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7:25

我来回答

7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6-14 15:20

红色文化是在战争年代,由中国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 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色故事2022年最新五篇,欢迎阅读分享。

红色故事最新1

苏维埃红旗,是数十万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仅赣南苏区,当年总人口只有240万,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参加赤卫队、洗衣队等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万余人。其中:

瑞金市(原为瑞金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参加红军4.9万人,烈士1.72万人;

兴国县:苏区总人口23万人,参加红军5.5万人,烈士2.32万人;

宁都县:苏区总人口27.3万人,参加红军5.6万人,烈士1.67万人;

于都县:苏区总人口34.3万人,参加红军6.77万人;烈士1.63万人;

赣 县:苏区总人口15.9万人,参加红军1.11万人,烈士0.88万人;

会昌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参加红军3.86万人,烈士0.77万人;

石城县:苏区总人口13.6万人,参加红军1.63万人,烈士0.41万人;

安远县:苏区总人口10万人,参加红军1.26万人,烈士0.21万人;

寻乌县:苏区总人口7.3万人,参加红军0.61万人,烈士0.32万人;

上犹县:苏区总人口10万人,参加红军约0.2万人,烈士0.21万人;

信丰县:苏区总人口20万人,参加红军约1万人,烈士0.23万人;

崇义县:苏区总人口8万人,参加红军约0.2万人,烈士0.18万人;

南康市(原为南康县):苏区总人口23万人,参加红军0.36万人,烈士0.13万人。

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8个儿子,先后都当了红军,而且全部牺牲在战场上。像这样一家数位烈士的家庭,还有许许多多。

红色故事最新2

苏区局在这幢房子驻设至1933年4月。在1932年1月底卸任苏区局代理后,由于一再受到不点名批评,自己反对红军攻打赣州的主张又被局否决,心情不畅,便以身体不适为由,带着警卫班上了叶坪东面的东华古庙,养了1个多月病。1932年3月上旬,因红军攻赣严重受挫,项英亲赴东华山请下山前往赣县江口,参加局扩大会议,决策红军下一步行动方案。此后,绝大部分时间都随军在前线,直到1932年10月局“宁都会议”召开后,他被完全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才郁闷地去了长汀“福音医院”,一边养病,一边照顾生孩子的妻子贺子珍。1933年1月底,他才再次回到这里。可是两个月后,他又随局和等机关,搬迁到沙洲坝去了。

苏区局周恩来,在这里住了半年左右。他的夫人邓颖超于1932年5月从上海来到瑞金后,也住在这里。1932年7月中旬,周恩来离开这里,以苏区局代表身份到前方,指挥红军作战。

王稼祥在这里住到1932年6月初,此后他一直随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在前方。

在这里居住时间最长的是苏区局组织任弼时。1932年7月周恩来赴前方后,任弼时担任苏区局代理。他在这里创办了苏区局组织部刊物《党的建设》。1933年5月,他离开这里,前往湘赣苏区任。

红色故事最新3

在这幢房子里,也曾上演了党史上的一幕幕悲剧,曾多次发生错误批评正确领导的事件。“一苏大会”开幕前夕局领导召开的“中区党大会”,亦即党史上的“赣南会议”,就是“左”倾领导者批评排斥正确领导的开端。

“赣南会议”全称为“中国党苏区党代表大会”。这个会是指定要召开的,并且是指定要在“一苏大会”开幕前召开。因“一苏大会”延期至1931年11月7日开幕,所以这个大会也就定在11月1日开幕,会期5天,11月5日结束。开会的地点在隔壁不远的谢氏宗祠,也就是“一苏大会”会场。

在“赣南会议”开幕之前,设在上海的和后来的临时,曾于1931年8月30日给苏区局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发来指示信,后又发来一个“十月指示电”。此时王明等“左”倾领导者已经在党占据统治地位,指示信和指示电对苏区等领导下的各项工作,无端指责和严厉批评:“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犯了“富农路线的某些错误”和“立三路线错误”,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存留着极浓厚的工作的残余,忽视工人运动和反帝斗争,在党内和群众中缺乏思想斗争和教育工作,等等。这些批评指责矛头直指。临时的“十月指示电”更咄咄逼人:“中区党大会应根据这一指示原则进行工作,成立决议案,交批准,并电告讨论经过。”

当时,苏区局的代理是。领导苏区局召开“中区党大会”来批判自己,岂不可笑?但因为苏区局7名委员中,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4人,都主张对临时的指示坚决贯彻执行,且任、王、顾3人又是六届四中全会后由派来苏区的“代表团”成员,他们的态度具有相当的份量。任弼时、王稼祥分别起草了党大会的《政治决议案》和《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他们在决议案中,都不点名地将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的正确主张,指责为是“一种否认理论否认政治的狭义的经验论的落后思想”,是“反理论的倾向而形成一种事务主义的现象”;说什么“红军中狭义的经验论……根本(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完全是农民的落后思想”;指责红军至今还保留“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等;提出要“集中火力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右倾”。

在发言中进行了抗争,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瑞金县委,永吉泰特委毛泽覃,赣东特委谢唯俊,总前委宣传古柏等,也在会上发言,表示不同意这些批评。他们说:“大城市上产生了立三路线,我们苏区的山上,却全是马列主义。”他们公开指责博古等人是“洋房子先生”,是专门到苏区来“找岔子”的,还批评临时的领导是“一派的领袖”。

