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1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03:52

大学生如何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重任的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之中,应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抓住工作重心,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服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人格 塑造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向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抓住工作重心,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培养、增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现实意义 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全人格。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好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统一,这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的学生管理工作,其着力点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人格状况,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逐步使自己的人格走向健康、完善,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在我国,不少教育先驱早就关注人格教育问题。南开大学创建人张伯苓先生主张,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的人格。他指出:“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育主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全人格教育”。他在就任教育总长时就指出,“*教育以养成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当前,强化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更有其现实意义。 (一)人格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和大学生“三位一体”的特征的必然要求 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科技文明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这种社会现状,使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教育目的,必将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人格教育所取代。 此外,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人群,既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实体,也是一个承受着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期望的社会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自我的心理实体。这种生物实体、社会实体、心理实体“三位一体”的复合体的特征,使大学生倍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无形之中便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对多数是实行独生子女国策后的新生代。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教育的弊端已经凸现,“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处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等成为对这些学生的形象描述。比如,有的学生在玩笑之中,会因话不投机,便翻脸不认人;有的学生走在路上因相互瞪一瞪眼就会引发一场纠纷;嫌集体宿舍吵闹而要求单独居住的学生在校园也是屡见不鲜。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社会,便会无所适从。如果说重智轻德、重体轻心主要是家庭教育的误区的话,那么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忽视良好性格、情绪的培养,则主要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误区。 (三)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动力 人格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道德品质通过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认同和同化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根据这些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但这并不否认道德素质的发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心理基础。 由于传统德育的目标和方法偏重于*思想和道德认识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因而导致不少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如个别学生党员在考试中作弊、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会参与打架等现实,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要克服大学生知与行脱节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把德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并以人格教育为基础。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离婚率的提高,导致离异家庭的在校学生也逐年增多,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三)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由于学校普遍缺泛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