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1 22: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0:23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因为明成祖迁都北京,需要建造宫殿,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历时十四年建成。
它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它的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是 “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故宫建筑的特点
故宫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它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旁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整个设计端庄大气,布局严谨有序。
相传故宫房间一共有9999间半。为什么要少半间呢?
朱棣当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是打算修一万间的,可是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玉皇大帝将其召到了天宫,责问他为什么敢和天宫一样修万间宫殿。朱棣答应回去就改,玉帝就赐他一块‘天石’,再叫他请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可以永镇皇城,保大明万代永昌。
永乐皇帝回到人间后,便传旨建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皇宫。建成后,朱棣见紫禁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心里十分高兴。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天石”和要请的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便查问监工的姚广孝。 姚广大孝带他到华盖殿外,指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雕说:“这就是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的‘天石’,上有九条巨龙,腾跃于流云之间,七十二地煞被臣派到七十二条地沟里去了,以防地下的小鬼儿*!”
朱棣又问:“这宫里房间是不是9999间半? 那半间在何处?”
其实姚广孝看到皇上大兴土木,老百姓深受其苦,便把图纸改了,少建了几百间。他特地在后宫西边建了半间配房,就是防止朱棣这么问的。
从此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就传开了。实际上,目前故宫房间数是8707间,那半间就在文渊阁阁楼的西边
故宫自明成祖朱棣建造起, 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为止,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在此主宰中华。是明清两朝的*中心。
故宫,自建成之日起,见证了整个明清宫廷的历史,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在这里上演,有多少帝王将相从这里走过,这里有惊险的夺门之变、壬寅宫变,有奇诡的 “梃击案”、“红丸案”,看到了从这里走上煤山自缢的崇祯,从这里走出去的溥仪。它就是一部明清史。
故宫的建筑布置,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前部分的宫殿,宏伟壮丽,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后半部分内廷庭院深邃,幽美而恬静。
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正中有重楼,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这里是皇帝下诏书的地方。内廷宫殿的大门是乾清门,门后便是后宫。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二,明、清之间的区别
明清两朝,皇宫的建筑形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明朝称太和殿为皇极殿,殿两侧建有抄手斜廊,整个宫殿共有九间,建成三个月后,就因为遭遇雷火而焚毁,重建后,嘉靖36年又遭雷火。嘉靖下罪已诏祭天后,便再未遭遇火灾,只是重建后的新殿比之前小了不少。明末李自成又用一把大火烧毁了许多宫殿。直到康熙年间,才在原址重建太和殿,规模又一次缩水。为了防止火灾,将抄手斜廊改为了两侧封闭的围墙。
明、清故宫的区别不仅是由斜廊改成围墙,宫殿的屋顶也有着明显不同。明代殿顶大多是盝顶,顶部是一块平整的长方体,四个角边接四条正脊,脊下再与殿顶相接,这是汉族建筑的常见样式。清代宫殿的屋顶都改为了攒尖顶,殿顶没有平面,房脊直通殿顶。明代故宫的斗拱也比清代的大。
故宫的布局在明、清两代也各不相同。明代故宫,是遵照汉族传统结构修建,坐北朝南,东西对称,正门坐落在建筑中轴上。而清代修建的坤宁宫,却在东面设置大门,大门并不在宫殿*,这是因为满族是“以西为尊,以南为大”,所以从东门出入。满族也不讲究东西对称,乾隆年间重建的宫殿如漱芳斋等处也没有遵守东西对称的格局,这样修建更加方便宫殿之间的行走。
三,故宫的消防措施
故宫历史上共发生过80多次火灾,其中重大火灾20余次。明代嘉靖年间共发生火灾14起,是火灾最多的皇帝;康熙时期仅发生了一起,是最少的。
明代故宫殿宇之间排列非常紧密,嘉靖曾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李自成逃出北京时,顺手放了一把火,将故宫中许多建筑烧毁,清朝重建时,便将消防意识纳入了重建过程。使故宫,不再像以前那样火灾频发。
明代很多火灾是人为引起的,有的是冬季取暖不慎引起,有的是过年放鞭炮造成的。清顺治时也遇到宫女吸烟引发的火灾,烧毁房屋120多间。康熙汲取教训,制定了严格的防火措施,如不许在室内放鞭炮,不许院内燃烧垃圾,御膳房每天派人检查用火情况,违者严惩不贷,有效的保护了故宫的安全。他的做法一直被之后的皇帝采用。
雷击,是引发明代故宫火灾的重要原因。据记载明代故宫因雷击引起的火灾多达16起,清代科技有所发展,在故宫中安装了避雷针, “屋脊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这样大大减少了失火的次数。清代还配置了大量消防工具,比如最早的高压水*——激筒,救火效果极好, “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水,不拘多高多远,皆可立到,有似大雨喷空,无处不沾,不但可灭已焰之火,仍可预阻未燃之火”。故宫可是配备了不少这样的消防工具,火灾自然大大减少。
四,故宫文物保护
故宫文物众多,各种奇珍异宝是数不胜数。
“九一八”之后,为防止日寇重演火烧圆明园的一幕,保护故宫珍藏的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们,组织将文物南迁。1933年2至5月,共1运走文物5批,计13427箱又包。其中,书画9000余幅,瓷器7000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包括皇史宬和内府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实录、起居注,以及太平天国的档案史料等。还有《四库全书》及各种善本、刻本等无价之宝。
故宫文物搬迁:
抗战开始后。人们把故宫里的文物,分成三路西迁,抗战胜利后才''回迁''南京。这些文物用半年时间打包13427箱。全是由文物专家亲自动手打包,贴上封条。对每一件文物,进行清点、核对、编号、造册。到达上海后再次核对。由*军队护运,而故宫文物专家们,也全程参与押送。
这些文物专家抱着“国家灭亡,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的信念,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保护了珍贵的国宝完璧归赵,无一损坏。
故宫现在对外宣布的文物一共有150万件。故宫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对故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接待游客,故宫不得不进行 “破坏性建设”。这种建设对文物会产生严重的破坏,游客的增多对故宫的一些基础设施产生了损坏,对故宫内部装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物搬迁: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按照《文物保*》,加强管理,”*游客人数,故宫采用预约参观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故宫针对一些老旧文物,特地制定了五到十年的文物抢修计划,给文物留下生存的空间,使故宫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故宫已经599岁了,她从建成之日起,多次历经地震、雷电、火灾、战乱,走过明朝、清朝、*,历经劫难屹立不倒,它是一个奇迹。
李自成的一把火虽然烧掉了许多宫殿,但上天庇佑,故宫主体还在,经过重修的故宫又焕然一新。
清末的改朝换代是和平进行的,使故宫再一次免遭战火;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出于溥仪还有利用价值,没有对故宫下手,故宫幸运逃过灾难;战争时期,党对傅作义做了大量工作,和平北京,故宫完好无损的交到人民手中。这是故宫的幸运,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故宫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三重城制度,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五门三朝,体现了儒家封建礼制。故宫的建筑还体现了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故宫强调和追求的不是向空中的发展,而是在地面上的延伸,体现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和王朝的威严,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观的体现。
故宫有一大批文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故宫同根同源,均承担着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故宫是一部浓缩的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它和中华民族同同呼吸,同命运。保护好我们的民族瑰宝,使之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