,字源为“监”,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就写作成一个人弯腰向盆里观看影像的模样。以水盆照面虽然不像铜镜需要花费购买的费用,但是它的反射效果非常差,而且不能携带,以满足不时之需。因此,当冶炼金属进步后,人们有了较好的制造镜子的材料,这种原始的方法就被逐渐淘汰了。

早期的金属中,反射效果最好的是银,但是,直到现在,考古发掘尚未见到商代以前有银的器物,现在存在的也只有一两件镶嵌银的铜器。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缺乏银的生产。至于黄金的器物,也只是出现在数量极少的小件首饰上,因此能够制造镜子的金属,只剩下铜,但是,在铜的冶炼初期,它也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材料,其冶炼的目的为了祭祀与军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了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开始确立,青铜礼器衰落,冶铁开始兴盛,大量铜镜才出现。

中国自从发明了镜子,除了有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还赋予了其他方面的功能。譬如“辟邪”。大概从汉代开始,中国人认为铜镜的可以使邪物不能*,妖魔鬼怪见到镜子必然要回避,所以,铜镜开始有了辟邪的功能。《抱朴子》写道:“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背,老魅不敢近,若有鸟兽邪物照之,其本性皆见镜中”,背后背着一枚镜子,就能让鬼魅不敢近身,那么,道士辟邪的符箓还有存在必要吗?这颇有点“吃自己的饭,砸自己锅”的味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39

远古时期,人们只能借助自然界的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自己的容貌。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鉴容,后来又发明了铜器,则用铜器盛水鉴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40

在没有镜子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平面反光的东西来观察整理,平静的水面就是之前古人在没有镜子之前经常使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40

古代那个时候其实有途径的,虽然没有现在镜子的效果好,但是也能够让他们看到大体的模样,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是非常欢喜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41

没有镜子之前是用的铜镜 还有水中倒影 或者一些光滑的可以反光的石壁来看到自己的面孔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