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调的 平仄中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2:39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21

“中”代表中立的大意,就是说“平、仄”皆可的意思,因此在一、三个字的位置上用“中”代替空位。

常见的诗歌出现的韵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一三不限,二四分明,即句中的第一、三个字不限定于一定要用“平或者仄”的字,而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必须按规定写的。

扩展资料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3:39

1、在韵律中,“中”代表中立的大意,就是说“平、仄”皆可的意思,因此在一、三个字的位置上用“中”代替空位,是中间的音调。

2、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扩展资料: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平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5:13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中平仄”的中是指在这个位置的字可以是平声的字也可以是仄声的字。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现代汉语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包括上声(现代汉语三声)、去声(现代汉语四声)、入声(现代汉语已无入声发音,部分存在方言中)。

因为语音的变化,现在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已经派分到其它三声中去了,如果是要学写格律诗或者填词,还是要会区分入声字的。扩展资料:入声字:古代汉语中的发音声调,现代汉语北方官话已经基本消失。汉语其他六大方言中均有保留。官话中西南官话的一部分、江淮官话也保留了入声字。但是北方的晋语(山西大部分和陕北内蒙一部分)还有保留比较特别。可以在网易公开课上观看王步高先生的《诗词格律与写作》,里面有详细的讲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7:05

“中”代表中立的意思。就是说“平、仄”皆可的意思,因此在一、三个字的位置上用“中”代替空位。

依据: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扩展资料:

平仄简表的相关知识介绍:

1、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2、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3、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4、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与四声关系: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辨析: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9:13

“中”代表中立的大意,就是说“平、仄”皆可的意思,因此在一、三个字的位置上用“中”代替空位。

扩展资料: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1:37

“中”代表中立的意思,就是说“平、仄”皆可

常见的诗歌出现的韵律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一三不限,二四分明,即句中的第一、三个字不限定于一定要用“平或者仄”的字,而第二、

四个字的平仄是必须按规定写的。

因此在一、三个字的位置上用“中”代替空位。

扩展资料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平仄-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4:19

要了解古代音调的平仄,先要了解古代声调的辨别。
平仄(píng zè)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在古代,四声是如下四种声调。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ˉ)。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除少数地区至今在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外,就普通话来说,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了。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7:17

“中”代表中立的大意,就是说“平、仄”皆可的意思,因此在一、三个字的位置上用“中”代替空位。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0:31

“中”确实在古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但平仄韵有一个原则就是:平与仄皆不得过三,《如梦令》这首词也可以这样标示:(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个“中”也是就仄音,只是因为原则的问题,所以才用中来标示。
只有“平仄”,没有“中”,你能不能把你看到的这句话完整地写出来。
整理一些关于"平仄"的小知识: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两字即可:

(1)---1 1 (1)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3)-- 1 1 --1

(4)--1 1- (4)1 1 --1 1-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

必定是相对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1 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1 1- ——对句

◎粘: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

必须不同。

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 ---1 1 七言: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1 1 - 及 1 1 1 --

1 1 1 -- --1 1 -

七言: 1 1 --1 1 - 及 1 1 --1 1 -

--1 1 1 -- --1 1 1 --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 1.一、三不论较多,*论较少。

2.一、三、*论非无*,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

3.句式 1 1--1 1- 最好不作改动,改为 1 1 + -1 1 -则除押韵字外,

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举例: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1 + --1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 1 1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1 --1

漫卷诗书喜欲狂。 1 1 --1 1 -

白日放歌须纵酒, 1 1 + --1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1 1 1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 1 --1

便下襄阳向洛阳。 1 1 --1 1 -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中”确实在古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但平仄韵有一个原则就是:平与仄皆不得过三,《如梦令》这首词也可以这样标示:(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个“中”也是就仄音,只是因为原则的问题,所以才用中来标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0:03

  平,就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一第二声;
  仄,就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三第四声;
  中,就是可平可仄。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