但是因为博古等人是打着“领导”的旗号,“决议案”中写上的这些批评指责之词,句句都有“来头”,许多人一时被唬住了,也有些人分不清是非,在几个“决议案”表决时,绝大多数人都举手赞成。

这次党大会,开了不点名批评指责的先河。会后,在苏区的地位开始下降。同年12月底,周恩来来到瑞金,正式担任苏区局,所任的苏区局代理职务自然交出。后来,周恩来在这幢房子里主持召开了几次局会议,作出了几个不点名批评的决议案。

红色故事最新4

在这幢房子里,亲切接见了第二十六路军地下特支组织委员袁汉澄(袁血卒),对该部在宁都县城给予极大地关心和具体指导。

他握着袁汉澄的手,笑呵呵地说:“会讨论了宁都的方针,很好。袁同志你考虑一下有把握吗?有多大的把握?”

袁汉澄既激动又紧张,一时答不上话来。过了一会,他镇静下来,回答说:“有把握!”

“有好大的把握哩?”又问。

“假使七十四旅不干,七十三旅和总指挥部是有把握的。”袁汉澄回答。

说:“是一件大事,将给蒋介石一个很大的打击。能争取全部最好。全部的条件是存在的。这全靠我们党做好过细的组织工作,行动要坚决,要注意保密。万一不能全部,局部也是好的,等于在反的心脏上插上一刀。”

的话,给了袁汉澄极大的鼓舞。他连夜离开瑞金,赶回宁都,向特支转达了、朱德等的指示和中革支持帮助的措施。

在、朱德等和红军的指导、支持下,1931年12月14日深夜,宁都兵暴获得巨大成功。二十六路军1.7万余名军官兵,携带2万余件武器,全部参加,加入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朱德十分关心部队,亲自将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部队领导人请到局住地来谈话,还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党。红五军团很快成为红军的一支劲旅,在中国征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色故事最新5

在这幢房子里,流传着一个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初次与见面闹出的笑话。

李伯钊是重庆人,1926年冬与杨尚昆等一起由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春回国后前来苏区,先在闽粤赣军区工作,同年冬调来瑞金。她怀揣着介绍信,前来局找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报到。

局静悄悄的。堂屋中间竹椅子上坐着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白区报纸,旁边还放着一大叠同类报纸,根本没发现有人进来,聚精会神地看着。李伯钊很想去问问看报人,可又不愿打扰他,就取下背包坐在门槛上。等了许久,终于从边门进来一位老太太。只见她手里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红薯,走到看报人面前,不声不响地放在竹椅旁的一张小木凳上。看报人察觉了,连忙放下报纸站起来,和和气气地对老太太说:

“老人家,你留着自己吃,我们快开饭了。”

老太太满面笑容地亲切说道:“这红薯可甜呢,是红心薯,趁热吃吧!”

老太太边说边走了,生怕打扰了读报人。这时,李伯钊赶紧上前问读报人:“同志,请问局在哪里?”

读报人很和蔼地答道:“这就是局,你找谁?”

“我找王稼祥同志。”

“你是从什么地方来?”

“我是从汀州来的。”

“你从右边楼梯上去,他就住在那里。”

李伯钊向读报人鞠了一躬,上到楼上。不巧,王稼祥外出开会去了,一位工作人员接下了她的介绍信。李伯钊只好再在楼上等候,直到中午被人叫下楼去吃饭。

这时候,读报人还坐在那里,身旁的一大堆报纸已经看完,报上的标题、文字画了圈圈、杠杠。王稼祥也回来了。大家边吃饭边交谈,谈的内容大都是时局和战争。可是吃完饭,王稼祥还要出去开会,约好晚上再与李伯钊谈话。

晚饭后,大家上楼,围坐在中间堂屋的一张条桌聊天。忽然听见楼下有人说:“朱总司令回来了!”

朱德原先也住在这里,后来随中革机关迁住离此5里地的洋溪村,今晚有事来局。

李伯钊认识朱总司令。见他上楼来,也上前迎接,一边握手一边禁不住问:“总司令,同志什么时候回来?”

她这一问,楼上的人全都笑了。李伯钊莫名其妙。经朱总德指明,李伯钊才恍然大悟:“啊,原来那位读报人就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2:28

红色*故事: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

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扩展资料:

17年1月,谢子长出生于安定县(现为子长县)枣树坪村,1918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1919年转入榆林中学。在此期间,谢子长受到杜斌丞校长和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百姓的苦难和官府的*都使谢子长认识到,单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的。1920年,他报考了太原学兵团,投笔从戎,决心以武装来打垮旧世界。”子长*烈士纪念馆讲解员介绍。

从太原学兵团毕业后,谢子长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考察,并在北京结识了陕西党组织的两位创始人——魏野畴和李子洲,这是他*道路的一次新的飞跃。谢子长从北京回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安定民团,并任团总一职。

1925年秋,谢子长再次来到北京,通过白超然、白志诚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党。1926年春,安定民团改编为石谦旅四团三营十二连,谢子长任连长,并在该团秘密发展*党员,建立*特别支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谢子长和他的*故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3:46

以前有本书叫《红旗飘飘》,成系列的,网上没有,要去图书馆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5:21

有张思德和李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7:12

倔强的小红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9:20

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1:45

rf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