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28
文言文是书面用语,而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特征的口语。
古人说话多是白话,相对于现在当然语是一种古文了。在书写上,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文言用于书面用语,白话文用于普通交往,在历代都是这样。汉以前就可以肯定有普通百姓间的白话,比如先秦时期的《论语》,其中有些就完全是口语,而不是《尚书》《诗经》那类文化词。在汉代烽燧考古发现的一些书简,其中的内容多是口语,没有那么复杂,可以很容易读懂。在唐时就记录各种曲子词,已经开始接近白话,到五代时期有了白话文,就是民间口语,后来记录到书面的有各种“话本”,就是后来“评书”艺术的前身。宋、元、明各时期都是这样,到了清代则基本接近于近代的白话文了。
各个时期白话口语与书面用语差别很大。
先秦口语文体主要表现在《论语》上;
汉的表现是各种民间简椟,有考古实物为证;
魏晋时期可以看《世说新语》,都是当时人的语录,既然是语录,就包含了很多口语内容;
唐、宋主要表现在话本和小说上,同时有二程、朱熹等人的语录,都是记录当时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还有唐中期到宋代都流行的禅宗语录,也是日常生活中说话的记录;
元代出名的杂剧,如果你去看就可以发现很多都是普通口语,有些还很象现代的语句呢;
明清时期是小说文体最流行,市井文化已经超过了书斋文化,浅显、通俗是流行口味,比如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等,基本都很容易懂,其中的三国则略有些古文,因为它是以三国志正史为基础再搀加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改编的;
这些都相当于那些时代的白话文。
当然,古代的白话文也是在发展变化中,与后来的白话有极大差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比如我们现在每年都出现很多新词语,这些在二十年前的人去看,就觉得很惊异,而我们再看几十年前的文字,也会觉得有些词很奇怪。
文言文,或者说是真正的经典用的古文,是随着宗法制、集权、宗教祭祀等形式产生的,也就是将当时的话语文字修改,舍弃各种不雅的难听的俗语,舍弃使用范围窄的地方话语,而后增加各种修辞手段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范围使用的规范文体,后来由于时代变迁,民族交融,这些古老的文体反而使用的人少了,造成生僻字越来越多,我们才觉得古奥难懂,其实都是从普通交流语言中形成的,是时代造成的差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28
中国的文言文只是古人说话,写作的一种语言习惯。为什么会有它的产生,我想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人最是重情,而文言文恰巧能够以音律,节奏,韵脚等给予非文意的情感表达,情随意走,文由节出。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古代没有国家高度统一的语言规则,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楚风就是其中一朵奇葩。
'之乎者也'等等都是由经典而来,它最能通情,所以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也是有文言习气的,当然没有书中文言的规范,只能是文言和地方口语的夹杂。
其实文言文虽然是已经过时的语言,但是它有它自己的语言优势,毕竟它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精华。如果要写情之一类的文章,文言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感染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29
哥来回答你,哥回答的有点那什么,,只是你给的问题值得推敲下的,不是吗?
1,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文言文,古代的人说话都念文言文吗?
答: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而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言文不过是当时社会,朝代的一种语言方式,就象中国现在的普通话以及现代的书面文字。古人不是人人都讲文言文的,士族阶级,文人,*,王公大臣是必须的,因为他们要科举考试,发布政令,当然要统一文化了,但象地位低的农民,奴隶,地方上等等,都不大也不可能都念文言文的,就象新中国成立初,国人文盲很多一样。
2,文言文是怎么产生的?
答:文言文的形成,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29
文言文是古代读书人贵族说的,有书面有口语,但都是文言文式的,老百姓是多地方方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30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